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丰富的辩证法内容(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就可以克服不利的物质、自然条件,使战争的结局大为改观。如何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孙膑阐述有这样几种途径:
(1)掌握规律、方法。如他说:"得其道,则(敌)虽欲生不可得也。"(同上)掌握了歼灭敌人的规律、技术,就能达到"覆军杀将"的目的。他又说:"得四(指阵、势、变、权四种用兵之法)者生,失四者死。"(《势备》)可见掌握作战的规律、方法,对战争的胜败至关重要。
(2)利用地形条件。他论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进]。"(《客主人的》)"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居生击死。"(《八阵》)在《地葆》篇中,孙膑分析了各种地形的优劣;在《雄牝城》中,他又指出哪些城是"可击"的。显然;能动地选择和依靠有利的地势,就可顺利地击垮敌人。
(3)战前预谋其功,战时防止失误。他强调:"明主、知道之将,必先[谋]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放不失可有之功于己战之后。"(《客主人分》)从战前准备到战争结束,始终高瞻远瞩,兢兢业业,就能取得预期的战功。孙膑在《将败》、《将失》等篇中,列举将帅品质上的诸多缺点和指挥上的种种失误,认为这些都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战争中应当尽量改正和避免。
(4)振作精神,奋发图强。他申述在战争中有两种态度,评论道:"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读作宠,意为骄)而敬,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大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大地(简文下缺)。"(《兵失》)这里所谈的前一种态度,自暴自弃,孙膑称它是"行止道"。抱着这种态度参加战争,"天地弗能兴".是注定要失败的。后一种态度是,努力转变作风和面貌,自强不息。孙膑称它是"行起道"。抱着这种态度参加战争,"天地"都将帮助它,就会一步步走向胜利。
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便可以在战争中创造奇迹。孙瞑称述:"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按左(打)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左,左败而右弗能救。"(《兵失》)"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借作猜,意为疑)。"善者四路必彻(通达),五动必工(巧善)。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善者》)总之,在人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之后,可以使我军在战争中左右逢源,势不可挡;而使敌军动辄得咎,难于应付。他又论道"[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月战》)这里的"生"与"将"相对,应指生气勃勃的士卒;"过",意为超越,胜过一般。孙膑认为,将帅多谋善断,士卒奋勇过人,就能每战必胜。他还指出:"有名之徒,莫不可胜";"形莫不可以胜。"(《奇正》)只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世界上一切"有名"、有"形"的事物,都是可以战胜的。
(五) 灵活变换方法
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付方法,这一辩证法的命题孙武早就提出,而孙嫔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发挥。孙武提出:"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膑则论述道:"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八阵》)"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惊恐)忌之兵,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极其软弱)之兵,则噪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围)之。"(《五名五恭》)在《威王问》篇中,孙膑对"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我强敌弱,我众敌寡";"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击穷寇";"击均"(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以一击十"等许多变化的敌我兵力情况,都回答以相应的具体打法。在《十问》篇中,孙膑更根据敌人不同的阵法、兵种、态势、处境,详细阐述了"击圆阵"、"击方阵"、"击锐阵"、"击衡阵"、"击车骑"、''击徒人"、"击争□"、''击强众"、"击保固"、"击箕形"等十种各不相同的攻敌方法。《略甲》篇虽然简文残缺过甚,但是可以看得出,孙膑对于"略甲(略取敌人甲士)之法",也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步骤:如"敌之人方阵"该怎么办,敌人"欲战若狂"又该如何。文中用了好几个"夫若此者??",说明孙膑运用因敌变化而改换攻敌措施这一辩证方法,是有自觉性的。
