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高校(1)(2/2)
《汤川秀树》作者:汤川秀树 2017-02-13 11:58
长柔道。
他小学时相扑还可以,中学时学柔道却很糟。尽管也穿过柔道服,上过武术场,但被西村英一君等人轻易地就给按住了。由于身材矮小,被按倒后就再也翻不起来,只好认输。到了中学高年级,退出了柔道,学起了剑道,因为必须选一门作为正课。因此,看到柔道部的牌子,心中不免慌张。只好回答道:
“对不起,因为患了脚气,搞不了柔道。”
其实也不全是撒谎。秀树的确有轻微的脚气,曾吃过一段时间的维生素进行治疗。
“有脚气?那就算了。”吉江君没有强行要秀树参加柔道部。
秀树没有参加任何运动部。但刚开学这段时间,谁对上课都心不在焉,班上还没有学习的氛围。到了一个新学校,新生们还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之中。
有众多的“寮歌”要记住,于是又忙得不可开交。
鲜红夺目山之花,
嫩绿芳香河之花,
故宫之花吟咏罢,
吉田山上月光华。
……
每一首歌,都使秀树心潮澎湃。眼望吉田山放声歌唱,他感到多么美呀,青春年华!
进入三高,秀树的气质发生了一些变化。环境比中学时代更加明朗活泼,更加轻松愉快。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在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秀树就像被卷进了青春期的旋涡似的,每天都为一些事激动不已。
对三高火热的生活还没有习惯,建校的纪念节——5月1日又即将来临。全校师生员工都忙着做准备,气氛热烈而紧张。
京都自来有一个好的风气,就是对学生很优待。特别是三高的学生,在社会上最受宠爱,最有人缘。当时在三高的学生之中,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出息了再还账”。原因是这样的:
有的三高学生故作潇洒,敝衣破帽,有些粗野地走进饭馆。在那里吃喝玩乐,带的钱不够,就只有赊账。每当这时候,店主人就显示出对三高学生的好意和宽宏大量来,诚恳地说:
“等你出息后再还好了。”
京都人对学生,对学生的智慧,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超越利害关系的善意。到底是京都人,他们有着尊重人、尊重知识的传统,这也许是历史悠久的缘故。因此,三高的纪念节,就像学生把自己的欢乐向全社会公开似的,京都的市民们也以同样喜悦的心情,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节日那天,装饰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子们,用三高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小妹妹”们翩翩而来,把校园装点得格外美丽。 为了欢迎绅士和淑女的到来,在运动场的周围,以班为单位,料理着一个支着帐篷的简单的饮食店,准备了咖啡、汽水和饭卷儿。这商店不是免费的,是想收点儿钱来补贴化妆游戏和其他开支。为了招揽生意,各班的会计事先发行餐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推销的份额。
于是,在绅士和淑女们还没有来校之前,就要到街上去卖餐券。秀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纪念节前夕来到电车大街去推销。大家为了班级的收入鼓足了劲,想把餐券卖给看见的每一个行人。因为是纪念活动的餐券,不是勤工俭学,再说还不是纪念节,过往行人并不想买。
秀树跟在大家后面,没有向陌生人搭话的勇气。接受任务时,也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拍着胸膛打下包票。于是他没有任何期待地呆头呆脑地跟着大家走。
虽然个性有一些变化,但秀树不是追求时髦的人,也不是故作潇洒的学生。进入三高,也没有觉得应该去充分享受青春的欢愉。他不会不参加集体的活动,也不会在活动中站在大伙儿的前头。所以,推销纪念节餐券这件事,他觉得与其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不如回家求求母亲,总有办法处理完的。再有,在大街上叫卖,总有一点儿不好意思。
穿过平安神宫前的大路,来到冈崎的运动场。场上正在举行棒球比赛。观众席上,有着稀稀拉拉的人影。同学们向观众一一打招呼,然而一张也没有卖出去。大家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焦躁之色。正在这时,一位年轻女子走向落在同学们后面的秀树,她看着秀树手中的纸片问道:
“这是什么?”
