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竞选总统(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2017-02-13 11:58
装德国,让它加入大西洋集团。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应聘就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活动巩固了他在美国右翼政治集团中的地位。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政治上可靠的高标准。美国政客们确信,这样的职务能为艾森豪威尔轻而易举地开辟通向白宫之路。
当文森豪威尔在巴黎忙于北约事务时,在美国国内狂热的政治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1952 年的竞选运动看来将要达到少有的激烈程度。在华盛顿政治交易所里,对杜鲁门总统的评价不高。在1952 年竞选运动开始前,杜鲁门实际上是个政治破产者。经济已转入和平轨道,但却不裁减军备,因而恢复平时生产进行得相当吃力。
1948—1949 年经济危机的伤疤也还没有痊愈。在朝鲜,美国被迫承担侵略战争的主要负担,战争虽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也没有因此受到普通美国人的欢迎。美国的盟友在这场军事冒险中只是出了最小的力。共和党向民主党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声称美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困难,是由于杜鲁门领导无能和民主党的总的政治方针所造成的。
许多政治领袖认为,艾森豪威尔的时刻已经到来。要执行新的政治方针,必须有新的领袖。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都同样希望艾森豪威尔上台。
而要搞清楚他属于哪个党派,是不可能的。他一生中没有投过票,从没有公开发表言论对两党中的一党表示好感或反感,尽管他的父亲一贯投票赞成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还有一个与提名将军为总统候选人有关的麻烦问题。北约参加国领导人担心,一旦他辞去这个集团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的职务,将发生这个同盟是否还存在的严重问题。例如,蒙哥马利就把战争时期同艾森豪威尔的争吵置之脑后,对他宣称:“如果你要回国竞选总统,我也要去你们那里进行反竞选。”
艾森豪威尔虽然领导北约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这有限时期内,他已表现出是妄想统治世界的美国垄断集团意志的一个出色执行者。对华盛顿实现侵略性对外政策的路途坎坷,他的心中是有数的。可能从他未来的政治前途来考虑,艾森豪威尔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表现出了他利用自己全部威望和才能,去实现美国统治集团提出的侵略性对外政策目的的决心。
提名艾森豪威尔作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日益展开。堪萨斯城的出版人罗伊·罗维尔特斯肯定他说,他还在30 年前就知道,艾克是“堪萨斯的优秀共和党人”。参议员约翰·斯巴克曼在亚拉巴马宣称,他将争取让德怀特作为民主党候选人。但是艾森豪威尔,他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就表现了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重要品质”,从不轻易表态。
杜鲁门总统两次派遣原驻苏联大使约瑟夫·戴维斯去见艾森豪威尔。这位外交官肩负着一个难以完成的使命:说服德怀特以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尽管杜鲁门向将军保证,在未来的选举中将全力支持他,艾森豪威尔仍然回答说:“我不能接受以民主党候选人参加竞选的建议,因为我好像是共和党人的成分比民主党人的成分多。”僵局打开了。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相当肯定地暗示,他打算竟选总统。
1951 年11 月4 日,共和党有威望的领袖之一、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奇飞抵巴黎。艾森豪威尔的这位从战争年代以来的老友告诉他,在美国有很多组织在发动提他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德怀特说:“您在政界享有盛名,为什么您自己不参加竞选呢?”洛奇毫不踌躇地回答说:“因为我不可能当选。”在交谈中洛奇强调:“您是唯一能被共和党选作总统候选人的人,您必须同意在即将到来的预选中利用您的声望。”艾森豪威尔答应他将“认真考虑这件事”。
