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封面人物
《陈纳德传》作者:陈纳德传 2017-02-13 11:54
1. 老父故世
42年8月里的一天。大雨滂沱。
陈纳德正在制订对海防港的日本船只进行空袭的作战方案。
这时,勤务人员给他送来一封信。
陈纳德拆开一看,信是孔祥熙从重庆寄来的:
亲爱的陈纳德将军:
我和内人顷闻令尊大人去世,不胜悲痛,谨表由衷慰问。我等虽无缘幸会令尊大人,但他必系一正人君子才有你这样一位令人敬爱的儿子。他能尽享天年,并有幸亲睹其子大有作为。希此事能在悲痛之际给你以安慰。
你诚挚的
孔祥熙
1942年8月12日
陈父于7月初去世,而陈纳德得到这一消息,却已是8月中旬了。
望着面前这封信,陈纳德感到喉头一阵发紧,双眼充满了泪水。
他多么想把他在中国度过的漫长岁月详详细细地告诉父亲,他还想把他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呆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原因再次向父亲解释清楚。老人家很难明白他的儿子为什么非要在这块遥远的土地上打仗,为什么不能尽早回家,回到内尔和孩子们的身边。
陈纳德想起了1939年圣诞节时,他回到路易斯安那州金德的老家,探望他的父亲,发现父亲不像是一个已有77岁的老人。老人家还能到处走动,在河边钓鱼,秋天还打了两次野鸭子。
老人家听起中国发生的事情很是专心,但是陈纳德发现他根本没有理解,老人家只是朝着他慢慢地点头。现在,他再也无法向父亲说清楚了。
以往,他一年大概只能收到两三封信,每封信都是父亲一字一字地用心写成的。此刻,他一想到再也无法与父亲通信了,便感到十分茫然。
窗外的雨,不停地下着。
他一边凝视着这封信,一边想起他母亲病逝的时候。那时他才5岁。他和弟弟对母亲的死十分悲痛。
5年后,父亲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家,同一位女教师洛蒂·巴恩斯结了婚。“洛蒂小姐”本是一位农家姑娘,也像陈纳德一样热爱大自然。她鼓励陈纳德念书,要胸怀大志,将来成为一个有为的人。
又一个5年后,继母洛蒂去世,陈纳德感到好像死了亲生母亲一样难受。
想到这两个妈妈的时候,陈纳德不禁感慨万端。这些事在近半个世纪前都发生在远离中国的西方,使人仿佛有一种隔世之感。
大雨遮蔽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脚。公路上积满了泥和水。
衡阳和桂林两地用泥土和碎石修筑的机场,不时地受到日机的轰炸。成千上万名民工组成了抢修队。只要日机一炸跑道,民工们就立即将弹坑填平。有一天,他们在两小时内就填平了桂林机场的45个弹坑。
8月下旬,陈纳德将中程轰炸机调回昆明机场。准备袭击缅北的日军目标。
雨季慢慢过去。
9月19日。陈纳德派出B-25轰炸机开始袭击缅北的目标。中程轰炸机和战斗机共出击11次,袭击了日军的补给库和军队集结地区,在畹町一猛锡地区给敌方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此时,正在缅甸作战的史迪威,却面临着僵局,根本没有什么好消息可供发表。
而美国公众一直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例如,日本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啦,阿留申群岛的战斗啦,欧洲的战事啦。正好这时陈纳德领导的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陆续取得了一些空袭战绩,史迪威便拿去发表了。
美联社9月27日驻华空军随军记者报道:美国驻华空军在经过一个月的寂静之
后恢复了对日本人的空中进攻,昨天扫射了云南省西南的行军队伍。在前一天,他
们曾袭击了法属印度支那的河内。这是史迪威中将的司令部昨日宣布的。
这则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似乎有一支偌大的空军在中国作战。殊不知,这支在中国的“空军”只有半打中程轰炸机和50架战斗机。坐落在昆明机场附近的陈纳德住所,是一个瓦顶土砖建筑,房屋四周为桉树和胡椒树所包围。
由于食品无法从印度运来,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食用的肉类,都是云南本地养的猪、鸡和菜牛,绿色蔬菜也是本地种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更习惯于喝茶而不是咖啡,喝的酒也是当地酿造的啤酒、葡萄酒或白兰地。
但是,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最为烦恼的事情,是迟迟得不到飞机、零件和补给。
陈纳德的参谋长梅里安·古柏,像陈纳德一样,个性很强,不太注重正统式的方法。
