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勇立战功(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巴顿》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巴顿 2017-02-13 11:57
精神:敢于面对敌人并将其打败和敢于不断地发动进攻。报纸上宣扬了他们英勇战斗的事迹,不少报刊还登出了巴顿坐在坦克上的照片。
巴顿因擅离职守、直接指挥战斗而受到罗肯巴赫的批评。但十分有趣的是,很快,罗肯巴赫就接到潘兴的一封亲笔信,就坦克兵的英勇表现向他表示祝贺。于是,罗肯巴赫转而又表扬了巴顿及其部下。
圣米耶尔战役结束后,美军实施了战略大转移,悄悄地将50多万军队和装备调往凡尔登西部,准备同法国第4集团军共同实施默兹一阿拉贡战役。巴顿的坦克兵随同主力部队行动,并继续担负支援第1步兵军的任务。
战役开始之前,巴顿对圣米耶尔战役进行了认真总结,并装扮成法**官到前线进行了全面观察,经过周密思考,他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战术:以纵深梯次队形集中使用坦克,一举突破德军防御,并乘势发展进攻。这一点倒很像后来的闪击战。他将坦克兵分成3个梯队:布雷特攻占第一批目标;康普顿随后进攻第二批目标;最后法国坦克营投入战斗,全力向前推进。为了满足进攻所需的物资,他还狠抓了后勤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地收集和储存物资,特别是油料。
默兹一阿拉贡一带地形极为复杂,德国人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有纵深达12英里的迷宫般的阵地,还有相互支撑的机枪火力点,并敷设了密密的铁丝网。面对这样牢固的防线,进攻部队很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9月26日凌晨2时30分起,战役打响了,经过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美军在浓雾的掩护下发起了冲击。浓雾虽然有利于坦克的隐蔽,但也挡住了巴顿的视线。于是,他带领2名军官、12名机械师向着炮弹爆炸的方向走去。至上午9时,坦克兵向前推进了9英里,攻占了瓦雷讷镇,并向切平镇进攻。巴顿在向切平去的路上,遭到敌人炮火和机枪火力的封锁,他们趴在铁路边的沟渠里隐蔽。惊慌失措的步兵匆忙向后退,巴顿阻止了他们,集合了大约100个人。
敌人的炮火稍一减弱,巴顿马上指挥大家以散兵线沿山丘背面的斜坡往上冲。在斜坡底下,几辆坦克被两个大壕沟挡住了去路,必须填平壕沟,才能使坦克顺利通过。但敌人不断地向这里射击,士兵们不得不经常隐蔽起来,所以工作进度非常慢。
看到这种情况,巴顿立即解下皮带,拿起铁锨和锄头,亲自动手干了起来。敌人仍然不断向这边开火,突然一发子弹击中他身边一个士兵的头部,但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土。大伙齐心协力,很快就将壕沟填平了。5辆坦克越过了壕沟,冲向山顶。
坦克从山顶上消失后,巴顿挥动着指挥棒,口中高声叫道:“我们赶上去吧!谁跟我一起上?”分散在斜坡上的士兵都站起来,跟随他往上冲。他们刚冲到山顶,一阵机枪子弹就像雨点般猛射过来。大伙立即都趴到地上,几个人当场毙命。当时的情景真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大多数人都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望着倒在身边的尸体,巴顿也感到了几分恐惧,想撤下山去。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祖先,仿佛看见他们站在云层上,威严地盯着他。于是他鼓足勇气,大喊了一声:“该是另一个巴顿献身的时候了!”带头向前冲去。
只有6个人跟着他一起往前冲,但很快,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巴顿身边只剩下了传令兵安吉洛。安吉洛对巴顿说:“就剩下我们孤单单的两个人了。”巴顿回答说:“无论如何也要前进。”他又向前走了几步,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大腿,从他的直肠边穿出来。他摔倒在地,血流不止。
安吉洛把他挪进一个弹坑,用刀割开他的裤子,给他包扎好伤口。这时几辆坦克开过来了,巴顿派安吉洛迅速跑过去向坦克手指出约40码距离上的敌人机枪点的位置。一个中士走过来,巴顿命令他赶回去向军部报告他受伤的消息,并命令布雷特接任指挥职务。又有几辆坦克开上来了,巴顿躺在地上,给它们指示攻击的方向和目标。大约1小时后,附近敌人的机枪点被摧毁,3个士兵抬来了担架,与安吉洛一起将巴顿抬上担架,送到救护车队。巴顿坚持先到师司令部,向司令部的军官汇报前线战况后,才被送往野战医院。刚到医院,他就昏迷过去了。