艾森豪威尔本人对自己在选民中的威望只是看了在纽约拍摄的15000 名选民集会支持他竞选总统场面的影片之后,才深信不疑。2 月11 日,为了推动德怀特参加竞选,金融家洛伊德·奥德伦的妻子杰奎琳·科克伦,带了一部长达两小时的影片飞往巴黎。片中记录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一场拳击比赛后,在午夜举行的拥护艾森豪威尔集会的实况。这部影片是由艾森豪威尔的朋友们和“拥护艾森豪威尔公民协会”精心导演的。据科克伦说,尽管完全得不到这个城市的官员合作,还是大约有15000 人参加。影片显示了人群一边齐声高喊:“我们要艾克!我们要艾克!”一边挥动着“我喜欢艾克”
的标语牌的场景。艾森豪威尔和玛咪在他们的起居室中观看这部影片,深深受到感动。
当影片结束时,艾森豪威尔给科克伦斟上一杯酒。当他们举起酒杯时,玛咪不觉脱口而出,“为总统干杯!”她后来回忆当时情况说:“我是第一个对他这样说的人,而他突然哭起来..泪水从他眼中涌出,他太激动了..因此他接着开始谈起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和他的家庭,但主要谈起他的母亲,他谈了一个小时。”接着科克伦对他说,他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回到美国去。
“就像我坐在这里,看着你一样地肯定,假如你不表明你的态度,塔夫脱会得到提名。”艾森豪威尔沉思了一会儿,最后表态说:“你回去可以告诉朋友们,我准备参加竞选。”
第二天上午,艾森豪威尔口授了好多封信给他最亲密的朋友们。他的每一位朋友都表示惊奇和激动。例如,他在给斯韦德的信中说,影片“使我第一次深感,美国人今天要求变革的深切愿望..我无法向你表达,一个人突然意识到他自己成为迫切期待和希望的象征时,是多么激动”。在另一封信中,他谈到人民的“委托”,他看到人民需要他,他是如何感动。“如果任何美国人竟对这种信任不感到无比骄做,我可以说,他几乎是缺乏人的感情的。”
到了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了。
1952 年4 月11 日,将军得到了白宫同意,从1952 年7 月1 日起,解除他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职务和从军队退役。在北约主要成员国首都进行告别拜会之后,艾森豪威尔于1952 年6 月1 日返回美国,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采取这样的一个步骤,显然是从实际出发考虑的。一般说来,美国大多数选民都把自己看作民主党人,但对这位有名望的将军同佯也会给予广泛支持的。以共和党候选人竞选,能保证他能得到有势力的垄断资本集团的帮助,垄断资本集团对共和党的倾向大大超过民主党。这就是他竞选策略的总轮廓。在美国正全力以赴地为他筹备竞选运动。这项艰难而又麻烦的事,由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奇主持。
在1952 年6 月7 日至12m 在芝加哥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因为艾森豪威尔虽然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但却不是唯一的。代表大会上,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位将军作为候选人的呼声也相当高。他就是德怀特的上级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党内的各集团中,曾就“大西洋英雄”和“太平洋英雄”之间的竞争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谈判。
有一个共和党的领袖曾考虑组成这样一个两驾马车:麦克阿瑟竟选总统,塔夫胁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芝加哥代表大会上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政治赌博中,艾森豪威尔是手握王牌的:“头号”战争英雄的威望和工商界的积极支持。大企业家的头面人物通常不亲自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而在幕后左右风云,并以此自得其乐。
在艾森豪威尔问题上却是个例外。“汽车大王”福特二世和“通用汽车公司”
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等垄断集团的头目,都出席了共和党代表大会,积极支持艾森豪威尔竟选总统。
第一轮投票的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595 票。离取得胜利,他还差9 票。
他的主要对手塔夫脱获得500 票,沃伦获得81 票。但是,没有经过重新投票,事情就得到了解决。因为明尼苏达州代表团团长突然站起来宣布,该州代表票的19 票改投艾克。竞选运动中的第一道重要壁垒被顺利攻克。芝加哥代表大会后,艾森豪威尔立即精力充沛地投入竟选斗争。他身边有经验丰富、善于运筹的竞选运动指挥,其中洛奇和亚当斯成了他最有力的竞选助手。
