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孙子在中国古代(2/2)
《孙子评传》作者:孙子评传 2017-02-13 11:50
》。北齐刘昼所作的《刘子新论》,其中《阅武》一篇也引《司马法》的"国家虽大,好战则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作为立论的根据。《文选》钟士季《檄蜀文》注引《司马法·仁本》:"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又引曹操曰:"古者,五帝三王以来也。仁者,生而不名;义者,成而不有。"由此看来,曹操还曾为《司马法》作过注释。
孙膑的兵法著作,这一时期引用者较少。但《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载毗对曹操说:"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此语又见应劭《风俗通》引"孙子曰: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这里的"孙子"讲到墨翟,他不会是孙武,当是孙膑。按此推测,《孙膑兵法》到三国时犹有残存。此外.诸葛亮所著《兵法》也引有孙膑之言:"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并指出:"此兵说也,非马说也。"可见,孙膑兵法及其战略思想在这一时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战乱,虽没有三国分裂时期那样频繁,但由于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将帅叛乱、藩镇割据,战事仍然不断。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隋代名将韩擒虎经常与人"论兵",研讨"孙、吴之术"。他在隋代屡建战功,当有不少智谋来自《孙子兵法》。韩擒虎的外甥李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史称他"少有文武才略",韩擒虎"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木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传》)
他在隋唐风云变幻之际,以孙子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征战四方,屡出奇计,所向无敌。唐太宗十分器重他,常与他讨论兵事。后人据有关材料,撰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述李靖与太宗论兵,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佯北勿追","能而示之不能";"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论述。太宗曾感慨地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对孙子的军事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唐初政治家魏征摘取《孙子》各篇的重要文句,附以曹操的注解,编成《孙子兵法治要》,收在《群书治要》内,以供皇帝阅览。《孙子》成了治国安邦的重要文献。
在唐代一些专门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更是大量引用孙子的言论,以《孙子兵法》为圭臬。如赵蕤的《长短经》,其《量才》篇引孙武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矣";《禁令》篇又引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其他如《天时》、《地形》、《变通》、《利害》等篇,无不以孙子之言作为其立论的根据。李筌注《太白阴经》,其中《选土篇》引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攻城具篇》引"经"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语皆出自《孙子兵法》。又如《实有阴经篇》云:"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地势篇》把地形分为"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死地"、"散地"等等。这里的语句、思想和分类的方法,皆承自孙子。可见《孙子兵法》在这一时期仍是唐人论兵所依据的经典著作。
中唐以后,唐政府与藩镇的战事增多起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些通晓《孙子兵法》的名将。如德宗时的马燧,其"父季龙,尝举明孙、吴,倜傥善兵法";他本人更是"沉勇多智略,该涉群书,尤善兵法"。在与藩镇作战的过程中,马燧提出"粮少利速战"的策略,并引《兵法》"善于致人,不致于人";"攻其必救"云云(《旧唐书·马燧传》)。显然,他是运用孙子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平息藩镇叛乱的胜利。