“纪念节的餐券。”秀树顿时来了劲头。
“我买几张吧。”说着递上钱。
秀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同学们吃惊地回过头来审视着他,在他们的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最不得力的秀树,竟然最先开张。
但是,秀树并没有得意的感觉。他觉得既对不起同学,也对不起买餐券的女子,因为他没有付出劳动。在他的脑子里,竟然出现“不劳而获”的字眼。后来,他再也没有去卖过餐券。
纪念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宿舍也装扮起来,校园里到处都喜气洋洋。纪念节终于到了。这是秀树作为三高学生第一次经历的节日,心情有些激动。校园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的学生和来宾。宿舍里人声鼎沸,挤进去要费很大的劲。有的房间一片漆黑,人们不由得停住脚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突然,门口出现一具令人毛骨悚然的骸骨模型。观看的人群之中,马上响起年轻女子恐怖的尖叫。这是调皮的三高学生的恶作剧。
宿舍的外边,各班的小饭店已经开始营业了。学生们在帐篷里忙碌着,向宾客们献上可口的食品。
运动场上也热闹非凡,各班的化装游行接连不断。有的具有讽刺意味令人忍俊不禁,也有的微不足道很少引人注意。还有小学的同学也来庆贺,举行学习成绩汇报表演会。也有的搞了运动会似的天真幼稚的“大江山捉鬼”的游戏,或戴着“酒颠童子”的大假面具,让化装的美女跟在后面,在运动场上游行。
秀树的班级搞了个名为“宽永驾前比赛”的有评书趣味的化装游行。
有的扮武士,有的扮三代将军家光。几名侍女是从班上精心挑选出来的。
她们头戴假发,涂脂抹粉,身穿长袍,扭扭捏捏地从场上走过,赢得一阵喝彩。
服装全是租来的。川崎近太郎也穿着女装扮作侍女参加了游行。由于是男扮女装,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见秀树的个头小,也劝他扮女人,秀树觉得无聊而拒绝了。因此,他在游行队伍里,只是一个穿着制服举着旗子走路的毫不起眼的角色。
节日喧嚣的一天过得真快,转眼天就暗下来了。来宾和看热闹的人渐渐散去,校园已经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然而,纪念还没有结束,运动场那边传来歌声:
吹拂樱花嫩叶的清风,
荡漾在五月清晨的天空;
三十六座群峰,
展示着各自的姿容。
……
这是纪念节的歌曲,学生们高唱着它涌向运动场,在那里尽情地转圈舞蹈。那是青春生命的爆发,是雄壮而又痛快的跃动,是积极向上精神的昂扬。秀树在狂欢的人群中感受着校园生活的巨大魅力,他不知不觉地和大家并肩舞蹈,从运动场的一端跳到另一端。一个高年级学生递给他一瓶啤酒,他猛地喝了一口,一股带有酸味的辛辣液体流进他的体内,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刺激。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了啤酒的滋味。
纪念活动结束了,大家却兴犹未尽,很长一段时间连课都听不进。
4. 棒球对抗赛
转眼之间,暑假就要开始了。假期中,有与一高的棒球校际比赛。
为了鼓舞队员的斗志,事先组织了啦啦队。队长是想把秀树拉进柔道部的吉江胜保,班上的南野辉君也极为热心。由于秀树和南野君进校以来关系不错,南野动员秀树参加了啦啦队。
啦啦队的干部们非常热心。他们每天等候在校门口,鼓动往家走的学生参加啦啦队。运动场上,啦啦队每天都随着棒球队一起操练。几十名学生集合在看台上,各自挥动着小红旗,鼓手使劲地敲着一面大鼓,气氛十分热烈。除了啦啦队和棒球队以外,看热闹的闲人也很多。
不光是啦啦队和棒球队激动,整个学校都在关注着一高和三高的棒球对垒,两个学校的学生都异常兴奋。从这兴奋劲中,令人感到青春的跃动。随着对垒的日子越来越近,两校学生的情绪也日益高涨。从京都的各个神社,借来许多面大鼓。后来,市里的大鼓已经被借完了,只好到郊外去借。秀树和几个同学到了比睿山对面的坂本,才借到一面大鼓。
大家交替着背,傍晚才到家。大鼓很沉,把秀树的双肩压得要掉下来似的。
比赛日期临近,棒球队和啦啦队的练习一天比一天激烈。每天都是太阳落到山下,才回家休息。三高啦啦队的旗子是红色的,因此受到警察的警告而停止使用。后来在红色底子上加上白线,才符合了规定。
一高和三高之间的校际比赛项目很多,如竞技、网球、划艇等等。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棒球。因为两校约定,负方学校必须远征赴赛 (到 胜方学校),这对负方来说,几乎是一个屈辱的条件。所以,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棒球之上。
