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如同在世界观和认识论方面所表现的那样,孙膑观察世界的方法也继承了孙武的许多观点并加以发展,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 事物的两重往
看问题必须全面,既要看到正的一面,又要看到反的一面,"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这是孙武对待事物的方法。孙膑继承了这一思想,用它来分析战争中的各种事物。他说:"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奇正》)敌人有长处,但不见得在各方面都长。它必有其短处。因此,在作战时就应避敌之所长而击其所短。看到敌人的不足,还须知其有余,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持慎重态度,不会碰壁吃亏。在分析战争的形势时,他又说:"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客主人分》)"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不得以力强。"(《善者》)在孙膑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变的:富国如果麻痹大意,不知战备,它就有危险;而贫国如果君民一心,奋发图强,也就能安全无恙;沟深垒高、车坚兵利、士有勇力,如果指挥不当,将卒不和,就会不固、不威、不强。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它都可能造成两种相反的结果。
对于事物所采取的方法,也可能有好的和坏的两种作用。加攻人敌境的军队,采取"恭"(宽柔)或"暴"(强横),都可能有利和弊两种后果。
"恭"固然可以减少敌方民众的反抗,但它也可能使我军缺乏粮草,无法继续进击;"暴"固然可以掠夺到粮草及其他物资,但它会引起敌方民众的强烈不满,使我军受到多方的阻击。孙膑分析说:"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粱;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疑当作乖);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土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五名五恭》)因此、他主张:"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同上)"恭"与"暴"两种相反的方法交替使用,就可以使它们的长处与短处互为补充,而比较顺利地达到占领敌境的目的。
关于事物的两重性,春秋时代的子产、孔子等人就已经有所认识。例如对待人民,是"宽"好,还是"猛"好?它们都可能有好、坏两种结果。子产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人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矣;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对待人民宽如"水",固然可以得到人民的好感,但人民玩忽职守,无法无天,反而"多死";猛如"火",虽然会遭致人民的不满,但人民望而生畏,不敢犯法,反而"鲜(少)死"。故孔子主张宽和猛两种相反的方法交替使用。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同上)子产、孔子认为、在政治上"宽""猛"两法各有其优缺点,应该"相济"补充;孙膑认为,在军事上"恭""暴"两法各有利弊,应该"相错"使用:二者的辩证思维方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者很可能是从前者得到启发,由政治推广到军事上的。
(二) 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同孙武一样,孙膑也看到了客观世界的事物充满着矛盾对立。在《孙膑兵法》中,矛盾对立的观念到处可见,如攻守、胜败、得失、众寡、大小、强弱、生死、存亡、长短、昼夜、治乱、险易、左右、高下、远近、多少。轻重、前后、厚薄、进退、贫富、安危、屈伸、饱饥、动静、柔刚、恭暴、背向、功过、福祸,贪廉、是非、有无、雄牝、积疏、盈虚、疾徐、怯劳、奇正、同异、赏罚,等等。
上述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在孙膑看来,经常互相转化。他说"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奇正》)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他又说:"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秩劳相]为变。"(《积疏》)这是战争中事物的变化规律。他还说:"贪而廉,??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兵失》)这是军队或国家,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在发展中形成的对立面转化。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好的,但如过分贪图它,就会朝对立的方向转化了去。比如战争和胜利;战争能保卫自己的国家,打击别国的势力;胜利更能夺得别国的领土、人民和财物。但是如果好战和贪胜,就会引来许多国家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一个受辱和灭亡的下场。孙膑指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见威王》),申述了这种转化的规律。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坏的,但如因势利用它,也可以变成好的。比如失败,会造成我军的伤亡;倘若因为这个失败而导致敌军的麻痹和骄傲,就会给我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孙膑在论述如何对付"坚而固;"的敌军时说:"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失败),毋期于得(胜利)。"然后,"为之微阵(隐蔽的战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问》)这里,他把失败转化为胜利的辩证法,讲得相当清楚。
(三) 寡弱可胜众强