唐代一些文人的诗文中,多有称道孙子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称,周衰之时,"孙武"之属,"以其术鸣"。高适的《蓟中作》、《送浑将军出塞》、《李云南征蛮》等诗,《谢上淮南节度使表》等文,均道及"孙、吴",作为杰出军事家的代表。罗隐诗《题杜甫集》云:"忍教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四引《南部新书》),表达了对伟大军事家孙武的怀念。
杜佑和杜牧祖孙二人,在唐代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宣传。贡献最大。杜佑所编的《通典》,在《兵典》的《论将》、《法制》、《料敌知胜》等许多篇章中,都引孙子的论述作为编辑资料的总纲。杜牧称道孙子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相抵当。"他感于曹操注《孙子》未能"尽解其书",又进行了重注:"上自周秦,下至长庆、宝历之兵,形势虚实,随句解析。"(《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卷十二《上周相公书》)他不但诠解其义,而且以战争史实来证明孙子言论的正确,成为《孙子》注释中比较完善的一种。
这一时期《孙子》的其他注释者,尚有李筌、陈、贾林(见《新唐书·艺文志》)、纪(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镐①诸家。唐人所辑的类书,如虞世甫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都引有不少《孙子兵法》之文。
《司马法》在隋唐时期也流传不衰,常为谈论兵法者所称道和引用。如《李卫公问对》载,太宗问及《司马法》,李靖即论述该书的由来,并称:"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太宗问及"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事,李靖又说:"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把《司马法》作为韩信所学的主要著作。他还论述了《司马法》的"五人为伍"、"五兵五当"之制。可见李靖对此书的熟悉和推崇。杜牧注《孙子兵法·地形篇》,引《司马法》曰:"选良次兵,益人之强。"文下并有注:"勇猛劲捷,战不得功。后战必选于前,当以激致其锐气也。"《群书治要》、《太平御览)所引《司马法》亦皆有注。可知《司马法》在当时不仅为论兵者所常用,并有注释通行于世。
① 见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刊《十家注孙子》,转录自杨丙安、陈彭《孙子兵学 源流述略》(《文史》第二十七辑)。
(五) 宋元时期
宋代由于外患频仍,故《孙子》等兵法著作又受到高度重视。北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为了武举试士的需要,从当时流传的二百多种兵书中选定了七部,"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这就是北宋"钦定"的《武经七书》。从此,《孙子》、《司马法》等兵法著作,经过重新校订,正式成为武学的经典,得到广泛的流传。在宋代的许多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每每称道《孙子兵法》,大量征引孙子的言论,如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其《将职》、《奇兵》、《九地》、《火攻》等篇,皆以孙子的军事思想立论。许洞撰《虎铃经》,在《自序)中称:"《孙子兵法》奥而精";其《先胜》、《使问》、《诡敌》、《远近》等篇,都详细阐发孙子之论。作者姓名已佚的《百战奇法》,在总结的一百条作战规律中,有六十余条引自孙子的论述,并对孙子的思想有所发展。戴溪撰《将鉴论断》,称孙子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其"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者,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郑厚的《艺圃折衷》评论《孙子》道:"其词约而缚,易而深,畅而可用。"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一有一条论析孙子的"因粮于敌"的策略,指出:"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他对"人负米"或"畜乘运之"进行了严密科学的计算,认为"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从而对孙子的这一战时后勤计谋,给予充分的肯定。
