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阿拉曼大捷(2/2)
《蒙哥马利传》作者:蒙哥马利传 2017-02-13 11:55
白天,北线主攻方向的进展仍不顺利。虽然第9装甲旅和第2新西兰师按计划越过了米泰里亚岭,但是第10装甲师却被阻住,第1装甲师也无法前进。英军坦克被迫停留在米泰里亚岭背后,在最大射程距离上与敌交火,随时都有可能被己方行动缓慢的步兵堵塞在后面,陷在狭窄的战线上无法动弹。
南面第13军的消息也不容乐观。第7装甲师和第44步兵师没能按计划突破布雷区,被堵在了“一月”地雷场和“二月”地雷场之间,等待他们的要么是突破“二月”地雷场,要么是陷于崩溃。向希迈马特进攻的第一自由法国旅运气更糟,在阿拉姆哈勒法之战中让隆美尔头疼的软土,如今也让他们碰上了,重型装备在此行动迟缓无法跟上步兵,而德军则在上午7时30分发起了反突击。结果,法军两名上校阵亡,损失了全部车辆,所取得的战果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阵地。
进攻进展得虽然不够顺利,但是在24日拂晓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斯图姆由于情况不明想亲自到前沿去观察,他准备到预备阵地上的第90轻装步兵师那里去,但是该他倒霉,他的车跑偏了路,来到了澳大利亚师阵地前。澳大利亚师的士兵立刻向他的车开了枪,打死了他的副官。于是,司机掉转车头逃命,慌乱之中斯图姆的心脏病发作,他完了。希特勒在得知此讯后,立刻电召在奥地利治病的隆美尔火速返回非洲。这样,病体未愈的隆美尔于25日傍晚返回了他的沙漠司令部。不过,蒙哥马利还不了解这些情况。
第10军军长拉姆斯登,一开始就对蒙哥马利让坦克在狭窄走廊中穿过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当坦克冲进了敌军具有密集火力掩护的雷区后,冲在最前面的坦克一旦被敌击毁,后续坦克就将进退维谷,成为敌反坦克炮的目标而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当第10装甲师受阻后,他立刻向蒙哥马利建议将坦克从走廊地带撤回,重新编组以避免损失。
蒙哥马利对此甚为不满,于是,他直接同第10装甲师师长盖特豪斯联系,要求他在当晚必须打到开阔地带,为已经前出的新西兰师提供保护。他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盖特豪斯对此也表示不能赞同,他认为这样是盲目地消耗自己的兵力。从战术角度讲,拉姆斯登和盖特豪斯的意见是正确的,但蒙哥马利认为这样做对整个战局不利。他的目的,是要不断对敌施加压力,而同时尽可能少地降低步兵的伤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即使损失一些坦克,也在所不惜。因此,他对盖特豪斯说,必须以一个旅的兵力,不惜牺牲地向前挺进。
这一天,空军发挥了作用。沙漠空军不仅在进攻之前对敌实施了猛烈轰炸,而且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对第8集团军进行了不停顿的战术支援。仅在24日,沙漠空军就大约出动了1000架次,主要用于直接支援集团军。“台风”式轰炸机痛击了把自由法国旅击溃的敌基尔集团;敌坦克集团也在轰炸机的穿梭轰炸中遭受重创。英国空军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为英军战线撑起了一把空中保护伞。
夜幕降临时,为保障第10装甲师向前推进的工作已在进行。利斯却接到报告,说“拉姆斯登还没作好进攻准备”。经询问,原来拉姆斯登对这次作战还是没把握,因为山脊上的地雷场比预计的纵深要大,且德军狙击炮火猛烈,尤其是他们把88毫米高炮改用来打坦克,不仅命中精度高,而且破坏力强。就在这时,第8装甲旅的油料车又被德军炮火击中,坦克、车辆顿时乱作一团,成了德军反坦克炮瞄准的活靶子。鉴于此,第8装甲旅旅长卡斯坦斯于25日凌晨向他的师长盖特豪斯建议,他的进攻应予取消。盖特豪斯向拉姆斯登提出同样的建议,拉姆斯登同意此建议并上报德·甘冈。
这样就发生了蒙哥马利称之为“战役中的真正危机”而德·甘冈称之为“第一踏脚台”的事件。蒙哥马利当时正在熟睡。德·甘冈认为事情很严重,便通知利斯和拉姆斯登3时30分来开会,然后他叫醒了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断定拉姆斯登得了“意志薄弱症”,他向拉姆斯登重申,他的计划必须得到执行,绝不允许撤退。最后,他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拉姆斯登和盖特豪斯不赞成继续推进,他将找别人来代替他们。
战斗在继续进行。
