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三、存亡国,继绝世

三、存亡国,继绝世(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续众多的世族不使它绝迹,正是领主制存在的基础。孙膑之所以不主张兼并各诸侯国,而只要求"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同时还要"存亡国而继绝世",这是由当时的兼并形势决定的。在孙膑生活的时代,战国七雄还势均力敌:魏国在战国初年强盛了一时,但很快就显出了衰势,被东面的齐国和西面的秦国连连击败;楚国是七雄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但由于其政治不修,自吴起变法失败后国力日见萎缩;孙膑所在的齐国,在齐威王时虽然有振兴的迹象,但要担负起统一六国的重任,其力量是远不够的;秦国原来是西方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商鞅变法那时才初露端倪,它的成功之处还远远没有显露出来。在这样形势还无法统一的情况下,孙膑希望由一个帝王出来"战胜而强立",使"天下服";同时制止兼并战争的扩大,主张"存亡国而继绝世",原是不足怪的。

    在当时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中,孙膑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着他"存亡国而继绝世"的主张。公元前354 年,魏国调动大军攻赵,围困了赵都邯郸。到次年,魏军以强大的攻势竟"拔邯郸"(《史记·魏世家》)。当时赵国求救于齐。齐大臣段干纶指出:"弗救,则我不利";"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战国策·齐一》)可见这一次战争,齐国如果不出兵救赵,赵国很可能被魏所兼并。齐国派孙膑、田忌率师攻魏,大破魏军于桂陵,正是保存了将要危亡的赵国,延续了赵氏的世族,使之免于绝灭。公元前343 年,魏国又大举攻韩,韩国向齐求救。齐国的田忌在与孙膑商议之后,主张答应救韩而晚些出兵,这样可以使魏国多消耗一些实力,并指出:"夫魏有破韩之志,韩见且亡,必东诉于齐。"于是,齐私下对韩使者承诺了救援之事。韩因恃有齐援,奋力抗击,"五战五不胜"(同上)。到这一年的十二月,齐才派田忌、孙膑率师攻魏救韩。次年,大败魏军于马陵。显然,这次战争如果齐国不出兵救韩,韩国又将被魏所兼并。孙膑在马陵之战胜魏,又是一次"存亡国而继绝世"之举。

    应该指出,当时诸侯国的兼并战争,虽然还不见有统一的希望,但许多国家的政治体制已由领主制的分封制逐渐向地主制的郡县制过渡。早在春秋初期,秦国已设置了一些县。《史记·秦本纪》载,秦武公十年(前688 年),"伐邦、冀戎,初具之":次年,又"初县杜、郑"。楚国也在春秋初年的楚文王时,就"灭申、息以为县"(《左传·哀公十七年》杜预注)。到春秋后期,县的设置己相当普遍。公元前537 年,楚人在谈到晋国的情况时说:"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乘)。"(《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514 年,晋魏献子执政,又"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末年,还出现了郡,公元前493 年,晋国的赵鞅在伐范氏、中行氏时,誓师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吴国在公元前484 年,"发九郡兵伐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破齐师于艾陵。到战国初期,郡县的制度当更加完备。如魏文侯时有西河郡,吴起为郡守;又有邺县,西门豹为县令,等等。这些郡县的长官,都由国君直接委任,不能世袭。郡县制的推行,便于中央集权的统一管理,可以防止各领主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混战。这对于分封制来说无疑是一种进步。孙膑在战国中期主张"存亡国而继绝世",他的出发点并不是在反对郡县制,而是为了制止诸侯国间的不义侵伐、残酷争夺。这对于发展各国经济、安定人民生活,仍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