《孙子兵法》的注释者,在宋代愈见增多,主要有梅尧臣、王晰、何延锡、张预、施子美、郑友贤、宋奇、石介、王彦、陈直中、王自中、胡箕、叶宏等十余家。前四家见于吉天保编的《十家孙子会注》。①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具有《武经》教科书的性质,注释浅显易懂,影响甚为深广。郑友贤的《孙子遗说》,用问答的形式阐述孙子思想,颇多发明。宋奇的《孙子解》,见于《宋史·艺文志》;石介的注,现仅有孤本;王彦的《武经龟鉴》,已残缺不全;陈直中。王自中的注,见于孙治让的《温州经籍志》;胡箕、叶宏的注,见于陆达节《孙子考》。宋代的《孙子》注释者,大都出现在北宋后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仁庙时,天下久承平,人不习兵。元吴既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注解孙武书者,大抵皆当时人也。"由此可以窥见宋代注释者蜂起的缘由。
宋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十分赞赏,并在实践中运用它。王安石说:"孙武谈兵,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约而所赅者博"。其时宋神宗论及韩信,安石又说:"(韩)信但用孙武一两言,即能成功名。"(韩《涧泉日记》卷下)可见王安石对孙武理论的推崇。南宋爱国词人和将领辛弃疾,在所撰《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中,运用孙子的"知彼知① 《十家注》的另六家是曹操、孟氏、李签、陈■、贾林、杜牧(附其祖杜 佑在《通典》中的论述)。后来有人把杜佑、杜牧析为二家,变成《十一家 注》。
已"、"先为不可胜"、"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战略思想和"视卒如爱子"等建军思想,提出许多对金的策略和建议。爱国名将岳飞更熟谙孙子的战略战术。史称他少年时期"家贫力学,尤好??孙、吴兵法"。他曾论道:"用兵在先定谋。"在作战过程中,他"猝遇敌不动",故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又曾论"用兵之木",要"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岳飞传》)这些方略和战术,应该说都是得之于孙子的。
在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考试中,宋代都要加试《孙子兵法》的理论。如元丰元年(1078),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规定:"《孙、吴》义十通七"者为"第一等","十通五"者为"第二等","十通三"者为"第三等"。建炎三年(1129),诏武举人要"附试《七书》义五道";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步骑射。"(《宋史·选举志》)所谓《七书》,《孙子兵法》是第一位的。
不过在宋代,也有一批儒者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大加抨击。苏轼认为,"兵者诡道"之论,会助长"贪""诈"之心;若此说流行,"则天下纷纷乎如鸟鲁之相搏,??而天下之乱何从而已乎!"(《孙武论》)高似孙也非难说:"兵流于毒,始于孙武乎!"(《子略·孙子》)陈师道更称孙子之论为"盗术"(《后山集·拟御试武举策》)。叶适则辱骂说:"(孙)武真谲诈之雄者也!"他对孙子之学"兴起于百世之下"极为不满,感叹:"人心之不仁,至此极耶!"(《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这些儒士贬斥孙武,其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是与当时理学的逐渐盛行分不开的。元代由于思想统制十分严格,故孙子的影响较稀。为《孙于》作注的仅知有潘衍翁一人,其事见于戴表元《判源集·潘可大<孙子释文>序》,其注文已只字无存。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孙武子》多引张贲之注。今有的学者疑张贲是唐人,而多数学者则认为他是元人。两种意见都无确凿的证据,只能存疑。
这一时期《司马法》也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价值得到官方的肯定。在宋代的《武经总要》、《百战奇法》等军事学著作及《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对《司马法》多所称引,说明它影响广泛,军事学权威著作的地位依旧不衰。
(六) 明清时期
明清二代,由于农民起义、"倭寇"侵扰、政权争夺、民族纠纷等原因,战事仍然不少。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依然受到重视而影响深广。