到25日晨8时,先头装甲旅已冲过布雷区,突进到2000码外的阵地上。接着捷报又传: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已冲过雷区,到达指定目的地。德意非洲军对英军的突出部组织了反突击,但是被英军挫败了。由于装甲先头部队楔入敌军防线时建立了用以对付敌军任何反攻的阵地,蒙哥马利现在就可以按计划集中全力对敌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了。
一支又一支部队投入了进攻。战场上的情况越来越乱,西南面的新西兰师遭遇了德军最顽强的抵抗,陷入苦战。鉴于此,蒙哥马利决定把“粉碎性”作战的矛头转向北面澳大利亚战线。形势很明显,只有北面战线有获胜的希望。因为在南面,24日夜至25日黎明前,由第13军发起的对“二月”雷场的第二次进攻已告失败,接替自由法国部队的第50师也再次被德军击败。蒙哥马利在南面战线上的部队就全部处于守势了。
这时候,隆美尔返回前线,苦苦支撑的非洲军像是被注了一支兴奋剂,顿时活了过来。
25日夜到26日黎明前,澳大利亚部队按计划进行了“粉碎性”作战。第9师的一次干净利落的进攻,使他们逼近了海岸公路,但是装甲师和高地师却没什么进展。经过三天的作战,第8集团军在整个战线上的进攻渐呈颓势。
10月26日这一天,蒙哥马利花了一整天时间来检查自己的处境。在三天的进攻中,伤亡和失踪人数不少:新西兰师大约1000人;澳大利亚师1000人;高地师2000人;南非师600人。整个集团军的伤亡和失踪总数估计为6140人。对蒙哥马利来说,最成问题的是步兵。步兵在他的集团军中只占不大的份额,而战斗伤亡的大部却是步兵。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已没有步兵预备队了,所有的步兵师都部署在前线,特别是新西兰师和南非师已几乎没有什么补充兵员。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
蒙哥马利的对手隆美尔的处境其实更不妙。26日晨当他到达自己的指挥所时,听到了英军重炮拦阻射击的声音,凭着经验,他判断“德军每发射一枚炮弹,英军要发射至少500枚”。他亲自视察了利托里奥师和伯萨里格师的一个营所进行的一次反突击,发现在英军空中火力和地面炮火的打击下,德军难以进展。这时,他又发现了蒙哥马利正试图加强在北线的力量,于是下令第21装甲师向北疾进。令他忧虑的是装甲车的损失。当他重新指挥非洲军时,他的手里只剩下148辆德国坦克和221辆性能较差的意大利坦克,其精锐第15装甲师实际只剩下40辆坦克。燃料的短缺更令他毛骨悚然。他现有的油储量只够他作三天之用,迅速补充石油储备至关重要。但是他的运油船在海上被击沉了。同时,他的弹药船也被击沉了。这使隆美尔感到绝望。在给希特勒的形势报告中,他悲观地说:“除非供应情况立即得到改善,否则这个战役就要输掉。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供应情况几乎没有希望得到改善。”
经过反复考虑后,蒙哥马利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的轮廓。这一计划被他称之为“增压”,通过实施一次大的机动重新部署部队,以实施猛烈的最后打击。其主要点就是把第7装甲师由南面调过来加强北面攻击力量。这样,26日以后的战斗基本上不是按原来的“轻步”计划进行的,它主要被用于新计划的准备。
5. 丘吉尔:我的蒙蒂在干什么呀
10月28日,蒙哥马利把他的新计划准备停当。对这个计划,他很有信心,认为它可以给他和盟国带来决定性胜利。
早上8时,他给已进入腰形山脊地区的利斯和拉姆斯登下达命令:第1装甲师必须撤出战斗,重新编组,并转入预备队,到他猛攻得手时再行出击。中午时分,他又命令新西兰师沿澳大利亚师的作战方向沿着海岸继续打下去,为加强力量,第9装甲旅调归他们使用,该旅可优先补充坦克。同一天晚上,他又命令在南线的第7装甲师采取机动,迅速撤离目前战线,转到北面来。该师第4装甲旅仍留在南线上,第44师的第131步兵旅转隶第7装甲师。这样就为他的“粉碎性”打击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预备队。
根据军事需要,在战役中调整部署本来是件极平常的事。但是蒙哥马利犯了一个错误,他在准备变更部署前,并未向他的上级进行汇报,他认为自己有这种临机决断的权力。结果,万万没想到,他认为是顺乎逻辑的变动,以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正焦急地关注战事发展的他的后台老板面前。
开罗和伦敦得到的消息是,有几个师正在从阿拉曼前线撤走。这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这一段一直着急上火的丘吉尔,得到此讯后,沮丧地问布鲁克:“我的蒙蒂在干什么呀,他是不是想让战斗停下?近三天来,他什么事也没干成,现在却要从前线撤走他的部队。如果他打算使一个战役半途而废的话,为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他能在敌人的防线内突破呢?”