但是,艾森豪威尔仍遵循美国的老习惯,对这项新的事业的一切细节考虑得尽量周到,并像对待军事活动一样组织得“天衣无缝”,有一次他说:“将军的工作归结一点,就是纠正外交家们造成的混乱局面,以便让外交家们能够将局面重新搅乱。”而这一次,德怀特既是将军,也是外交家,他亲自组织和主持自己的竞选运动,而没有完全依赖由于政治阅历而变得练达的助手们。
共和党代表大会提出加利福尼亚州年轻的参议员理查德·尼克松为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没有卓著功勋,但以他的全部政治倾向,特别是以他在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时的种种表现,证明了他是个狂妄的**分子。共和党打算在**口号下开展竞选运动。该党的战略家认为,艾森豪威尔所需要的副总统候选人正是一个有这种名声的人。
艾森豪威尔在竞选运动过程中面临严重考验。按照计划,为了竞选,他将乘飞机和火车行驶五万英里,还不包括乘汽车的路程。
这相当子绕地球两圈以上,按照计划,他将访问45 个州的232 个居民区。
会见、演说、答记者间、谈话、数千次握手,所到之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到了晚上,艾森豪威尔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更加明显可见,身体感到异常沉重,嘴唇不断抽搐,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到了日未,如果告诉他还有一次约好的谈话,他常常咬牙切齿他说:“全国委员会的这些白痴!他们想以选举一个死人才高兴吗?”但是,他稍事休息后又说:“走!他们想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6 月4 日,他在阿比伦首次向全国发表电视政治演说。总的来说是不热闹的。天下着雨,大看台上一半是空的;他穿着平民的雨衣,看起来有点奇特;他无表情又口齿不清地念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他的话来回重复,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他所得到的效果比他出现在电视机前更重要,因为他使共和党的保守派放心。他说,他是通货膨胀的敌人,是高税收、政府集权、欺骗和**等等的死敌。尤其是,他对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丢失中国表示痛惜。
虽然他也确实谴责了“任何孤立政策之毫无益处”,但是他强调雅尔塔和中国,正是那些没有表态的代表们想听的。这篇演说也为以后的竞选定下了调子。
第二天艾森豪威尔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记者们一致认为,他与事先准备好的演说相比,艾森豪威尔对即席问题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詹姆斯·赖斯顿认为,艾森豪威尔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大师。赖斯顿写道:“他说话直截了当,平易近人,不使性子,不挖苦讽刺。同样重要的是,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他好像比他实际上更为坦率;他说话简洁,不像知识分子那样绕弯子。”
在具体问题上,艾森豪威尔说,他没有结束朝鲜战争的秘密方法,指出轰炸鸭绿江对岸的危险性。他说,他愿意为“体面的停战协定”而努力。他拥护公民权利,但是他认为这是各个州的责任,因此他反对公平就业委员会。
他要使经济摆脱“人为的直接立法手段的控制”,而依靠自由市场。对于麦卡锡①的挑战,他提高声调说,他比任何人更坚决地“要把任何**、颠覆或赤色影响从我们政府的负责岗位上彻底清除掉”。至于说,谁要对丢掉中国负责,他再一次拒绝纠缠个人问题。
对外政策问题在艾森豪威尔的竟选运动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在争夺入主白宫的过程中,就国际局势,他也发表了一些清醒的见解。他反对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俄罗斯、西怕利亚和中国是不可能占领的。即使**撤退,让出了地盘,美国也无法去填补这些真空地带。”一旦发生战争,西欧是否能给美国以有效的军事援助,他是非常怀疑的。因此他说:“在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唯一途径便是制止发生战争。”
艾森豪威尔明白,扩大朝鲜冲突的方针,孕育着外交连续反应的危险。
