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蒙哥马利传章节目录 > 第一章 桀骜不驯

第一章 桀骜不驯

蒙哥马利传作者:蒙哥马利传 2017-02-13 11:55
    引言

    他头戴一顶黑色贝雷帽,帽子上别出心裁地别了两枚徽章 ,这一奇特的装束使得他看上去与众不同。

    他本就是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是威名赫赫的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生于1887年11月17日,卒于1976年3月25日。从1907年进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到1958年退出现役,其戎马生涯达52年之久。其间,他参加了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征战北非,大败德意非洲军团。以后,又转战地中海及西北欧各战场,所向披靡,以战功显赫而于1944年获陆军元帅衔。战后,他在西欧联盟及北约组织武装部队中担任高级职务。退出现役后,继续从事国际国内政治活动10年。曾经两次访问中国,成为中国人民的朋友。

    蒙哥马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的家庭不可能为他铺好一条走向成功的金光大道,他耿直的性格使他只能直言犯上,而不会趋炎附势,他的成功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埋头苦干一步一步地得来的。他成功的秘诀是:确定了人生的目标后,便不再动摇,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蒙哥马利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因为“晚成”,所以积聚得更多,一经释放,便是“大器”。在1942年以前,他的名字还不为人们所知;在这以后,他却威名播于敌国。其功业、其成就,绝非早早成名、少年得志者所能比。

    蒙哥马利是个有缺陷的英雄。人无完人,英雄没有缺点,便不是真正的英雄。在军事上,他并非通晓一切的天才。他稳扎稳打,大战从无败绩,但过于求稳,不免失之于缓;他是位精心布置阵地战的大师,但就像巴顿无法打一场阿拉曼式的战役一样,他也不可能进行巴顿式的作战。

    他最大的缺点是他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他惟一的一次婚姻中,曾经得以改正,但是,随着他的妻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可以改变和影响他的人的早逝,蒙哥马利又回复到过去的样子。他对人际关系淡漠,把自己封锁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他好恶由己,使一些人受到他不公正的对待;他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常常让他的同级和上级不知所措,大为光火;他虚荣自负,导致他不能同多数同僚和睦相处,尤其是使美军将领对他恶从中生。

    正因为他的缺点同他的优点一样的显著,表现一样的强烈,使得他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杰出将帅里最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另一方面他又是许多人私下开玩笑甚至嘲弄的对象。但这恰恰体现了他独特而奇妙的个性魅力。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对立,构成了蒙哥马利的精神世界。没有这些,蒙哥马利也就不成其为蒙哥马利。

    战后,蒙哥马利在评价他战争期间的顶头上司丘吉尔时,引用了这样的诗句:

    最后,那是说,一位擢升高位的人,

    不论在国民的眼里是显赫的俊英,

    或者被遗忘于脑后而默默无闻——

    不论是一帆风顺或乖于时运,

    是否合他的意愿,是称心或不幸——

    如果他在人生的许多场战斗中,

    以最大的价值行事,他必然得胜。

    蒙哥马利认为这些话非常适合丘吉尔,其实,这首诗看上去更像是为他自己而作。

    好了,还是请读者诸君去评论吧。

    因资料和作者水平限制,加之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及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原谅,并不吝赐教。

    是为引言。

    1. 不凡的家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一代将星。在这璀璨群星之中,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元帅无疑是那最亮的几颗之一。在英国人的心目中,他是20世纪的英**界惟一可以同马尔巴勒、威灵顿比肩而立的军事家,是英国优秀军事传统的继承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是可以和艾森豪威尔、朱可夫等人相提并论且毫不逊色的一位杰出统帅。

    1887年11月17日,这位杰出的统帅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板球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寓所中,成为牧师亨利·蒙哥马利家中的第四个孩子。虽然很多年以后,蒙哥马利在撰写回忆录时只字未提自己家族的过去,但实际上,蒙哥马利家族在英国历史上绝非无名之辈,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该家族的祖先罗杰·蒙哥马利伯爵。

    11世纪中期以前,蒙哥马利家族还居住在法国诺曼底的法莱斯(1945年,蒙哥马利曾在此重创德军;当地还有一个小村名叫蒙哥马利神圣信念村,蒙哥马利的主要对手隆美尔在此头部受伤,有人因此戏言蒙哥马利天生克隆美尔)。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罗杰·蒙哥马利参与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因功勋卓著而被视为诺曼底贵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在威廉公爵的朝廷中,罗杰·蒙哥马利官运亨通,权倾一时。他在后半生里,一直担任占领区行政长官,直至1094年去世。