明代有许多军事学著作,都大量征引孙子的论述。如唐顺之的《武编》,在《攻》篇中引"兵法"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又引"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在《守》篇中引"兵法"云:"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其说皆出自《孙子》。何良臣的《阵纪》,其《奇正》、《率然》、《因势》、《火战》等篇,都以孙子的战略战术为根据。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在《练兵》篇中强调:"整齐行伍,前视心,后视背,左右视两肩,如孙子教吴妇人。"揭暄的《兵经》,有许多说法是承袭《孙子》而来的。如上卷《智部·测》云:"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智部·间》云:"其法则有生、有死、??用敌、用乡。"这些论述,明显承自《孙子》的《虚实篇》、《用间篇》。又如中卷《法部·粮》云:"若夫困粮于敌,??间可救一时。非可长恃者",则是对孙子"因粮于敌"的谋略提出异议。他并论述其他一些"筹粮之法",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思想。何守法的《投笔肤谈》,仿效《孙子》的立意而撰成"十三篇"。他在《引》中说:《武经七书》之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兵之意悉备。"茅元仪的《武备志》,在《兵决评》中指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他对《孙子兵法》在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总结性的评价。
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戚继光,是这一时期把《孙子兵法》运用于实践的代表。他在北方当都督时,曾上疏言:"兵形像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明史·戚继光传》),并用孙子的军事思想进行练兵。他写的许多军事著作,也常引《孙子》来作论证。如《练兵实纪·练将》引"兵法"曰:"爱士如婴儿,故可以之赴深溪",即据自《孙子·地形篇》;同书《杂集·登坛口授》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第一着,为最上策也。"他在《纪效新书·自序》中又称:"孙武之法,纲领精微,为莫加焉。"全书各篇也每以孙子之论为指导。
明清二代的封建皇帝,也大力提倡阅读《孙子》等兵法著作,把兵法理论作为武举考试的科目。如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租朱元璋有旨"仰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者临朝试用。"(《刘寅《武经直解序》)当年,朱元璋又旨令兵部复刻元版《武经七书》,使之广为流传。清康熙帝玄烨也曾下诏,定"武经三子"(即《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举考试科目。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其《提要》称"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可见清代统治者对《孙子》的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的战略战术在这一时期还被运用到医学治病上。清初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在《用药如用兵论》一节中,列举孙子的许多作战原则.论述如何在医疗中运用它们。他最后总结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这是继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经》之后,把《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于治疗疾病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孙子》的注解本,到明代愈见繁多。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疏通文义,证之史事,明白易懂,流传甚广。其后,张居正作《增订武经七书直解》,乃选取旧注补人刘书中。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在《凡例》中称:"校以订误","解以训义","引类以证实"。其书精确详明,亦为注中的善本。李贽的《孙子参同》,独用曹操的注,并附以《武经》的其他六书,互相参比发明。其在《序》中称:"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也。"他对"七书"的推崇有些出格,故遭到时人的非议。明代其他注本,较著名的还有:王世贞的《孙子评释》,郑灵的《孙子十二篇本义》,李清的《孙子集注》,陈琛的《孙武子品节》,李腾芳的《孙子说印》,孙履恒的《孙子商骘》,黄献臣的《孙子开宗》,方家振的《孙子翼》,赵光裕的《孙子标题正义》,黄邦彦的《校正孙子集注》,周国雍的《孙子考注》,何守法的《孙子音注》,郭良翰的《孙武子会解》,黄华的《孙子类注》等。
清代的《孙子》注解本仍然不少。邓廷罗的《兵镜备考》,把孙子十三篇条分缕析,证以许多史事,并加评语;其《兵镜或问》用问答形式,阐发孙子思想;邓氏并作《孙子集注》,在《序》中说:"孙子十三篇,简而赅,精而有则。??治国治兵之理,若符券焉,是可为韬铃士之金科玉律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校本,流传颇广,影响较大。它虽然在文字训沽和校勘上有一定成绩,但往往以《通典》、《御览》为据改动原文,显得不够严谨和慎重。毕以的《孙子叙录》,稽考孙武的生平及其著作时代,钩沉《孙子》的佚文,列举后世的注家,亦颇有参考价值。清代的其他注本尚有:王瞰的《孙子集注》,汪淇的《孙子直解开宗合参》,郑端的《孙子汇征》,朱墉的《孙子汇解》,丁洪章的《孙子全解》,周亮辅的《孙子讲意备旨》,鲁经的《孙子析疑详解》,艾钦的《孙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孙子体注大全会解》,朱煌的《孙子释要》,郭伟的《孙子金丹》,郑达的《孙子附解》等。