那天中午12时30分,召开了参谋长委员会紧急会议。会上,布鲁克不得不针对丘吉尔以及其他内阁成员的责难为蒙哥马利辩护。但在史末资无条件支持以前,布鲁克的辩护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而且布鲁克自己内心也没底。他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那天返回我的办公室后,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种绝望的孤独感攫住了我的心。”
蒙哥马利太幸运了!在这次战争中,他的这位上司兼老朋友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为他挡了许多驾。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克,蒙哥马利早就被他自己惹的麻烦打败了。隆美尔要是知道这些,他一定会抱怨他和蒙哥马利的较量不是一次公平的决斗,因为希特勒总是要无端干涉他的指挥。
蒙哥马利并不知道他所造成的地震。29日上午,驻开罗的国务部长凯西、亚历山大及其参谋长来到蒙哥马利的指挥所了解情况,蒙哥马利才知道陆军部正在惊恐不安。凯西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蒙哥马利,要不要给丘吉尔发封电报,以便让他在思想上对挫折有所准备。蒙哥马利回答道:“如果你想被撵出政治舞台,那么就发那样的电报吧!”在他向客人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意图后,他们都愉快地走了。凯西和亚历山大分别发去了请首相放心的电报。
凯西一行刚走,特德也找上门来。原来空军对蒙哥马利进攻迟缓感到十分着急,他们担心进攻过迟会使他们来不及夺取机场去救援马耳他。马耳他岛是英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它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英国在地中海上的制空权,此刻它在德国空军的持续轰炸下已岌岌可危。蒙哥马利给他看了“增压”计划,但特德觉得该计划还不够大胆。蒙哥马利坚持说:“这是一次猛烈的较量。”特德只好让步,耸耸肩说:“好吧,这是你们的战役。”就在这时,情报部门转来一份最新情报:隆美尔的部署有变化。
隆美尔不愧是老谋深算的“沙漠之狐”,他已嗅出了蒙哥马利变更部署的企图,把他的预备队第21装甲师和第91步兵师,全部调到了北海岸,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这一份情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据此,蒙哥马利得出这一结论:隆美尔已把其全部精锐部队投入了北面作战地段,而且他的手头已没有德军预备队了。这样,蒙哥马利认为战役开始前威廉斯所建议的那种情况,即把德军同意军分开的十分有利的可能性出现了。于是,他决定对“增压”计划作一个小小的修正,即澳大利亚师向北部海岸方向继续发起冲击,而新西兰师的出击线则向南移动一些,猛攻德意部队的结合部,撕开缺口。然后,第10军的全部力量——第1、第7和第10装甲师,外加两个装甲车团将冲进这个缺口。
10月30日夜,澳大利亚师按计划向北发起第三次攻击。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增压”作战的准备。他们打得很出色。在德军的顽强抵抗下,他们虽然没能打到海边,但他们夺取了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阵地,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插进了德军的防线。德国坦克部队从西面发起了凶猛的反攻,但澳大利亚师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这个突出部,为“增压”计划的顺利实施立了一大功。
至此,“增压”作战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但蒙哥马利又把发起总攻的时间推迟了24个小时。这一建议是由弗赖伯格提出的。他的部队与其他配属部队的配合尚有一些问题,如果按原定计划发起总攻,预期的坦克决战可能不会出现。蒙哥马利同意这一看法,认为在当夜进攻,确有可能功败垂成。于是,他把“增压”作战的总攻时间改在了11月2日凌晨1时5分。
6. 阿拉曼的蒙哥马利
11月2日凌晨,“增压”作战的总攻正式开始。步兵师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第151旅和第152旅在规定的时间内夺占了目标,在他们左右两翼的第28毛利营和第133车载步兵旅也都夺取了能保证执行翼侧保卫任务的阵地。至于第9装甲旅,他的任务更加艰巨。