第二天上午,巴顿醒过来了,发现身边躺的全是他的坦克车手。巴顿的事迹很快就上了报纸,人们称赞巴顿是“坦克兵英雄,他受伤躺在弹坑里仍继续坚持指挥作战”。
三天后,他被火车转送到第戎以南的基地医院。虽然他不能在战场上继续指挥作战了,但他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带头冲锋的表率作用仍然激励着坦克部队的官兵们继续进行战斗。他们用为数不多的坦克一直战斗到10月中旬,配合步兵摧毁了敌人坚固的抵抗据点,建立了稳固的防线,并粉碎敌人的多次反冲击,最终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鉴于巴顿的英勇战斗表现和取得的功绩,罗肯巴赫建议晋升巴顿为上校。潘兴更充分地认识了巴顿的勇敢、牺牲精神,他写信给比阿特丽丝,说她有权利“比任何时候都更为他感到骄傲”。
在巴顿33周岁生日前不久,他被晋升为上校,属于美军中比较年轻的上校军官。“你对我有何评价?”他写信问妻子:“我自然十分高兴,尽管说心里话我不认为自己很值得获得这个军衔。”后来巴顿被转送到朗格勒的总医院,于是抽空到布尔格看望老部下。在这里,他看到了许许多多赞扬美国坦克部队的信件,感到十分欣慰。
出院后,巴顿奉命返回布尔格任职,他立即发布“关于着装。举上和纪律”的命令,要求军官和士兵都要遵守纪律,着装整洁,训练刻苦。很明显,巴顿还想率部队继续作战。但不久,1918年11月11日,战争正式宣布结束了。对于巴顿来说,这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他又觉得战争在这一天结束对他无疑是一个吉祥的兆头,因为这一天恰好是他的33周岁生日。
到此为上,巴顿已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前的剑术大师一跃成为美国一流的坦克专家。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兵种,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实战中检验了他的成果。他以巴顿模式造就出一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坦克部队,他们对美军在两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中取得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功绩卓著,他连续三次获得晋升,直至升为上校。但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精神和领导才能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欧洲战区,巴顿有幸结识了同时代许多最优秀的军官,其中有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颇有影响——除了他一直效法的楷模潘兴外,主要有查尔斯·萨默罗尔、马林·克雷格、未来的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福克斯·康纳、休·德拉姆、阿德纳·查菲,等等。他们都欣赏巴顿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鉴于巴顿的杰出表现,他先后获得了两枚勋章:“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第一枚是表彰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和突出战绩。嘉奖令上写道:“1918年9月26日,在法国切平附近,他在指挥部队向埃尔山谷前进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敢、冷静、干劲和机智。尔后,他将一支瓦解了的步兵集合起来,率领他们跟在坦克后面,冒着机枪和大炮的密集火力前进,直到负伤。在他不能继续前进时,仍然坚持指挥部队作战,直到将一切指挥事宜移交完毕。”另一枚是表彰他在布尔格坦克学校和训练中心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这份嘉奖令写道:“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和正确判断,他在朗格勒军校组织和领导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在战斗中对坦克部队的使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和热忱,在这种对美军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作战方式中,表现出了显著的适应性。”
