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次大战之间(2/2)
《蒙哥马利传》作者:蒙哥马利传 2017-02-13 11:55
意影响蒙哥马利,让他从孤僻中走出来,尽量变得宽容幽默。在贝蒂的帮助下,蒙哥马利身上的幽默细胞终于被挖掘出来。
一次,在营晚会上,两名列兵上台表演,分别模仿蒙哥马利和团军士长。他们演得惟妙惟肖,惹来哄堂大笑。表演刚一结束,蒙哥马利站起身,指着模仿他的那一位列兵,大声说:“有这种本事,怎么可以让他当列兵,升他下士!”这一下,又惹来满堂大笑。
1933年底,皇家沃里克郡团第一营离开亚历山大,移防印度南部的浦那。第二年初,蒙哥马利同贝蒂一起去远东旅行,计划从孟买出发,途经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上海,最后到达日本停留两周。3月底,蒙哥马利的邮轮抵达香港时,他收到一份驻印英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推荐他去设在巴基斯坦的奎达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并被提升为上校。于是,到了6月份,蒙哥马利离开了第一营,携全家乘火车赶往奎达,准备前往奎达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
5. 再执教鞭
身着上校军服的蒙哥马利,神气地来到了奎达参谋学院,此时的他已经具有丰富的关于士兵和演习的经验,足以支持他热情洋溢地宣讲作战理论。
院长盖伊·威廉斯少将以前没见过蒙哥马利,但从听说中对蒙哥马利有所了解,决定用其所长,让他担任一年级首席教官,主教作战指挥技术和参谋业务。
蒙哥马利很快赢得了学生喜爱。授课时,他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先自己看三四分钟笔记,让大家静静地等他。然后才走到讲台侃侃而谈,把一点点真知灼见清晰、流利地传达给学生。这时期,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热烈称赞他在传授知识和激发学习热情方面的技能。达德利·沃德将军在回忆蒙哥马利的战术课时,说:“当时我们都感到,能听到他(蒙哥马利)那样知识渊博的人讲授军人行业中较高层次的学识,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后来我们个人能在军事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全有赖于他的教导和战术原则。”
不仅如此,蒙哥马利这时还表现出了对战略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关注。1936年,他在一节课中,曾就世界形势说了这样一席话,令沃德永远难忘。他说:“一旦希特勒德国已经重新武装好了,并且弄清楚我们还没有作好准备,战争就要爆发。”
蒙哥马利不仅因出色的教学赢得学员好感,他与众不同的举止,也是使他深受欢迎的原因。这时期,他常常戴一顶白色的太阳帽,到处晃来晃去。当别人告诉他,说这种帽子已经过时了时,他说:“哎,帽子是性格的标志,每个人都应该戴特别的帽子。”他的这一习惯被保留下来。二次大战中,他常常戴着一顶不同的军帽,这顶帽子上面,他别了两枚徽章 ,一枚是英军军徽,另一枚则是坦克兵的徽章 ,以此显示自己的独特,当然也表明他对坦克兵的重视。
在奎达,贝蒂是一位好客的女主人,她常常鼓动蒙哥马利把青年人请到自己家来。一位青年军官曾经羡慕地回忆说:“贝蒂肤色黝黑,身高年龄与蒙哥马利相仿;她活泼欢快,笑口常开。贝蒂和蒙哥马利都有一种敏锐的幽默感,爱互开玩笑。他们都是慷慨的好主人,我有好几次被请去参加他们的晚餐。有一次晚餐结束后,我们准备出发去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教练时,贝蒂说:‘女士们,趁着男士们要外出当丘八,让我们讨论一下该怎么疯一疯。’蒙哥马利可喜欢贝蒂来这一套了,他们彼此真诚相爱,互敬互信。”
1935年10月,奎达发生大地震。以防万一,蒙哥马利把贝蒂送回了伦敦。这是他们婚姻中的第二次分别,也是最后一次分别。
在奎达的生活,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他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德·甘冈。在埃及使他大出风头的沙漠演习中,德·甘冈是他的参谋长。蒙哥马利对这个年轻人极为赏识,动用自己在坎伯利参谋学院的老关系,帮助德·甘冈在参谋学院里谋得了职位。德·甘冈为此专门写信向他致谢。蒙哥马利在回信中说:“对那些不走正道而请求长官为自己谋取职务的人,我是绝不会帮他的,这只会把他毁了。……我支持的人,一向不会错。万一错了,是他自己不肯好好干。”德·甘冈后来成为蒙哥马利的参谋长,他俩的合作成为军事史上最成功合作的范例之一。