《司马法》自宋代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流传就和"七书"的其他著作联系在一起。各种"七书"的注解本,都包括《司马法》在内。据统计,明代《武经七书》的注本就有二十多种。较著名的有: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王升的《武经七书解义》,李清的《武经七书集注》,赵光裕的《武经七书标题正义》等。清代的"七书"注本仍然不少,有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自康熙帝定《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经三子",作为武试必考科目后,又有一批"三子"的注本出现,如艾钦的《武经三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武经三子体注大全会解》等。此外,如何良臣的《阵纪》、邓廷罗的《兵镜或问》,都有称引或阐发《司马法》之处。《司马法》在明清时期仍然是兵学方面的一部有权威性的著作。
孙膑的兵法著作,这一时期引用者较少。但《三国志·魏书·辛毗传》载毗对曹操说:"兵法称"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不能守也'。"此语又见应劭《风俗通》引"孙子曰:金城汤池而无粟者,太公、墨翟弗能守之。"这里的"孙子"讲到墨翟,他不会是孙武,当是孙膑。按此推测,《孙膑兵法》到三国时犹有残存。此外.诸葛亮所著《兵法》也引有孙膑之言:"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并指出:"此兵说也,非马说也。"可见,孙膑兵法及其战略思想在这一时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四) 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的战乱,虽没有三国分裂时期那样频繁,但由于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将帅叛乱、藩镇割据,战事仍然不断。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同样受到高度重视。
隋代名将韩擒虎经常与人"论兵",研讨"孙、吴之术"。他在隋代屡建战功,当有不少智谋来自《孙子兵法》。韩擒虎的外甥李靖,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史称他"少有文武才略",韩擒虎"每与论兵,未尝不称善,抚之曰:'可与论孙、吴之木者,惟斯人矣!'"(《旧唐书·李靖传》)
他在隋唐风云变幻之际,以孙子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征战四方,屡出奇计,所向无敌。唐太宗十分器重他,常与他讨论兵事。后人据有关材料,撰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述李靖与太宗论兵,大量引用《孙子兵法》"利而诱之,乱而取之";"佯北勿追","能而示之不能";"奇正之变,不可胜穷"等论述。太宗曾感慨地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对孙子的军事艺术给予极高的评价。
唐初政治家魏征摘取《孙子》各篇的重要文句,附以曹操的注解,编成《孙子兵法治要》,收在《群书治要》内,以供皇帝阅览。《孙子》成了治国安邦的重要文献。
在唐代一些专门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更是大量引用孙子的言论,以《孙子兵法》为圭臬。如赵蕤的《长短经》,其《量才》篇引孙武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吾以此知胜之谓矣";《禁令》篇又引孙子曰:"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其他如《天时》、《地形》、《变通》、《利害》等篇,无不以孙子之言作为其立论的根据。李筌注《太白阴经》,其中《选土篇》引孙子曰:"兵无选锋曰北";《攻城具篇》引"经"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语皆出自《孙子兵法》。又如《实有阴经篇》云:"故兵有百战百胜之术,非善之善者也;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地势篇》把地形分为"争地"、"交地"、"衢地"、"重地"、"死地"、"散地"等等。这里的语句、思想和分类的方法,皆承自孙子。可见《孙子兵法》在这一时期仍是唐人论兵所依据的经典著作。
