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寒门降世

第一章 寒门降世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2017-02-13 11:57
    家境贫寒早丧父,孜孜以求学业精;

    难纳学费暂辍学,命运垂青考“西点”。

    规模空前和残酷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缔造了一代叱咤风云、力挽狂澜、运筹帷幄的杰出将领。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杀中,一代名将适应潮流脱颖而出,他们或骁勇善战,威震四方;或羽扇轻摇,驾驭全局;或豪情奔放,挥戈疆场;或舛骛不驯,傲视群雄;或足智多谋,大智若愚。这些各领风骚的军中豪杰,统领大军在战争舞台上淋漓尽致地表现其雄才大略和指挥才能,谱写出一曲曲起伏跌宕的战争交响曲。美国最后一位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着稳健、智勇双全而又大智若愚的伟大将领。

    布莱德雷缺乏巴顿那样的热情奔放和表演天才,也没有蒙哥马利那样的骄横自负,傲慢矜持,因而他不像他们那样声名显赫,引人注目。但是,作为欧洲战场上“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他历任军长、集团军司令和集团军群司令,统领过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团军群,指挥130万大军横扫纳粹德国。布莱德雷在艾森豪威尔手下统领巴顿、霍奇斯、辛普森等一代名将,有条不紊地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机器,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作为一名温文尔雅、大智若愚的高级将领,布莱德雷在战后历任退伍军人管理局局长、陆军参谋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委员会主席。他享有的显赫地位和持久的声誉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包括和布莱德雷同一时代的许多杰出将领。

    从反法西斯的欧洲战场而言,有一位目光深邃的历史学家恰当地评价了布莱德雷的重要作用:“艾森豪威尔组织协调,布莱德雷是思想机器,巴顿是斗士。”他们三人是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派往欧洲战场的三架美国马车,为美国及其盟国驾驭着欧洲战争的巨轮驶向胜利的彼岸。

    1893年2月12日,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中部伦道夫县克拉克村的一个普通农夫家里。那一天正是美国另一位伟大人物林肯的诞辰日。

    布莱德雷是英国人的后裔,他的祖先早在18世纪中叶就从不列颠群岛移居美国,最初落脚在肯塔基州的麦迪逊县。19世纪,为谋求生路,又迁居密苏里州,最后定居在伦道夫县的克拉克村附近。移居美国并没有改变布莱德雷祖先贫困的命运,他们辛勤地在土地上耕耘,养家餬口。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布莱德雷的祖父托马斯·明特·布莱德雷参加了联邦陆军,当二等兵。祖父在战斗中没有什么战功,布莱德雷甚至不知道祖父曾经是一个大兵。托马斯·明特·布莱德雷复员回乡后,结识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名叫萨拉·伊丽莎白·刘易斯,最后他们结了婚。祖父和祖母一共生了9个孩子,布莱德雷的父亲约翰·史密斯·布莱德雷生于1867年2月15日,他是祖父的长子。

    贫穷使布莱德雷的父亲懂事很早,他慢慢成为家族中第一个最有出息的人。布莱德雷的父亲体魄健壮,胆识过人,拥有克服重重困难的身体条件。他为了谋求生存,不断地拓荒和打猎,并成为出类拔萃的神枪手。生活稍有好转,布莱德雷的父亲又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军,19岁那年他进入克拉克村附近的农村书院,两年后他因聪颖过人而在乡村学校教书了。在当地,布莱德雷的父亲也算得上是一位知识分子了,才21岁,他身上便兼备了拓荒者、农夫、知识分子的气质。另外,他还喜欢棒球运动,成为当地棒球队的明星。

    除了租种田地,打工狩猎外,布莱德雷的父亲主要是在乡村学校教书,在克拉克村附近的希比镇,他也小有名气,曾执教于方圆十几所乡村学校。父亲酷爱读书,能见到的书都读一遍,还为学生建立了小图书馆,鼓励他们读书。在那荒蛮的时期,布莱德雷的父亲还善于调教无法无天的农家顽童,深受农户的爱戴。

    25岁那年,布莱德雷的父亲在费尔维学校爱上了一位名叫萨拉·伊丽莎白·哈伯德的女学生。她的家住在克拉克村以西5公里的地方,全家拥有用粗圆木搭成的三间平房,一家人辛勤地耕种着25亩贫瘠的土地。1892年5月12日,布莱德雷的父亲和这位16岁的女学生结了婚,9个月后,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来到了人间。在取名时,父亲寄托了他的许多心愿,希望小布莱德雷长大后能有出息。奥马尔取自当地报社编辑奥马尔·D·格雷的名字,纳尔逊则取自一位医生的名字,父亲对这些人格外推崇,盼望小布莱德雷长大后能像他们那样。

    1896年布莱德雷3岁半时,大姨妈不幸患结核病死去,留下一双女儿,大表姐内蒂7岁,小表姐奥普尔6岁,布莱德雷的母亲收留了这两个可怜的姑娘。1900年2月,布莱德雷的母亲又添了一个男孩,取名雷蒙德·卡尔弗特。可是,小弟弟两岁多时得了猩红热不幸夭折,从此母亲也没再生孩子,布莱德雷成了家中的独子。好在母亲收留了两位表姐,他们一起玩耍,童年生活并不显得孤独、寂寞。

