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一、以战争制止战争

一、以战争制止战争(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宣称:"仁者无敌";"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甚至主张:"善战者服上刑。"(《孟子·离娄上》)朱熹《集注》曰:"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孟子要求行"仁政"施惠于民,以取得民众的拥护,这当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反对加强战备,要把孙膑、吴起等"善战者"都加以刑戮,认为单凭着得民心就能"无敌"、"莫之能御",这显然也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不会有好的结果的。战国时代还有宋、尹文一派学者,以宣传"**寡浅"为宗旨,他们"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要求人们"见侮不辱","禁攻寝兵",以此来"救民之斗","救世之战"(《庄子·天下篇》)。很明显,这种宣传说教,同样不会有多少效果。与上述各种学派的意见相比,孙膑的"举兵绳之",以"禁争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的理论,应该是较为切实可行的。虽然,孙膑对于当时诸侯混战、互相兼并的局面主张"举兵绳之",但他与孙武一样,仍然认为要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是以必付(符)与而□战,不得已而后战。"(《月战》)他强调,对于战争要看准时机,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条件都符合的情况下,才能发动;或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如敌人向我进犯、掠夺人民财产时,方可进行。他告诫说:"其伤在于数战。"(《篡卒》)频繁地进行战争,是会伤害国家和军队的元气的。他甚至认为:"恶战者,兵之王器也。"(同上)要憎恶战争,为制止战争而进行战争,这是王者用兵所应有的态度。他对齐威王提出过这样的警语:"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见威王》)好战是要亡国的,贪图胜利也要受辱的。当威王问及:"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用之奈何?"孙膑连忙称赞说:"明王之问!夫众且强,犹问用之,则安国之道也。"(《威王问》)我军众且强,还是不能莽撞乱打,犹要讲究用兵之法,方能取胜。他把这种慎战的态度称作"安国之道"。当威王问了九个问题,田忌问了七个问题,孙膑察觉二人好战的心态后,又语重心长地说:"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齐三世其忧矣!"(同上)对于齐国上层统治集团热中于战争的情况,他预感到齐国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有忧患了。

    要谨慎地对待战争,"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这是孙膑从无数的历史事实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春秋未年,吴王阖庐、夫差父子,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败齐于艾陵,并进而直上中原,与晋争霸于黄池,其屡战屡胜,兵威远震,不可一世,但最后为越王勾践所乘,吴国终于覆亡。同在春秋末期,晋国六将军争夺晋国的土地,其中以智氏为最强,也最好战。智氏在兼并了范氏、中行氏的土地后,又向韩、魏要地。韩、魏因畏智氏而割地给了它。智氏再向赵氏要地,赵氏不与。智伯就胁迫韩、魏一起伐赵。这时,韩、魏相与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墨子·非攻中》)于是,韩、魏与赵互相联合,内外夹击,"三国反灭知(智)氏,共分其他"(《史记·赵世家》)。这是好战、贪得无厌而最终遭到覆亡的又一生动实例。齐国自威王以后、一直好战。至王后期,齐国悍然出兵攻灭宋国,占有了淮北相当多的上地。这一行动,构成了对三晋和楚的威胁,使秦也感到不安。因此,引来了其他六国的联合攻齐,燕将乐毅乘势攻人齐都临淄,王出逃而被杀。自威王中经宣王至王遇难,正好是"三世",孙膑所说的"齐三世其忧矣",不幸而言中了。由此更可见,孙膑在政治上同样具有远见卓识。

    对于当时诸侯混战、互相兼并的局面,孙膑提出要"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用战争制止战争,以达到"天下服"的目的;他又强调不能穷兵黩武,"乐兵者亡,利胜者辱",必须谨慎地对待战争,才能国泰民安。这些主张,当然是从齐国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在为他们出谋划策;但他反对战争,要求统一,希望有一个"明王"出来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在客观上也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愿望,其计划又较为切实可行,因而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