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章节目录 > 第二十七章 朝鲜停战

第二十七章 朝鲜停战(2/2)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2017-02-13 11:58
26 天,当时他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他的党内最强硬的分子所赞成的,那就是扩大战争,进行大规模的海空攻势,以“击败**中国,然后粉碎鸭绿江以南的全部共军,从而统一朝鲜”。这同麦克阿瑟于1951 年致参谋长联席会议的著名的备忘录有某些共同之处。他在这份备忘录中建议:“一、对中国实行海上封锁;二、轰击大陆上的基地和军事中心;三、在朝鲜使用国民党军队;四、鼓励台湾对沿海地区进行袭击。”

    另一条路是为了获得“一种光荣的和平”,即在杜鲁门政府时期所确定的范围内,继续进行板门店谈判,求得“体面解决”。

    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后,最先作出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选择后一条道路,在分裂的朝鲜的敌对双方军队之间寻求停战。他要使美国力量“不再消耗在这种外围战争上去,这种战争对于同**作斗争来说,没有产生决定性作用的希望”。他相信结束这场战争是美国人民最迫切的要求。

    1953 年3 月,艾森豪威尔在内阁会议上说:“在朝鲜对共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攻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金钱的代价。自从1951 年7 月10日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以来的一年半中间,一度动荡不定的战线已经稳定下来了,共方已经抓紧了这个时机在他们那边构筑了强固的工事。如今,再发动攻势就更困难了。”

    而且,作为一名军人,艾森豪威尔完全懂得,对中国发动进攻的后果重大而又难以预测,他说:“这一进攻如果终于发动了的话,就很可能不得不在得不到我们主要盟国的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因为他们对于任何这种冒险都是反对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朝鲜打仗,没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因为打过鸭绿江就会冒犯国际舆论。”

    为了尽早地结束这场“令人伤脑筋”的战争,在就职典礼前,艾森豪威尔就在杜勒斯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的陪同下,前往朝鲜考察。他们得到的印象是,“美国在亚洲只采取了杂乱的不协调的守势,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长期、全面的战略计划”。

    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分布太广,尤其在亚洲,把大多的军队驻扎在足以受**牵制的地点。雷德福不主张这样分散的部署方式,而赞成把美国的力量集中在北美洲或北美附近,成为一支战略性的后备力量。

    经过这样的部署,“前线的防务将主要由非**国家正在建立的当地军队来负担;万一发生战争,美国的机动力量可以静待机会向敌人的要害出击”。

    具有同一见解的杜勒斯,极力推销他两年多来一直在鼓吹的主张,就是建立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用来威慑**,使其不敢从事战争”。他的理由是,美国不大可能沿着**这么大的整个地区,在四周都驻上充分和固定的防御力量,虽然他们也许会从这些地区出击。他说:“美国应该用维持一支足以迅速地向侵略大本营还击的巨大报复力量的办法,来集中力量吓退进攻,而不要把防御力量到处分散。”所讨论的这一点,就是美国“大规模报复”政策的先声。

    雷德福和新任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两人都觉得将来亚洲在冷战中是一个重点。艾森豪威尔一方面承认亚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又说,西方不能解决它在亚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除非等到欧洲强盛之后才有可能。他的论点是,一旦西欧拥有了维持和保卫它自己的力量,并能使全世界感到它的威力时,亚洲问题就达到了“可以解决的地步”。

    朝鲜之行对最后选中雷德福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位当选的总统在军队工作时就认识雷德福,可是威尔逊却从来没有遇见过雷德福。艾森豪威尔曾要求国防部长推荐一位接替陆军上将奥马尔·布雷德利的职务的人,因为后者已经当了两任参谋长联席会以主席,他的任期将在下一年8 月届满。艾森豪威尔觉得新任主席应该由一位赞成在亚洲实施远大的战略这种观点的军官来担任,从这一点上来说,雷德福当然是这样一个人。关于这件事,还有一点是当选总统必须考虑的,就是多年来共和党一直在指责说,罗斯福政府和杜鲁门政府太偏重欧洲而很少注意亚洲。艾森豪威尔正在寻觅一位适当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的经历一定要表示出他对远东抱有浓厚的兴趣。在雷德福的资历里,这一点比任何人都突出。最后,艾森豪威尔和威尔逊对雷德福在朝鲜之行中的表现大为赞赏。