另外,蒙哥马利的表现,也使他得到陆军部的重视。1937年6月,蒙哥马利在奎达的任职期满,而驻在本土朴次茅斯的第9步兵旅恰好旅长职位空缺,陆军部于是便任命蒙哥马利就任第9旅旅长,并从接任新职务起,军衔升至准将。这样,他终于实现成为一名将军的心愿,这是他军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6. 心灵的黑夜
蒙哥马利返回英国后,还有两个月假期,他把戴维送到欣德黑德上预备学校,然后,便和贝蒂一起驾车游览了兰开夏北部湖区,并顺道探望了一些老朋友。贝蒂的身体似乎较以前虚弱,容易疲劳,但她还是一如往昔的快乐。
从北方回来以后,蒙哥马利得于8月底赶回第9旅,指挥一次例行演习。于是,他把贝蒂和戴维安排在“新公园”与他母亲同住,然后到8月下旬再住到滨海伯纳姆的一家旅馆去,因为那儿既是个度假的好去处,又离他们的营房较近。结果,这一安排,对蒙哥马利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
那年夏天,蒙哥马利一边着手指挥部队演习,一边为搬迁新居作准备。贝蒂和戴维按照他们本来商量好的,去滨海伯纳姆度假。就在这时,厄运悄悄逼近了这个幸福的家庭。贝蒂病了。一天下午,当她领着戴维在海滩上游玩时,她的脚被一只说不出名字的虫子叮了一口。当晚,她的腿开始肿痛。于是去请医生,医生立刻把她送进了当地的乡村医院,并派人通知了蒙哥马利。
粗心的蒙哥马利起初以为贝蒂只是一点小问题,所以在征得贝蒂同意后,仍继续忙演习和搬家的事务。这样,在贝蒂住院期间,蒙哥马利已把搬家的各项工作做完了,就等着贝蒂康复后住进去,戴维也回到欣德黑德的学校去上学。
可是,贝蒂的病情越来越重了。她的腿表面上看起来没事,里面却疼得厉害。蒙哥马利打算搁下手里的工作来陪她,但贝蒂不愿影响他的前程,不让他那样做。蒙哥马利只好白天在朴次茅斯管理他那个旅,晚上,则驾车一百多英里回伯纳姆探视她心爱的妻子。
终于有一天,医生告诉蒙哥马利,要想保住贝蒂的生命,惟一的希望是截肢,以制止毒素继续扩散。蒙哥马利没想到问题这样严重,但既然还有希望,蒙哥马利便同意了。可是病情并未见好转,毒素继续扩散,已无法控制。医生们尽了一切努力,护士也精心护理,但是败血症已使贝蒂病入膏肓。蒙哥马利预感到贝蒂将要离他而去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把贝蒂搂在怀里,轻声地为她朗诵。内容大部分选自《圣经》,也许他是想要万能的上帝给他带来奇迹。但这一天终于来了。1937年10月19日,贝蒂在蒙哥马利的怀里,安然地逝去了。这时,蒙哥马利正在为她读赞美诗第23首。
蒙哥马利以他的方式安排了贝蒂的葬礼。他把贝蒂葬在伯纳姆的墓地,一个人在墓前吊唁。他既没让在读书的戴维参加葬礼,也未通知远在印度的继子约翰和迪克。其他亲属也一概没被通知,不论是蒙哥马利家的,还是霍巴特家的。他要一个人向心爱的贝蒂告别。
葬礼后,蒙哥马利赶到学校,把消息告诉了戴维,然后回到他在朴次茅斯的住宅,那儿原本要成为他和贝蒂的新家。在那儿,他把自己锁在屋里,一连很多天,谁也不见。此刻,他万念俱灰,心灵在哭泣,精神完全垮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想我做过什么错事没有,为什么我要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我真不明白。我的灵魂在极度苦痛之中抱怨、呼号。我好像堕入一片黑暗之中,心灰意冷。”
贝蒂的死,对蒙哥马利来说,好似进入了“心灵的黑夜”。在他们共同生活的10年里,蒙哥马利充分享受了爱情和家庭的快乐,同时在对贝蒂的百般呵护中他也体会到真诚无私地去爱别人的幸福。在贝蒂的感染和引导下,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一点点地被改变了。比如他爱钻牛角尖的意念和褊狭的心理,离群索居的意识和怀疑一切人类情感的倾向,都得到了改变。而这些缺陷如果任其发展,蒙哥马利绝不会成其为蒙哥马利。在他的身上,正好体现了这样一句名言:在每一位成功的男性后面,总有一位伟大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英国欠了贝蒂一笔人情,也绝不为过。
经过几星期痛苦的煎熬,蒙哥马利终于从丧偶的悲痛中摆脱出来。他想:贝蒂是不会看到我这个样子的,我要振作起来。他把贝蒂的去世,看作是上帝的旨意,一时虽然不幸,然而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作为朴次茅斯的驻军司令,他觉得要对人们、对他的旅负责。他体会到必须继续工作,这也是为了戴维。目前,他们父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戴维幼时几乎全由贝蒂负责,由于蒙哥马利曾对贝蒂对戴维的教养加以干涉,因此他有时对父亲不太满意。贝蒂对戴维过于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为此,蒙哥马利决定当戴维进入预备学校后,由他来担负教育之责。可正当他实施计划而戴维显出反抗的苗子时,贝蒂去世了。现在,这对父子要在一起重新开始生活,隔阂很快消除,他们又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在蒙哥马利沉浸于丧偶之痛无法开展工作时,富兰克·辛普森少校尽量分担了他的工作,帮助他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他们后来成了朋友,当蒙哥马利于敦刻尔克撤退后任第5军军长时,辛普森成了他的参谋长;当蒙哥马利出任英帝国参谋总长时,辛普森则是他的副手。
