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征战无缘(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2017-02-13 11:57
步兵和工程兵、炮兵至少获得了同等的晋升机会,布莱德雷为自己选择了步兵而高兴万分,不像刚从西点军校毕业时那样心情郁闷了。国防法令还规定:5年内将美国正规陆军扩编为65个步兵团,人数将达17.5万人,国民警卫队的13万人也被征召起来参加战斗。墨西哥边境一时屯兵15.9万人,其中国民警卫队占11万人。
两军对峙、剑拔弩张的态势没有维持多久,外交谈判一下子使局势缓和了下来。调防在边关的部队也似乎无事可做了。布莱德雷庆幸战事没有发展,他可以早日与玛丽结婚了。部队仍驻防道格拉斯,布莱德雷除负责管理一个靶场外,就是当本团的棒球队教练。
1916年5月,巴顿率小分队乘汽车作战,打死了赫赫有名的卡德纳斯,这个小小的遭遇战成了美军战史上摩托化作战的雏型。巴顿因此而制造了自己的神话,被报端捧成“美利坚的英雄”。布莱德雷在这次出征中没遇上真正的战斗,不像巴顿那样出尽了风头。局势缓和后,第14步兵团也曾用卡车护送部队进行了一次试验性的“摩托化行军”,布莱德雷视之为“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举,并用西点军校就读时所买的照像机拍了很多照片。
1916年9月20日,布莱德雷所在的第14步兵团移防亚利桑那州的尤马。10月,原先不满于当步兵的布莱德雷因祸得福,他由于陆军的扩充和国防法令的颁布而自然升为中尉,月薪从141.67美元一下子涨到206美元。布莱德雷服役才17个月就从少尉升为中尉,他对此十分得意。哈丁在陆军干了7年少尉,现在才升为中尉,相比之中,布莱德雷感到非常心满意足。
12月28日,这是布莱德雷大喜的日子。他与玛丽分别15个月后终于有机会结婚了。婚礼非常简朴,是在哥伦比亚玛丽·奎尔家的好友斯波丁教授家中举行的。新娘病体已愈,但头发仍未完全长好,身体虚弱,布莱德雷对玛丽温柔有加,恩爱情深。为了节约开支,布莱德雷没有让母亲、继父前来参加婚礼,家里仍然一贫如洗。度完蜜月后,布莱德雷携新婚娇妻于1917年1月11日在驻地尤马安了家。
墨西哥的战事平息后,美国上下相互指责成风,美军也就处在无人管束的境地中。尤马遍地风沙,草木不生。布莱德雷的业余消遣,也只有和其他军官一起轮流去喝茶或咖啡。几周以后,布莱德雷便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他决定申请去阿拉斯加的第1营。申请递交后,批复命令迟迟没有下来,按常规,调动要到夏天才能成行。布莱德雷耐着性子呆在尤马,等待离开尤马的日子。
墨西哥的战事平静下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进入了白热化的时期。1917年4月6日,美国撕下了“中立”的招牌,宣布对德开战。5月1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兵员动员法令,扩军备战。法令规定:凡21~30岁之间的男子均要登记和应征;正规陆军扩编到17·5万人,国民警卫队扩编到50万人。此外,还要征召50万人的“国民陆军”作预备队。经3个月的训练后,整个陆军的人数将达100万人左右。
1917年5月20日,第14步兵团奉命调往太平洋沿岸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兵营,任务待定。原防区由第35步兵团下辖的步兵营接管。结果,布莱德雷调往阿拉斯加第1营的命令撤消,改任第14步兵团的军需连长。
离开尤马是令人高兴的,但布莱德雷此时的唯一愿望是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布莱德雷认为实战才是增长才干、考验军人气质的最好时机。作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布莱德雷急切希望能有所作为,建立战功。调防温哥华兵营后,布莱德雷积极寻机去参战。
巴顿因在墨西哥的杰出表现而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获得了“斗士”的美名。自然而然,在潘兴将军率军首批赴法参战时,巴顿得以随行。到达法国后,敏锐的巴顿对坦克这一新式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投身于崭新的坦克事业。1917年10月,巴顿少校奉命组建坦克学校。之后不久,巴顿率坦克旅配合步兵作战,以英勇善战而获“美国第一坦克手”的美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到33岁的巴顿已晋升为上校,并获得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与布莱德雷相比,巴顿已名声远扬,战功卓著。