中唐以后,唐政府与藩镇的战事增多起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些通晓《孙子兵法》的名将。如德宗时的马燧,其"父季龙,尝举明孙、吴,倜傥善兵法";他本人更是"沉勇多智略,该涉群书,尤善兵法"。在与藩镇作战的过程中,马燧提出"粮少利速战"的策略,并引《兵法》"善于致人,不致于人";"攻其必救"云云(《旧唐书·马燧传》)。显然,他是运用孙子的战略战术,取得了平息藩镇叛乱的胜利。
唐代一些文人的诗文中,多有称道孙子者。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称,周衰之时,"孙武"之属,"以其术鸣"。高适的《蓟中作》、《送浑将军出塞》、《李云南征蛮》等诗,《谢上淮南节度使表》等文,均道及"孙、吴",作为杰出军事家的代表。罗隐诗《题杜甫集》云:"忍教孙武重泉下,不见时人说用兵"(阮阅《诗话总龟》卷二十四引《南部新书》),表达了对伟大军事家孙武的怀念。
杜佑和杜牧祖孙二人,在唐代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宣传。贡献最大。杜佑所编的《通典》,在《兵典》的《论将》、《法制》、《料敌知胜》等许多篇章中,都引孙子的论述作为编辑资料的总纲。杜牧称道孙子说:"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相抵当。"他感于曹操注《孙子》未能"尽解其书",又进行了重注:"上自周秦,下至长庆、宝历之兵,形势虚实,随句解析。"(《樊川文集》卷十《注孙子序》、卷十二《上周相公书》)他不但诠解其义,而且以战争史实来证明孙子言论的正确,成为《孙子》注释中比较完善的一种。
这一时期《孙子》的其他注释者,尚有李筌、陈、贾林(见《新唐书·艺文志》)、纪(见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孙镐①诸家。唐人所辑的类书,如虞世甫的《北堂书钞》、欧阳询的《艺文类聚》,都引有不少《孙子兵法》之文。
《司马法》在隋唐时期也流传不衰,常为谈论兵法者所称道和引用。如《李卫公问对》载,太宗问及《司马法》,李靖即论述该书的由来,并称:"今世所传兵家者流,又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种,皆出《司马法》也。"太宗问及"汉张良、韩信序次兵法"事,李靖又说:"韩信所学,穰苴、孙武是也",把《司马法》作为韩信所学的主要著作。他还论述了《司马法》的"五人为伍"、"五兵五当"之制。可见李靖对此书的熟悉和推崇。杜牧注《孙子兵法·地形篇》,引《司马法》曰:"选良次兵,益人之强。"文下并有注:"勇猛劲捷,战不得功。后战必选于前,当以激致其锐气也。"《群书治要》、《太平御览)所引《司马法》亦皆有注。可知《司马法》在当时不仅为论兵者所常用,并有注释通行于世。
① 见日本昌平坂学问所刊《十家注孙子》,转录自杨丙安、陈彭《孙子兵学 源流述略》(《文史》第二十七辑)。
(五) 宋元时期
宋代由于外患频仍,故《孙子》等兵法著作又受到高度重视。北宋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为了武举试士的需要,从当时流传的二百多种兵书中选定了七部,"诏校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对》等书,镂板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这就是北宋"钦定"的《武经七书》。从此,《孙子》、《司马法》等兵法著作,经过重新校订,正式成为武学的经典,得到广泛的流传。在宋代的许多论述军事的著作中,每每称道《孙子兵法》,大量征引孙子的言论,如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其《将职》、《奇兵》、《九地》、《火攻》等篇,皆以孙子的军事思想立论。许洞撰《虎铃经》,在《自序)中称:"《孙子兵法》奥而精";其《先胜》、《使问》、《诡敌》、《远近》等篇,都详细阐发孙子之论。作者姓名已佚的《百战奇法》,在总结的一百条作战规律中,有六十余条引自孙子的论述,并对孙子的思想有所发展。戴溪撰《将鉴论断》,称孙子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其"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者,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郑厚的《艺圃折衷》评论《孙子》道:"其词约而缚,易而深,畅而可用。"沈括撰《梦溪笔谈》,卷十一有一条论析孙子的"因粮于敌"的策略,指出:"凡师行,'因粮于敌',最为急务"。他对"人负米"或"畜乘运之"进行了严密科学的计算,认为"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从而对孙子的这一战时后勤计谋,给予充分的肯定。
《孙子兵法》的注释者,在宋代愈见增多,主要有梅尧臣、王晰、何延锡、张预、施子美、郑友贤、宋奇、石介、王彦、陈直中、王自中、胡箕、叶宏等十余家。前四家见于吉天保编的《十家孙子会注》。①施子美的《七书讲义》,具有《武经》教科书的性质,注释浅显易懂,影响甚为深广。郑友贤的《孙子遗说》,用问答的形式阐述孙子思想,颇多发明。宋奇的《孙子解》,见于《宋史·艺文志》;石介的注,现仅有孤本;王彦的《武经龟鉴》,已残缺不全;陈直中。王自中的注,见于孙治让的《温州经籍志》;胡箕、叶宏的注,见于陆达节《孙子考》。宋代的《孙子》注释者,大都出现在北宋后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曰:"仁庙时,天下久承平,人不习兵。元吴既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故本朝注解孙武书者,大抵皆当时人也。"由此可以窥见宋代注释者蜂起的缘由。