朋友们看到蒙哥马利终于重新开始正常生活,都非常高兴。有的人甚至说蒙哥马利将会再次结婚。这当然是胡说八道。蒙哥马利认为,一个人一生是不可能有两次恋爱的,尤其是像他所经历过的爱。事实上,贝蒂之死使他内心的平衡被严重地破坏了,在很多方面,他又恢复到从前那种样子。除了军事以外,似乎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军事训练工作中。这样,蒙哥马利永远告别了情场,他两眼紧盯着的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7. 大战之前
1938年3月,纳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中有关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悍然以武力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上空已出现了一团乌云。
在英国朴次茅斯,蒙哥马利正为把他的步兵旅训练成英国最优秀的部队而忙碌着。这一年7月,陆军部指令第3师在斯拉普顿海滩进行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登陆作战演习。举行这类演习多年以来还是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南部军区司令员韦维尔曾经痛苦地反省:“在这时期没有举行过任何像样的演习,因此我在战场指挥艺术方面没有得到任何锻炼。”这一次,三军联合演习,他抱了很大的希望。
为了保证演习取得成功,蒙哥马利与驻朴次茅斯的海军负责人科克和奥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表现出少有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然而演习并不成功。韦维尔认为这依然是个不像样的演习,因为演习中暴露出英军忽视登陆战的毛病。他这样评论说:“虽然有一艘所谓的登陆艇,但它是以前建造的试验性登陆艇,而且是为这次演习而从破铜烂铁堆里找出来的。我想它在这次演习中沉默了。至于其他情况,部队是坐敞开的划艇登陆的。就像以往200年来登陆的部队那样。”
尽管韦维尔对演习的印象非常恶劣,但对蒙哥马利,他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后来说:“蒙哥马利是一个奇怪的家伙,是我所见到的最能干的军官之一。”
斯拉普顿海滩演习刚一结束,蒙哥马利便接到命令,让他率第9旅去索尔兹伯里平原执行秘密的毒气试验任务。这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呈报陆军部的材料中,韦维尔这样写道:
“伯纳德·蒙哥马利准将在今年的毒气试验中所做的工作,具有很高的水平。他或许是我们当中头脑最清楚的军官和最卓越的军队训练者。”
一切都那么顺利,看来蒙哥马利准将的肩上不久又要加一颗星了。可就在这时,他又制造了一件富有蒙哥马利特色的麻烦,使他与陆军部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险些“地位不稳”。
由于第9旅的驻军基金需要大幅度增加,加上已婚军人的福利需要改善,蒙哥马利自作主张地决定以1500镑的价格把第9旅占用的克拉伦斯足球场出租给银行休假展销会使用。这一消息传出后,朴次茅斯市政当局拒绝批准在那儿举办展销会。不得已,蒙哥马利亲自去见市长,同市长达成协议,只要市政府批准那个计划,他愿意从此项收入中拿出500镑给市长,支持他推行的一个小型计划。交易完毕后,蒙哥马利如约把500镑交给了市长,而另1000镑被他用于驻军福利,很快就花完了。
陆军部风闻此事后,大为恼火,指责他违反了陆军条例,擅自出租军用土地,并说如果他交出1500镑的话,将不予追究。蒙哥马利不理这一套,回答说钱已用完了。这一下给自己惹来了麻烦,用蒙哥马利自己的话讲,这是他所经历的“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幸运的是,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对驻军福利一事一直对陆军部颇有微辞,如今看到自己的手下敢于不顾陆军部的条例,去改善部队福利,感到非常高兴,坚定地支持蒙哥马利。于是,陆军部与南方军区之间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双方文来函往,卷宗堆积如山。最终,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