布莱德雷深知赴法参战的重要性,但是,理想总是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缺少第1营的第14步兵团调防温哥华后,即接到招募和输送新兵的任务,这意味着布莱德雷无缘赴法参战了。
此后的16个月中,布莱德雷总是心灰意冷。失去赴法参战机会的苦恼,苦苦煎熬着布莱德雷。最后,布莱德雷准备离开第14步兵团,调往一支有机会参战的部队服役。结果,一切努力均未见效,布莱德雷于1918年1月中旬大战结束前奉命随第14步兵团调往蒙大拿州,负责警卫该州各地的铜矿和公共事业。铜是重要的战争物资,蒙大拿州盛产铜,但矿上工人经常罢工,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第14步兵团的各分队被分配到该州的各个生产点。布莱德雷被任命为第6连连长,率全连驻比尤特。全连共有5名军官和86名士兵。
驻防蒙大拿比尤特期间,布莱德雷的妻子玛丽生下了一个男婴,可他生下来就死了,这是因玛丽患伤寒病所致。比尤特的气温降到了零下40度,荒凉的边远小镇显得十分凄凉,加上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令布莱德雷和玛丽伤心不已,悲恸欲绝。婴儿的夭折勾起了布莱德雷的痛苦回忆,他的小弟弟也是早年夭折的,父亲不满41岁就逝世了,这些都使布莱德雷难以自持,他甚至在玛丽面前失声痛哭。玛丽的母亲坚持把婴儿的尸体送回莫伯利,埋葬在奥克兰公墓奎尔家族的墓地里,与玛丽的父亲并列。墓碑上刻着:“奥马尔·N和玛丽·布莱德雷之男婴。”
布莱德雷的第6连的任务,无非是阻止工人罢工和暴动,保障铜矿的正常运转。1918年夏,欧洲的大战结束前,布莱德雷还为自由贷款竞赛作过一些爱国主义演讲,并率连队扑灭过当地的森林大火。有时,布莱德雷还负责对应征青年进行基本队列训练,或组织棒球队参加一些比赛。但这些都不能冲淡他丧子的悲痛和无缘参战的失落。
1918年8月14日,布莱德雷晋升为临时少校,这次升迁多少减轻了他丧子的痛苦和警卫铜矿的乏味感,布莱德雷的情绪慢慢好了起来。
9月份,布莱德雷为一纸命令而欣喜若狂,第14步兵团(包括驻阿拉斯加的第1营)奉命调往衣阿华州得梅园附近的道奇兵营。全团作为主力编入新组建的第19步兵师,预定开赴法国参战。布莱德雷升任第2营营长,团长阿曼德·J·拉赛因也是新调来的,他是西点军校1886届毕业生。
全团抵达道奇兵营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野战训练。不幸的是,训练刚进行一周,流感袭击了兵营,部队因此减员严重,正常训练中止了。正在此时,从法国传来了德国试图求和的消息,这意味着参战彻底无望,布莱德雷抱怨时运不济,没能赶上参战的末班车。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4年后写上了句号。消息传来,人们纷纷涌向街头庆贺这一胜利。布莱德雷由衷地为这场人类的大屠杀的终止而高兴。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参战机会,也许只能在国内维持一种枯燥乏味的服役生活了。有时,他甚至认为自己一生的前途都十分渺茫,待30年后能晋升到中校就该退休了。
果然不出所料,突然而来的大遣散于1918年12月初便开始了,美国陆军在大战结束前已膨胀到360万人。第19步兵师成了首批遣散的部队之一。布莱德雷所在的第14步兵团有幸保留下来,并于12月11日移防伊利诺斯州罗克福附近的格兰特兵营,其主要职责是保卫那里的政府机关和关闭那里的营房。开拔前夕,布莱德雷花了1067美元买了一辆“道奇”牌四门新式旅游车。
从移防之日到1919年3月期间,布莱德雷在混乱的格兰特兵营又渡过了一段无聊的服役生涯。这时,基本队列训练已无法正常进行,大多数人都得过且过混日子。布莱德雷又在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他不愿这样混下去。1919年3月,驻地发生了一起16名黑人士兵强奸1名白人妇女的事件,布莱德雷被指派为军事法庭的成员。由于这个案件十分复杂、棘手,审判工作一直拖到8月份。7月11日,陆军部突来命令调布莱德雷去海参崴执行“西伯利亚勤务”,并要求于8月15日出发。布莱德雷不愿去这个地方,便借口案件未结而无法执行命令。经过一番周折,陆军部取消了这项命令。
8月25日,布莱德雷按惯例申请到学校任教官的报告获准了。他将去设在布鲁金斯的南达科他州立学院担任“军事科学与战术学”课程的助理教授。这样,布莱德雷可以摆脱那种空虚、乏味的驻防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了。