宋代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十分赞赏,并在实践中运用它。王安石说:"孙武谈兵,言理而不言事,所以文约而所赅者博"。其时宋神宗论及韩信,安石又说:"(韩)信但用孙武一两言,即能成功名。"(韩《涧泉日记》卷下)可见王安石对孙武理论的推崇。南宋爱国词人和将领辛弃疾,在所撰《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中,运用孙子的"知彼知① 《十家注》的另六家是曹操、孟氏、李签、陈■、贾林、杜牧(附其祖杜 佑在《通典》中的论述)。后来有人把杜佑、杜牧析为二家,变成《十一家 注》。
已"、"先为不可胜"、"避实击虚"、"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战略思想和"视卒如爱子"等建军思想,提出许多对金的策略和建议。爱国名将岳飞更熟谙孙子的战略战术。史称他少年时期"家贫力学,尤好??孙、吴兵法"。他曾论道:"用兵在先定谋。"在作战过程中,他"猝遇敌不动",故人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又曾论"用兵之木",要"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宋史·岳飞传》)这些方略和战术,应该说都是得之于孙子的。
在选拔军事人才的武举考试中,宋代都要加试《孙子兵法》的理论。如元丰元年(1078),立《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规定:"《孙、吴》义十通七"者为"第一等","十通五"者为"第二等","十通三"者为"第三等"。建炎三年(1129),诏武举人要"附试《七书》义五道";绍兴二十六年(1156)诏"凡武学生,习《七书》兵法、步骑射。"(《宋史·选举志》)所谓《七书》,《孙子兵法》是第一位的。
不过在宋代,也有一批儒者对孙子的军事理论大加抨击。苏轼认为,"兵者诡道"之论,会助长"贪""诈"之心;若此说流行,"则天下纷纷乎如鸟鲁之相搏,??而天下之乱何从而已乎!"(《孙武论》)高似孙也非难说:"兵流于毒,始于孙武乎!"(《子略·孙子》)陈师道更称孙子之论为"盗术"(《后山集·拟御试武举策》)。叶适则辱骂说:"(孙)武真谲诈之雄者也!"他对孙子之学"兴起于百世之下"极为不满,感叹:"人心之不仁,至此极耶!"(《水心别集》卷四《进卷·兵权上》)这些儒士贬斥孙武,其思想方法片面、偏激,是与当时理学的逐渐盛行分不开的。元代由于思想统制十分严格,故孙子的影响较稀。为《孙于》作注的仅知有潘衍翁一人,其事见于戴表元《判源集·潘可大<孙子释文>序》,其注文已只字无存。明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孙武子》多引张贲之注。今有的学者疑张贲是唐人,而多数学者则认为他是元人。两种意见都无确凿的证据,只能存疑。
这一时期《司马法》也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价值得到官方的肯定。在宋代的《武经总要》、《百战奇法》等军事学著作及《太平御览》等类书中,对《司马法》多所称引,说明它影响广泛,军事学权威著作的地位依旧不衰。
(六) 明清时期
明清二代,由于农民起义、"倭寇"侵扰、政权争夺、民族纠纷等原因,战事仍然不少。因此,《孙子》等兵法著作依然受到重视而影响深广。
明代有许多军事学著作,都大量征引孙子的论述。如唐顺之的《武编》,在《攻》篇中引"兵法"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又引"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在《守》篇中引"兵法"云:"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其说皆出自《孙子》。何良臣的《阵纪》,其《奇正》、《率然》、《因势》、《火战》等篇,都以孙子的战略战术为根据。郑若曾的《江南经略》,在《练兵》篇中强调:"整齐行伍,前视心,后视背,左右视两肩,如孙子教吴妇人。"揭暄的《兵经》,有许多说法是承袭《孙子》而来的。如上卷《智部·测》云:"测于敌者,避实而击疏";《智部·间》云:"其法则有生、有死、??用敌、用乡。"这些论述,明显承自《孙子》的《虚实篇》、《用间篇》。又如中卷《法部·粮》云:"若夫困粮于敌,??间可救一时。非可长恃者",则是对孙子"因粮于敌"的谋略提出异议。他并论述其他一些"筹粮之法",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思想。何守法的《投笔肤谈》,仿效《孙子》的立意而撰成"十三篇"。他在《引》中说:《武经七书》之中,"惟《孙子》纯粹,书仅十三篇,而用兵之意悉备。"茅元仪的《武备志》,在《兵决评》中指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他对《孙子兵法》在军事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了总结性的评价。