    在“海伦娜号”巡洋舰上时,艾森豪威尔获悉,12 月5 日陆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全国制造商协会在纽约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宣称:他对朝鲜冲突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解决办法,而且这个办法不会增加挑起全球冲突的危险”。麦克阿瑟不愿公开说他的计划是什么,但是愿意向艾森豪威尔透露,如果总统对此有兴趣的话。当时,在“海伦娜号”上,艾森豪威尔的顾问中,有几个人不太相信这句话,他们怀疑当选总统在这个关头同麦克阿瑟牵连在一起是否明智。艾森豪威尔说:“为什么不?麦克阿瑟毕竟是一个伟大的军人。”他和这位前远东司令虽然在某些事情上有不同意见,但是他觉得同麦克阿瑟商谈并没有什么坏处。

    这一点决定了,可是艾森豪威尔的这一批人中有几个人仍觉得拍给麦克阿瑟的任何电报应该保守秘密,但是当选总统又表示反对。他说,为什么不应该听听麦克阿瑟的建议呢?他以习惯的口吻说道,不论谁有任何好的意见,他都愿意倾听。他拍了一个无线电报给麦克阿瑟,其中有一段说:“多谢你公开表示愿意同我讨论这些问题,并向你肯定地表示我期待着同你作非正式的晤谈;我和我的同僚们可以因此而得悉你的全部意见和经验。”

    12 月9 日,艾森豪威尔的新闻秘书詹姆斯·哈格蒂公布了这封电报和回电。麦克阿瑟在电报中表示谢忱,并说:“我特别感谢你,因为虽然由于我个人在职务上同这件事有着特别密切的联系,而自从我回国以来,官方对我的意见所表示的兴趣,即使是极轻微的兴趣,这也还是第一次。”

    报纸刊登了这两个往返电报后,读者中有一位勃然大怒起来,他就是杜鲁门总统,他在参加他岳母葬礼之后,正从密苏里的独立城回到华盛顿去。

    火车到达西弗吉尼亚时,晨报已经放在他的车厢里了。他叫他的新闻秘书洛哲·德贝发表声明说,如果麦克阿瑟真的有一个结束战争而不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的计划,他应该立即呈报给有关当局——总统。第二天在他的记者招待会上,杜鲁门仍然心里冒火,对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大肆攻击。他说,他怀疑麦克阿瑟有行得通的结束战争的计划,杜鲁门宣称:至于艾森豪威尔,他的朝鲜之行不过是实行竞选诺言的一种迷惑人心的举动罢了。这句话使艾森豪威尔大为光火。

    艾森豪威尔进入白宫之后,就采取各种步骤,逐步解决朝鲜问题。

    4 月11 日,在板门店达成了关于交换病伤战俘的协议。

    5 月22 日起,杜勒斯访问印度,同尼赫鲁会谈了三天。杜勒斯希望他的话能通过外交途径传到中国人的耳朵里去,他告诉尼赫鲁说,美国“愿意光荣地结束战争”。

    5 月29 日,美国内阁中再度提出了朝鲜问题。副国务卿史密斯回顾了停战谈判最近进行的情况。他也提到了他从俄亥俄州参议员共和党人布克·希肯鲁伯那里听到的一个消息,那就是“单独干”的情绪在国会中正在增长。

    史密斯对内阁说,他相信“这是由于国会对于要是美国在亚洲单独行动对付**就将落在美国身上的严重义务,认识不足”。他说,从国会对停战谈判的抨击,可以看出某些国会议员担心,无论如何“停战会使**中国被接纳入联合国”。

    甚至在6 月问,当板门店谈判取得进展的时候,李承晚又顽强地反对,“任何使朝鲜处于分裂状态的协议”。这位78 岁的南朝鲜总统通知美国说,他要求:“第一,不可更改地答应,如果停战后90 天以内召开的国际政治会议没有能统一朝鲜的话,美国就帮助大韩民国以武力统一朝鲜。第二,同意如果政治会议开会90 天而仍然没有产生解决办法时,就重新恢复战争。”

