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二、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二、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令》)商鞅还扩大亩制,把原来的"步百为亩"改成"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给一夫"(《通典·州郡典·雍州风俗》),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孙膑"富国"的主张,虽没有提出像李悝、商鞅那么多具体的措施,但它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在政治上,孙膑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得其民之心"(《八阵》)。他认为:"兵不能胜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兵失》)所谓"得民心"、"合民心",也就是要"人和"。他论述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月战》)为了得民心,做到"人和",孙膑还强调:要"敢去不善"(《篡卒》),即革除一切不合民心的官僚作风、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上述要求"合民心"、做到"人和"的主张,与孙武"令民与上同意"、"上下同欲"的思想很相类。当时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在健全法制,惩治贪官污吏。齐国在威王执政时期,曾对祸国殃民的阿大夫处以烹刑;在邹忌的主持下,又"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孙膑主张"敢去不善",他对当时整顿法纪和吏治的改革必然抱着支持的态度。因为只有进行这样的改革,才能"得民心",达到"人和"的目的。

    在军事上,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孙膑更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

    首先,他认为带兵作战,必须赏罚严明。他论述说:"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赏罚)可以益胜。"(《威王问》)他一再强调,军队要取得胜利必须"明赏"(《篡卒》).反对"赏高罚下"(赏高贵者,罚低贱者)的**作风,指出这样做的后果,会使"民不听其令"(《奇正》)。其次,他认为将官和士兵,必须经过审慎选拔。他申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选)贤取良也。"(《行篡》)这里的"权衡",是指秤砣和秤杆,比喻衡量事物有一定的标准:文中的"选贤取良",则既对士兵,也指将官而言。显然,经过用一定的标准选拔的贤良的官兵,这样组成的部队才有坚强的战斗力。再次,他认为军队一定要有严格的法制。他指出:"其勇在于制。"(《篡卒》)这里的"制",当包括军队的组织、纪律、训练、任官、财用、后勤、作战等制度。在《陈忌问垒》篇中,就记述了马陵之战时所规定的许多"制"和"法"。不言而喻,有了严格的法制,军队才能奋勇作战。最后,孙膑还主张对于将官和士兵,都要"明爵禄"(《杀士》)。有功者就升迁,有罪者就下降。这对于提高官兵的作战积极性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当时各国都在军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如赵国的荀欣,强调"选练举贤"(《史记·赵世家》)。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史记·商君列传》);他还制订了详细的爵级,"凡二十等"(《后汉书·百官志五》刘昭注引刘劭《爵制》)。这些改革措施,与孙膑在军事上的改革主张互为呼应,代表了当时的历史趋势。

    从历史记载来看,孙膑为了富国强兵而提出的上述各种主张,其大部分是得到了实行的。故司马迁说:"当是之时,??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在孙膑在世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齐的国势强盛,在对外战争中屡获大胜。除孙膑亲自指挥的桂陵、马陵二次战争外,公元前325 年,齐国攻赵,"邯郸之师败逋,获(赵将)韩举,取平邑、新城"(《水经·河水注》引《竹书纪年》)。公元前314 年,齐国乘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因而发生内乱之机伐燕。齐军进展神速,"五旬而举之"(《孟子·粱惠王下》)。公元前301 年,齐国派匡章与韩、魂一起攻楚。匡章经过调查研究,用计以练卒夜袭楚人,"果杀(楚将)唐蔑"(《吕氏春秋·处方》)。直到公元前286 年齐王灭宋,齐的国势一直很盛。故《孙膑兵法·强兵》篇所附的残简中有云:"此齐之所以大败燕";"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擒唐蔑也";"大败赵";"[此齐之所以大败宋]人于桑而擒汜皋也。"这些议论,很可能出于孙膑弟子之手。它说明齐国在上述许多战争中之所以能取得大胜,与孙膑主张的富国强兵的改革在齐国得到实施,是有很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