布莱德雷改任教职之时,正是美国大力削减陆军人数的**。国防法修正案的规定被搁置在一边,削减正规部队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来势凶猛。1921年,陆军裁减到仅有15万人,1000名合格军官被强制解职。布莱德雷逃过了大裁减这一关,对学院的军事教学也兴趣甚浓。可是,在这种江河日下的氛围中,布莱德雷也只好得过且过。1920年8月,正当布莱德雷准备投入新学年的教学工作时,他接到了一封令人吃惊的电报。这正是:命运多变难预卜,是祸是福仍不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两军对峙、剑拔弩张的态势没有维持多久,外交谈判一下子使局势缓和了下来。调防在边关的部队也似乎无事可做了。布莱德雷庆幸战事没有发展,他可以早日与玛丽结婚了。部队仍驻防道格拉斯,布莱德雷除负责管理一个靶场外,就是当本团的棒球队教练。
1916年5月,巴顿率小分队乘汽车作战,打死了赫赫有名的卡德纳斯,这个小小的遭遇战成了美军战史上摩托化作战的雏型。巴顿因此而制造了自己的神话,被报端捧成“美利坚的英雄”。布莱德雷在这次出征中没遇上真正的战斗,不像巴顿那样出尽了风头。局势缓和后,第14步兵团也曾用卡车护送部队进行了一次试验性的“摩托化行军”,布莱德雷视之为“富有传奇色彩”的壮举,并用西点军校就读时所买的照像机拍了很多照片。
1916年9月20日,布莱德雷所在的第14步兵团移防亚利桑那州的尤马。10月,原先不满于当步兵的布莱德雷因祸得福,他由于陆军的扩充和国防法令的颁布而自然升为中尉,月薪从141.67美元一下子涨到206美元。布莱德雷服役才17个月就从少尉升为中尉,他对此十分得意。哈丁在陆军干了7年少尉,现在才升为中尉,相比之中,布莱德雷感到非常心满意足。
12月28日,这是布莱德雷大喜的日子。他与玛丽分别15个月后终于有机会结婚了。婚礼非常简朴,是在哥伦比亚玛丽·奎尔家的好友斯波丁教授家中举行的。新娘病体已愈,但头发仍未完全长好,身体虚弱,布莱德雷对玛丽温柔有加,恩爱情深。为了节约开支,布莱德雷没有让母亲、继父前来参加婚礼,家里仍然一贫如洗。度完蜜月后,布莱德雷携新婚娇妻于1917年1月11日在驻地尤马安了家。
墨西哥的战事平息后,美国上下相互指责成风,美军也就处在无人管束的境地中。尤马遍地风沙,草木不生。布莱德雷的业余消遣,也只有和其他军官一起轮流去喝茶或咖啡。几周以后,布莱德雷便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他决定申请去阿拉斯加的第1营。申请递交后,批复命令迟迟没有下来,按常规,调动要到夏天才能成行。布莱德雷耐着性子呆在尤马,等待离开尤马的日子。
墨西哥的战事平静下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却进入了白热化的时期。1917年4月6日,美国撕下了“中立”的招牌,宣布对德开战。5月18日,美国国会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兵员动员法令,扩军备战。法令规定:凡21~30岁之间的男子均要登记和应征;正规陆军扩编到17·5万人,国民警卫队扩编到50万人。此外,还要征召50万人的“国民陆军”作预备队。经3个月的训练后,整个陆军的人数将达100万人左右。
1917年5月20日,第14步兵团奉命调往太平洋沿岸华盛顿州的温哥华兵营,任务待定。原防区由第35步兵团下辖的步兵营接管。结果,布莱德雷调往阿拉斯加第1营的命令撤消,改任第14步兵团的军需连长。
离开尤马是令人高兴的,但布莱德雷此时的唯一愿望是赴法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布莱德雷认为实战才是增长才干、考验军人气质的最好时机。作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布莱德雷急切希望能有所作为,建立战功。调防温哥华兵营后,布莱德雷积极寻机去参战。
巴顿因在墨西哥的杰出表现而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获得了“斗士”的美名。自然而然,在潘兴将军率军首批赴法参战时,巴顿得以随行。到达法国后,敏锐的巴顿对坦克这一新式武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投身于崭新的坦克事业。1917年10月,巴顿少校奉命组建坦克学校。之后不久,巴顿率坦克旅配合步兵作战,以英勇善战而获“美国第一坦克手”的美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到33岁的巴顿已晋升为上校,并获得了“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与布莱德雷相比,巴顿已名声远扬,战功卓著。
布莱德雷深知赴法参战的重要性,但是,理想总是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缺少第1营的第14步兵团调防温哥华后,即接到招募和输送新兵的任务,这意味着布莱德雷无缘赴法参战了。
