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跻身“黑名单”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布莱德雷 2017-02-13 11:57
海外任职识巴顿,再次进修上台阶;
本宁执教遇恩师,得赏跻身“黑名单”。
布莱德雷以优异的成绩从本宁堡步兵学校结业后,接受了去夏威夷服役的任务。去夏威夷之前,布莱德雷驾驶他自己的别克牌新式轿车回莫伯利休息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和母亲、继父和岳母一家团聚,走亲访友。母亲辛勤地操持着家务,身体很结实,但全家的生活依然比较贫困。
1925年8月11日,布莱德雷结束了休假,携妻子玛丽和小女儿经巴拿马前往旧金山。9月8日,布莱德雷抵第19步兵团报到,不久,调到第27步兵团任第1营营长。
布莱德雷不仅对夏威夷的美丽风光颇感新奇,而且对威廉·R·史密斯少将领导的“二二制”师也很满意。该师下辖二个旅,每个旅下有二个团。史密斯少将是1892届西点军校毕业生。布莱德雷所在的第22旅由斯图尔特·海因策尔准将任旅长,他也是西点军校校友。第27步兵团的57名军官中,绝大部分都曾在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人也是西点校友。在这支部队中,主要军官十分热衷于战术训练,布莱德雷急于将本宁堡步兵学校学到的新战术运用在营里的训练中,部队的氛围十分符合他的口味。一到部队,布莱德雷就感到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1926年,“坦克兵”巴顿被派到夏威夷军区的一个师任少校情报处长。巴顿好出风头,布莱德雷一到夏威夷,就认定巴顿是一位自己“曾经见过的军人或老百姓之中最特殊的人”。在夏威夷,布莱德雷第一次与巴顿相识,他未曾想到,在以后的征战生涯中,两人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巴顿的家安置在布莱德雷住处的对面大街上,巴顿经常去打马球,同女骑士班的女士一起骑马郊游,一副上流公子派头。布莱德雷不太喜欢过分广泛的交际生活,也很少骑马,自然与巴顿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但是,夏威夷的地方不大,布莱德雷和巴顿终于碰在一起,不得不打交道了。有一天,巴顿决定组织一个飞靶射击队,他听说布莱德雷是一名优秀射手,于是邀布莱德雷加盟。布莱德雷不喜欢巴顿的作派,但对射击兴趣颇浓,最终加入了射击队。那天,布莱德雷打了25枪,除头两枪脱了靶,其余的23枪均打中了。巴顿一看布莱德雷的水平还挺高,心里很高兴。不过,他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欣赏口吻对布莱德雷仅仅说了一句话:“你行!”在射击队里,巴顿与布莱德雷密切接触,但从内心深处,布莱德雷并不喜欢巴顿的作风。
就在布莱德雷赴夏威夷任职的时期,美日关系越来越恶化了。日本在军事上的日益强大和蠢蠢欲动,给美国带来了不安。美国陆军和海军制定了“橙色计划”以应付日军潜在的威胁。这个计划包括建造珍珠港海军基地等一系列重要步骤。布莱德雷所在的师以及航空队、海岸炮兵部队,就是为保卫珍珠港而来的。这些部队的作战计划制定、战术演习和机动训练都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而进行的。
霍尔斯特德团长是一位善于治军的人,他放手让各营营长安排自己的训练日程并付诸实施。布莱德雷手下的4个连长每周仅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搞队列训练,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由布莱德雷主持防区内的野外战术训练。他制作了复杂的“大沙盘”,以便官兵熟悉整个防区的地形,在训练中紧密配合。
轻松自如的训练安排使布莱德雷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夏威夷的风光和家庭生活的乐趣,他经常去打高尔夫球,球艺也更为精湛。不时,布莱德雷还带玛丽去瓦伊纳埃海滩游泳,或去怀基海滩欣赏夏威夷音乐,还常去莫阿纳饭店观看草裙舞表演。
布莱德雷在夏威夷的第27步兵团干了五年零8个月。在此期间,布莱德雷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所掌握的新战术思想,把营里的战术训练搞得热火朝天。1926年5月,布莱德雷还代理了第27团团长之职,二个月后才卸职。1927年6月9日,布莱德雷奉命调离第27团去主管国民警卫队夏威夷卫戍区的事务,成了美国陆军与夏威夷国民警卫队之间的联络官。实际上,布莱德雷要处理的仅是一些有关训D练标准和行政方面的杂务,他很快感到这是一个没出息的闲职。不久,布莱德雷再也不能忍受这项令人心烦意乱的工作,申请回国任职。1928年4月,他获准前往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进修。5月28日,布莱德雷带着一种既留恋又恨不得立即离开夏威夷的心情启程回国。