10月初的一天,古柏和陈纳德谈起了补给问题,愈谈愈觉得气愤。于是,古柏参谋长提笔给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威廉·多诺万少将写了一封私人信,向他倾诉了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所处的困境。
多诺万少将是罗斯福总统的密友。总统将古柏的信在华盛顿传阅。陆军部将此信的内容通知了史迪威。10月5日,比斯尔致电陈纳德说,“你现在的参谋长的军事阅历不足以履行职责。”
接着,古柏便由于“健康原因”被勒令回美国。陈纳德很生气,他向陆军部提出强烈抗议,但是纯属徒劳。后来,古柏奉命调到太平洋战区,任该战区司令部的副官。10月8日。罗斯福派遣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作为他的特使,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
2. 致罗斯福总统的信
1942年10月10日,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威尔基打电话给美国驻中国空军特遣队司令部,要求面见陈纳德将军,并同他私下谈谈。
当时陈纳德正在白市驿,他告诉威尔基,他要得到史迪威的同意后才能见威尔基。
翌日,威尔基和史迪威驱车来到白市驿。
史迪威告诉陈纳德,可与威尔基谈他想谈的任何事情。陈纳德与威尔基在办公室里促膝长谈。
两个小时过去了。
史迪威一直坐在外间静候着。
10月18日,陈纳德同威尔基再次长谈。
在这次谈话中,威尔基对于陈纳德率领特遣队,在缺乏补给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英勇地同日寇进行殊死斗争,深表钦佩,而且“确实感到震惊”。
正是这次谈话,威尔基后来成为陈纳德的有力的支持者。威尔基要求陈纳德直接致函罗斯福总统,谈谈他和美国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情况。威尔基表示,他可以将信直接转交给罗斯福总统。
陈纳德认为,这很可能是个机会。他对于姗姗来迟的物资补给,对于史迪威和比斯尔千方百计压制在中国的空战,早就深感烦恼。为什么不利用这个良机,向总统一吐为快呢。陈纳德从来就不喜欢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层层向上申诉,即使他昔日在陆军航空队时也是如此。
他认为,只要打赢战争的目的正当,什么手段都可使用。于是,他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写好了给罗斯福总统的信。这封信很长,全文如下:
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的特使
温·威尔基先生:
您告诉我您是美国总统(美**队总司令)在军、政方面的直接代表。您命令我向您直接汇报一下在华与日本人进行军事作战的情况,我谨遵您所嘱,汇报如下:
1.日本会在中国被打败。
2.日本会被这样一支小小的空军打败,它在其他战区会被认为是可笑的。
3.我深信,只要我有全权指挥这样一支空军,我能把日本人打垮。我相信我能拯救千千万万名美**人和海员的生命,而美国将付出的代价很小。
4.我对我所说的是有信心的,这不是带着个人考虑说的。我之所以有信心是基于下列事实:自从1923年以来我一直坚信日本会对美发动战争。我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美好的年华用于研究这一问题;我任中国空军的非官方顾问已有5年之久,同时,我以此身份,对日作战也有5年之久。去年,我先是指挥美国志愿队,之后是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我在中国期间,从来没有超过50架作战的飞机来对付日本的强大的战斗力量。作为美国志愿队和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指挥官,我们从来没有在与日本进行的空战中打败过。在我指挥下的这支小小的战斗力量经过核实已消灭了300多架日本战斗机,毁坏敌机约300架。我相信,一共约600架,而我们自己只损失12名美国志愿队飞行员和4名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飞行员。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轰炸机力量最多由8架中型轰炸机组成。我使用这些飞机,对日本人的仓库、军队和船只进行过25次袭击,而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敌人的活动而损失一人一机。