此后的16个月中,布莱德雷总是心灰意冷。失去赴法参战机会的苦恼,苦苦煎熬着布莱德雷。最后,布莱德雷准备离开第14步兵团,调往一支有机会参战的部队服役。结果,一切努力均未见效,布莱德雷于1918年1月中旬大战结束前奉命随第14步兵团调往蒙大拿州,负责警卫该州各地的铜矿和公共事业。铜是重要的战争物资,蒙大拿州盛产铜,但矿上工人经常罢工,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第14步兵团的各分队被分配到该州的各个生产点。布莱德雷被任命为第6连连长,率全连驻比尤特。全连共有5名军官和86名士兵。
驻防蒙大拿比尤特期间,布莱德雷的妻子玛丽生下了一个男婴,可他生下来就死了,这是因玛丽患伤寒病所致。比尤特的气温降到了零下40度,荒凉的边远小镇显得十分凄凉,加上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这令布莱德雷和玛丽伤心不已,悲恸欲绝。婴儿的夭折勾起了布莱德雷的痛苦回忆,他的小弟弟也是早年夭折的,父亲不满41岁就逝世了,这些都使布莱德雷难以自持,他甚至在玛丽面前失声痛哭。玛丽的母亲坚持把婴儿的尸体送回莫伯利,埋葬在奥克兰公墓奎尔家族的墓地里,与玛丽的父亲并列。墓碑上刻着:“奥马尔·N和玛丽·布莱德雷之男婴。”
布莱德雷的第6连的任务,无非是阻止工人罢工和暴动,保障铜矿的正常运转。1918年夏,欧洲的大战结束前,布莱德雷还为自由贷款竞赛作过一些爱国主义演讲,并率连队扑灭过当地的森林大火。有时,布莱德雷还负责对应征青年进行基本队列训练,或组织棒球队参加一些比赛。但这些都不能冲淡他丧子的悲痛和无缘参战的失落。
1918年8月14日,布莱德雷晋升为临时少校,这次升迁多少减轻了他丧子的痛苦和警卫铜矿的乏味感,布莱德雷的情绪慢慢好了起来。
9月份,布莱德雷为一纸命令而欣喜若狂,第14步兵团(包括驻阿拉斯加的第1营)奉命调往衣阿华州得梅园附近的道奇兵营。全团作为主力编入新组建的第19步兵师,预定开赴法国参战。布莱德雷升任第2营营长,团长阿曼德·J·拉赛因也是新调来的,他是西点军校1886届毕业生。
全团抵达道奇兵营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野战训练。不幸的是,训练刚进行一周,流感袭击了兵营,部队因此减员严重,正常训练中止了。正在此时,从法国传来了德国试图求和的消息,这意味着参战彻底无望,布莱德雷抱怨时运不济,没能赶上参战的末班车。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经4年后写上了句号。消息传来,人们纷纷涌向街头庆贺这一胜利。布莱德雷由衷地为这场人类的大屠杀的终止而高兴。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失去了参战机会,也许只能在国内维持一种枯燥乏味的服役生活了。有时,他甚至认为自己一生的前途都十分渺茫,待30年后能晋升到中校就该退休了。
果然不出所料,突然而来的大遣散于1918年12月初便开始了,美国陆军在大战结束前已膨胀到360万人。第19步兵师成了首批遣散的部队之一。布莱德雷所在的第14步兵团有幸保留下来,并于12月11日移防伊利诺斯州罗克福附近的格兰特兵营,其主要职责是保卫那里的政府机关和关闭那里的营房。开拔前夕,布莱德雷花了1067美元买了一辆“道奇”牌四门新式旅游车。
从移防之日到1919年3月期间,布莱德雷在混乱的格兰特兵营又渡过了一段无聊的服役生涯。这时,基本队列训练已无法正常进行,大多数人都得过且过混日子。布莱德雷又在考虑自己的出路问题,他不愿这样混下去。1919年3月,驻地发生了一起16名黑人士兵强奸1名白人妇女的事件,布莱德雷被指派为军事法庭的成员。由于这个案件十分复杂、棘手,审判工作一直拖到8月份。7月11日,陆军部突来命令调布莱德雷去海参崴执行“西伯利亚勤务”,并要求于8月15日出发。布莱德雷不愿去这个地方,便借口案件未结而无法执行命令。经过一番周折,陆军部取消了这项命令。
8月25日,布莱德雷按惯例申请到学校任教官的报告获准了。他将去设在布鲁金斯的南达科他州立学院担任“军事科学与战术学”课程的助理教授。这样,布莱德雷可以摆脱那种空虚、乏味的驻防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了。
布莱德雷改任教职之时,正是美国大力削减陆军人数的**。国防法修正案的规定被搁置在一边,削减正规部队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来势凶猛。1921年,陆军裁减到仅有15万人,1000名合格军官被强制解职。布莱德雷逃过了大裁减这一关,对学院的军事教学也兴趣甚浓。可是,在这种江河日下的氛围中,布莱德雷也只好得过且过。1920年8月,正当布莱德雷准备投入新学年的教学工作时,他接到了一封令人吃惊的电报。这正是:命运多变难预卜,是祸是福仍不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