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是一所供美国高级军官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军事院校。该校开设的课程以指挥师、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内容为主。因此,绝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进入该校进修,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将军。从1928年9月份起,布莱德雷就加入了师级、军级课程学习的行列。另外一些人则进修军、集团军或集团军群的后勤支援课程。
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是晋升将军的台阶,从此结业后将前程似锦。在学习上,学员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考分不高的学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布莱德雷很幸运,他在本宁堡执教时结识的老朋友奇尔顿劝告说:
“布莱德雷,别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晚上学到10点就睡觉,在课堂上头脑清醒比通宵苦学而第二天昏昏欲睡好得多。”
听了奇尔顿的劝告,布莱德雷开始琢磨学习窍门。经反复考虑,他意识到良好的思维方法最为重要。当复杂的军事问题用通常的方法解决无望时,不妨去寻找不寻常的办法,反向思维方法往往易出妙招。
就用这种方法,布莱德雷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谋划战争、驾驭战争的必备能力,指挥才能大为提高。在利文沃思堡进修期间,布莱德雷非常得意,唯一不足是牙病作难,他被迫拔掉了所有的牙齿,换上了满口的假牙。
结业后,布莱德雷又面临着选择,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在夏威夷服役时的史密斯师长已调任西点军校校长,史密斯将军邀请布莱德雷到西点军校去任司库;二是有人建议他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教官。
面对这种局面,玛丽主张去西点军校,她喜欢西点军校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但布莱德雷喜欢本宁堡步兵学校的室外环境,那里有足够大的训练场,可供自己发挥战术指挥才能。一段时间里,布莱德雷夫妇很难作出判断,最后,还是由布莱德雷决定去本宁堡任职。布莱德雷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承认这一决定是他一生中作出的最无意识但却最重要的决定,他幸运地走进了马歇尔的“大树”下。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中校这时是本宁堡主管校务部工作的助理校长。马歇尔188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尤尼思敦。1899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02年,马歇尔加入了正规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赴法参战,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之后,在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当了4年学员,然后留校任教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就是潘兴手下的战争决策人物之一,后来留在潘兴将军身边担任非正式的参谋长和助手。1924年,已经44岁的马歇尔中校被派往中国天津任美军第15步兵团团长。在天津,马歇尔发现手下的军官缺乏解决实际的带兵问题的能力,产生了“要插手本宁堡步兵学校教学的强烈愿望”。
回国后,马歇尔如愿以偿,取得了本宁堡的助理校长职务。在刚到本宁堡不久,马歇尔买了一个小黑皮本,他把这个小本称为“我的小黑本”,专门记载杰出的年轻军官的名字。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着,每到一处,他都要在本子上记上一笔。这件小事,后来竟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小黑皮本上记载的青年军官,一个个成为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指挥大权的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他那个本不起眼的“小黑皮本”显出了无穷的威力。而在本宁堡,马歇尔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美国陆军的头号人物,他记那个小本子仅是为“供将来参考”。可是,当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挑选集团军指挥官时,他经常查阅那个“小黑皮本”。有人曾问马歇尔说:
“您是否在小黑皮本上记那些被您认为是庸碌之辈的名字?”
马歇尔含笑而语:“本子上没地方可记这些人的名字。”
布莱德雷当时一点儿不知道“小黑皮本”的事,也不知自己是何时跻身“黑名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马歇尔从小黑皮本中挑选布莱德雷担任要职时,布莱德雷说:“他(指马歇尔)竟记得我是本宁堡来的,真令人吃惊!”