    6 月6 日,艾森豪威尔写信给李承晚,扼要说明了美国的立场,他在信中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以战争来进行统一朝鲜的斗争呢,还是以政治和其他方法来追求此项目标..我深信,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大韩民国有必要接受停战。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希望以武力达成朝鲜的统一而使这一苦难丛生的战争拖长下去。”艾森豪威尔还答应:“美国政府,在取得必要的国会拨款的条件下,准备继续给予大韩民国以经济援助,这将使它得以在和平状况下恢复它的饱受摧残的国土。”

    然而,李承晚拒绝停战的条款,说:“按照目前的条款,停战对我们意味着死亡。我们一贯要求应该把**军队赶出我们的国土,即使在这样作时,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南朝鲜国民议会表决“一致反对停战条款”,同时汉城和其他南朝鲜城市到处爆发了所谓“反对停战的示威”。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奉命于6 月26 日会见了李承晚,“耐心地”向他说明了美国的立场,并许诺战后美国帮助南朝鲜重新建设。

    并使李承晚明白,“在任何情况下美国都要实行停战”。经过两周的会谈和施加压力,李承晚让步了,并且书面答应使他的军队处于“联合**”的指挥之下。7 月11 日,他写信给艾森豪威尔说,为了尊重艾森豪威尔的意志,他将不以任何方式阻挠停战的实施。在同一天,李承晚写信给杜勒斯说,虽然他对于停战条款心存疑虑,但是他将放弃他的信念而对美国的政策让步。

    李向杜勒斯提出保证,虽然南朝鲜不同停战发生关系,但是南朝鲜政府将遵守停战,以便“给联合国一个通过政治协议来统一朝鲜的机会”。杜勒斯在7 月17 日对内阁说,由于罗伯逊“耐心而坚定”地同李承晚进行交涉的结果,罗伯逊的任务完成了。

    1953 年7 月26 日下午9 时38 分(美国时间),白宫接到板门店关于朝鲜停战协议签字的消息。艾森豪威尔准备在10 点钟发表广播讲话。他坐在广播室内维多利亚女王赠给白宫的那张雕花橡木大写字台前等候广播的时候,一个摄影记者问道:“你有些什么感想?”

    艾森豪威尔微笑着答道:“战争过去了,我希望我的儿子不久就能回家来。”

    他对美国听众的演说并不长,他表示对战斗和伤亡的结束非常高兴。他说,射击已经停止,这是他以“感恩的祈祷”由衷地欢迎的一件事。然而,他仍认为,有必要提醒美国人民,“我们仅在一个战场上赢得了停战——而不是世界和平。我们现在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停止我们对和平的追求”。

    他引用林肯的话来结束他这次低调的演说:“不与人交恶,而与人为善。”

    对此,美国政治评论家约瑟夫·格登指出:“朝鲜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事和外交战略的转折点,它标志美国第一次试图通过诉诸武力来阻止**军事扩张的冒险行动,而且是这类冒险行动的漫漫长路上的第一步。果不其然,就在朝鲜战争刚开始两个月,美国就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送去了第一批军事援助,以资助其与当地的起义者作战,后来这场起义演变成了越南战争。无论结果如何,美国在以后的十年中,把国家的资源,加上声望名誉,越来越多地投到东南亚、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为了保持这种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里,也要消耗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一半,并使美国的无数儿子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枕戈待旦。”

    “在美国不甚愉快的经历中,朝鲜战争算是其中的一个。”约瑟夫·格登进一步写道,“当它结束之后,大多数美国人都急于把它从记忆的罅隙中轻轻抹掉。出于某一原因,朝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没有凯旋班师的战争。美国使朝鲜处于僵待状态,同**中国这个庞大而落后的亚洲国家打成了平手。尽管美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武器,中国则以人海战术和对国际政治巧妙的纵横捭阖,制服了美国现代化的军事力量。”

    朝鲜战争,美国遭到了惨败,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美国政府是否接受教训?欲知艾森豪威尔今后对外政策动向,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