5.我到中国前,中国空军是由意大利顾问指挥的。在美国参战前,我把意大利人请出了中国(因为我认为我们迟早会与轴心国和日本打仗的)。我自信,我得到了蒋委员长和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信任。如果我有了他们的信任,这是因为我(1)已是一位常胜将军;(2)我从不对中国人说假话,我从不许诺去干那种我力不能及的事。
6.我现在深信,只要我拥有作为一个美国驻华军事指挥官的全部权力,我不仅能打垮日本,且能使中国人变成美国持久的朋友。我相信,我能培植这种友谊,使中国世世代代成为一个大的友好的贸易市场。
7.军事任务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现在它被那些不灵活的、不合理的军事组织和不懂如何在中国进行空战的人所复杂化了。
8.为了打垮日本,我只需要一支很小的美国空军:105架新式设计的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在最后阶级(今后几个月内),再要几架重型轰炸机。这支力量应一直加以维持。我们总会有损失,但损失应予以补充。我认为,战斗机有30%,轰炸机有20%的补充就足够了。
9.我之所以说,我能打败日本是因为那支力量有把握摧毁日本空军,也许半年,至多一年。我是一个职业飞行战士。这是我作为专业人员之所见。我此见的根据是简单的,日本只能生产有限的飞机。我可用空间军事机动手段迫使日本空军按我们选择的态势来与我作战;只要一旦把日本空军固定在这个位置上,我便能有效地将它摧毁。一旦日本的空军被粉碎,我国的海军就能行动自如,麦克阿瑟将军就能在西南太平洋上任意推进他的攻势。与此同时,我可从华东的空军基地确保摧毁日本的主要工业中心。没有一国是固若金汤,不易受到空中袭击的。切断日本通往其所取得的帝国的海路并非难事。一旦上述两项目标完成,完全从军事上控制日本是有把握和容易的。
10.为了有效维持上述这支空军力量,在印度与中国之间一定要建立一条空中补给线。与应完成的任务相比,这条补给线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与建立泛美航线的南美航线或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线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相比,维持这条空运路线如同儿戏。它只要求指挥有方,管理得法。通过这条航线运送的维持空军的补给供应量也是很小的,所附研究报告说明此事并不复杂。
11.目前对这条运输线的防卫计划是一种典型的、正统的和僵硬的军事思想的产物。它表明完全缺乏真正运用空中力量的概念,甚至连起码的军事战略概念都没有。我将如同西庇阿·阿夫里卡纳斯保卫罗马(在汉尼拔兵临罗马城下时)一样来维护这条空中路线。西庇阿攻打迦太基,结果,迦太基人无奈不得不将汉尼拔及其军队调回非洲去保护迦太基。同样,我也要以打击日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补给线,接着袭击东京的办法来维护这条运输线。这样,日本空军就会迫于形势回到华东和东京上空去打仗了。日本人没有一支既能在印度、缅甸和云南的运输线上空作战,又能同时在东京上空打仗的空军。历史上没有一名能干的指挥官会采纳目前保护这条运输线的呆板的计划的。南北战争期间,格兰特命令谢尔曼向南方纵深进军,打垮李将军的补给线,切断李的通讯线,同时格兰特自己把李的军队拖住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旦李的补给线和通讯线被切断,李被打败,南部同盟也就被打败。我打算在中国如法炮制,对付日本人的空中力量。日本人一定会死守香港、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这对守住在日本本土至关重要。我可以依靠世界上最好的警报网,迫使日本空军为保卫它这些目标而战。使用这些技术,我相信,我可以10至20架对1架的比例摧毁日本飞机。要是日本空军不愿走进我的警报网并进行战斗,我会用我的中型轰炸机去炸他们通往西南太平洋的海上补给线。在几个月内,敌人就会丢掉许多飞机,使日本从空中防卫本土的力量变得微不足道了。然后,我就能从株洲和丽水用重型轰炸机去袭击日本。我的空军可以烧掉日本两大主要工业区:东京和神户还有大阪、名古屋三角地带,日本就无法将弹药补充给它在中国、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等新占领的帝国。这样,在中国的中**队和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都有了出路,麦克阿瑟也可以从他的澳大利亚的根据地前进了,这一切都不需花很大的代价。