1929年9月,布莱德雷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本宁堡步兵学校。离开了4年,本宁堡的物质条件已大为改善,成了一座永久性的军营。
马歇尔从中国回到美国后,开始是在华盛顿的国防大学任教官。数周后,一直体弱多病的妻子伊丽莎白·科尔斯·马歇尔不幸死于心脏病。感情笃深,婚后一直无嗣的妻子去世后,马歇尔深感孤独和心灰意冷,丧妻的打击使马歇尔无法再坚持上课,他申请离职。1927年11月,马歇尔申请去本宁堡任职的报告被批准了,他接替了弗兰克·修科的助理校长职务,开始了他在本宁堡的改革浪潮。
布莱德雷到达本宁堡时,马歇尔已逐步对校务部的工作进行了改革。他力主摒弃复杂的关于装备、行政管理的条例以及繁琐无用的训练原则,代之以易于掌握的实用技术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以使具有普通常识的军官都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要领,进行有效的训练和作战。
为推动校务部的变革,马歇尔大胆启用了他认为“最精华、最富朝气的人”出任系主任,本宁堡的四个系主任均由马歇尔选中的人充任。战术系主任是约瑟夫·史迪威;后勤系主任是莫里森·C·斯特耶中校;兵器系主任是拉尔夫·W·金曼中校;军史和出版系主任是福雷斯特·哈丁。这四位主任的共同特点是:洞察敏锐、善于分析、心地坦率、足智多谋。他们和马歇尔一样,具有高度的创造精神,有强烈的改革**。
经过改革,本宁堡的实战演习也近乎于完美。学校此时已拥有自己的坦克部队,还有施放烟幕的飞机。装备齐全、场面宏大的训练场几乎和实战一样。
布莱德雷刚到本宁堡时,分配在史迪威的战术系讲授高年级军官的“营进攻”课程。对史迪威,布莱德雷认为他是“最富煽动性、最难相处和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并是本宁堡实施革命性变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布莱德雷的战术课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黑板、讲稿和地形图是他主要的教学工具。马歇尔和史迪威都主张,教官应抛开书本讲课,内容要简洁明了。这样一来,本宁堡的课堂成了演讲厅,教官每次讲课都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宁执教遇恩师,得赏跻身“黑名单”。
布莱德雷以优异的成绩从本宁堡步兵学校结业后,接受了去夏威夷服役的任务。去夏威夷之前,布莱德雷驾驶他自己的别克牌新式轿车回莫伯利休息了一段时间,主要是和母亲、继父和岳母一家团聚,走亲访友。母亲辛勤地操持着家务,身体很结实,但全家的生活依然比较贫困。
1925年8月11日,布莱德雷结束了休假,携妻子玛丽和小女儿经巴拿马前往旧金山。9月8日,布莱德雷抵第19步兵团报到,不久,调到第27步兵团任第1营营长。
布莱德雷不仅对夏威夷的美丽风光颇感新奇,而且对威廉·R·史密斯少将领导的“二二制”师也很满意。该师下辖二个旅,每个旅下有二个团。史密斯少将是1892届西点军校毕业生。布莱德雷所在的第22旅由斯图尔特·海因策尔准将任旅长,他也是西点军校校友。第27步兵团的57名军官中,绝大部分都曾在法国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人也是西点校友。在这支部队中,主要军官十分热衷于战术训练,布莱德雷急于将本宁堡步兵学校学到的新战术运用在营里的训练中,部队的氛围十分符合他的口味。一到部队,布莱德雷就感到如鱼得水,挥洒自如。
1926年,“坦克兵”巴顿被派到夏威夷军区的一个师任少校情报处长。巴顿好出风头,布莱德雷一到夏威夷,就认定巴顿是一位自己“曾经见过的军人或老百姓之中最特殊的人”。在夏威夷,布莱德雷第一次与巴顿相识,他未曾想到,在以后的征战生涯中,两人会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巴顿的家安置在布莱德雷住处的对面大街上,巴顿经常去打马球,同女骑士班的女士一起骑马郊游,一副上流公子派头。布莱德雷不太喜欢过分广泛的交际生活,也很少骑马,自然与巴顿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但是,夏威夷的地方不大,布莱德雷和巴顿终于碰在一起,不得不打交道了。有一天,巴顿决定组织一个飞靶射击队,他听说布莱德雷是一名优秀射手,于是邀布莱德雷加盟。布莱德雷不喜欢巴顿的作派,但对射击兴趣颇浓,最终加入了射击队。那天,布莱德雷打了25枪,除头两枪脱了靶,其余的23枪均打中了。巴顿一看布莱德雷的水平还挺高,心里很高兴。不过,他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欣赏口吻对布莱德雷仅仅说了一句话:“你行!”在射击队里,巴顿与布莱德雷密切接触,但从内心深处,布莱德雷并不喜欢巴顿的作风。