    布莱德雷的父亲从小就教他识字。1899年,当布莱德雷6岁时,父亲就带他去学校上学。父亲的工作经常调动,因此布莱德雷也跟着奔波,他先后在彭伯顿小学、洛卡斯特格罗夫学校、巴德里奇学校读书。学校一般只有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是唯一的教师。通常,学生们分成两组,共用一间教室,布莱德雷的父亲总是教完这一组后再转过头来教另一个年级组。

    小布莱德雷在父亲的熏陶和教育下,从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经常贪婪地阅读所能得到的各种书籍,沉迷于关于法国、印度革命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书籍中,崇拜那些正直、勇敢的英雄人物。每天晚上,父亲总要给小布莱德雷出几道数学题,久而久之,布莱德雷对数学运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对布莱德雷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他还在西点军校教过数学。更重要的是,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专长,锻炼了布莱德雷的思维,在指挥大军与敌人作战时,布莱德雷总是计划得非常有条理,严谨有度。

    作为一个乡下孩子,布莱德雷没有享受过娇宠和溺爱,但他的童年依然充满着欢乐。在家里,布莱德雷喜欢玩战争游戏,他用骨牌筑垒城堡,用0.22英寸口径的空弹壳表示散兵线,用空心芦杆或钢管做成“重型火炮”,还用蚕豆作海军的炮弹轰击骨牌堡垒。在每次的战争游戏中,布莱德雷总是指挥美国一方取胜。

    家庭生活并不宽裕,布莱德雷的父亲经常外出打猎以维持生计。餐桌上的肉食,包括野兔、松鼠、鹌鹑、野鸭等等都是父亲用双管猎枪打来的。正是由于父亲具有打猎这一特长,布莱德雷也跟父亲练就了一手好枪法。6岁时,父亲就给了布莱德雷一支气枪,带他去打猎。慢慢地,父亲又给他换了一支单发步枪。打猎不仅锻炼了布莱德雷观察目标的灵敏性,还使他的身体非常强健、敏捷。有一次,布莱德雷和表兄一起在草地上玩耍,他让表兄把一只鸡蛋抛向空中,自己要试试枪法。可爱的表兄把鸡蛋垂直地抛向空中,布莱德雷举枪便射。结果,鸡蛋在空中开花,全溅在表兄的头发上。

    母亲是当地最普通的标准的贤妻良母,她勤劳、朴实而刚强。每天起早贪黑地操持家务,抚育着三个孩子。除了缝补衣服、烤面包、整理家里杂乱的小木屋等活计外,她还要去种菜,供应一家五口食用。由于无钱购买马车,父亲则早早步行去学校上课。

    布莱德雷的父母都是感情丰富但不外露的人,但从不固执己见。在政治上,父亲和大多数人一样,属“童子演说家”威廉·詹宁斯所说的那种“人民党人”,同情贫苦农民,支持限制强盗式巨商大贾的限制法案。其实,布莱德雷的父亲没有任何政治野心,一家人最多在餐桌上讨论一下有关的政治问题。也许是受家庭的影响,布莱德雷也是一位感情丰富但极少外露的人,同时也不热衷于政治。

    布莱德雷一家都是基督教徒,父母过着一种基督徒式的生活,每逢星期日,全家人都要穿上最好的衣服去教堂。

    1905年布莱德雷12岁时,全家迁入了克拉克村附近的希比镇。父母花了515美元买下了一所小房子,但其中450美元是抵押家产的贷款,父亲仅付了65美元现金。为买房子,家里欠了一笔不小的债务。迁居后,布莱德雷进入了城镇的公立学校读书,但父亲依然在乡村学校教书。每天,他要往返30多公里的路程。为了还清债务,母亲承担了管理一个仅有90家用户的乡村电话交换台的工作,以多挣一点钱。这个小小的电话交换台就设在家里,全家人轮流值班。

    这一年,布莱德雷考上了八年级,结识了很多新同学。论年龄,布莱德雷是全班22名男女同学中最小的一个,但成绩名列前茅,各科平均分数是94分。

    父亲以执教鞭获取一些收入,母亲带领全家在电话交换台上辛勤工作,家里虽有了双份收入,但仍然非常贫困。不得已,布莱德雷的父亲就去捕获野兽、采集蜂蜜或药材,换来一些额外收入维持全家的生计。

    在读书之余,布莱德雷或去打猎,或帮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一旦有空,布莱德雷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打棒球或游泳。对他来说,生活虽清苦,但充满欢乐。

    这种生活没有维持到布莱德雷成年,家中便发生了不幸。1907年至1908年初,冬天的天气分外寒冷,布莱德雷的父亲依旧在埃贝尼泽学校任教,每天在寒风凛冽之中往返10公里,奔波于家里和学校之间。1908年1月,布莱德雷的父亲拖着病体赶回家里,他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医生断定他患了肺炎。在那个年代,还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不久,因长期劳累而卧病在床的老布莱德雷中年早逝,死去那年还不足41岁。

    面对失去父亲的打击,不满15岁的布莱德雷也病倒了,少年丧父的悲痛击倒了他。父亲出殡的那天,布莱德雷患重感冒躺在床上,慈祥的母亲害怕他病情加重,未让他参加葬礼。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布莱德雷的父亲长眠在山坡上的小树丛中。从此,布莱德雷失去了父爱,家中也失去了支柱,一家人深深感到孤立无援,生活无望。更艰难的是,父亲为购买房子而遗留下来的债务,重重地压在了母亲的肩上。

    在短短的15年中,布莱德雷从父亲那里得到了终生受益的品质,在他身上兼备了坚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