12.在进行这种作战的同时,我会维护这条运输线在云南的东端(昆明霑益和云南驿等)的全部地面设施。如果日本通过中间集结路线调动大批空中力量进入缅甸,以袭击印中空中补给线,那么,我可以依靠内部空中联络,退居内线,并又回到我在云南建立的警报网内,到缅甸机场上空去对付日本人,并在那时和那里打垮他们派来对付我们的任何力量。
我的整个上述计划是很简单的。这一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花了5年时间建起一个空中警报网和无线电的指挥系统来这样作战。我对我的成功毫不怀疑。
13.然而,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应给我充分的作战自由;我能直接与蒋委员长和驻中国部队打交道。我知道蒋委员长也希望我这样做。要是我在与美国志愿队工作期间后退一寸,我就不会作出那么有信心的声明了。我只是在地面部队逃跑致使我的空军基地暴露在地面进攻之下时,我才后撤。即使那时,我也要为每损失一架美国志愿队的飞机而打掉20架日机。即使那时,要是我有所需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我也不会被迫撤退的。
假如我有权只向蒋委员长报告一切,我想在中国进行陆空联合作战。
14.我重申,这一计划将使中国的地面部队作战顺利,而且肯定会使麦克阿瑟顺利前进,并会支援在太平洋上的海军的作战。而且,这会在战后使中国成为我们持久的友邦。
国准将
陈纳德
3. 陈纳德希望有一支单独的空军
罗斯福总统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这封信。他对此信印象颇佳,觉得它确实是一篇经典之作。
但是,他不明白陈纳德为什么无法实现其计划。罗斯福将陈纳德的信转给陆军部,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
马歇尔立即致电史迪威,史迪威又让比斯尔了解此事。陆军部长史汀生极为恼火。
陆军部的多数首脑对陈纳德的计划反应冷漠。陆军航空队总司令阿诺德将军告诉马歇尔说,他反对驻中国空军特遣队在陈纳德的指挥下独立。
然而,在华盛顿,同意陈纳德见解的仍然大有人在,其中就有罗斯福总统所信任的顾问哈里·霍布金斯,还有劳克林·居里、托米·科克伦、宋子文和乔·艾尔索普等人。
比斯尔从史迪威处了解到陈纳德直接致函罗斯福一事后,处处与陈纳德过不去。
11月22日,比斯尔给陈纳德发了一份“机密”电报。
比斯尔在电报中引用了一篇被他称为是“不偏不倚的观察家”的报道,说“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作为一集体的士气表面上看是高的,但这些人对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是不满的。例如,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人员说,‘从印度运来的东西缺斤少两’,‘第10航空队人员靠本国油水过活,而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事实上是在中国挨饿’。”
比斯尔接着在电报中,像一个教师训斥小学生那样说道:
“你(陈纳德)应该告诉你的下属,你们从印度得到的给养已经相当不错了。驻印度的人也像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人员那样大发牢骚,因为那里的痢疾和疟疾盛行。”
陈纳德好不容易看完这份标着“机密”字样的电报,他简直难以咽下这口气。
结果还是给比斯尔回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我的下属对香烟短缺,酒价贵如琼浆,手下人员不能按时轮换去印度和美国,晋升一拖再拖,授勋嘉奖也很迟缓,还有缺少制服、佩章 、陆军消费合作社的供应以及邮件,发发牢骚,这是很自然的事。”
就这样,从此以后,陈纳德再也没有听到比斯尔谈论此事了。
陈纳德不愿再与比斯尔摩擦下去,他希望有一支单独的常驻中国的空军,希望能够充分享有在中国进行空战的自由。
就在11月份,宋美龄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
纽约,一栋豪华别墅里。
宋美龄会见了大权在握的哈里·霍布金斯。
宋美龄向罗斯福总统的这位“第一顾问”坦率声明,她并不需要史迪威将军,如果史迪威继续留在中国的话,这对中美之间乃至盟国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宋美龄高度评价了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志愿队和中国空军特遣队在中国的作战行动。她希望罗斯福总统能给予陈纳德独立指挥的权限,以便能发挥其指挥天才。
霍布金斯本来就很钦佩陈纳德,经宋美龄这样一说,他对陈纳德有了进一步的好感。
宋美龄这次出访美国,一方面使史迪威在罗斯福总统面前的威信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使陈纳德在华盛顿的印象得到了加深。