1938年10月,蒙哥马利再次获得晋升,成为陆军少将。这时他接到调令,去担负一项他从未干过的艰巨任务——接管英军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军事指挥,并将当地许多分散的部队组建成第8师。
1938年的巴勒斯坦比起蒙哥马利1931年在此驻防时的情况要糟得多。1931年的时候,仅用一个营就足以警卫整个地区,可现在该地区却出现了某种准战争状态。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英国当局在当地实行了一种移民定额制度,每年允许一定限额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此事激怒了当地阿拉伯人,他们担心大批犹太人移入该地区会危及他们的生存。二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使得大批犹太人被迫逃离欧洲,涌入巴勒斯坦,大大超过了英国所规定的限额。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以及他们和当地英国政府之间矛盾在加剧。大量秘密武装团体活动频繁。主要公共设施经常遭到破坏。虽然实行了宵禁,但并无人遵守。
鉴于巴勒斯坦的紧张局势,蒙哥马利决定不带戴维同去。他把戴维托付给朋友代为照顾,然后于1938年10月28日启程赶往巴勒斯坦。从这时起,直到1948年,蒙哥马利几乎和戴维就没有再生活在一起。
抵达巴勒斯坦后,蒙哥马利很快就把第8师组建起来,司令部设在海法。爱尔兰战争时的经验对他这次完成任务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把他所负责的区域划分成几个地段,各地段指定一名指挥官负责。他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情报系统,并与警察加强合作。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发起反击:英军在夜间不发出任何警告就包围了那些骚乱多发地区,迅速没收了所有储存的武器,逮捕了一切嫌疑分子,并毫不留情地处理了一批人。几个月以后,蒙哥马利控制了那个地区。到了1939年春天,巴勒斯坦最危险的局势过去了。
这个时候,英国陆军第3师师长的位置出现空缺,原师长改任百慕大总督,于是出现了选择谁来继任师长的问题。第3师是一战时期闻名的“钢铁师”,是全国最优秀的师之一,属于南方军区,此时已编入英国远征军。毫无疑问,一旦战争爆发,这个师将要在英军中打头阵。因此,选择谁来出任师长,是件很慎重的事。在选拔委员会上,他的老上级南方军区司令韦维尔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韦维尔一向赏识蒙哥马利的才干,加上蒙哥马利原来所在第9旅也属于第3师,知根知底,所以他极力推荐蒙哥马利出任该师师长。他的提议获得了通过。
蒙哥马利在巴勒斯坦接到了陆军部秘书处的通知,告诉他,他已被选中在适当时候出任第3师师长,至迟不超过1939年8月。这一消息使蒙哥马利欣喜若狂。欧洲此时已战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这个时候接任第3师师长,意味着他将要像他多年来所盼望的那样,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重返疆场,为国效力。
在蒙哥马利的生活里,幸运与倒霉时常交替出现。这一次,又是好事多磨。1939年5月,蒙哥马利突然病倒了。他连续发着高烧,身体越来越虚弱,病得无法起床。经过海法的陆军医院检查,在他的肺部发现有一块阴影,初步怀疑为肺结核。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们也束手无策。经过蒙哥马利的坚决要求,医院只好安排男女各两名看护以及一名勤务兵,把他送上驶往英国的船上。这时,他看上去已经奄奄一息了,病魔似乎随时都能夺走这位隆美尔无法击败的英雄的生命。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海上航行居然使蒙哥马利奇迹般地康复了。当船驶入地中海时,他的脸色已逐渐红润起来;当船抵达马耳他时,他已经能够在看护的搀扶下到甲板上去眺望海上的美景;到达马赛港时,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当轮船最终在英国靠岸时,他已一如常人。下船后,他径直到伦敦的米尔班克医院,要求彻底检查。花了三天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完全健康”。蒙哥马利不安地问起他肺部的阴影,回答是“完全消失了”。
