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章节目录 > 第二十八章 艾森豪威尔主义

第二十八章 艾森豪威尔主义

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作者:二战国际风云人物丛书-艾森豪威尔 2017-02-13 11:58
    第三世界大造反,解放运动火连天;艾克政府害了怕,千方百计搞欺骗。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并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而是打着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的幌子,大肆进行侵略扩张,填补所谓“政治真空地带”。正如中东地区一些公众舆论所指出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是一个奴役新近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国家的人民的大规模计划,是地地道道的殖民主义,是一种新的侵略工具。”

    艾森豪威尔在他的连任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惊呼:“新兴力量和新兴国家在全世界崛起进行斗争。从北非的沙漠到南太平洋的岛屿,1/3 的人类进入了一场争取新的自由——摆脱极度贫困的历史性斗争。”尤其是苏伊士事件使艾森豪威尔惨痛地认识到,第三世界对美国的重要性。他告诉美国同仁说:“没有人能独自生存,如果第三世界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它就要变成**。如果其他国家不繁荣,美国的繁荣甚至也不能维持下去。”他要求民主党和共和党必须正视现实,采取适应当前斗争的新的对外政策。艾森豪威尔最关心的是,如果第三世界“赤化”,西方将得不到原料,美国的经济也将受到严重的削弱和影响。

    1956 年7 月26 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一举动,在西方世界引起了震惊。为了对埃及进行报复,三个西方帝国主义大国英国、法国和美国,抛开它们之间的矛盾而纠合起来了。美国统治集团认为,埃及把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这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挑战,是对摇摇欲坠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又一次打击。资产阶级报刊议论说,谁能担保其他国家不会仿效埃及,谁能担保整个殖民主义体系的环节不会发生“连锁反应”?

    而这种反应按美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华尔特·李普曼的说法,将使“整个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撰文说:埃及的例子“会推动其他有可能抓住现今世界自由贸易的孔道的小国也采取这样的行动。例如,叙利亚和约旦就可能会要求中断经过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到地中海的石油管输油的权利。西班牙就可能会要求封闭直布罗陀海峡的权利,而巴拿马就可能会考虑为什么它不能封闭巴拿马运河。这会带来数不清的灾祸”。

    由此可见,孤注一掷的不仅是处于英法两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的前途问题,而且也是近东一切帝国主义势力的前途问题。《纽约时报》在1956年10 月露骨地写道:“英国失去什么,我们也就失去什么。英国并不仅仅是我们主要的盟国。它和我们分享着近东丰富无比的石油财富的主要部分。”

    《纽约先驱论坛报》在1956 年8 月7 日写道:“苏伊士仍旧是西方在中东的威力和影响的标志。”英法两国的报刊也这样写着。法国《世界报》指出:“苏伊士运河..这是个标志。一旦这个标志倒塌,那么堤坝就将溃决..国有化将一个跟着一个接踵而至。所有的石油公司都将遭到破产..这就是对西方威望的最后一击。”

    就在西方报刊厚颜无耻地把运河称为“西方的标志”的同时,埃及纳赛尔总统在8 月12 日广播说:“苏伊士运河标志着帝国主义,标志着外国的势力,而埃及正是为反对这一点而斗争的。”

    在西方列强对埃及所采取的这种恐吓和威胁的政策中,发起者是美国。

    一切指望用威胁迫使埃及放弃自己的主权并取消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的计划,都是在华盛顿制定的。美国国务卿8 月16 日至23 日,在关于苏伊士运河问题的伦敦会议上,提出的所谓“杜勒斯计划”,其实质在于禁止埃及管理运河并把运河永远交归某种国际机构管理。其目的是恢复近东殖民主义秩序的稳固,为冲突制造借口。“杜勒斯计划”遭到埃及的反对,纳赛尔说:“对苏伊士运河的国际管制,这是一种新式的帝国主义,集体的帝国主义。”

    当“杜勒斯计划”显然已经遭到彻底失败时,在华盛顿又制定了一个挑衅方案,即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来接收苏伊士运河公司的一切权利,同时,美国声明它要参加这个“协会”。这同美国政客们所谓美国只是与苏伊士问题“无利害关系的调停人”这种令人作呕的言论,是有着惊人的矛盾的。

    成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国协会”的方案,与臭名远扬的“杜勒斯计划”