与第9装甲旅作战的正面上的德军有坚强的防坦克战壕工事和反坦克火力。弗赖伯格在进攻前召开的会议上说:“我们都明白,我们要用坦克去攻击一堵由火炮构成的墙壁。这应当是步兵干的事,但我们再没有多余的步兵可供调遣,只好由装甲兵来干。”蒙哥马利对第9装甲旅任务的艰巨性非常清楚,他说:“我准备接受百分之百的损失。”
第9装甲旅的冲锋是在6时15分发起的。当第9装甲旅的坦克轰鸣着冲向德军的炮群时,德军的反坦克炮发出了万道火焰,许多坦克被击毁了,躺在路边,冒出浓浓的黑烟。但是,第9装甲旅还是冒着炮火,继续发起“自杀性”冲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残酷战斗,第9装甲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94辆坦克只剩下20辆,官兵伤亡230余人,而德军的火炮防线仍未突破。但是,他们牢牢地控制了生死攸关的桥头堡,保证了后续部队进军路线的畅通。
第1装甲师紧随第9装甲旅穿过走廊,与德第21装甲师的部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原来,隆美尔这时发现英军的主攻方向由北部转向了德意军结合部,急命第21师向南移动,以堵住第8集团军在他的结合部上打开的缺口。双方在这里打了一场战役中最猛烈的坦克会战,这正是蒙哥马利所预期的。越来越多的德意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的支援下,加入了战斗,但英军的炮兵和沙漠空军也同样予以了有力的还击。经过两个小时你死我活的拼杀,隆美尔的第一次反攻才暂时停止。
午后不久,隆美尔又增加新的装甲师和炮兵,发动了第二次反攻。结果受挫。这时候,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只剩下35辆坦克了。在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后,隆美尔认为凭他现有力量根本无法阻止英军的突破,为使非洲军团免遭被全歼的厄运,他决定把队伍撤到富凯。此时的隆美尔,内心一片悲凉,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仗打得异常艰苦,战争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晚上,我睁着眼睛躺着,绞尽脑汁为部队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死去的人们是幸运的,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已了结。”
就在隆美尔打算撤退时,希特勒阻止了他,这等于帮了蒙哥马利一个大忙。11月3日,希特勒在给隆美尔的电报中命令:“在你目前所处的形势下,除了坚持战斗外,不能有任何其他想法,不得放弃一寸土地,要把每一门大炮、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不胜利毋宁死!”
这封电报使隆美尔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他说:“我按最高当局的指示发出坚守现有一切阵地的命令时,一种麻木不仁的感情攫住了我。”因为,按希特勒的命令,无异于让非洲军团引颈受割。在下达继续战斗的命令时,拜尔莱因问隆美尔:“真的要按元首的指令办吗?”隆美尔沉重地答道:“我无权同意你违抗命令。”冯·托马插话道:“我无法‘不放弃一寸土地’。”这时,南面的英第13军也突破德军防线。冯·托马驱车前往察看战场情况,不料落入了进展神速的英军坦克部队的包围,被迫投降,成了蒙哥马利的战俘。
战斗在继续进行,非洲军团已经全线崩溃。尽管隆美尔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但他的部队事实上已在溃退。隆美尔是位忠诚尽职的军人,也是位清醒现实的统帅,他终于下了决心,决定要“挽救还可以挽救的东西”。11月4日15时30分,他发出了全面退却的命令,竭尽心智地组织了一次精彩的撤退。他指挥残余部队摆脱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从这场让他心碎的阿拉曼战役中脱身出来。
