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四、以仁义、道德、素信取胜

四、以仁义、道德、素信取胜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为了解决当时诸侯兼并的混战局面,使天下和平,国泰民安,孙膑主张"战胜而强立"、"举兵绳之",并提出了"富国强兵"的许多改革措施。

    与此同时。孙膑也认识到,战争不仅要靠兵强马壮,训练有素,足智多谋,指挥得当;还要靠仁义、道德、素信去争取民心,获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对于军队作战的胜利,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论述将帅的品质和军队取胜的条件时,孙膑提出了义、仁、德、信、智五条,认为:"义者,兵之首也";"仁者,兵之腹也":"德者,兵之手也";"信者,兵之足也":"决(当作智)者,兵之尾也。"(《将义》)他把"义"比喻为军队的首脑,放在第一位:依次为"仁"、"德"、"信";而把"智"比喻为军队的尾巴,放在末位。这决不是偶然的。在孙膑看来,将帅与军队讲究仁义、道德、素信,比打仗时足智多谋,更为重要。当然,单纯的讲仁义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孙膑指出:"德不若五帝,而能不及三王,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见威王》)显然,在当时诸侯兼并的混战中,只讲"仁义礼乐"而没有坚强的军事力量为后盾,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军事行动符合仁义的原则,就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孙膑在初见威王时,就强调"义"在战争中的作用,说:"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同上)可见有了"义",为正义而战,就会"卒寡而兵强";"无义"之兵,到处侵略扩张,烧杀抢掠,是终归要失败的。所谓"仁",就是要爱护士卒。他指出:对于士卒,应该"[视之若]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将德》)。"仁"还应当爱护民众,如果军队不仁,"民苦其师,可败也"(《将失》)。可见将帅对士卒、军队对百姓的"仁",是作战胜败的重要因素。他还认为:"夫兵者,非士(恃)恒势也,此先王之傅(辅)道也。"(《见威王》)其意思是说,动用军队,进行战争,这不是经常可以依赖的势力,它不过是先王用以辅助行"道"的手段。他发出警告:"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如果一味地发动战争,汲汲于打胜仗,而不行其道,则必将导致受辱或灭亡的结果。这里所谓的"道",就是要用仁义、恩德、素信去感化人民,取得人民的拥护。孙膑在听完威王、田忌的问话后,对弟子们说:"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吾闻素信者昌,立义??;用兵无备者伤,穷兵青亡。"(《威王问》)这里虽然简文有缺略,但他所讲的"道"的意思已很清楚:行"道"决不能穷兵黩武,而必须"素信"、"立义",这样国家才能昌盛发达。当威王问:"令民素听,奈何?"孙膑即答:"素信。"(同上)可见"素信"就能令民"素听",上下互相信任而产生巨大的力量。他进一步指出:"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青,兵[之] 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取众者,胜之胜者也。"(《篡卒》)孙膑憎恶连年不断的战争,反对在战争中单纯用军事手段去解决问题,而主张用"信"、"德行"、"道"等政治手段去争取民众,从而获得大胜。他强调说:"得众,胜";"不得众,不胜。"(同上)"王者之将"必须"内得其民之心"(《八阵》)。他深深感觉到,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之一。

    上述这一套用仁义、道德、素信的手段去获取民众的拥护,以赢得战争胜利的思想,明显地是从他的祖上孙武那里继承来的。孙武指出:"善用兵者",必须"修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他提出为"将"的五个条件,是"智、信、仁、勇、严":并批评某些将帅的"不仁",认为"非仁义不能使间。"他强调:"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他还教育将帅,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这些主张,都是孙膑关于在战争中应以仁义、道德、素信去取胜的思想的蓝本。不过,孙膑似乎比孙武走得更远。在论到将帅和军队取胜的条件时,孙膑把"义"放在第一位,依次为"仁"、"德"、"信",而把"智"放在条件的最后。孙膑对五个条件的编排经过衡量比较,是有意识的,与孙武的把"智"放在第一位,有显然的差别。同时,孙膑认为,由"素信"、"立义"而"达于道",是用兵的最高艺术。他批评威王、田忌是:"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在孙膑看来,用强大的军队、高超的谋略去制胜敌人,还不能算是"知兵";而只有用"素信"、"仁义"、"道德"使人折服,才是用兵的理想境界。

    在战争中讲究以仁义、道德、素信去取胜,是春秋以来许多兵家的传统思想。《司马法·仁本》说:"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故仁见亲,义见说(悦)。""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同书《天子之义》篇又说:"(古者)以礼为固,以仁为胜。"战国初期的吴起,在与魏武侯论兵时说:"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史记·吴起列传》)现存《吴子·图国》篇也说:"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是以圣人绥之以道。理之以义,动之以礼,抚之以仁。此四德者,修之则兴,废之则衰。"可见作为一代兵家的吴起,也是主张以仁义道德兴邦的。战国中期的尉缭直截了当地指出:"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