因此,进攻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是一次对外政策的冒险,它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朝鲜战争证明,靠武力解决亚洲争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它已使美国的对外政策在亚洲人民的心目中名声扫地。不仅需要寻找解决朝鲜问题的办法,还要制定美国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长期方针。
1952 年10 月1 日,艾森豪威尔宣称,朝鲜战争的主要担子应当由南朝鲜人自己承担,而不是美国人。未来的总统说:“我们不想让亚洲把西方的白种人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假如那里必须进行战争,就让它是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争,而我们要支持的是捍卫自由事业的一方。”
竞选运动接近尾声。艾森豪威尔考虑到现实的政治局势,便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注意亿万选民感到最迫切的难题。他越来越肯定地表示,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势在必行。
10 月29 日,总统候选人宣称,美国不应永远陷在朝鲜的陷饼里,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美国只是在同真正敌人的辅助部队作战。11 月3 日,他进一步强调:“和平事业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宝,新政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结束这场涉及美国千家万户、孕育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的悲剧冲突。”
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艾森豪威尔小心地降低他评论民主党**的调子,而他和其他共和党人加强了他们对政府**产党同情者的攻击。**产主义的刺耳声调使艾森豪威尔的一些东海岸支持者感到不安,尤其是爱德华·米德·厄尔。厄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厄尔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谈到他听到或者在报上看到对艾森豪威尔的剧烈抨击时,他感到的“精神上的痛苦”。艾森豪威尔非常尊重厄尔,而厄尔显然触到了他的痛处,或者引起某些内疚。他在回信中指出,民主党人造成了麦卡锡主义的横行。然而,他仍“谴责不公正的指控”,并说,“我不宽恕不公平”。他还向美国人民许诺,如果他当选,他将给他们带来和平与繁荣,平衡的预算,联邦政府机构的精简,白宫的尊严,并结束在华盛顿的**和**现象。他认定这是美国人民所最需要的。
11 月4 日举行大选,投票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33936234 张选票,而史蒂文森获得27314992 张选票,或者艾克的55.1%对史蒂文森的44。4 %。艾森豪威尔获得442 张选举人的选票,而史蒂文森仅获得89 张。艾森豪威尔在共和党候选人名单中到处领先,尤其使他高兴的是,他在威斯康星州比麦卡锡多得10 万张选票。
他设法使共和党在国会中占了多数。这一胜利使艾森豪威尔击败了民主党人,从而使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欲知艾森豪威尔进入白宫后情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应聘就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活动巩固了他在美国右翼政治集团中的地位。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这是政治上可靠的高标准。美国政客们确信,这样的职务能为艾森豪威尔轻而易举地开辟通向白宫之路。
当文森豪威尔在巴黎忙于北约事务时,在美国国内狂热的政治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1952 年的竞选运动看来将要达到少有的激烈程度。在华盛顿政治交易所里,对杜鲁门总统的评价不高。在1952 年竞选运动开始前,杜鲁门实际上是个政治破产者。经济已转入和平轨道,但却不裁减军备,因而恢复平时生产进行得相当吃力。
1948—1949 年经济危机的伤疤也还没有痊愈。在朝鲜,美国被迫承担侵略战争的主要负担,战争虽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也没有因此受到普通美国人的欢迎。美国的盟友在这场军事冒险中只是出了最小的力。共和党向民主党展开了大规模的攻击,声称美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的困难,是由于杜鲁门领导无能和民主党的总的政治方针所造成的。