一向渴望得到荣誉的巴顿此时有些喜形于色了,他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年华,幸运地赶上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建立了功业,并为自己争得了“美国第一坦克手”的美名。他踌躇满志,颇为自得。但是,战争已经成为历史,等待着他的将是漫长的和平岁月和艰难的仕途。正是:大难不死幸运,乔治必有后福。千万生灵涂炭,巴顿谋取功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巴顿因擅离职守、直接指挥战斗而受到罗肯巴赫的批评。但十分有趣的是,很快,罗肯巴赫就接到潘兴的一封亲笔信,就坦克兵的英勇表现向他表示祝贺。于是,罗肯巴赫转而又表扬了巴顿及其部下。
圣米耶尔战役结束后,美军实施了战略大转移,悄悄地将50多万军队和装备调往凡尔登西部,准备同法国第4集团军共同实施默兹一阿拉贡战役。巴顿的坦克兵随同主力部队行动,并继续担负支援第1步兵军的任务。
战役开始之前,巴顿对圣米耶尔战役进行了认真总结,并装扮成法**官到前线进行了全面观察,经过周密思考,他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战术:以纵深梯次队形集中使用坦克,一举突破德军防御,并乘势发展进攻。这一点倒很像后来的闪击战。他将坦克兵分成3个梯队:布雷特攻占第一批目标;康普顿随后进攻第二批目标;最后法国坦克营投入战斗,全力向前推进。为了满足进攻所需的物资,他还狠抓了后勤保障工作,千方百计地收集和储存物资,特别是油料。
默兹一阿拉贡一带地形极为复杂,德国人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有纵深达12英里的迷宫般的阵地,还有相互支撑的机枪火力点,并敷设了密密的铁丝网。面对这样牢固的防线,进攻部队很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
9月26日凌晨2时30分起,战役打响了,经过3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后,美军在浓雾的掩护下发起了冲击。浓雾虽然有利于坦克的隐蔽,但也挡住了巴顿的视线。于是,他带领2名军官、12名机械师向着炮弹爆炸的方向走去。至上午9时,坦克兵向前推进了9英里,攻占了瓦雷讷镇,并向切平镇进攻。巴顿在向切平去的路上,遭到敌人炮火和机枪火力的封锁,他们趴在铁路边的沟渠里隐蔽。惊慌失措的步兵匆忙向后退,巴顿阻止了他们,集合了大约100个人。
敌人的炮火稍一减弱,巴顿马上指挥大家以散兵线沿山丘背面的斜坡往上冲。在斜坡底下,几辆坦克被两个大壕沟挡住了去路,必须填平壕沟,才能使坦克顺利通过。但敌人不断地向这里射击,士兵们不得不经常隐蔽起来,所以工作进度非常慢。
看到这种情况,巴顿立即解下皮带,拿起铁锨和锄头,亲自动手干了起来。敌人仍然不断向这边开火,突然一发子弹击中他身边一个士兵的头部,但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土。大伙齐心协力,很快就将壕沟填平了。5辆坦克越过了壕沟,冲向山顶。
坦克从山顶上消失后,巴顿挥动着指挥棒,口中高声叫道:“我们赶上去吧!谁跟我一起上?”分散在斜坡上的士兵都站起来,跟随他往上冲。他们刚冲到山顶,一阵机枪子弹就像雨点般猛射过来。大伙立即都趴到地上,几个人当场毙命。当时的情景真有些令人不寒而栗,大多数人都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望着倒在身边的尸体,巴顿也感到了几分恐惧,想撤下山去。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祖先,仿佛看见他们站在云层上,威严地盯着他。于是他鼓足勇气,大喊了一声:“该是另一个巴顿献身的时候了!”带头向前冲去。
只有6个人跟着他一起往前冲,但很快,他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巴顿身边只剩下了传令兵安吉洛。安吉洛对巴顿说:“就剩下我们孤单单的两个人了。”巴顿回答说:“无论如何也要前进。”他又向前走了几步,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左大腿,从他的直肠边穿出来。他摔倒在地,血流不止。
安吉洛把他挪进一个弹坑,用刀割开他的裤子,给他包扎好伤口。这时几辆坦克开过来了,巴顿派安吉洛迅速跑过去向坦克手指出约40码距离上的敌人机枪点的位置。一个中士走过来,巴顿命令他赶回去向军部报告他受伤的消息,并命令布雷特接任指挥职务。又有几辆坦克开上来了,巴顿躺在地上,给它们指示攻击的方向和目标。大约1小时后,附近敌人的机枪点被摧毁,3个士兵抬来了担架,与安吉洛一起将巴顿抬上担架,送到救护车队。巴顿坚持先到师司令部,向司令部的军官汇报前线战况后,才被送往野战医院。刚到医院,他就昏迷过去了。
第二天上午,巴顿醒过来了,发现身边躺的全是他的坦克车手。巴顿的事迹很快就上了报纸,人们称赞巴顿是“坦克兵英雄,他受伤躺在弹坑里仍继续坚持指挥作战”。
