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孙子评传章节目录 > 四、以仁义、道德、素信取胜

四、以仁义、道德、素信取胜(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尉缭子·兵令上》)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六韬》,对仁义道德在战争中的作用,有更清楚的表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文韬·文师》)"无燔人积聚,无毁人宫室,??示之以仁义,施之以厚德。??如此,则天下和服。"(《虎韬·略地》)上述许多兵家的议论,在强调军事攻战要与道德仁义相结合这一点上,其思想认识与孙膑显然是一致的。

    应该说,用仁义、道德、素信去获取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孔子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策》)"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如果统治者能够"得众"、"民任",其受到天下人民之拥戴象众星之拱北辰,四方之民扶老携幼都来归服,这样在战争中一定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孟子更提出了"仁者无敌"的口号。他对魏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孟子·梁惠王上》)他进一步指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上述议论,明确地阐述了一个诸侯国君,如能施仁政、讲道义,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诸侯各国的支助,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其在战争中无敌于天下。这些理论与孙膑强调在战争中要以仁义、道德、素信去取胜的思想,所见略同。

    将帅用仁义道德爱护部下,因而取得战争胜利的事,在当时是屡见不鲜的。春秋末年的齐将司马穰直和战国初期的魏将吴起,是最著名的例子。又如赵将赵奢,敬重军吏,友爱部下,"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此他率领的军队也骁勇善战,曾在著名的阏与之战中大破秦军。由于政治修明,讲究仁义道德,君王得到人民的拥护,因而在对外战争中节节胜利的事,在历史上也是不胜枚举的。最著名的如西周文王时"发政施仁",在他的后期连年攻伐,都取得大胜。其子武王伐纣,更得到天下诸侯的响应。在牧野一战,击溃了纣师70 万大军,终于推翻了商纣的残暴统治,可见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关键之一。孙膑的以仁义、道德、素信取胜的思想,乃是从实践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日见加重。战国初期的墨子就一再指出:"今天下为政者,??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墨子·节用上》)"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墨子·非乐上》)"民所苦者,??苦于厚作敛于百姓。"(《墨子·辞过》)可见由于统治阶级的贪婪剥削,赋税徭役的横征暴敛,人民在饥饿死亡线上挣扎。战国中期的孟子论述人民的生活情况说:"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他告诫统治者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孟子·尽心下》)如此残酷的剥削,再加上战争的灾难:"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有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系累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把人民掳掠而归,当作奴隶使唤,人民的生活当然更加苦不堪言。孙膑主张在战争中要"素信"、"立义"、"达于道",又把"仁"、"德"作为将帅和军队的极其重要的品质,以达到"得众"而取胜的目的。在当时人民生活极其困苦的情况下,他的这种主张显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从孙膑政治主张的思想源流上看,他要求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又主张以战争制止战争,这些思想,应该说主要是继承了在他之前的李悝一派的法家学说,并与他同时代的商鞅等人的法家改革主张相呼应。另一方面,孙膑又主张要"存亡国而继绝世",反对诸侯国间的互相兼并;在不得已而进行战争时,应该用仁义、道德、素信去争取民众,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这些主张,应该说主要是继承了在他之前的孔子一派的儒家学说,并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等人的儒家思想相呼应。显然,孙膑的政治主张,是撷取了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中他认为合理的部分,加以融合而铸成的。从总体上来看,它又是继承了其先辈孙武、吴起等兵家的政治思想,加以发展而形成的。在孙武的政治主张中,他十分强调法制,主张富国强兵,却又非常重视道德仁义、民心向背的力量,曾经提出"修道而保法"的要求;吴起曾经在楚国实行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也十分强调仁义道德在国家兴衰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在政治主张方面,孙武和吴起是把儒家和法家思想中的进步因素结合起来的先驱,孙膑的政治主张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而来的。"四人帮"胡说孙武和孙膑都是法家,法家和儒家的斗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斗争的主线,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捏造。

    综观孙膑的政治主张,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点保守,如他认为"战胜"者应维护分封制"存亡国而继绝世"云云,但大多数的意见,还是切实可行的。如他主张必须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以战争去制止诸侯间的兼并掠夺战争,在战争中强调以仁义、道德、素信去争取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等,都是代表了历史进步的方向,值得予以肯定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