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四、孙膑哲学思想的局限

四、孙膑哲学思想的局限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由于受生产力低下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又受剥削阶级偏见的影响,特别是受战国中期掀起的唯心主义思潮的干扰,在孙膑的哲学思想中,也带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和局限。

    (一) 杂有阴阳五行说的神秘成分

    在孙膑论述的有关军事的天文、地理和战争注意事项中。有一部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

    如他论述战争的胜败与天时的关系,说:"抚(按)时而战,不复使其众;无方(方法、战术)而战者,小胜,付(符)于历者也。""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下缺)。"(《月战》)孙膑认为,战争的胜败与发动的时间和星辰日月的位置及其状况关系极大。这显然是一种十分荒诞的神秘主义学说。古代"兵阴阳家"要求战争的指挥者"顺时而发"(《汉书·艺文志》),宣传在一定的"时日"发动就吉利。孙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称述"抚时而战",便能取得大胜,因而"不复使其众";如果"无方而战"而取得"小胜",那是因为符合于历数的缘故。古代"兵阴阳家"又主张,战争的胜败与日月星辰有关。《淮南子·兵略训》说:"明于星辰日月之运,??此战之助也",就是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能帮助战争取得胜利。据说当时匈奴作战,"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史记·匈奴列传》),可能就是受了中原华夏族兵阴阳家的影响。孙嫔宣称:以星而战,"十战而六胜";以日而战,"十战而七胜";以月而战,"十战而八胜";以月之盈亏圆缺而战,"十战而九胜"。这就把兵阴阳家的神秘学说,更加推向极端。它的反科学性是十分明显的。

    对于战争的胜败与地形的关系,孙膑的论述也有一部分是受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神秘思想的影响的。加他说:"南陈之山,生山也;东陈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军与阵皆毋政(正)前右,右周(旋)毋左周。"(《地葆》)上述这些地形与战争胜败的规律,同样是没有科学道理的:为什么向南陈列的山是"生山",在这种山上作战有利;而向东陈列的山是"死山",在这种山上作战就不利。会陷于死地呢?为什么向东注的水是"生水",而向北注(如流入长江、黄河、淮河、渤海)的水是"死水"呢?为什么五种颜色的土壤,一定是"青胜黄,黄胜黑??",而且是循环地相胜呢?为什么军队与阵形不能对"前右"方的队列有所改正,而其他方向则没有这个禁忌?为什么军队与阵形在移动时要向右旋转,而不能向左旋转?这些稀奇古怪的陈述和戒律,只能是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迷信思想。

    战国中期,阴阳五行的神秘学说已相当盛行。《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齐有三驺子",其中的驺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他的著作,"载其样度制"."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于是,"驺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史记·封禅书》又说:"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可见,驺衍宣扬阴阳怪迂之变,把"五行"说扩大至方位、颜色等内容,并附会到社会历史变动和王朝兴替上来,这股思潮的兴起,是在齐威王、宣王和魏惠王之时:而它的倡导者"三驺子",又都是齐国人,正和孙膑同时同国。据司马谈的分析,邹衍之类的阴阳家,其"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引(《论六家要旨》)《太平御览》卷三二八引《孙子占》曰:"三军方行,大风飘起于军前,右周绝军,其将亡:右周中其师,得粮。"文中的"右周",是军队向右旋转之意,正与孙膑在《地葆》篇中的用语相合。从这里关于"右周"的叙述来看,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它一说"绝军,其将亡":又说"中其师,得粮",真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御览》卷八还有一条谓:"孙于称司云气,非云非烟非雾,形似鸟兽,客吉,主人忌。"这分明也是阴阳家的东西。《孙子占》虽不一定是孙膑所自著,很可能是后来的阴阳家附会上去的。但由此也可见,孙膑生当阴阳家的怪诞思想泛滥靡漫的时代,又在这种思想最流行的国家,他的军事哲学受到阴阳家的严重干扰,甚至与阴阳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是不足怪的。

    神秘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孙膑兵法》中的反映,辽可以找到一些言论,如书中说:"阴阳,所以聚众合敌也"(《行篡》);"分之以奇数,制之以五行。"(《奇正》)这前句强调,要以"阴阳消息"作为"聚众合敌"的根据,其中肯定有许多迷信观念;后句提出,要"以五行"相克的原理来"制"胜敌人,如土壤颜色上要以"青胜黄",在山上作战要以南胜东,在水中作战要以东胜北.在军队布阵或移动时要以右胜左,等等。这些按"阴阳"消息作战和"五行"相克制胜的言论,说明孙膑受阴阳家迷信思想的影响之深。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汉墓中,与《孙膑兵法》同时出土的有一部分阴阳书以及关于风角、灾异、杂占的残简。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些残简"虽大多是阴阳术数迷信荒诞之辞,但仍不脱兵家之言",其文辞与《御览》引《孙子占》有类似之处,可能是"《孙膑兵法》之附录"(罗福《临沂汉简概述》,《文物》1974 年第2 期)。由于《孙膑兵法》中有较多的阴阳家的迷信思想,引来一些"兵阴阳家"附着于其上进行穿凿解释,到汉初这些阴阳杂占之书就与孙膑的兵法书混在一起了。

    应该指出,阴阳五行学说在春秋时代是作为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发展起来的。在孙武的军事哲学中,这种学说的朴素唯物主义性质还相当明显。如他说:"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五行无恒胜。"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