至此,经过12天的战斗,阿拉曼之战终于以第8集团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第8集团军伤亡13500人,损失大炮100多门,约有500多辆坦克被打坏(其中大部分可修复)。轴心国方面约有20000人伤亡,30000人被俘,其中包括非洲军司令冯·托马等9名将军。其坦克损失惊人,当隆美尔撤退时,他只剩下30辆坦克。第8集团军无可否认地赢得了一场全面胜利。这场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场的局势,宣告了北非战场的战略转折。
在伦敦,欢庆胜利的钟声在空中回响不绝。一直精神沮丧的丘吉尔,此刻已不再沮丧,他得意地说:“阿拉曼以前,我们总是失败;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再没有打过一次败仗。”
南面第13军的消息也不容乐观。第7装甲师和第44步兵师没能按计划突破布雷区,被堵在了“一月”地雷场和“二月”地雷场之间,等待他们的要么是突破“二月”地雷场,要么是陷于崩溃。向希迈马特进攻的第一自由法国旅运气更糟,在阿拉姆哈勒法之战中让隆美尔头疼的软土,如今也让他们碰上了,重型装备在此行动迟缓无法跟上步兵,而德军则在上午7时30分发起了反突击。结果,法军两名上校阵亡,损失了全部车辆,所取得的战果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阵地。
进攻进展得虽然不够顺利,但是在24日拂晓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斯图姆由于情况不明想亲自到前沿去观察,他准备到预备阵地上的第90轻装步兵师那里去,但是该他倒霉,他的车跑偏了路,来到了澳大利亚师阵地前。澳大利亚师的士兵立刻向他的车开了枪,打死了他的副官。于是,司机掉转车头逃命,慌乱之中斯图姆的心脏病发作,他完了。希特勒在得知此讯后,立刻电召在奥地利治病的隆美尔火速返回非洲。这样,病体未愈的隆美尔于25日傍晚返回了他的沙漠司令部。不过,蒙哥马利还不了解这些情况。
第10军军长拉姆斯登,一开始就对蒙哥马利让坦克在狭窄走廊中穿过的做法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当坦克冲进了敌军具有密集火力掩护的雷区后,冲在最前面的坦克一旦被敌击毁,后续坦克就将进退维谷,成为敌反坦克炮的目标而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当第10装甲师受阻后,他立刻向蒙哥马利建议将坦克从走廊地带撤回,重新编组以避免损失。
蒙哥马利对此甚为不满,于是,他直接同第10装甲师师长盖特豪斯联系,要求他在当晚必须打到开阔地带,为已经前出的新西兰师提供保护。他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盖特豪斯对此也表示不能赞同,他认为这样是盲目地消耗自己的兵力。从战术角度讲,拉姆斯登和盖特豪斯的意见是正确的,但蒙哥马利认为这样做对整个战局不利。他的目的,是要不断对敌施加压力,而同时尽可能少地降低步兵的伤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即使损失一些坦克,也在所不惜。因此,他对盖特豪斯说,必须以一个旅的兵力,不惜牺牲地向前挺进。
这一天,空军发挥了作用。沙漠空军不仅在进攻之前对敌实施了猛烈轰炸,而且在整个战役过程中都对第8集团军进行了不停顿的战术支援。仅在24日,沙漠空军就大约出动了1000架次,主要用于直接支援集团军。“台风”式轰炸机痛击了把自由法国旅击溃的敌基尔集团;敌坦克集团也在轰炸机的穿梭轰炸中遭受重创。英国空军牢牢掌握了制空权,为英军战线撑起了一把空中保护伞。
夜幕降临时,为保障第10装甲师向前推进的工作已在进行。利斯却接到报告,说“拉姆斯登还没作好进攻准备”。经询问,原来拉姆斯登对这次作战还是没把握,因为山脊上的地雷场比预计的纵深要大,且德军狙击炮火猛烈,尤其是他们把88毫米高炮改用来打坦克,不仅命中精度高,而且破坏力强。就在这时,第8装甲旅的油料车又被德军炮火击中,坦克、车辆顿时乱作一团,成了德军反坦克炮瞄准的活靶子。鉴于此,第8装甲旅旅长卡斯坦斯于25日凌晨向他的师长盖特豪斯建议,他的进攻应予取消。盖特豪斯向拉姆斯登提出同样的建议,拉姆斯登同意此建议并上报德·甘冈。
这样就发生了蒙哥马利称之为“战役中的真正危机”而德·甘冈称之为“第一踏脚台”的事件。蒙哥马利当时正在熟睡。德·甘冈认为事情很严重,便通知利斯和拉姆斯登3时30分来开会,然后他叫醒了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断定拉姆斯登得了“意志薄弱症”,他向拉姆斯登重申,他的计划必须得到执行,绝不允许撤退。最后,他甚至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拉姆斯登和盖特豪斯不赞成继续推进,他将找别人来代替他们。
战斗在继续进行。