到12月时,罗斯福总统已明显倾向于陈纳德,答应给予陈纳德独立的指挥权,并同意补充100架飞机,以便对日本的军事设施和船只展开轰炸。
4. 第14航空队
1943年3月3日。
陈纳德由准将提升为少将军衔。
美国陆军航空队总司令阿诺德将军,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将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并且任命陈纳德为第14航空队司令。
阿诺德告诉史迪威说,陈纳德领导的第14航空队不受比斯尔指挥。
3月10日,第14航空队正式成立。
第14航空队下辖4个大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2年8月里的一天。大雨滂沱。
陈纳德正在制订对海防港的日本船只进行空袭的作战方案。
这时,勤务人员给他送来一封信。
陈纳德拆开一看,信是孔祥熙从重庆寄来的:
亲爱的陈纳德将军:
我和内人顷闻令尊大人去世,不胜悲痛,谨表由衷慰问。我等虽无缘幸会令尊大人,但他必系一正人君子才有你这样一位令人敬爱的儿子。他能尽享天年,并有幸亲睹其子大有作为。希此事能在悲痛之际给你以安慰。
你诚挚的
孔祥熙
1942年8月12日
陈父于7月初去世,而陈纳德得到这一消息,却已是8月中旬了。
望着面前这封信,陈纳德感到喉头一阵发紧,双眼充满了泪水。
他多么想把他在中国度过的漫长岁月详详细细地告诉父亲,他还想把他为什么不安安稳稳地呆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原因再次向父亲解释清楚。老人家很难明白他的儿子为什么非要在这块遥远的土地上打仗,为什么不能尽早回家,回到内尔和孩子们的身边。
陈纳德想起了1939年圣诞节时,他回到路易斯安那州金德的老家,探望他的父亲,发现父亲不像是一个已有77岁的老人。老人家还能到处走动,在河边钓鱼,秋天还打了两次野鸭子。
老人家听起中国发生的事情很是专心,但是陈纳德发现他根本没有理解,老人家只是朝着他慢慢地点头。现在,他再也无法向父亲说清楚了。
以往,他一年大概只能收到两三封信,每封信都是父亲一字一字地用心写成的。此刻,他一想到再也无法与父亲通信了,便感到十分茫然。
窗外的雨,不停地下着。
他一边凝视着这封信,一边想起他母亲病逝的时候。那时他才5岁。他和弟弟对母亲的死十分悲痛。
5年后,父亲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家,同一位女教师洛蒂·巴恩斯结了婚。“洛蒂小姐”本是一位农家姑娘,也像陈纳德一样热爱大自然。她鼓励陈纳德念书,要胸怀大志,将来成为一个有为的人。
又一个5年后,继母洛蒂去世,陈纳德感到好像死了亲生母亲一样难受。
想到这两个妈妈的时候,陈纳德不禁感慨万端。这些事在近半个世纪前都发生在远离中国的西方,使人仿佛有一种隔世之感。
大雨遮蔽了喜马拉雅山的山脚。公路上积满了泥和水。
衡阳和桂林两地用泥土和碎石修筑的机场,不时地受到日机的轰炸。成千上万名民工组成了抢修队。只要日机一炸跑道,民工们就立即将弹坑填平。有一天,他们在两小时内就填平了桂林机场的45个弹坑。
8月下旬,陈纳德将中程轰炸机调回昆明机场。准备袭击缅北的日军目标。
雨季慢慢过去。
9月19日。陈纳德派出B-25轰炸机开始袭击缅北的目标。中程轰炸机和战斗机共出击11次,袭击了日军的补给库和军队集结地区,在畹町一猛锡地区给敌方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
此时,正在缅甸作战的史迪威,却面临着僵局,根本没有什么好消息可供发表。
而美国公众一直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例如,日本在瓜达卡纳尔岛登陆啦,阿留申群岛的战斗啦,欧洲的战事啦。正好这时陈纳德领导的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陆续取得了一些空袭战绩,史迪威便拿去发表了。
美联社9月27日驻华空军随军记者报道:美国驻华空军在经过一个月的寂静之
后恢复了对日本人的空中进攻,昨天扫射了云南省西南的行军队伍。在前一天,他
们曾袭击了法属印度支那的河内。这是史迪威中将的司令部昨日宣布的。
这则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报道,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似乎有一支偌大的空军在中国作战。殊不知,这支在中国的“空军”只有半打中程轰炸机和50架战斗机。坐落在昆明机场附近的陈纳德住所,是一个瓦顶土砖建筑,房屋四周为桉树和胡椒树所包围。