比赛的日子就要到了,校内到处贴满征讨的“檄文”。这种檄文还不单为征讨一高而作,许多同学借此展示文采,宣泄青春热情。
“消灭东夷!”
这类充满杀气的语言,一时间成了意气风发的三高学生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也有洋溢着赞美之词的美文使大家陶醉。比较典型的例句是:
“春,醉于东山之花;秋,为清谷之香所迷。”
8月下旬,远征的队伍出发了。到东京的夜班火车,被啦啦队员和棒球队员占了好几节,大概有数百人吧。车厢里,数百面大大小小的红旗,数十面极大的大鼓,加上各种各样的行李包,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连过道也铺上了草席,学生们挤坐在上面。大家的情绪高涨,只要一个角落响起歌声,转眼之间就成为全车人的合唱。过不了多久,又传到了另一节车厢。几个车厢齐声高唱,歌声压过了火车的轰鸣,从车窗中飞出去,响彻空旷而辽阔的原野。
正是盛夏,车厢内又闷又热。洋溢青春热血高歌着的三高学生热得脱掉了外衣,解开了衬衣扣子。被太阳晒黑的脸庞,汗珠在滚动。各种气味,变成热气散发开来。随着夜色的深入,睡意袭上同学们的额头。
歌声渐渐消歇,鼾声此起彼伏。一觉醒来,东京已近在眉睫了。
比赛的狂热劲儿,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了。炎炎烈日下,鼓声震天,彩旗飞舞,口号声震耳欲聋,整个运动场就像欢乐的海洋。秀树从来没有这样投入过,他的手臂舞酸了,嗓子喊哑了,双脚跺疼了,却没有疲倦的感觉。
遗憾的是,这次比赛三高又失败了。回来的路上,没有凯歌和狂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8月31日,大队人马回到京都。对于大家来说,意味着暑假的结束,新学期的开始。秀树来不及考虑新学期的计划,还沉浸在比赛的狂热和失败的忧伤之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是睡觉。一觉醒来,已是9月1日。将近中午时分,传来消息——东京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
东京的地震涉及到京都,京都也有相当的震动。事后想来,棒球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试想,如果三高赢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就会呆在东京欢庆。那刚好遇上东京大地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肯定会有伤亡。那么,胜利的喜悦将被哀伤所代替。
地震没有对三高的学生造成影响,却差一点改变了秀树的人生道路。似乎是被地震提醒,父亲琢治提起了让秀树学地质的话题。这或许是出于当地质学家的父亲寻找接班人的考虑。
但是,秀树对地质学并不感兴趣。或者说,这是他不擅长的学科。
地质学的老师江原真伍先生,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教师。一到考试的前几天,他就把各种各样的矿物标本摆满地质矿物教室的一间屋子。学生们挨次序地转着看,必须记住标本的名字才行。考试的时候,随便将一种标本提到被考的学生面前。
秀树最怕这种考试,一上场心里就发慌。标本确实有一点儿印象,但名称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没有办法,只好随便起一个名字,但还是错了。
这一点秀树不及父亲琢治。琢治好像天生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有极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并且能以之为基础,尽情地活跃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都适合他的性情。秀树知道,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是那么优异。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基于此,才能向能够驰骋自己的想像力的学问进军。当然,读三高时期的秀树还不可能对自己有如此清楚的认识,他还处于不知何往的混沌状态。
一天,琢治拿着一本大部头的英文书籍,出现在秀树的面前。那是大学程度的地质教科书,里边有许多鲜艳的照片和插图。
“你读读这本书。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专攻地质学吧。”
长子学冶金,次子研究东洋历史,弟弟们不想学理科。琢治认为,总应当有一个孩子继承自己的专业才好。