寡少弱小的军队能否战胜众多强大的军队,对于这个问题,孙武没有回答,他只是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显然,在孙武看来。寡少弱小的军队面对众多强大的军队,只有逃避一策。到战国时代的孟子,他干脆下结论说:"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粱总工上》)这种认为寡少弱小的军队肯定打不过众多强大的军队的观点,把问题看得过于绝对化,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孙膑把这个一向被人们绝对化了的问题给予辩证的解决。他指出"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含胜平?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容主人分》)孙膑认为,众多富强者不一定就能战胜寡少弱小者;世界上的事情是千变万化的,决定胜败安危的关键,是能否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处理它们的方法,即所谓"道"。对于寡少之兵如何去战众多之兵,孙膑提出了以下诸种方法一是"分人之兵"。他说:"所谓善战者,善剪断之??。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同上)"善者,敌人军[劲]人众,能使分高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善者》)分散敌人,各个击破,就能以少胜多。二是突然袭击。当威王间:"以一击十,有道乎?"孙膑答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田忌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又答:"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问》)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使敌人措手不及,就能打垮数倍于己的兵力。三是出奇制胜。当回答"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击之奈何?"的问题时,孙膑曰:"击此者,??规而高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十问》)我军与敌接触,伪装败北,再悄悄绕到敌人侧后杀将过来,如此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就能以少弱击败众强之敌。四是击其要害。在回答"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人少不能,击之奈何?"的问题时,孙瞑又曰:"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三分之二)延阵张翼,一者(三分之一)材士练兵,期于中极。"(同上)这里所谓"中极",就是要害部位,如将帅之营。粮食仓库等。一旦击中要害,就会动摇其军心,把强众之敌打败。
如何以寡弱之兵击败强众之敌,孙膑还提出打持久战的方法:"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侍敌能(读为罢,通疲)";"坤垒广志,严正辑众,??必以为久。"(《威王问》)在持久的消耗战中,杀减敌人的优势,磨灭敌人的斗志,而我军则愈战愈勇,逐渐转弱力强。关于"击强众之道",孙膑还有一段较详的论述:"击此者,告之下敢,示之不能,坐拙而侍之,以骄其意,以情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怠,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十问》)他运用各种诡诈手段,证明寡弱之兵可以胜强众之敌。在上述这些论证中,孙膑认为战争中强弱、众寡的形势都是可以改变的,它们都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其反面。这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得十分精彩的部分。
(四) 人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既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孙膑同孙武一样,既主张人要顺应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战争效果。在以朴素唯物辩证观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方面,孙膑较之他的前辈阐述得更加具体;对人的能动作用,给予更高的估价。他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入。"(《月战》)这里包含着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大"的思想。在孙膑看来,只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 事物的两重往
看问题必须全面,既要看到正的一面,又要看到反的一面,"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这是孙武对待事物的方法。孙膑继承了这一思想,用它来分析战争中的各种事物。他说:"善战者,见敌之所长,则知其所短;见敌之所不足,则知其所有余。"(《奇正》)敌人有长处,但不见得在各方面都长。它必有其短处。因此,在作战时就应避敌之所长而击其所短。看到敌人的不足,还须知其有余,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持慎重态度,不会碰壁吃亏。在分析战争的形势时,他又说:"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客主人分》)"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车坚兵利不得以为威,士有勇力不得以力强。"(《善者》)在孙膑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可变的:富国如果麻痹大意,不知战备,它就有危险;而贫国如果君民一心,奋发图强,也就能安全无恙;沟深垒高、车坚兵利、士有勇力,如果指挥不当,将卒不和,就会不固、不威、不强。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它都可能造成两种相反的结果。
对于事物所采取的方法,也可能有好的和坏的两种作用。加攻人敌境的军队,采取"恭"(宽柔)或"暴"(强横),都可能有利和弊两种后果。
"恭"固然可以减少敌方民众的反抗,但它也可能使我军缺乏粮草,无法继续进击;"暴"固然可以掠夺到粮草及其他物资,但它会引起敌方民众的强烈不满,使我军受到多方的阻击。孙膑分析说:"入境而恭,军失其常;再举而恭,军无所粱;三举而恭,军失其事;四举而恭,军无食;五举而恭,军不及事。入境而暴,谓之客;再举而暴。谓之华(疑当作乖);三举而暴,主人惧:四举而暴,卒土见诈;五举而暴,兵必大耗。"(《五名五恭》)因此、他主张:"五恭五暴,必使相错也。"(同上)"恭"与"暴"两种相反的方法交替使用,就可以使它们的长处与短处互为补充,而比较顺利地达到占领敌境的目的。
关于事物的两重性,春秋时代的子产、孔子等人就已经有所认识。例如对待人民,是"宽"好,还是"猛"好?它们都可能有好、坏两种结果。子产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人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矣;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昭公二十年》)对待人民宽如"水",固然可以得到人民的好感,但人民玩忽职守,无法无天,反而"多死";猛如"火",虽然会遭致人民的不满,但人民望而生畏,不敢犯法,反而"鲜(少)死"。故孔子主张宽和猛两种相反的方法交替使用。他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同上)子产、孔子认为、在政治上"宽""猛"两法各有其优缺点,应该"相济"补充;孙膑认为,在军事上"恭""暴"两法各有利弊,应该"相错"使用:二者的辩证思维方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后者很可能是从前者得到启发,由政治推广到军事上的。