战争的脚步已越来越急了。英国开始了动员。蒙哥马利向陆军部询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接任第3师的工作。陆军部答复:在动员期间,过去的任命一律无效,现在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将继续留任。第3师原师长正准备去百慕大任总督,此时也不得不留在师长岗位上。
蒙哥马利不愿意闲着。于是,他便要求派他回第8师,答案仍然是不行,因为在他返回英国治病期间,一个新的指挥官已经接管了那个师。这样,在大战的前夕,蒙哥马利少将却“失业”了,等待着陆军部给他派新的差使。可他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一连10多天,他像一块牛皮糖似地粘住了陆军部,非让他们执行此前的任命不可。这时接替韦维尔任南方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在参谋学院任教时的同事兼密友艾伦·布鲁克中将也出来为蒙哥马利活动,迫使陆军部相信蒙哥马利是第3师师长的最佳人选。他们成功了。陆军部宣布过去的那项任命依然有效。
1939年8月28日,年届52岁的蒙哥马利正式接任第3师师长。此时离德国入侵波兰的时间,只差三天。
一次,在营晚会上,两名列兵上台表演,分别模仿蒙哥马利和团军士长。他们演得惟妙惟肖,惹来哄堂大笑。表演刚一结束,蒙哥马利站起身,指着模仿他的那一位列兵,大声说:“有这种本事,怎么可以让他当列兵,升他下士!”这一下,又惹来满堂大笑。
1933年底,皇家沃里克郡团第一营离开亚历山大,移防印度南部的浦那。第二年初,蒙哥马利同贝蒂一起去远东旅行,计划从孟买出发,途经科伦坡、新加坡、香港、上海,最后到达日本停留两周。3月底,蒙哥马利的邮轮抵达香港时,他收到一份驻印英军司令部发来的电报,推荐他去设在巴基斯坦的奎达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并被提升为上校。于是,到了6月份,蒙哥马利离开了第一营,携全家乘火车赶往奎达,准备前往奎达参谋学院任首席教官。
5. 再执教鞭
身着上校军服的蒙哥马利,神气地来到了奎达参谋学院,此时的他已经具有丰富的关于士兵和演习的经验,足以支持他热情洋溢地宣讲作战理论。
院长盖伊·威廉斯少将以前没见过蒙哥马利,但从听说中对蒙哥马利有所了解,决定用其所长,让他担任一年级首席教官,主教作战指挥技术和参谋业务。
蒙哥马利很快赢得了学生喜爱。授课时,他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方法。先自己看三四分钟笔记,让大家静静地等他。然后才走到讲台侃侃而谈,把一点点真知灼见清晰、流利地传达给学生。这时期,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热烈称赞他在传授知识和激发学习热情方面的技能。达德利·沃德将军在回忆蒙哥马利的战术课时,说:“当时我们都感到,能听到他(蒙哥马利)那样知识渊博的人讲授军人行业中较高层次的学识,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后来我们个人能在军事能力方面有所发展,全有赖于他的教导和战术原则。”
不仅如此,蒙哥马利这时还表现出了对战略和国际关系问题的关注。1936年,他在一节课中,曾就世界形势说了这样一席话,令沃德永远难忘。他说:“一旦希特勒德国已经重新武装好了,并且弄清楚我们还没有作好准备,战争就要爆发。”
蒙哥马利不仅因出色的教学赢得学员好感,他与众不同的举止,也是使他深受欢迎的原因。这时期,他常常戴一顶白色的太阳帽,到处晃来晃去。当别人告诉他,说这种帽子已经过时了时,他说:“哎,帽子是性格的标志,每个人都应该戴特别的帽子。”他的这一习惯被保留下来。二次大战中,他常常戴着一顶不同的军帽,这顶帽子上面,他别了两枚徽章 ,一枚是英军军徽,另一枚则是坦克兵的徽章 ,以此显示自己的独特,当然也表明他对坦克兵的重视。
在奎达,贝蒂是一位好客的女主人,她常常鼓动蒙哥马利把青年人请到自己家来。一位青年军官曾经羡慕地回忆说:“贝蒂肤色黝黑,身高年龄与蒙哥马利相仿;她活泼欢快,笑口常开。贝蒂和蒙哥马利都有一种敏锐的幽默感,爱互开玩笑。他们都是慷慨的好主人,我有好几次被请去参加他们的晚餐。有一次晚餐结束后,我们准备出发去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教练时,贝蒂说:‘女士们,趁着男士们要外出当丘八,让我们讨论一下该怎么疯一疯。’蒙哥马利可喜欢贝蒂来这一套了,他们彼此真诚相爱,互敬互信。”
1935年10月,奎达发生大地震。以防万一,蒙哥马利把贝蒂送回了伦敦。这是他们婚姻中的第二次分别,也是最后一次分别。
在奎达的生活,还有一个重要意义,是他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了德·甘冈。在埃及使他大出风头的沙漠演习中,德·甘冈是他的参谋长。蒙哥马利对这个年轻人极为赏识,动用自己在坎伯利参谋学院的老关系,帮助德·甘冈在参谋学院里谋得了职位。德·甘冈为此专门写信向他致谢。蒙哥马利在回信中说:“对那些不走正道而请求长官为自己谋取职务的人,我是绝不会帮他的,这只会把他毁了。……我支持的人,一向不会错。万一错了,是他自己不肯好好干。”德·甘冈后来成为蒙哥马利的参谋长,他俩的合作成为军事史上最成功合作的范例之一。