三天后,他被火车转送到第戎以南的基地医院。虽然他不能在战场上继续指挥作战了,但他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带头冲锋的表率作用仍然激励着坦克部队的官兵们继续进行战斗。他们用为数不多的坦克一直战斗到10月中旬,配合步兵摧毁了敌人坚固的抵抗据点,建立了稳固的防线,并粉碎敌人的多次反冲击,最终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
鉴于巴顿的英勇战斗表现和取得的功绩,罗肯巴赫建议晋升巴顿为上校。潘兴更充分地认识了巴顿的勇敢、牺牲精神,他写信给比阿特丽丝,说她有权利“比任何时候都更为他感到骄傲”。
在巴顿33周岁生日前不久,他被晋升为上校,属于美军中比较年轻的上校军官。“你对我有何评价?”他写信问妻子:“我自然十分高兴,尽管说心里话我不认为自己很值得获得这个军衔。”后来巴顿被转送到朗格勒的总医院,于是抽空到布尔格看望老部下。在这里,他看到了许许多多赞扬美国坦克部队的信件,感到十分欣慰。
出院后,巴顿奉命返回布尔格任职,他立即发布“关于着装。举上和纪律”的命令,要求军官和士兵都要遵守纪律,着装整洁,训练刻苦。很明显,巴顿还想率部队继续作战。但不久,1918年11月11日,战争正式宣布结束了。对于巴顿来说,这虽然是一种不幸,但他又觉得战争在这一天结束对他无疑是一个吉祥的兆头,因为这一天恰好是他的33周岁生日。
到此为上,巴顿已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取得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前的剑术大师一跃成为美国一流的坦克专家。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兵种,发明了一种新的战法,并在实战中检验了他的成果。他以巴顿模式造就出一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坦克部队,他们对美军在两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中取得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功绩卓著,他连续三次获得晋升,直至升为上校。但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勇敢精神和领导才能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欧洲战区,巴顿有幸结识了同时代许多最优秀的军官,其中有些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颇有影响——除了他一直效法的楷模潘兴外,主要有查尔斯·萨默罗尔、马林·克雷格、未来的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以及福克斯·康纳、休·德拉姆、阿德纳·查菲,等等。他们都欣赏巴顿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并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鉴于巴顿的杰出表现,他先后获得了两枚勋章:“优异服务十字勋章”和“优异服务勋章”。第一枚是表彰他在战场上的勇敢表现和突出战绩。嘉奖令上写道:“1918年9月26日,在法国切平附近,他在指挥部队向埃尔山谷前进中,表现出超人的勇敢、冷静、干劲和机智。尔后,他将一支瓦解了的步兵集合起来,率领他们跟在坦克后面,冒着机枪和大炮的密集火力前进,直到负伤。在他不能继续前进时,仍然坚持指挥部队作战,直到将一切指挥事宜移交完毕。”另一枚是表彰他在布尔格坦克学校和训练中心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这份嘉奖令写道:“由于他的积极肯干和正确判断,他在朗格勒军校组织和领导坦克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很有价值的贡献。他在战斗中对坦克部队的使用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才干和热忱,在这种对美军来说还是较为生疏的作战方式中,表现出了显著的适应性。”
一向渴望得到荣誉的巴顿此时有些喜形于色了,他感到,自己没有虚度年华,幸运地赶上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建立了功业,并为自己争得了“美国第一坦克手”的美名。他踌躇满志,颇为自得。但是,战争已经成为历史,等待着他的将是漫长的和平岁月和艰难的仕途。正是:大难不死幸运,乔治必有后福。千万生灵涂炭,巴顿谋取功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