(二) 对立面的互相转化
同孙武一样,孙膑也看到了客观世界的事物充满着矛盾对立。在《孙膑兵法》中,矛盾对立的观念到处可见,如攻守、胜败、得失、众寡、大小、强弱、生死、存亡、长短、昼夜、治乱、险易、左右、高下、远近、多少。轻重、前后、厚薄、进退、贫富、安危、屈伸、饱饥、动静、柔刚、恭暴、背向、功过、福祸,贪廉、是非、有无、雄牝、积疏、盈虚、疾徐、怯劳、奇正、同异、赏罚,等等。
上述各种矛盾对立的事物,在孙膑看来,经常互相转化。他说"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奇正》)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他又说:"积疏相为变,盈虚[相为变,径行相为]变,疾徐相为变,众寡相[为变,秩劳相]为变。"(《积疏》)这是战争中事物的变化规律。他还说:"贪而廉,??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兵失》)这是军队或国家,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在发展中形成的对立面转化。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好的,但如过分贪图它,就会朝对立的方向转化了去。比如战争和胜利;战争能保卫自己的国家,打击别国的势力;胜利更能夺得别国的领土、人民和财物。但是如果好战和贪胜,就会引来许多国家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一个受辱和灭亡的下场。孙膑指出:"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见威王》),申述了这种转化的规律。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坏的,但如因势利用它,也可以变成好的。比如失败,会造成我军的伤亡;倘若因为这个失败而导致敌军的麻痹和骄傲,就会给我军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孙膑在论述如何对付"坚而固;"的敌军时说:"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失败),毋期于得(胜利)。"然后,"为之微阵(隐蔽的战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问》)这里,他把失败转化为胜利的辩证法,讲得相当清楚。
(三) 寡弱可胜众强
寡少弱小的军队能否战胜众多强大的军队,对于这个问题,孙武没有回答,他只是说:"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谋攻篇》)显然,在孙武看来。寡少弱小的军队面对众多强大的军队,只有逃避一策。到战国时代的孟子,他干脆下结论说:"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孟子·粱总工上》)这种认为寡少弱小的军队肯定打不过众多强大的军队的观点,把问题看得过于绝对化,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孙膑把这个一向被人们绝对化了的问题给予辩证的解决。他指出"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兵利甲坚含胜平?则胜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贫未居危也:众未居胜也,少[未居败也]。以决胜败安危者,道也。"(《容主人分》)孙膑认为,众多富强者不一定就能战胜寡少弱小者;世界上的事情是千变万化的,决定胜败安危的关键,是能否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和处理它们的方法,即所谓"道"。对于寡少之兵如何去战众多之兵,孙膑提出了以下诸种方法一是"分人之兵"。他说:"所谓善战者,善剪断之??。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锱[铢]而有余;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而不足。"(同上)"善者,敌人军[劲]人众,能使分高而不相救也,受敌而不相知也。"(《善者》)分散敌人,各个击破,就能以少胜多。二是突然袭击。当威王间:"以一击十,有道乎?"孙膑答曰:"有,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田忌问:"敌众且武,必战有道乎?"孙膑又答:"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威王问》)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使敌人措手不及,就能打垮数倍于己的兵力。三是出奇制胜。当回答"敌富我贫,敌众我少,敌强我弱,??击之奈何?"的问题时,孙膑曰:"击此者,??规而高之,合而佯北,杀将其后,勿令知之。"(《十问》)我军与敌接触,伪装败北,再悄悄绕到敌人侧后杀将过来,如此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就能以少弱击败众强之敌。四是击其要害。在回答"敌既众以强,延阵以衡,我??人少不能,击之奈何?"的问题时,孙瞑又曰:"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三分之二)延阵张翼,一者(三分之一)材士练兵,期于中极。"(同上)这里所谓"中极",就是要害部位,如将帅之营。粮食仓库等。一旦击中要害,就会动摇其军心,把强众之敌打败。
如何以寡弱之兵击败强众之敌,孙膑还提出打持久战的方法:"长兵在前,短兵在□,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毋动,以侍敌能(读为罢,通疲)";"坤垒广志,严正辑众,??必以为久。"(《威王问》)在持久的消耗战中,杀减敌人的优势,磨灭敌人的斗志,而我军则愈战愈勇,逐渐转弱力强。关于"击强众之道",孙膑还有一段较详的论述:"击此者,告之下敢,示之不能,坐拙而侍之,以骄其意,以情其志,使敌弗识,因击其不□,攻其不御,压其怠,攻其疑。彼既贵既武,三军徙舍,前后不相睹,故中而击之,若有徒与。"(《十问》)他运用各种诡诈手段,证明寡弱之兵可以胜强众之敌。在上述这些论证中,孙膑认为战争中强弱、众寡的形势都是可以改变的,它们都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其反面。这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表现得十分精彩的部分。
(四) 人的能动作用
唯物辩证法既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性,又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孙膑同孙武一样,既主张人要顺应客观事物的自身规律,又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佳的战争效果。在以朴素唯物辩证观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方面,孙膑较之他的前辈阐述得更加具体;对人的能动作用,给予更高的估价。他指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入。"(《月战》)这里包含着人为万物之灵、"人定胜大"的思想。在孙膑看来,只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