除了敌情变化应当改换攻敌方法外,战场地形、作战方式的变化,都应当更换攻敌的兵种、阵法等。孙膑指出:"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八阵》)"邋(通躐、猎)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奔救以皮傅,噪战以错行";"迎陵而阵用到.险??用圆";"龙隋(披靡不振状)陈伏,所以山斗也";"浮沮(阵名)而翼,所以燧(隧)斗也。"(《官一》)十分清楚,每一种地形环境,每一种作战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应付办法;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主观的对付方法也应跟着变换。
孙膑有一句名言,叫做"胜不可壹",即战胜敌人,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他论述道:"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者,皆以其胜(特长)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奇正》)孙膑认为,战争是以兵种、阵法、士卒组织、作战路线等许多有形的事物互相制胜的;而如何以一形胜另一形,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有形的事物都各以其特长制胜另一形,即通常所谓"一物降一物",因此,不能用一形的特长去制胜万形。总之,以形制形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而用什么形去制胜什么形,其方法是千差万别的。这里孙膑的论证,不仅表明了世界事物互相制约的多样性与可变性,而且他隐约地察觉到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原理与具体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 全面考虑胜败得失
在谋算胜败得失的问题时,孙膑往往能从全局着眼,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出许多辩证的观点。
例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孙膑一方面认识到局部与整体是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失败会导致整体的崩溃。他说"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奇正》)人体上一个关节疼痛,会使全身百节不能行动。同时,整体的存亡,也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局部的胜败。他又说:"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同上〕这里的大阵与小阵,,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断"和"解"是近义同。简文两个缺字也应同义,可能都是"不"字,孙膑的意思很明显,在战争中要使大阵不被截断,这样小阵也就下会被肢解。但是另一方面,局部与整体又是有区别的。有时,在局部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整体上却陷于失败。孙膑论道:"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兵失》)所谓"国胜",是指国家的全局的胜利;而"兵胜",只是一处军队的局部的胜利。
一个将帅.如果只知阵法、背向、地形这些局部的战事,而不善于从全局的战略上去提高军队的素质,联合友邦与国,歼灭敌军的主力,那么他就会经常陷于困顿的境地。因此,一定要"明于国胜、兵胜";只知局部的"兵胜",而忘掉全局的"国胜",这不是一个好的军事谋略家。
胜败得失还有个交换和大小的问题,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失才有得,用小败才能换来大胜。故一个将帅在指挥战争中,就要全面考虑其胜败得失。有时为了取得全局性的大胜,不能不作出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小牺牲。孙膑就常常是这样做的。当威王问"两军相当,皆坚而固"应如何对付时,他答道:"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失败),毋期于得",然后,"为之微(隐蔽)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问》)。这里的辩证法是,用"轻卒"、"贱而勇者"的小失,以搅乱敌人的阵势和麻痹敌人的思想,从而赢来击败敌人主力的"大得"。孙膑在为因忌赛马划策时,先以田忌的"下驷与彼上驷",让田忌先输一局,然后再扳回二局,结果"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本传),取得了全局的胜利。在桂陵之战时,孙膑先用"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佯攻平陵,使其"当术(道路)而大败".然后再"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擒庞涓》)。此次战争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以"二大夫"的小失,换来歼灭魏军主力和擒其主帅的"大得"。可见孙膑对于全面考虑胜败得失的辩证法,在思想上有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曾大显神通。