许多政治领袖认为,艾森豪威尔的时刻已经到来。要执行新的政治方针,必须有新的领袖。民主党也好,共和党也好,都同样希望艾森豪威尔上台。
而要搞清楚他属于哪个党派,是不可能的。他一生中没有投过票,从没有公开发表言论对两党中的一党表示好感或反感,尽管他的父亲一贯投票赞成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还有一个与提名将军为总统候选人有关的麻烦问题。北约参加国领导人担心,一旦他辞去这个集团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的职务,将发生这个同盟是否还存在的严重问题。例如,蒙哥马利就把战争时期同艾森豪威尔的争吵置之脑后,对他宣称:“如果你要回国竞选总统,我也要去你们那里进行反竞选。”
艾森豪威尔虽然领导北约的时间不长,但是,就在这有限时期内,他已表现出是妄想统治世界的美国垄断集团意志的一个出色执行者。对华盛顿实现侵略性对外政策的路途坎坷,他的心中是有数的。可能从他未来的政治前途来考虑,艾森豪威尔不是口头上,而是行动上表现出了他利用自己全部威望和才能,去实现美国统治集团提出的侵略性对外政策目的的决心。
提名艾森豪威尔作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日益展开。堪萨斯城的出版人罗伊·罗维尔特斯肯定他说,他还在30 年前就知道,艾克是“堪萨斯的优秀共和党人”。参议员约翰·斯巴克曼在亚拉巴马宣称,他将争取让德怀特作为民主党候选人。但是艾森豪威尔,他从自己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就表现了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重要品质”,从不轻易表态。
杜鲁门总统两次派遣原驻苏联大使约瑟夫·戴维斯去见艾森豪威尔。这位外交官肩负着一个难以完成的使命:说服德怀特以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总统。尽管杜鲁门向将军保证,在未来的选举中将全力支持他,艾森豪威尔仍然回答说:“我不能接受以民主党候选人参加竞选的建议,因为我好像是共和党人的成分比民主党人的成分多。”僵局打开了。艾森豪威尔第一次相当肯定地暗示,他打算竟选总统。
1951 年11 月4 日,共和党有威望的领袖之一、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奇飞抵巴黎。艾森豪威尔的这位从战争年代以来的老友告诉他,在美国有很多组织在发动提他为总统候选人的运动。德怀特说:“您在政界享有盛名,为什么您自己不参加竞选呢?”洛奇毫不踌躇地回答说:“因为我不可能当选。”在交谈中洛奇强调:“您是唯一能被共和党选作总统候选人的人,您必须同意在即将到来的预选中利用您的声望。”艾森豪威尔答应他将“认真考虑这件事”。
艾森豪威尔本人对自己在选民中的威望只是看了在纽约拍摄的15000 名选民集会支持他竞选总统场面的影片之后,才深信不疑。2 月11 日,为了推动德怀特参加竞选,金融家洛伊德·奥德伦的妻子杰奎琳·科克伦,带了一部长达两小时的影片飞往巴黎。片中记录了在麦迪逊广场花园的一场拳击比赛后,在午夜举行的拥护艾森豪威尔集会的实况。这部影片是由艾森豪威尔的朋友们和“拥护艾森豪威尔公民协会”精心导演的。据科克伦说,尽管完全得不到这个城市的官员合作,还是大约有15000 人参加。影片显示了人群一边齐声高喊:“我们要艾克!我们要艾克!”一边挥动着“我喜欢艾克”
的标语牌的场景。艾森豪威尔和玛咪在他们的起居室中观看这部影片,深深受到感动。
当影片结束时,艾森豪威尔给科克伦斟上一杯酒。当他们举起酒杯时,玛咪不觉脱口而出,“为总统干杯!”她后来回忆当时情况说:“我是第一个对他这样说的人,而他突然哭起来..泪水从他眼中涌出,他太激动了..因此他接着开始谈起他的母亲,他的父亲和他的家庭,但主要谈起他的母亲,他谈了一个小时。”接着科克伦对他说,他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回到美国去。
“就像我坐在这里,看着你一样地肯定,假如你不表明你的态度,塔夫脱会得到提名。”艾森豪威尔沉思了一会儿,最后表态说:“你回去可以告诉朋友们,我准备参加竞选。”
第二天上午,艾森豪威尔口授了好多封信给他最亲密的朋友们。他的每一位朋友都表示惊奇和激动。例如,他在给斯韦德的信中说,影片“使我第一次深感,美国人今天要求变革的深切愿望..我无法向你表达,一个人突然意识到他自己成为迫切期待和希望的象征时,是多么激动”。在另一封信中,他谈到人民的“委托”,他看到人民需要他,他是如何感动。“如果任何美国人竟对这种信任不感到无比骄做,我可以说,他几乎是缺乏人的感情的。”
到了做出最后决定的时候了。
1952 年4 月11 日,将军得到了白宫同意,从1952 年7 月1 日起,解除他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官职务和从军队退役。在北约主要成员国首都进行告别拜会之后,艾森豪威尔于1952 年6 月1 日返回美国,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采取这样的一个步骤,显然是从实际出发考虑的。一般说来,美国大多数选民都把自己看作民主党人,但对这位有名望的将军同佯也会给予广泛支持的。以共和党候选人竞选,能保证他能得到有势力的垄断资本集团的帮助,垄断资本集团对共和党的倾向大大超过民主党。这就是他竞选策略的总轮廓。在美国正全力以赴地为他筹备竞选运动。这项艰难而又麻烦的事,由参议员亨利·凯波特·洛奇主持。