由于食品无法从印度运来,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食用的肉类,都是云南本地养的猪、鸡和菜牛,绿色蔬菜也是本地种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更习惯于喝茶而不是咖啡,喝的酒也是当地酿造的啤酒、葡萄酒或白兰地。
但是,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最为烦恼的事情,是迟迟得不到飞机、零件和补给。
陈纳德的参谋长梅里安·古柏,像陈纳德一样,个性很强,不太注重正统式的方法。
10月初的一天,古柏和陈纳德谈起了补给问题,愈谈愈觉得气愤。于是,古柏参谋长提笔给美国战略情报局局长威廉·多诺万少将写了一封私人信,向他倾诉了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所处的困境。
多诺万少将是罗斯福总统的密友。总统将古柏的信在华盛顿传阅。陆军部将此信的内容通知了史迪威。10月5日,比斯尔致电陈纳德说,“你现在的参谋长的军事阅历不足以履行职责。”
接着,古柏便由于“健康原因”被勒令回美国。陈纳德很生气,他向陆军部提出强烈抗议,但是纯属徒劳。后来,古柏奉命调到太平洋战区,任该战区司令部的副官。10月8日。罗斯福派遣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作为他的特使,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
2. 致罗斯福总统的信
1942年10月10日,罗斯福总统的特使威尔基打电话给美国驻中国空军特遣队司令部,要求面见陈纳德将军,并同他私下谈谈。
当时陈纳德正在白市驿,他告诉威尔基,他要得到史迪威的同意后才能见威尔基。
翌日,威尔基和史迪威驱车来到白市驿。
史迪威告诉陈纳德,可与威尔基谈他想谈的任何事情。陈纳德与威尔基在办公室里促膝长谈。
两个小时过去了。
史迪威一直坐在外间静候着。
10月18日,陈纳德同威尔基再次长谈。
在这次谈话中,威尔基对于陈纳德率领特遣队,在缺乏补给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英勇地同日寇进行殊死斗争,深表钦佩,而且“确实感到震惊”。
正是这次谈话,威尔基后来成为陈纳德的有力的支持者。威尔基要求陈纳德直接致函罗斯福总统,谈谈他和美国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情况。威尔基表示,他可以将信直接转交给罗斯福总统。
陈纳德认为,这很可能是个机会。他对于姗姗来迟的物资补给,对于史迪威和比斯尔千方百计压制在中国的空战,早就深感烦恼。为什么不利用这个良机,向总统一吐为快呢。陈纳德从来就不喜欢按部就班、一级一级层层向上申诉,即使他昔日在陆军航空队时也是如此。
他认为,只要打赢战争的目的正当,什么手段都可使用。于是,他没有用多少时间就写好了给罗斯福总统的信。这封信很长,全文如下:
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的特使
温·威尔基先生:
您告诉我您是美国总统(美**队总司令)在军、政方面的直接代表。您命令我向您直接汇报一下在华与日本人进行军事作战的情况,我谨遵您所嘱,汇报如下:
1.日本会在中国被打败。
2.日本会被这样一支小小的空军打败,它在其他战区会被认为是可笑的。
3.我深信,只要我有全权指挥这样一支空军,我能把日本人打垮。我相信我能拯救千千万万名美**人和海员的生命,而美国将付出的代价很小。
4.我对我所说的是有信心的,这不是带着个人考虑说的。我之所以有信心是基于下列事实:自从1923年以来我一直坚信日本会对美发动战争。我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美好的年华用于研究这一问题;我任中国空军的非官方顾问已有5年之久,同时,我以此身份,对日作战也有5年之久。去年,我先是指挥美国志愿队,之后是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我在中国期间,从来没有超过50架作战的飞机来对付日本的强大的战斗力量。作为美国志愿队和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指挥官,我们从来没有在与日本进行的空战中打败过。在我指挥下的这支小小的战斗力量经过核实已消灭了300多架日本战斗机,毁坏敌机约300架。我相信,一共约600架,而我们自己只损失12名美国志愿队飞行员和4名驻中国空军特遣队飞行员。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轰炸机力量最多由8架中型轰炸机组成。我使用这些飞机,对日本人的仓库、军队和船只进行过25次袭击,而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敌人的活动而损失一人一机。