综上所述,孙瞑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特别是他在观察、处理问题时所运用的具有辩证思想的方法论,异常丰富而生动。这些哲学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是为军事实践服务的。孙膜的军事哲学,不但在战国时代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争鸣的哲学界中独树一帜,而且是同时代。(如吴起、尉缭)的军事哲学中的佼佼者。
(1)掌握规律、方法。如他说:"得其道,则(敌)虽欲生不可得也。"(同上)掌握了歼灭敌人的规律、技术,就能达到"覆军杀将"的目的。他又说:"得四(指阵、势、变、权四种用兵之法)者生,失四者死。"(《势备》)可见掌握作战的规律、方法,对战争的胜败至关重要。
(2)利用地形条件。他论道:"善战者,便势利地者也";"势便地利,则民自[进]。"(《客主人的》)"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居生击死。"(《八阵》)在《地葆》篇中,孙膑分析了各种地形的优劣;在《雄牝城》中,他又指出哪些城是"可击"的。显然;能动地选择和依靠有利的地势,就可顺利地击垮敌人。
(3)战前预谋其功,战时防止失误。他强调:"明主、知道之将,必先[谋]可有功于未战之前,放不失可有之功于己战之后。"(《客主人分》)从战前准备到战争结束,始终高瞻远瞩,兢兢业业,就能取得预期的战功。孙膑在《将败》、《将失》等篇中,列举将帅品质上的诸多缺点和指挥上的种种失误,认为这些都是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战争中应当尽量改正和避免。
(4)振作精神,奋发图强。他申述在战争中有两种态度,评论道:"兵见善而怠,时至而疑,去非而弗能居,止道也;贪而廉,龙(读作宠,意为骄)而敬,弱而强,柔而[刚],起道也。行止道者,大地弗能兴也;行起道者,大地(简文下缺)。"(《兵失》)这里所谈的前一种态度,自暴自弃,孙膑称它是"行止道"。抱着这种态度参加战争,"天地弗能兴".是注定要失败的。后一种态度是,努力转变作风和面貌,自强不息。孙膑称它是"行起道"。抱着这种态度参加战争,"天地"都将帮助它,就会一步步走向胜利。
通过以上这些途径,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便可以在战争中创造奇迹。孙瞑称述:"三军之士可使毕失其志":"按左(打)右,右败而左弗能救;按右左,左败而右弗能救。"(《兵失》)"敌人众能使寡,积粮盈军能使饥,安处不动能使劳。得天下能使离,三军和能使柴(借作猜,意为疑)。"善者四路必彻(通达),五动必工(巧善)。故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善者》)总之,在人的能动作用充分发挥之后,可以使我军在战争中左右逢源,势不可挡;而使敌军动辄得咎,难于应付。他又论道"[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月战》)这里的"生"与"将"相对,应指生气勃勃的士卒;"过",意为超越,胜过一般。孙膑认为,将帅多谋善断,士卒奋勇过人,就能每战必胜。他还指出:"有名之徒,莫不可胜";"形莫不可以胜。"(《奇正》)只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世界上一切"有名"、有"形"的事物,都是可以战胜的。
(五) 灵活变换方法
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付方法,这一辩证法的命题孙武早就提出,而孙嫔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发挥。孙武提出:"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膑则论述道:"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八阵》)"夫威强之兵,则屈软而待之;轩骄之兵,则恭敬而久之;刚至之兵,则诱而取之:(惊恐)忌之兵,则薄其前,噪其旁,深沟高垒而难其粮;重柔(极其软弱)之兵,则噪而恐之,振而捅之,出则击之,不出则回(围)之。"(《五名五恭》)在《威王问》篇中,孙膑对"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我强敌弱,我众敌寡";"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击穷寇";"击均"(攻击势均力敌的敌人);"以一击十"等许多变化的敌我兵力情况,都回答以相应的具体打法。在《十问》篇中,孙膑更根据敌人不同的阵法、兵种、态势、处境,详细阐述了"击圆阵"、"击方阵"、"击锐阵"、"击衡阵"、"击车骑"、''击徒人"、"击争□"、''击强众"、"击保固"、"击箕形"等十种各不相同的攻敌方法。《略甲》篇虽然简文残缺过甚,但是可以看得出,孙膑对于"略甲(略取敌人甲士)之法",也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步骤:如"敌之人方阵"该怎么办,敌人"欲战若狂"又该如何。文中用了好几个"夫若此者??",说明孙膑运用因敌变化而改换攻敌措施这一辩证方法,是有自觉性的。