到25日晨8时,先头装甲旅已冲过布雷区,突进到2000码外的阵地上。接着捷报又传:新西兰师的第9装甲旅也已冲过雷区,到达指定目的地。德意非洲军对英军的突出部组织了反突击,但是被英军挫败了。由于装甲先头部队楔入敌军防线时建立了用以对付敌军任何反攻的阵地,蒙哥马利现在就可以按计划集中全力对敌步兵实施“粉碎性”打击了。
一支又一支部队投入了进攻。战场上的情况越来越乱,西南面的新西兰师遭遇了德军最顽强的抵抗,陷入苦战。鉴于此,蒙哥马利决定把“粉碎性”作战的矛头转向北面澳大利亚战线。形势很明显,只有北面战线有获胜的希望。因为在南面,24日夜至25日黎明前,由第13军发起的对“二月”雷场的第二次进攻已告失败,接替自由法国部队的第50师也再次被德军击败。蒙哥马利在南面战线上的部队就全部处于守势了。
这时候,隆美尔返回前线,苦苦支撑的非洲军像是被注了一支兴奋剂,顿时活了过来。
25日夜到26日黎明前,澳大利亚部队按计划进行了“粉碎性”作战。第9师的一次干净利落的进攻,使他们逼近了海岸公路,但是装甲师和高地师却没什么进展。经过三天的作战,第8集团军在整个战线上的进攻渐呈颓势。
10月26日这一天,蒙哥马利花了一整天时间来检查自己的处境。在三天的进攻中,伤亡和失踪人数不少:新西兰师大约1000人;澳大利亚师1000人;高地师2000人;南非师600人。整个集团军的伤亡和失踪总数估计为6140人。对蒙哥马利来说,最成问题的是步兵。步兵在他的集团军中只占不大的份额,而战斗伤亡的大部却是步兵。那个时候,他实际上已没有步兵预备队了,所有的步兵师都部署在前线,特别是新西兰师和南非师已几乎没有什么补充兵员。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的现实。
蒙哥马利的对手隆美尔的处境其实更不妙。26日晨当他到达自己的指挥所时,听到了英军重炮拦阻射击的声音,凭着经验,他判断“德军每发射一枚炮弹,英军要发射至少500枚”。他亲自视察了利托里奥师和伯萨里格师的一个营所进行的一次反突击,发现在英军空中火力和地面炮火的打击下,德军难以进展。这时,他又发现了蒙哥马利正试图加强在北线的力量,于是下令第21装甲师向北疾进。令他忧虑的是装甲车的损失。当他重新指挥非洲军时,他的手里只剩下148辆德国坦克和221辆性能较差的意大利坦克,其精锐第15装甲师实际只剩下40辆坦克。燃料的短缺更令他毛骨悚然。他现有的油储量只够他作三天之用,迅速补充石油储备至关重要。但是他的运油船在海上被击沉了。同时,他的弹药船也被击沉了。这使隆美尔感到绝望。在给希特勒的形势报告中,他悲观地说:“除非供应情况立即得到改善,否则这个战役就要输掉。而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供应情况几乎没有希望得到改善。”
经过反复考虑后,蒙哥马利头脑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的轮廓。这一计划被他称之为“增压”,通过实施一次大的机动重新部署部队,以实施猛烈的最后打击。其主要点就是把第7装甲师由南面调过来加强北面攻击力量。这样,26日以后的战斗基本上不是按原来的“轻步”计划进行的,它主要被用于新计划的准备。
5. 丘吉尔:我的蒙蒂在干什么呀
10月28日,蒙哥马利把他的新计划准备停当。对这个计划,他很有信心,认为它可以给他和盟国带来决定性胜利。
早上8时,他给已进入腰形山脊地区的利斯和拉姆斯登下达命令:第1装甲师必须撤出战斗,重新编组,并转入预备队,到他猛攻得手时再行出击。中午时分,他又命令新西兰师沿澳大利亚师的作战方向沿着海岸继续打下去,为加强力量,第9装甲旅调归他们使用,该旅可优先补充坦克。同一天晚上,他又命令在南线的第7装甲师采取机动,迅速撤离目前战线,转到北面来。该师第4装甲旅仍留在南线上,第44师的第131步兵旅转隶第7装甲师。这样就为他的“粉碎性”打击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预备队。
根据军事需要,在战役中调整部署本来是件极平常的事。但是蒙哥马利犯了一个错误,他在准备变更部署前,并未向他的上级进行汇报,他认为自己有这种临机决断的权力。结果,万万没想到,他认为是顺乎逻辑的变动,以一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呈现在正焦急地关注战事发展的他的后台老板面前。
开罗和伦敦得到的消息是,有几个师正在从阿拉曼前线撤走。这引起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地震。这一段一直着急上火的丘吉尔,得到此讯后,沮丧地问布鲁克:“我的蒙蒂在干什么呀,他是不是想让战斗停下?近三天来,他什么事也没干成,现在却要从前线撤走他的部队。如果他打算使一个战役半途而废的话,为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他能在敌人的防线内突破呢?”