另外,蒙哥马利的表现,也使他得到陆军部的重视。1937年6月,蒙哥马利在奎达的任职期满,而驻在本土朴次茅斯的第9步兵旅恰好旅长职位空缺,陆军部于是便任命蒙哥马利就任第9旅旅长,并从接任新职务起,军衔升至准将。这样,他终于实现成为一名将军的心愿,这是他军人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6. 心灵的黑夜
蒙哥马利返回英国后,还有两个月假期,他把戴维送到欣德黑德上预备学校,然后,便和贝蒂一起驾车游览了兰开夏北部湖区,并顺道探望了一些老朋友。贝蒂的身体似乎较以前虚弱,容易疲劳,但她还是一如往昔的快乐。
从北方回来以后,蒙哥马利得于8月底赶回第9旅,指挥一次例行演习。于是,他把贝蒂和戴维安排在“新公园”与他母亲同住,然后到8月下旬再住到滨海伯纳姆的一家旅馆去,因为那儿既是个度假的好去处,又离他们的营房较近。结果,这一安排,对蒙哥马利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错误。
那年夏天,蒙哥马利一边着手指挥部队演习,一边为搬迁新居作准备。贝蒂和戴维按照他们本来商量好的,去滨海伯纳姆度假。就在这时,厄运悄悄逼近了这个幸福的家庭。贝蒂病了。一天下午,当她领着戴维在海滩上游玩时,她的脚被一只说不出名字的虫子叮了一口。当晚,她的腿开始肿痛。于是去请医生,医生立刻把她送进了当地的乡村医院,并派人通知了蒙哥马利。
粗心的蒙哥马利起初以为贝蒂只是一点小问题,所以在征得贝蒂同意后,仍继续忙演习和搬家的事务。这样,在贝蒂住院期间,蒙哥马利已把搬家的各项工作做完了,就等着贝蒂康复后住进去,戴维也回到欣德黑德的学校去上学。
可是,贝蒂的病情越来越重了。她的腿表面上看起来没事,里面却疼得厉害。蒙哥马利打算搁下手里的工作来陪她,但贝蒂不愿影响他的前程,不让他那样做。蒙哥马利只好白天在朴次茅斯管理他那个旅,晚上,则驾车一百多英里回伯纳姆探视她心爱的妻子。
终于有一天,医生告诉蒙哥马利,要想保住贝蒂的生命,惟一的希望是截肢,以制止毒素继续扩散。蒙哥马利没想到问题这样严重,但既然还有希望,蒙哥马利便同意了。可是病情并未见好转,毒素继续扩散,已无法控制。医生们尽了一切努力,护士也精心护理,但是败血症已使贝蒂病入膏肓。蒙哥马利预感到贝蒂将要离他而去了。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常常把贝蒂搂在怀里,轻声地为她朗诵。内容大部分选自《圣经》,也许他是想要万能的上帝给他带来奇迹。但这一天终于来了。1937年10月19日,贝蒂在蒙哥马利的怀里,安然地逝去了。这时,蒙哥马利正在为她读赞美诗第23首。
蒙哥马利以他的方式安排了贝蒂的葬礼。他把贝蒂葬在伯纳姆的墓地,一个人在墓前吊唁。他既没让在读书的戴维参加葬礼,也未通知远在印度的继子约翰和迪克。其他亲属也一概没被通知,不论是蒙哥马利家的,还是霍巴特家的。他要一个人向心爱的贝蒂告别。
葬礼后,蒙哥马利赶到学校,把消息告诉了戴维,然后回到他在朴次茅斯的住宅,那儿原本要成为他和贝蒂的新家。在那儿,他把自己锁在屋里,一连很多天,谁也不见。此刻,他万念俱灰,心灵在哭泣,精神完全垮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在想我做过什么错事没有,为什么我要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我真不明白。我的灵魂在极度苦痛之中抱怨、呼号。我好像堕入一片黑暗之中,心灰意冷。”
贝蒂的死,对蒙哥马利来说,好似进入了“心灵的黑夜”。在他们共同生活的10年里,蒙哥马利充分享受了爱情和家庭的快乐,同时在对贝蒂的百般呵护中他也体会到真诚无私地去爱别人的幸福。在贝蒂的感染和引导下,他性格中的一些缺陷一点点地被改变了。比如他爱钻牛角尖的意念和褊狭的心理,离群索居的意识和怀疑一切人类情感的倾向,都得到了改变。而这些缺陷如果任其发展,蒙哥马利绝不会成其为蒙哥马利。在他的身上,正好体现了这样一句名言:在每一位成功的男性后面,总有一位伟大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英国欠了贝蒂一笔人情,也绝不为过。
经过几星期痛苦的煎熬,蒙哥马利终于从丧偶的悲痛中摆脱出来。他想:贝蒂是不会看到我这个样子的,我要振作起来。他把贝蒂的去世,看作是上帝的旨意,一时虽然不幸,然而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作为朴次茅斯的驻军司令,他觉得要对人们、对他的旅负责。他体会到必须继续工作,这也是为了戴维。目前,他们父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