5.我到中国前,中国空军是由意大利顾问指挥的。在美国参战前,我把意大利人请出了中国(因为我认为我们迟早会与轴心国和日本打仗的)。我自信,我得到了蒋委员长和中国高层领导人的信任。如果我有了他们的信任,这是因为我(1)已是一位常胜将军;(2)我从不对中国人说假话,我从不许诺去干那种我力不能及的事。
6.我现在深信,只要我拥有作为一个美国驻华军事指挥官的全部权力,我不仅能打垮日本,且能使中国人变成美国持久的朋友。我相信,我能培植这种友谊,使中国世世代代成为一个大的友好的贸易市场。
7.军事任务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现在它被那些不灵活的、不合理的军事组织和不懂如何在中国进行空战的人所复杂化了。
8.为了打垮日本,我只需要一支很小的美国空军:105架新式设计的战斗机、30架中型轰炸机。在最后阶级(今后几个月内),再要几架重型轰炸机。这支力量应一直加以维持。我们总会有损失,但损失应予以补充。我认为,战斗机有30%,轰炸机有20%的补充就足够了。
9.我之所以说,我能打败日本是因为那支力量有把握摧毁日本空军,也许半年,至多一年。我是一个职业飞行战士。这是我作为专业人员之所见。我此见的根据是简单的,日本只能生产有限的飞机。我可用空间军事机动手段迫使日本空军按我们选择的态势来与我作战;只要一旦把日本空军固定在这个位置上,我便能有效地将它摧毁。一旦日本的空军被粉碎,我国的海军就能行动自如,麦克阿瑟将军就能在西南太平洋上任意推进他的攻势。与此同时,我可从华东的空军基地确保摧毁日本的主要工业中心。没有一国是固若金汤,不易受到空中袭击的。切断日本通往其所取得的帝国的海路并非难事。一旦上述两项目标完成,完全从军事上控制日本是有把握和容易的。
10.为了有效维持上述这支空军力量,在印度与中国之间一定要建立一条空中补给线。与应完成的任务相比,这条补给线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与建立泛美航线的南美航线或其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航线所要克服的重重困难相比,维持这条空运路线如同儿戏。它只要求指挥有方,管理得法。通过这条航线运送的维持空军的补给供应量也是很小的,所附研究报告说明此事并不复杂。
11.目前对这条运输线的防卫计划是一种典型的、正统的和僵硬的军事思想的产物。它表明完全缺乏真正运用空中力量的概念,甚至连起码的军事战略概念都没有。我将如同西庇阿·阿夫里卡纳斯保卫罗马(在汉尼拔兵临罗马城下时)一样来维护这条空中路线。西庇阿攻打迦太基,结果,迦太基人无奈不得不将汉尼拔及其军队调回非洲去保护迦太基。同样,我也要以打击日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补给线,接着袭击东京的办法来维护这条运输线。这样,日本空军就会迫于形势回到华东和东京上空去打仗了。日本人没有一支既能在印度、缅甸和云南的运输线上空作战,又能同时在东京上空打仗的空军。历史上没有一名能干的指挥官会采纳目前保护这条运输线的呆板的计划的。南北战争期间,格兰特命令谢尔曼向南方纵深进军,打垮李将军的补给线,切断李的通讯线,同时格兰特自己把李的军队拖住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旦李的补给线和通讯线被切断,李被打败,南部同盟也就被打败。我打算在中国如法炮制,对付日本人的空中力量。日本人一定会死守香港、上海和长江三角洲。这对守住在日本本土至关重要。我可以依靠世界上最好的警报网,迫使日本空军为保卫它这些目标而战。使用这些技术,我相信,我可以10至20架对1架的比例摧毁日本飞机。要是日本空军不愿走进我的警报网并进行战斗,我会用我的中型轰炸机去炸他们通往西南太平洋的海上补给线。在几个月内,敌人就会丢掉许多飞机,使日本从空中防卫本土的力量变得微不足道了。然后,我就能从株洲和丽水用重型轰炸机去袭击日本。我的空军可以烧掉日本两大主要工业区:东京和神户还有大阪、名古屋三角地带,日本就无法将弹药补充给它在中国、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等新占领的帝国。这样,在中国的中**队和在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都有了出路,麦克阿瑟也可以从他的澳大利亚的根据地前进了,这一切都不需花很大的代价。
12.在进行这种作战的同时,我会维护这条运输线在云南的东端(昆明霑益和云南驿等)的全部地面设施。如果日本通过中间集结路线调动大批空中力量进入缅甸,以袭击印中空中补给线,那么,我可以依靠内部空中联络,退居内线,并又回到我在云南建立的警报网内,到缅甸机场上空去对付日本人,并在那时和那里打垮他们派来对付我们的任何力量。
我的整个上述计划是很简单的。这一计划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花了5年时间建起一个空中警报网和无线电的指挥系统来这样作战。我对我的成功毫不怀疑。