那天中午12时30分,召开了参谋长委员会紧急会议。会上,布鲁克不得不针对丘吉尔以及其他内阁成员的责难为蒙哥马利辩护。但在史末资无条件支持以前,布鲁克的辩护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而且布鲁克自己内心也没底。他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那天返回我的办公室后,我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种绝望的孤独感攫住了我的心。”
蒙哥马利太幸运了!在这次战争中,他的这位上司兼老朋友总是无条件地支持他,为他挡了许多驾。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克,蒙哥马利早就被他自己惹的麻烦打败了。隆美尔要是知道这些,他一定会抱怨他和蒙哥马利的较量不是一次公平的决斗,因为希特勒总是要无端干涉他的指挥。
蒙哥马利并不知道他所造成的地震。29日上午,驻开罗的国务部长凯西、亚历山大及其参谋长来到蒙哥马利的指挥所了解情况,蒙哥马利才知道陆军部正在惊恐不安。凯西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蒙哥马利,要不要给丘吉尔发封电报,以便让他在思想上对挫折有所准备。蒙哥马利回答道:“如果你想被撵出政治舞台,那么就发那样的电报吧!”在他向客人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的意图后,他们都愉快地走了。凯西和亚历山大分别发去了请首相放心的电报。
凯西一行刚走,特德也找上门来。原来空军对蒙哥马利进攻迟缓感到十分着急,他们担心进攻过迟会使他们来不及夺取机场去救援马耳他。马耳他岛是英国的重要军事基地,它的存亡直接关系到英国在地中海上的制空权,此刻它在德国空军的持续轰炸下已岌岌可危。蒙哥马利给他看了“增压”计划,但特德觉得该计划还不够大胆。蒙哥马利坚持说:“这是一次猛烈的较量。”特德只好让步,耸耸肩说:“好吧,这是你们的战役。”就在这时,情报部门转来一份最新情报:隆美尔的部署有变化。
隆美尔不愧是老谋深算的“沙漠之狐”,他已嗅出了蒙哥马利变更部署的企图,把他的预备队第21装甲师和第91步兵师,全部调到了北海岸,准备同英军决一死战。
这一份情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据此,蒙哥马利得出这一结论:隆美尔已把其全部精锐部队投入了北面作战地段,而且他的手头已没有德军预备队了。这样,蒙哥马利认为战役开始前威廉斯所建议的那种情况,即把德军同意军分开的十分有利的可能性出现了。于是,他决定对“增压”计划作一个小小的修正,即澳大利亚师向北部海岸方向继续发起冲击,而新西兰师的出击线则向南移动一些,猛攻德意部队的结合部,撕开缺口。然后,第10军的全部力量——第1、第7和第10装甲师,外加两个装甲车团将冲进这个缺口。
10月30日夜,澳大利亚师按计划向北发起第三次攻击。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增压”作战的准备。他们打得很出色。在德军的顽强抵抗下,他们虽然没能打到海边,但他们夺取了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阵地,像是一把锋利的尖刀插进了德军的防线。德国坦克部队从西面发起了凶猛的反攻,但澳大利亚师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了这个突出部,为“增压”计划的顺利实施立了一大功。
至此,“增压”作战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但蒙哥马利又把发起总攻的时间推迟了24个小时。这一建议是由弗赖伯格提出的。他的部队与其他配属部队的配合尚有一些问题,如果按原定计划发起总攻,预期的坦克决战可能不会出现。蒙哥马利同意这一看法,认为在当夜进攻,确有可能功败垂成。于是,他把“增压”作战的总攻时间改在了11月2日凌晨1时5分。
6. 阿拉曼的蒙哥马利
11月2日凌晨,“增压”作战的总攻正式开始。步兵师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第151旅和第152旅在规定的时间内夺占了目标,在他们左右两翼的第28毛利营和第133车载步兵旅也都夺取了能保证执行翼侧保卫任务的阵地。至于第9装甲旅,他的任务更加艰巨。