    一样,又制造了一个同埃及冲突的借口。杜勒斯所建议的对埃及的经济制裁,规定了对苏伊士运河实行抵制。这种抵制打算用两种办法实现:第一,减少从近东供应西欧国家的石油,而相应地增加从美洲大陆上美国领土供应石油;第二,减少通过苏伊士运河输送的石油到最低限度,而利用绕过非洲的迂回路线。无须特别解释就可以明白,这些措施只对美国有利,对其余的一切西方国家却带来了巨大损失。西欧国家的收支已不平衡,它们的黄金和美元的储备已消耗殆尽,又从哪里去取得美元呢?正如美国报纸《每日新闻》所供认的:华盛顿背着它的同盟者并靠损害它们的利益来准备“把中东大部分经济事务的领导权抓到自己手里”。

    由此可见,美国一切关于所谓“和平”解决苏伊士问题的建议,其实质就是用威胁手段迫使埃及放弃自己的主权,取消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国有化,以便在对运河实行“国际管制”的幌子下达到美国独占的目的。但是,埃及政府不畏强暴,坚决拒绝了西方列强关于由外国建立对运河管制的一切要求和最后通牒。埃及政府强调指出,诸如此类的管制都是损害埃及的主权、剥夺它的独立的。纳赛尔总统在揭露美国“国际管制”计划的实质时说:“难道在独立和不独立之间能够折中解决吗?”埃及《**》写道:“埃及坚持它的立场,因为真理在它这方面,而威胁和恐吓的策略必遭破产。”

    为了维护美国垄断阶级的利益,1957 年3 月9 日,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了国会所通过的美国对中近东的政治纲领,它的具体内容就是所谓“艾森豪威尔主义”。艾森豪威尔在致国会的咨文里,企图把它说成是美国对外政策中一个新的、“被迫”采取的步骤,是为了“保证”和平和自由免受所谓“**的威胁”而由美国政府承担起来的沉重“负担”。其实,这个政策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中的一个新阶段。在美国的扩张计划中,中近东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近东问题专家霍斯金斯,早在1954 年出版的一本书里就说明了美国对待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他曾露骨地宣称:中近东各国人民的政治趋向,对于任何想夺取世界霸权的集团说来,都是一个首要问题。”

    近东对美国所具有的意义还在于,这个地区不仅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石油蕴藏量的2/3 ,而且地处欧亚非的中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夺取这一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和英国的垄断组织之间,早就进行着剧烈的斗争。美国统治集团很早以来就梦想在近东的主要阵地上将英国排挤出去,取代这个老牌的殖民国家的地位,建立自己的独占统治。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纲领规定:第一,“同中东一般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进行经济合作和援助”以发展他们的经济;第二,“对这个地区希望获得军事援助的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执行军事援助的计划”;第三,在近东使用美国的武装部队以“保护”这个地区的国家免受“国际**的侵略”。为了这个目的,美国拨出两亿美元由总统支配。艾森豪威尔宣称,美国“对于任何其他国家人民并不谋求建立政治或经济的统治,而只是关心中近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独立,只是对他们提供援助”。

    美国渗透中近东的历史事实证明,美国对于这个远隔几万公里的地区兴趣的增加决不是偶然的,决不是关心近东各国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这个兴趣的发生不仅由于本地区的巨大的地下资源,这些资源使石油垄断组织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也出于帝国主义的战略考虑。

    中近东的石油资源确实巨大。这里拥有资本主义世界所已发现的石油蕴藏量的70%。而问题不仅止于此。近东石油对于帝国主义重大的意义还有其他方面。

    首先,资本主义垄断组织花费在近东石油开采上的代价是特别低廉的。

    这是因为这里的油井生产率很高。每口油井平均每天可产石油4000 桶(每桶约合135 公斤),而在委内瑞拉为230 桶,在美国仅为11 桶。此外,由于对当地工人加强剥削的结果,石油垄断组织在劳动力上花费的代价非常低廉。

    当地石油工人通常每昼夜工作10—12 小时,而所得工资则是美国石油工人的1/7 。如果石油垄断组织每年从每个美国工人身上剥削4000—5000 美元,那末,例如,在科威特的油田上,它们每年可从每个工人身上剥削40000 美元,即几乎多了9 倍。

    这就是近东石油开采成本低廉的原因。当时,每吨石油开采的成本在0.75 美元和2.40 美元之间,而每吨售价则平均在15 美元左右。由此可见,石油垄断组织在任何地方都不像在近东能取得那样高额的利润,它们在近东开采石油,每吨的利润竟是成本的400 %。

    美国垄断资本,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仅关心石油的有利开采条件,而且也关心有利的销售条件。《美国新闻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