戴维幼时几乎全由贝蒂负责,由于蒙哥马利曾对贝蒂对戴维的教养加以干涉,因此他有时对父亲不太满意。贝蒂对戴维过于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为此,蒙哥马利决定当戴维进入预备学校后,由他来担负教育之责。可正当他实施计划而戴维显出反抗的苗子时,贝蒂去世了。现在,这对父子要在一起重新开始生活,隔阂很快消除,他们又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
在蒙哥马利沉浸于丧偶之痛无法开展工作时,富兰克·辛普森少校尽量分担了他的工作,帮助他从痛苦中摆脱出来。他们后来成了朋友,当蒙哥马利于敦刻尔克撤退后任第5军军长时,辛普森成了他的参谋长;当蒙哥马利出任英帝国参谋总长时,辛普森则是他的副手。
朋友们看到蒙哥马利终于重新开始正常生活,都非常高兴。有的人甚至说蒙哥马利将会再次结婚。这当然是胡说八道。蒙哥马利认为,一个人一生是不可能有两次恋爱的,尤其是像他所经历过的爱。事实上,贝蒂之死使他内心的平衡被严重地破坏了,在很多方面,他又恢复到从前那种样子。除了军事以外,似乎对其他事情都不感兴趣,他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军事训练工作中。这样,蒙哥马利永远告别了情场,他两眼紧盯着的只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7. 大战之前
1938年3月,纳粹德国违反《凡尔赛和约》中有关禁止德奥合并的条款,悍然以武力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欧洲的上空已出现了一团乌云。
在英国朴次茅斯,蒙哥马利正为把他的步兵旅训练成英国最优秀的部队而忙碌着。这一年7月,陆军部指令第3师在斯拉普顿海滩进行有陆、海、空三军参加的登陆作战演习。举行这类演习多年以来还是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南部军区司令员韦维尔曾经痛苦地反省:“在这时期没有举行过任何像样的演习,因此我在战场指挥艺术方面没有得到任何锻炼。”这一次,三军联合演习,他抱了很大的希望。
为了保证演习取得成功,蒙哥马利与驻朴次茅斯的海军负责人科克和奥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表现出少有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然而演习并不成功。韦维尔认为这依然是个不像样的演习,因为演习中暴露出英军忽视登陆战的毛病。他这样评论说:“虽然有一艘所谓的登陆艇,但它是以前建造的试验性登陆艇,而且是为这次演习而从破铜烂铁堆里找出来的。我想它在这次演习中沉默了。至于其他情况,部队是坐敞开的划艇登陆的。就像以往200年来登陆的部队那样。”
尽管韦维尔对演习的印象非常恶劣,但对蒙哥马利,他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后来说:“蒙哥马利是一个奇怪的家伙,是我所见到的最能干的军官之一。”
斯拉普顿海滩演习刚一结束,蒙哥马利便接到命令,让他率第9旅去索尔兹伯里平原执行秘密的毒气试验任务。这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呈报陆军部的材料中,韦维尔这样写道:
“伯纳德·蒙哥马利准将在今年的毒气试验中所做的工作,具有很高的水平。他或许是我们当中头脑最清楚的军官和最卓越的军队训练者。”
一切都那么顺利,看来蒙哥马利准将的肩上不久又要加一颗星了。可就在这时,他又制造了一件富有蒙哥马利特色的麻烦,使他与陆军部之间产生了严重矛盾,险些“地位不稳”。
由于第9旅的驻军基金需要大幅度增加,加上已婚军人的福利需要改善,蒙哥马利自作主张地决定以1500镑的价格把第9旅占用的克拉伦斯足球场出租给银行休假展销会使用。这一消息传出后,朴次茅斯市政当局拒绝批准在那儿举办展销会。不得已,蒙哥马利亲自去见市长,同市长达成协议,只要市政府批准那个计划,他愿意从此项收入中拿出500镑给市长,支持他推行的一个小型计划。交易完毕后,蒙哥马利如约把500镑交给了市长,而另1000镑被他用于驻军福利,很快就花完了。
陆军部风闻此事后,大为恼火,指责他违反了陆军条例,擅自出租军用土地,并说如果他交出1500镑的话,将不予追究。蒙哥马利不理这一套,回答说钱已用完了。这一下给自己惹来了麻烦,用蒙哥马利自己的话讲,这是他所经历的“最危险的时刻”之一。
幸运的是,南部军区司令韦维尔对驻军福利一事一直对陆军部颇有微辞,如今看到自己的手下敢于不顾陆军部的条例,去改善部队福利,感到非常高兴,坚定地支持蒙哥马利。于是,陆军部与南方军区之间打起了一场笔墨官司。双方文来函往,卷宗堆积如山。最终,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
1938年10月,蒙哥马利再次获得晋升,成为陆军少将。这时他接到调令,去担负一项他从未干过的艰巨任务——接管英军在巴勒斯坦北部的军事指挥,并将当地许多分散的部队组建成第8师。