与第9装甲旅作战的正面上的德军有坚强的防坦克战壕工事和反坦克火力。弗赖伯格在进攻前召开的会议上说:“我们都明白,我们要用坦克去攻击一堵由火炮构成的墙壁。这应当是步兵干的事,但我们再没有多余的步兵可供调遣,只好由装甲兵来干。”蒙哥马利对第9装甲旅任务的艰巨性非常清楚,他说:“我准备接受百分之百的损失。”
第9装甲旅的冲锋是在6时15分发起的。当第9装甲旅的坦克轰鸣着冲向德军的炮群时,德军的反坦克炮发出了万道火焰,许多坦克被击毁了,躺在路边,冒出浓浓的黑烟。但是,第9装甲旅还是冒着炮火,继续发起“自杀性”冲击。经过几个小时的残酷战斗,第9装甲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94辆坦克只剩下20辆,官兵伤亡230余人,而德军的火炮防线仍未突破。但是,他们牢牢地控制了生死攸关的桥头堡,保证了后续部队进军路线的畅通。
第1装甲师紧随第9装甲旅穿过走廊,与德第21装甲师的部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原来,隆美尔这时发现英军的主攻方向由北部转向了德意军结合部,急命第21师向南移动,以堵住第8集团军在他的结合部上打开的缺口。双方在这里打了一场战役中最猛烈的坦克会战,这正是蒙哥马利所预期的。越来越多的德意坦克在大炮和反坦克炮的支援下,加入了战斗,但英军的炮兵和沙漠空军也同样予以了有力的还击。经过两个小时你死我活的拼杀,隆美尔的第一次反攻才暂时停止。
午后不久,隆美尔又增加新的装甲师和炮兵,发动了第二次反攻。结果受挫。这时候,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只剩下35辆坦克了。在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后,隆美尔认为凭他现有力量根本无法阻止英军的突破,为使非洲军团免遭被全歼的厄运,他决定把队伍撤到富凯。此时的隆美尔,内心一片悲凉,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仗打得异常艰苦,战争对我们越来越不利。晚上,我睁着眼睛躺着,绞尽脑汁为部队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死去的人们是幸运的,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已了结。”
就在隆美尔打算撤退时,希特勒阻止了他,这等于帮了蒙哥马利一个大忙。11月3日,希特勒在给隆美尔的电报中命令:“在你目前所处的形势下,除了坚持战斗外,不能有任何其他想法,不得放弃一寸土地,要把每一门大炮、每一个士兵都投入战斗,不胜利毋宁死!”
这封电报使隆美尔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他说:“我按最高当局的指示发出坚守现有一切阵地的命令时,一种麻木不仁的感情攫住了我。”因为,按希特勒的命令,无异于让非洲军团引颈受割。在下达继续战斗的命令时,拜尔莱因问隆美尔:“真的要按元首的指令办吗?”隆美尔沉重地答道:“我无权同意你违抗命令。”冯·托马插话道:“我无法‘不放弃一寸土地’。”这时,南面的英第13军也突破德军防线。冯·托马驱车前往察看战场情况,不料落入了进展神速的英军坦克部队的包围,被迫投降,成了蒙哥马利的战俘。
战斗在继续进行,非洲军团已经全线崩溃。尽管隆美尔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但他的部队事实上已在溃退。隆美尔是位忠诚尽职的军人,也是位清醒现实的统帅,他终于下了决心,决定要“挽救还可以挽救的东西”。11月4日15时30分,他发出了全面退却的命令,竭尽心智地组织了一次精彩的撤退。他指挥残余部队摆脱了混乱不堪的局面,从这场让他心碎的阿拉曼战役中脱身出来。
至此,经过12天的战斗,阿拉曼之战终于以第8集团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第8集团军伤亡13500人,损失大炮100多门,约有500多辆坦克被打坏(其中大部分可修复)。轴心国方面约有20000人伤亡,30000人被俘,其中包括非洲军司令冯·托马等9名将军。其坦克损失惊人,当隆美尔撤退时,他只剩下30辆坦克。第8集团军无可否认地赢得了一场全面胜利。这场胜利,扭转了非洲战场的局势,宣告了北非战场的战略转折。
在伦敦,欢庆胜利的钟声在空中回响不绝。一直精神沮丧的丘吉尔,此刻已不再沮丧,他得意地说:“阿拉曼以前,我们总是失败;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再没有打过一次败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