著名军事家、抗倭英雄戚继光,是这一时期把《孙子兵法》运用于实践的代表。他在北方当都督时,曾上疏言:"兵形像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地而制胜"(《明史·戚继光传》),并用孙子的军事思想进行练兵。他写的许多军事著作,也常引《孙子》来作论证。如《练兵实纪·练将》引"兵法"曰:"爱士如婴儿,故可以之赴深溪",即据自《孙子·地形篇》;同书《杂集·登坛口授》说: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第一着,为最上策也。"他在《纪效新书·自序》中又称:"孙武之法,纲领精微,为莫加焉。"全书各篇也每以孙子之论为指导。
明清二代的封建皇帝,也大力提倡阅读《孙子》等兵法著作,把兵法理论作为武举考试的科目。如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租朱元璋有旨"仰军官子孙讲读武书,通晓者临朝试用。"(《刘寅《武经直解序》)当年,朱元璋又旨令兵部复刻元版《武经七书》,使之广为流传。清康熙帝玄烨也曾下诏,定"武经三子"(即《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举考试科目。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其《提要》称"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可见清代统治者对《孙子》的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孙子的战略战术在这一时期还被运用到医学治病上。清初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在《用药如用兵论》一节中,列举孙子的许多作战原则.论述如何在医疗中运用它们。他最后总结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这是继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经》之后,把《孙子兵法》的理论用于治疗疾病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孙子》的注解本,到明代愈见繁多。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疏通文义,证之史事,明白易懂,流传甚广。其后,张居正作《增订武经七书直解》,乃选取旧注补人刘书中。赵本学的《孙子书校解引类》,在《凡例》中称:"校以订误","解以训义","引类以证实"。其书精确详明,亦为注中的善本。李贽的《孙子参同》,独用曹操的注,并附以《武经》的其他六书,互相参比发明。其在《序》中称:"吾独恨其不以七书与六经合而为一,以教天下万世也。"他对"七书"的推崇有些出格,故遭到时人的非议。明代其他注本,较著名的还有:王世贞的《孙子评释》,郑灵的《孙子十二篇本义》,李清的《孙子集注》,陈琛的《孙武子品节》,李腾芳的《孙子说印》,孙履恒的《孙子商骘》,黄献臣的《孙子开宗》,方家振的《孙子翼》,赵光裕的《孙子标题正义》,黄邦彦的《校正孙子集注》,周国雍的《孙子考注》,何守法的《孙子音注》,郭良翰的《孙武子会解》,黄华的《孙子类注》等。
清代的《孙子》注解本仍然不少。邓廷罗的《兵镜备考》,把孙子十三篇条分缕析,证以许多史事,并加评语;其《兵镜或问》用问答形式,阐发孙子思想;邓氏并作《孙子集注》,在《序》中说:"孙子十三篇,简而赅,精而有则。??治国治兵之理,若符券焉,是可为韬铃士之金科玉律矣。"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校本,流传颇广,影响较大。它虽然在文字训沽和校勘上有一定成绩,但往往以《通典》、《御览》为据改动原文,显得不够严谨和慎重。毕以的《孙子叙录》,稽考孙武的生平及其著作时代,钩沉《孙子》的佚文,列举后世的注家,亦颇有参考价值。清代的其他注本尚有:王瞰的《孙子集注》,汪淇的《孙子直解开宗合参》,郑端的《孙子汇征》,朱墉的《孙子汇解》,丁洪章的《孙子全解》,周亮辅的《孙子讲意备旨》,鲁经的《孙子析疑详解》,艾钦的《孙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孙子体注大全会解》,朱煌的《孙子释要》,郭伟的《孙子金丹》,郑达的《孙子附解》等。
《司马法》自宋代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它的流传就和"七书"的其他著作联系在一起。各种"七书"的注解本,都包括《司马法》在内。据统计,明代《武经七书》的注本就有二十多种。较著名的有: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王升的《武经七书解义》,李清的《武经七书集注》,赵光裕的《武经七书标题正义》等。清代的"七书"注本仍然不少,有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丁洪章的《武经七书全解》等。自康熙帝定《孙子》、《吴子》、《司马法》为"武经三子",作为武试必考科目后,又有一批"三子"的注本出现,如艾钦的《武经三子标题详解》,夏振翼的《武经三子体注大全会解》等。此外,如何良臣的《阵纪》、邓廷罗的《兵镜或问》,都有称引或阐发《司马法》之处。《司马法》在明清时期仍然是兵学方面的一部有权威性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