在1952 年6 月7 日至12m 在芝加哥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开展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因为艾森豪威尔虽然是一个最有希望的总统候选人,但却不是唯一的。代表大会上,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位将军作为候选人的呼声也相当高。他就是德怀特的上级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党内的各集团中,曾就“大西洋英雄”和“太平洋英雄”之间的竞争问题进行了严肃的谈判。
有一个共和党的领袖曾考虑组成这样一个两驾马车:麦克阿瑟竟选总统,塔夫胁作为副总统候选人。
在芝加哥代表大会上进行的错综复杂的政治赌博中,艾森豪威尔是手握王牌的:“头号”战争英雄的威望和工商界的积极支持。大企业家的头面人物通常不亲自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而在幕后左右风云,并以此自得其乐。
在艾森豪威尔问题上却是个例外。“汽车大王”福特二世和“通用汽车公司”
董事长查尔斯·威尔逊等垄断集团的头目,都出席了共和党代表大会,积极支持艾森豪威尔竟选总统。
第一轮投票的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595 票。离取得胜利,他还差9 票。
他的主要对手塔夫脱获得500 票,沃伦获得81 票。但是,没有经过重新投票,事情就得到了解决。因为明尼苏达州代表团团长突然站起来宣布,该州代表票的19 票改投艾克。竞选运动中的第一道重要壁垒被顺利攻克。芝加哥代表大会后,艾森豪威尔立即精力充沛地投入竟选斗争。他身边有经验丰富、善于运筹的竞选运动指挥,其中洛奇和亚当斯成了他最有力的竞选助手。
但是,艾森豪威尔仍遵循美国的老习惯,对这项新的事业的一切细节考虑得尽量周到,并像对待军事活动一样组织得“天衣无缝”,有一次他说:“将军的工作归结一点,就是纠正外交家们造成的混乱局面,以便让外交家们能够将局面重新搅乱。”而这一次,德怀特既是将军,也是外交家,他亲自组织和主持自己的竞选运动,而没有完全依赖由于政治阅历而变得练达的助手们。
共和党代表大会提出加利福尼亚州年轻的参议员理查德·尼克松为副总统候选人。尼克松没有卓著功勋,但以他的全部政治倾向,特别是以他在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时的种种表现,证明了他是个狂妄的**分子。共和党打算在**口号下开展竞选运动。该党的战略家认为,艾森豪威尔所需要的副总统候选人正是一个有这种名声的人。
艾森豪威尔在竞选运动过程中面临严重考验。按照计划,为了竞选,他将乘飞机和火车行驶五万英里,还不包括乘汽车的路程。
这相当子绕地球两圈以上,按照计划,他将访问45 个州的232 个居民区。
会见、演说、答记者间、谈话、数千次握手,所到之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到了晚上,艾森豪威尔脸上的一道道皱纹更加明显可见,身体感到异常沉重,嘴唇不断抽搐,眼神中充满了疲惫。到了日未,如果告诉他还有一次约好的谈话,他常常咬牙切齿他说:“全国委员会的这些白痴!他们想以选举一个死人才高兴吗?”但是,他稍事休息后又说:“走!他们想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6 月4 日,他在阿比伦首次向全国发表电视政治演说。总的来说是不热闹的。天下着雨,大看台上一半是空的;他穿着平民的雨衣,看起来有点奇特;他无表情又口齿不清地念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他的话来回重复,是人们所熟悉的。但是他所得到的效果比他出现在电视机前更重要,因为他使共和党的保守派放心。他说,他是通货膨胀的敌人,是高税收、政府集权、欺骗和**等等的死敌。尤其是,他对雅尔塔秘密协定和丢失中国表示痛惜。
虽然他也确实谴责了“任何孤立政策之毫无益处”,但是他强调雅尔塔和中国,正是那些没有表态的代表们想听的。这篇演说也为以后的竞选定下了调子。
第二天艾森豪威尔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记者们一致认为,他与事先准备好的演说相比,艾森豪威尔对即席问题的回答是非常精彩的。詹姆斯·赖斯顿认为,艾森豪威尔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大师。赖斯顿写道:“他说话直截了当,平易近人,不使性子,不挖苦讽刺。同样重要的是,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他好像比他实际上更为坦率;他说话简洁,不像知识分子那样绕弯子。”