除了敌情变化应当改换攻敌方法外,战场地形、作战方式的变化,都应当更换攻敌的兵种、阵法等。孙膑指出:"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易(平地)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狭地)则多其弩。"(《八阵》)"邋(通躐、猎)军以索阵"."射战以云阵";"奔救以皮傅,噪战以错行";"迎陵而阵用到.险??用圆";"龙隋(披靡不振状)陈伏,所以山斗也";"浮沮(阵名)而翼,所以燧(隧)斗也。"(《官一》)十分清楚,每一种地形环境,每一种作战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应付办法;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主观的对付方法也应跟着变换。
孙膑有一句名言,叫做"胜不可壹",即战胜敌人,不可用一成不变的方法。他论述道:"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形胜之变,与天地相敝而不穷。""形者,皆以其胜(特长)胜者也。以一形之胜胜万形,不可。所以制形,壹也:所以胜,不可壹也。"(《奇正》)孙膑认为,战争是以兵种、阵法、士卒组织、作战路线等许多有形的事物互相制胜的;而如何以一形胜另一形,它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有形的事物都各以其特长制胜另一形,即通常所谓"一物降一物",因此,不能用一形的特长去制胜万形。总之,以形制形的原理,都是一致的;而用什么形去制胜什么形,其方法是千差万别的。这里孙膑的论证,不仅表明了世界事物互相制约的多样性与可变性,而且他隐约地察觉到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普遍原理与具体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六) 全面考虑胜败得失
在谋算胜败得失的问题时,孙膑往往能从全局着眼,看到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出许多辩证的观点。
例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孙膑一方面认识到局部与整体是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失败会导致整体的崩溃。他说"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奇正》)人体上一个关节疼痛,会使全身百节不能行动。同时,整体的存亡,也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局部的胜败。他又说:"故战势,大阵□断,小阵□解。"(同上〕这里的大阵与小阵,,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断"和"解"是近义同。简文两个缺字也应同义,可能都是"不"字,孙膑的意思很明显,在战争中要使大阵不被截断,这样小阵也就下会被肢解。但是另一方面,局部与整体又是有区别的。有时,在局部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在整体上却陷于失败。孙膑论道:"善阵,知背向,知地形,而兵数困,不明于国胜。兵胜者也。"(《兵失》)所谓"国胜",是指国家的全局的胜利;而"兵胜",只是一处军队的局部的胜利。
一个将帅.如果只知阵法、背向、地形这些局部的战事,而不善于从全局的战略上去提高军队的素质,联合友邦与国,歼灭敌军的主力,那么他就会经常陷于困顿的境地。因此,一定要"明于国胜、兵胜";只知局部的"兵胜",而忘掉全局的"国胜",这不是一个好的军事谋略家。
胜败得失还有个交换和大小的问题,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有失才有得,用小败才能换来大胜。故一个将帅在指挥战争中,就要全面考虑其胜败得失。有时为了取得全局性的大胜,不能不作出一些局部的暂时的小牺牲。孙膑就常常是这样做的。当威王问"两军相当,皆坚而固"应如何对付时,他答道:"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于北(失败),毋期于得",然后,"为之微(隐蔽)阵以触其侧,是谓大得"(《威王问》)。这里的辩证法是,用"轻卒"、"贱而勇者"的小失,以搅乱敌人的阵势和麻痹敌人的思想,从而赢来击败敌人主力的"大得"。孙膑在为因忌赛马划策时,先以田忌的"下驷与彼上驷",让田忌先输一局,然后再扳回二局,结果"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史记》)本传),取得了全局的胜利。在桂陵之战时,孙膑先用"不识事"的齐城。高唐二大夫佯攻平陵,使其"当术(道路)而大败".然后再"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擒庞涓》)。此次战争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以"二大夫"的小失,换来歼灭魏军主力和擒其主帅的"大得"。可见孙膑对于全面考虑胜败得失的辩证法,在思想上有明确的认识,在实践中曾大显神通。
综上所述,孙瞑的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特别是他在观察、处理问题时所运用的具有辩证思想的方法论,异常丰富而生动。这些哲学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是为军事实践服务的。孙膜的军事哲学,不但在战国时代儒。墨、道、法、名、阴阳诸家争鸣的哲学界中独树一帜,而且是同时代。(如吴起、尉缭)的军事哲学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