按照父亲的意思,秀树边翻开这本约有一千多页的教科书,边考虑自己的专业定向问题。刚好,学校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升入大学的专业志愿调查。
有了父亲的建议,秀树没有多加考虑,就在志愿学科栏内填上了“物理学”。
由于兴趣不在这方面,大部头的地质教科书逐渐成为秀树沉重的包袱。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它?或许是遥遥无期。秀树心中一点儿底都没有。
父亲的书房里,这种书数不胜数。它们像一座小山一样压过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他烦躁起来。此时的兴趣,由于有了地质学的比照,就更加倾向于物理学了。
父亲发现秀树没有继续读他指定的书,只是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秀树觉得有些辜负父亲的期望,但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愿走父亲指引的路。在第二次升学调查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地质学”。
人在所走的路上,在哪儿转弯,或者在哪儿遇到岔道,是很不容易预测的。
本来喜欢数学,由于偶然的因素而放弃。父亲指定的学科,又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最终在朦朦胧胧中,选择了物理学,却做出了成就。
可见,成绩的获取的确不容易。
尽管被纪念节和啦啦队拖得团团转,秀树仍然频繁地出入于图书馆。幼年以来形成的内向性格,虽然被五花八门的活动冲淡不少,却还根深蒂固地存在,它诱发了秀树的读书欲。秀树涉猎着艰深的书籍,逐渐沉溺于书籍的世界。
根深蒂固的内向性格使秀树不知不觉地与现实社会拉开了距离。当三高罢课的时候,他尽管来到了校门口,但对罢课本身几乎没有表示一点儿关心。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他对数学、物理、文学、哲学的理解力的提高速度,与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提高速度,有着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思想的成熟和对社会认识的肤浅的矛盾。如果将现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与秀树的成长过程两相比较的话,二者的差异是极大的。也许是过早接触社会的缘故,现代的青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看上去早熟得惊人。也许现代青年对秀树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微词。成名后的秀树与一位年轻人有过以下一段对话,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现在的青年,认为先生的少年时代该有多么无聊啊。”年轻人说。
“那么,他们——现在16岁到19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生活满足吗?”秀树反问道。
“不满足。多半是感到空虚吧。正因为空虚,才发生报纸的社会版上报道的那些事件。但先生的少年时代……”
“太过于孩子气了,不值一提。是吗?”
的确,时代在变化,思想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沉溺于书本的秀树并不觉得少年生活的简单枯燥。正是书海的遨游磨砺了他的思想,锻炼他的意志,为他向科学高峰的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自视甚高的现代青年所不能企及的。
他小学时相扑还可以,中学时学柔道却很糟。尽管也穿过柔道服,上过武术场,但被西村英一君等人轻易地就给按住了。由于身材矮小,被按倒后就再也翻不起来,只好认输。到了中学高年级,退出了柔道,学起了剑道,因为必须选一门作为正课。因此,看到柔道部的牌子,心中不免慌张。只好回答道:
“对不起,因为患了脚气,搞不了柔道。”
其实也不全是撒谎。秀树的确有轻微的脚气,曾吃过一段时间的维生素进行治疗。
“有脚气?那就算了。”吉江君没有强行要秀树参加柔道部。
秀树没有参加任何运动部。但刚开学这段时间,谁对上课都心不在焉,班上还没有学习的氛围。到了一个新学校,新生们还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之中。
有众多的“寮歌”要记住,于是又忙得不可开交。
鲜红夺目山之花,
嫩绿芳香河之花,
故宫之花吟咏罢,
吉田山上月光华。
……
每一首歌,都使秀树心潮澎湃。眼望吉田山放声歌唱,他感到多么美呀,青春年华!