1938年的巴勒斯坦比起蒙哥马利1931年在此驻防时的情况要糟得多。1931年的时候,仅用一个营就足以警卫整个地区,可现在该地区却出现了某种准战争状态。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英国当局在当地实行了一种移民定额制度,每年允许一定限额的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此事激怒了当地阿拉伯人,他们担心大批犹太人移入该地区会危及他们的生存。二是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疯狂迫害,使得大批犹太人被迫逃离欧洲,涌入巴勒斯坦,大大超过了英国所规定的限额。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以及他们和当地英国政府之间矛盾在加剧。大量秘密武装团体活动频繁。主要公共设施经常遭到破坏。虽然实行了宵禁,但并无人遵守。
鉴于巴勒斯坦的紧张局势,蒙哥马利决定不带戴维同去。他把戴维托付给朋友代为照顾,然后于1938年10月28日启程赶往巴勒斯坦。从这时起,直到1948年,蒙哥马利几乎和戴维就没有再生活在一起。
抵达巴勒斯坦后,蒙哥马利很快就把第8师组建起来,司令部设在海法。爱尔兰战争时的经验对他这次完成任务起到了很大作用。他把他所负责的区域划分成几个地段,各地段指定一名指挥官负责。他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情报系统,并与警察加强合作。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开始发起反击:英军在夜间不发出任何警告就包围了那些骚乱多发地区,迅速没收了所有储存的武器,逮捕了一切嫌疑分子,并毫不留情地处理了一批人。几个月以后,蒙哥马利控制了那个地区。到了1939年春天,巴勒斯坦最危险的局势过去了。
这个时候,英国陆军第3师师长的位置出现空缺,原师长改任百慕大总督,于是出现了选择谁来继任师长的问题。第3师是一战时期闻名的“钢铁师”,是全国最优秀的师之一,属于南方军区,此时已编入英国远征军。毫无疑问,一旦战争爆发,这个师将要在英军中打头阵。因此,选择谁来出任师长,是件很慎重的事。在选拔委员会上,他的老上级南方军区司令韦维尔的意见起了决定性作用。韦维尔一向赏识蒙哥马利的才干,加上蒙哥马利原来所在第9旅也属于第3师,知根知底,所以他极力推荐蒙哥马利出任该师师长。他的提议获得了通过。
蒙哥马利在巴勒斯坦接到了陆军部秘书处的通知,告诉他,他已被选中在适当时候出任第3师师长,至迟不超过1939年8月。这一消息使蒙哥马利欣喜若狂。欧洲此时已战云密布,大有山雨欲来之势。这个时候接任第3师师长,意味着他将要像他多年来所盼望的那样,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官,重返疆场,为国效力。
在蒙哥马利的生活里,幸运与倒霉时常交替出现。这一次,又是好事多磨。1939年5月,蒙哥马利突然病倒了。他连续发着高烧,身体越来越虚弱,病得无法起床。经过海法的陆军医院检查,在他的肺部发现有一块阴影,初步怀疑为肺结核。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很差,医生们也束手无策。经过蒙哥马利的坚决要求,医院只好安排男女各两名看护以及一名勤务兵,把他送上驶往英国的船上。这时,他看上去已经奄奄一息了,病魔似乎随时都能夺走这位隆美尔无法击败的英雄的生命。
不知道是不是天意,海上航行居然使蒙哥马利奇迹般地康复了。当船驶入地中海时,他的脸色已逐渐红润起来;当船抵达马耳他时,他已经能够在看护的搀扶下到甲板上去眺望海上的美景;到达马赛港时,他已经能够自己走路;当轮船最终在英国靠岸时,他已一如常人。下船后,他径直到伦敦的米尔班克医院,要求彻底检查。花了三天时间,最后的结果是“完全健康”。蒙哥马利不安地问起他肺部的阴影,回答是“完全消失了”。
战争的脚步已越来越急了。英国开始了动员。蒙哥马利向陆军部询问,他现在是否可以接任第3师的工作。陆军部答复:在动员期间,过去的任命一律无效,现在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将继续留任。第3师原师长正准备去百慕大任总督,此时也不得不留在师长岗位上。
蒙哥马利不愿意闲着。于是,他便要求派他回第8师,答案仍然是不行,因为在他返回英国治病期间,一个新的指挥官已经接管了那个师。这样,在大战的前夕,蒙哥马利少将却“失业”了,等待着陆军部给他派新的差使。可他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一连10多天,他像一块牛皮糖似地粘住了陆军部,非让他们执行此前的任命不可。这时接替韦维尔任南方军区司令的、蒙哥马利在参谋学院任教时的同事兼密友艾伦·布鲁克中将也出来为蒙哥马利活动,迫使陆军部相信蒙哥马利是第3师师长的最佳人选。他们成功了。陆军部宣布过去的那项任命依然有效。
1939年8月28日,年届52岁的蒙哥马利正式接任第3师师长。此时离德国入侵波兰的时间,只差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