13.然而,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应给我充分的作战自由;我能直接与蒋委员长和驻中国部队打交道。我知道蒋委员长也希望我这样做。要是我在与美国志愿队工作期间后退一寸,我就不会作出那么有信心的声明了。我只是在地面部队逃跑致使我的空军基地暴露在地面进攻之下时,我才后撤。即使那时,我也要为每损失一架美国志愿队的飞机而打掉20架日机。即使那时,要是我有所需的轰炸机和侦察机,我也不会被迫撤退的。
假如我有权只向蒋委员长报告一切,我想在中国进行陆空联合作战。
14.我重申,这一计划将使中国的地面部队作战顺利,而且肯定会使麦克阿瑟顺利前进,并会支援在太平洋上的海军的作战。而且,这会在战后使中国成为我们持久的友邦。
国准将
陈纳德
3. 陈纳德希望有一支单独的空军
罗斯福总统饶有兴趣地看完了这封信。他对此信印象颇佳,觉得它确实是一篇经典之作。
但是,他不明白陈纳德为什么无法实现其计划。罗斯福将陈纳德的信转给陆军部,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
马歇尔立即致电史迪威,史迪威又让比斯尔了解此事。陆军部长史汀生极为恼火。
陆军部的多数首脑对陈纳德的计划反应冷漠。陆军航空队总司令阿诺德将军告诉马歇尔说,他反对驻中国空军特遣队在陈纳德的指挥下独立。
然而,在华盛顿,同意陈纳德见解的仍然大有人在,其中就有罗斯福总统所信任的顾问哈里·霍布金斯,还有劳克林·居里、托米·科克伦、宋子文和乔·艾尔索普等人。
比斯尔从史迪威处了解到陈纳德直接致函罗斯福一事后,处处与陈纳德过不去。
11月22日,比斯尔给陈纳德发了一份“机密”电报。
比斯尔在电报中引用了一篇被他称为是“不偏不倚的观察家”的报道,说“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作为一集体的士气表面上看是高的,但这些人对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是不满的。例如,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人员说,‘从印度运来的东西缺斤少两’,‘第10航空队人员靠本国油水过活,而驻中国空军特遣队事实上是在中国挨饿’。”
比斯尔接着在电报中,像一个教师训斥小学生那样说道:
“你(陈纳德)应该告诉你的下属,你们从印度得到的给养已经相当不错了。驻印度的人也像驻中国空军特遣队的人员那样大发牢骚,因为那里的痢疾和疟疾盛行。”
陈纳德好不容易看完这份标着“机密”字样的电报,他简直难以咽下这口气。
结果还是给比斯尔回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说:
“我的下属对香烟短缺,酒价贵如琼浆,手下人员不能按时轮换去印度和美国,晋升一拖再拖,授勋嘉奖也很迟缓,还有缺少制服、佩章 、陆军消费合作社的供应以及邮件,发发牢骚,这是很自然的事。”
就这样,从此以后,陈纳德再也没有听到比斯尔谈论此事了。
陈纳德不愿再与比斯尔摩擦下去,他希望有一支单独的常驻中国的空军,希望能够充分享有在中国进行空战的自由。
就在11月份,宋美龄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
纽约,一栋豪华别墅里。
宋美龄会见了大权在握的哈里·霍布金斯。
宋美龄向罗斯福总统的这位“第一顾问”坦率声明,她并不需要史迪威将军,如果史迪威继续留在中国的话,这对中美之间乃至盟国之间的关系,将是一个极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宋美龄高度评价了陈纳德将军领导的美国志愿队和中国空军特遣队在中国的作战行动。她希望罗斯福总统能给予陈纳德独立指挥的权限,以便能发挥其指挥天才。
霍布金斯本来就很钦佩陈纳德,经宋美龄这样一说,他对陈纳德有了进一步的好感。
宋美龄这次出访美国,一方面使史迪威在罗斯福总统面前的威信受到了致命的一击。另一方面,使陈纳德在华盛顿的印象得到了加深。
到12月时,罗斯福总统已明显倾向于陈纳德,答应给予陈纳德独立的指挥权,并同意补充100架飞机,以便对日本的军事设施和船只展开轰炸。
4. 第14航空队
1943年3月3日。
陈纳德由准将提升为少将军衔。
美国陆军航空队总司令阿诺德将军,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将驻中国空军特遣队扩编为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并且任命陈纳德为第14航空队司令。
阿诺德告诉史迪威说,陈纳德领导的第14航空队不受比斯尔指挥。
3月10日,第14航空队正式成立。
第14航空队下辖4个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