就在布莱德雷赴夏威夷任职的时期,美日关系越来越恶化了。日本在军事上的日益强大和蠢蠢欲动,给美国带来了不安。美国陆军和海军制定了“橙色计划”以应付日军潜在的威胁。这个计划包括建造珍珠港海军基地等一系列重要步骤。布莱德雷所在的师以及航空队、海岸炮兵部队,就是为保卫珍珠港而来的。这些部队的作战计划制定、战术演习和机动训练都是以日本为假想敌而进行的。
霍尔斯特德团长是一位善于治军的人,他放手让各营营长安排自己的训练日程并付诸实施。布莱德雷手下的4个连长每周仅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搞队列训练,其余的大部分时间则由布莱德雷主持防区内的野外战术训练。他制作了复杂的“大沙盘”,以便官兵熟悉整个防区的地形,在训练中紧密配合。
轻松自如的训练安排使布莱德雷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去享受夏威夷的风光和家庭生活的乐趣,他经常去打高尔夫球,球艺也更为精湛。不时,布莱德雷还带玛丽去瓦伊纳埃海滩游泳,或去怀基海滩欣赏夏威夷音乐,还常去莫阿纳饭店观看草裙舞表演。
布莱德雷在夏威夷的第27步兵团干了五年零8个月。在此期间,布莱德雷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他所掌握的新战术思想,把营里的战术训练搞得热火朝天。1926年5月,布莱德雷还代理了第27团团长之职,二个月后才卸职。1927年6月9日,布莱德雷奉命调离第27团去主管国民警卫队夏威夷卫戍区的事务,成了美国陆军与夏威夷国民警卫队之间的联络官。实际上,布莱德雷要处理的仅是一些有关训D练标准和行政方面的杂务,他很快感到这是一个没出息的闲职。不久,布莱德雷再也不能忍受这项令人心烦意乱的工作,申请回国任职。1928年4月,他获准前往堪萨斯州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进修。5月28日,布莱德雷带着一种既留恋又恨不得立即离开夏威夷的心情启程回国。
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是一所供美国高级军官学习研究生课程的军事院校。该校开设的课程以指挥师、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内容为主。因此,绝大多数人认为,能够进入该校进修,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一名将军。从1928年9月份起,布莱德雷就加入了师级、军级课程学习的行列。另外一些人则进修军、集团军或集团军群的后勤支援课程。
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是晋升将军的台阶,从此结业后将前程似锦。在学习上,学员们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有些考分不高的学员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布莱德雷很幸运,他在本宁堡执教时结识的老朋友奇尔顿劝告说:
“布莱德雷,别把事情看得太严重。晚上学到10点就睡觉,在课堂上头脑清醒比通宵苦学而第二天昏昏欲睡好得多。”
听了奇尔顿的劝告,布莱德雷开始琢磨学习窍门。经反复考虑,他意识到良好的思维方法最为重要。当复杂的军事问题用通常的方法解决无望时,不妨去寻找不寻常的办法,反向思维方法往往易出妙招。
就用这种方法,布莱德雷在短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谋划战争、驾驭战争的必备能力,指挥才能大为提高。在利文沃思堡进修期间,布莱德雷非常得意,唯一不足是牙病作难,他被迫拔掉了所有的牙齿,换上了满口的假牙。
结业后,布莱德雷又面临着选择,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在夏威夷服役时的史密斯师长已调任西点军校校长,史密斯将军邀请布莱德雷到西点军校去任司库;二是有人建议他去本宁堡步兵学校担任教官。
面对这种局面,玛丽主张去西点军校,她喜欢西点军校的环境和舒适的生活,但布莱德雷喜欢本宁堡步兵学校的室外环境,那里有足够大的训练场,可供自己发挥战术指挥才能。一段时间里,布莱德雷夫妇很难作出判断,最后,还是由布莱德雷决定去本宁堡任职。布莱德雷后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承认这一决定是他一生中作出的最无意识但却最重要的决定,他幸运地走进了马歇尔的“大树”下。