在具体问题上,艾森豪威尔说,他没有结束朝鲜战争的秘密方法,指出轰炸鸭绿江对岸的危险性。他说,他愿意为“体面的停战协定”而努力。他拥护公民权利,但是他认为这是各个州的责任,因此他反对公平就业委员会。
他要使经济摆脱“人为的直接立法手段的控制”,而依靠自由市场。对于麦卡锡①的挑战,他提高声调说,他比任何人更坚决地“要把任何**、颠覆或赤色影响从我们政府的负责岗位上彻底清除掉”。至于说,谁要对丢掉中国负责,他再一次拒绝纠缠个人问题。
对外政策问题在艾森豪威尔的竟选运动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在争夺入主白宫的过程中,就国际局势,他也发表了一些清醒的见解。他反对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俄罗斯、西怕利亚和中国是不可能占领的。即使**撤退,让出了地盘,美国也无法去填补这些真空地带。”一旦发生战争,西欧是否能给美国以有效的军事援助,他是非常怀疑的。因此他说:“在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唯一途径便是制止发生战争。”
艾森豪威尔明白,扩大朝鲜冲突的方针,孕育着外交连续反应的危险。
因此,进攻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是一次对外政策的冒险,它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朝鲜战争证明,靠武力解决亚洲争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而且它已使美国的对外政策在亚洲人民的心目中名声扫地。不仅需要寻找解决朝鲜问题的办法,还要制定美国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长期方针。
1952 年10 月1 日,艾森豪威尔宣称,朝鲜战争的主要担子应当由南朝鲜人自己承担,而不是美国人。未来的总统说:“我们不想让亚洲把西方的白种人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假如那里必须进行战争,就让它是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争,而我们要支持的是捍卫自由事业的一方。”
竞选运动接近尾声。艾森豪威尔考虑到现实的政治局势,便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注意亿万选民感到最迫切的难题。他越来越肯定地表示,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势在必行。
10 月29 日,总统候选人宣称,美国不应永远陷在朝鲜的陷饼里,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美国只是在同真正敌人的辅助部队作战。11 月3 日,他进一步强调:“和平事业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宝,新政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结束这场涉及美国千家万户、孕育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的悲剧冲突。”
为了争取更多的选票,在以后的几个星期中,艾森豪威尔小心地降低他评论民主党**的调子,而他和其他共和党人加强了他们对政府**产党同情者的攻击。**产主义的刺耳声调使艾森豪威尔的一些东海岸支持者感到不安,尤其是爱德华·米德·厄尔。厄尔是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著名的国际关系学者。厄尔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谈到他听到或者在报上看到对艾森豪威尔的剧烈抨击时,他感到的“精神上的痛苦”。艾森豪威尔非常尊重厄尔,而厄尔显然触到了他的痛处,或者引起某些内疚。他在回信中指出,民主党人造成了麦卡锡主义的横行。然而,他仍“谴责不公正的指控”,并说,“我不宽恕不公平”。他还向美国人民许诺,如果他当选,他将给他们带来和平与繁荣,平衡的预算,联邦政府机构的精简,白宫的尊严,并结束在华盛顿的**和**现象。他认定这是美国人民所最需要的。
11 月4 日举行大选,投票结果艾森豪威尔获得33936234 张选票,而史蒂文森获得27314992 张选票,或者艾克的55.1%对史蒂文森的44。4 %。艾森豪威尔获得442 张选举人的选票,而史蒂文森仅获得89 张。艾森豪威尔在共和党候选人名单中到处领先,尤其使他高兴的是,他在威斯康星州比麦卡锡多得10 万张选票。
他设法使共和党在国会中占了多数。这一胜利使艾森豪威尔击败了民主党人,从而使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欲知艾森豪威尔进入白宫后情况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