    蒙哥马利家族的这位祖先的名声并不太好,在他身上,野心与狡猾、残忍和武力集于一身。他一方面利用权势霸占了大量的田产,一方面又对自己的政敌恶语中伤,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他的第一个妻子梅布尔和他是臭味相投的一对,在罗杰·蒙哥马利的每一桩不光彩的买卖后面,都能或多或少看见梅布尔丑恶的影子。也许是作恶太多遭致天谴,后来,梅布尔在家中被仇人刺杀。梅布尔死后,罗杰·蒙哥马利又娶了娴淑的阿迪莉莎。在后妻的感化下,罗杰·蒙哥马利竟然洗心革面,最终成为一个虔诚而热心的基督教徒。蒙哥马利家族从事教职的传统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17世纪时,罗杰·蒙哥马利的后世子孙从苏格兰西岸渡海来到北爱尔兰,赶走了当地的天主教徒,在那儿定居下来。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的爱尔兰血统,就是从这儿继承的。

    1773年,在伦敦经商发财的塞缪尔·蒙哥马利,在福伊尔伊湖畔购置了1000英亩农田,并在那里盖起了一所叫做“新公园”的住宅,这所房子成为蒙哥马利家的世宅。

    到塞缪尔·蒙哥马利的儿子塞缪尔·卢·蒙哥马利时,蒙哥马利家族家道中落了。小塞缪尔是个极端虔诚的基督徒,他把“新公园”的房舍用作修道院,布道讲学,家产被化作修道院的大量开支而流了出去。到他去世时,蒙哥马利家族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不动产了。到小塞缪尔的长子时,家道继续中落,1874年其长子去世时,“新公园”的产业已被全部抵押,其金额之巨即使再过50年也难还清。这以后,家业为小塞缪尔的次子罗伯特·卢·蒙哥马利继承,他就是蒙哥马利元帅的祖父。

    为重振家业,罗伯特决定去印度捞世界。在那里,他凭着智慧和勇气,逐渐被人所赏识,先后负责过殖民当局的司法、行政、财务、教育等事务。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他又巧妙地解除了英军中印度士兵的武装,使得德里未能被起义军占领。这一了不起的殖民功绩,使他平步青云,担任了印度旁遮普省的副省长。罗伯特一生中婚姻两次,共有7个子女。长子阿瑟在20岁上不幸夭折,次子亨利·赫德森·蒙哥马利理所当然地成了家族产业和事业的继承人,他正是后来的蒙哥马利元帅的父亲。

    1847年10月3日,亨利生于印度的坎普尔。8岁时返回英国,接受神学教育。由于父母远在海外,亨利在英国过的是举目无亲的寄宿生活。他后来这样说:“可以讲,我是在非常艰苦的折磨人的环境里长大的。但总的说来,这种艰苦生活却给了我很大好处,令我受益匪浅。”1866年,亨利进入剑桥大学。1873年,亨利成为伦敦有名的贫民区——黑僧路的基督教堂的副牧师。1878年,亨利爱上了他的一位上司法勒的三女儿莫德。当时亨利已31岁,而莫德却是个只有14岁的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不过法勒夫妇出于对亨利的赏识,不仅未制止这对年龄悬殊的人的恋爱,反而允许他们立刻订婚。两年后,这相爱的一对终于结成连理。

    2. 叛逆少年

    亨利夫妇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1882年,长女西比尔出世。1883年,哈罗德出世。1886年,唐纳德出世。1887年,伯纳德出世。1889年,尤娜出世。这样,到了1889年,亨利一家已经有了五个孩子。这年春天,亨利接受了一项任命:去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担任大主教。于是,两岁还不到的伯纳德·劳·蒙哥马利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跨洋旅行。经过七个多星期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塔斯马尼亚。

    在塔斯马尼亚,亨利·蒙哥马利主教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工作,而莫德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子女的哺养与教育上。

    到塔斯马尼亚不久,大女儿西比尔不幸夭折。这以后,莫德在塔斯马尼亚又生了三个孩子。除了他们以外,她还需要抚养寄居在他们家中三位远房亲戚的孩子。可以说,这是个儿童成群、食口众多的大家庭。

    亨利主教一心扑在教务上,无暇理会家中琐事,这样,管理这个大家庭的重任便落在莫德身上。主教的收入并不算很多,而家中人口多,确实需要很多开支,这使得莫德常常感到手头拮据,久而久之,莫德的脾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