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中校这时是本宁堡主管校务部工作的助理校长。马歇尔1880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尤尼思敦。1899年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1902年,马歇尔加入了正规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赴法参战,得到潘兴将军的赏识。之后,在利文沃思堡指挥与参谋学校当了4年学员,然后留校任教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马歇尔就是潘兴手下的战争决策人物之一,后来留在潘兴将军身边担任非正式的参谋长和助手。1924年,已经44岁的马歇尔中校被派往中国天津任美军第15步兵团团长。在天津,马歇尔发现手下的军官缺乏解决实际的带兵问题的能力,产生了“要插手本宁堡步兵学校教学的强烈愿望”。
回国后,马歇尔如愿以偿,取得了本宁堡的助理校长职务。在刚到本宁堡不久,马歇尔买了一个小黑皮本,他把这个小本称为“我的小黑本”,专门记载杰出的年轻军官的名字。这一习惯,他一直保持着,每到一处,他都要在本子上记上一笔。这件小事,后来竟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大事件,小黑皮本上记载的青年军官,一个个成为主宰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指挥大权的将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歇尔出任陆军参谋长,他那个本不起眼的“小黑皮本”显出了无穷的威力。而在本宁堡,马歇尔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将来会成为美国陆军的头号人物,他记那个小本子仅是为“供将来参考”。可是,当马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挑选集团军指挥官时,他经常查阅那个“小黑皮本”。有人曾问马歇尔说:
“您是否在小黑皮本上记那些被您认为是庸碌之辈的名字?”
马歇尔含笑而语:“本子上没地方可记这些人的名字。”
布莱德雷当时一点儿不知道“小黑皮本”的事,也不知自己是何时跻身“黑名单”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马歇尔从小黑皮本中挑选布莱德雷担任要职时,布莱德雷说:“他(指马歇尔)竟记得我是本宁堡来的,真令人吃惊!”
1929年9月,布莱德雷又回到了他熟悉的本宁堡步兵学校。离开了4年,本宁堡的物质条件已大为改善,成了一座永久性的军营。
马歇尔从中国回到美国后,开始是在华盛顿的国防大学任教官。数周后,一直体弱多病的妻子伊丽莎白·科尔斯·马歇尔不幸死于心脏病。感情笃深,婚后一直无嗣的妻子去世后,马歇尔深感孤独和心灰意冷,丧妻的打击使马歇尔无法再坚持上课,他申请离职。1927年11月,马歇尔申请去本宁堡任职的报告被批准了,他接替了弗兰克·修科的助理校长职务,开始了他在本宁堡的改革浪潮。
布莱德雷到达本宁堡时,马歇尔已逐步对校务部的工作进行了改革。他力主摒弃复杂的关于装备、行政管理的条例以及繁琐无用的训练原则,代之以易于掌握的实用技术和简单易行的方法,以使具有普通常识的军官都能轻而易举地抓住要领,进行有效的训练和作战。
为推动校务部的变革,马歇尔大胆启用了他认为“最精华、最富朝气的人”出任系主任,本宁堡的四个系主任均由马歇尔选中的人充任。战术系主任是约瑟夫·史迪威;后勤系主任是莫里森·C·斯特耶中校;兵器系主任是拉尔夫·W·金曼中校;军史和出版系主任是福雷斯特·哈丁。这四位主任的共同特点是:洞察敏锐、善于分析、心地坦率、足智多谋。他们和马歇尔一样,具有高度的创造精神,有强烈的改革**。
经过改革,本宁堡的实战演习也近乎于完美。学校此时已拥有自己的坦克部队,还有施放烟幕的飞机。装备齐全、场面宏大的训练场几乎和实战一样。
布莱德雷刚到本宁堡时,分配在史迪威的战术系讲授高年级军官的“营进攻”课程。对史迪威,布莱德雷认为他是“最富煽动性、最难相处和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并是本宁堡实施革命性变革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布莱德雷的战术课主要是在课堂进行的,黑板、讲稿和地形图是他主要的教学工具。马歇尔和史迪威都主张,教官应抛开书本讲课,内容要简洁明了。这样一来,本宁堡的课堂成了演讲厅,教官每次讲课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