进入三高,秀树的气质发生了一些变化。环境比中学时代更加明朗活泼,更加轻松愉快。环境使人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在刚入学的一段时间里,秀树就像被卷进了青春期的旋涡似的,每天都为一些事激动不已。
对三高火热的生活还没有习惯,建校的纪念节——5月1日又即将来临。全校师生员工都忙着做准备,气氛热烈而紧张。
京都自来有一个好的风气,就是对学生很优待。特别是三高的学生,在社会上最受宠爱,最有人缘。当时在三高的学生之中,流行着一句话,叫做“出息了再还账”。原因是这样的:
有的三高学生故作潇洒,敝衣破帽,有些粗野地走进饭馆。在那里吃喝玩乐,带的钱不够,就只有赊账。每当这时候,店主人就显示出对三高学生的好意和宽宏大量来,诚恳地说:
“等你出息后再还好了。”
京都人对学生,对学生的智慧,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超越利害关系的善意。到底是京都人,他们有着尊重人、尊重知识的传统,这也许是历史悠久的缘故。因此,三高的纪念节,就像学生把自己的欢乐向全社会公开似的,京都的市民们也以同样喜悦的心情,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节日那天,装饰得花枝招展的年轻女子们,用三高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小妹妹”们翩翩而来,把校园装点得格外美丽。 为了欢迎绅士和淑女的到来,在运动场的周围,以班为单位,料理着一个支着帐篷的简单的饮食店,准备了咖啡、汽水和饭卷儿。这商店不是免费的,是想收点儿钱来补贴化妆游戏和其他开支。为了招揽生意,各班的会计事先发行餐券,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推销的份额。
于是,在绅士和淑女们还没有来校之前,就要到街上去卖餐券。秀树和几个同学一起,在纪念节前夕来到电车大街去推销。大家为了班级的收入鼓足了劲,想把餐券卖给看见的每一个行人。因为是纪念活动的餐券,不是勤工俭学,再说还不是纪念节,过往行人并不想买。
秀树跟在大家后面,没有向陌生人搭话的勇气。接受任务时,也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拍着胸膛打下包票。于是他没有任何期待地呆头呆脑地跟着大家走。
虽然个性有一些变化,但秀树不是追求时髦的人,也不是故作潇洒的学生。进入三高,也没有觉得应该去充分享受青春的欢愉。他不会不参加集体的活动,也不会在活动中站在大伙儿的前头。所以,推销纪念节餐券这件事,他觉得与其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闲逛,不如回家求求母亲,总有办法处理完的。再有,在大街上叫卖,总有一点儿不好意思。
穿过平安神宫前的大路,来到冈崎的运动场。场上正在举行棒球比赛。观众席上,有着稀稀拉拉的人影。同学们向观众一一打招呼,然而一张也没有卖出去。大家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焦躁之色。正在这时,一位年轻女子走向落在同学们后面的秀树,她看着秀树手中的纸片问道:
“这是什么?”
“纪念节的餐券。”秀树顿时来了劲头。
“我买几张吧。”说着递上钱。
秀树简直有点受宠若惊了。同学们吃惊地回过头来审视着他,在他们的脸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最不得力的秀树,竟然最先开张。
但是,秀树并没有得意的感觉。他觉得既对不起同学,也对不起买餐券的女子,因为他没有付出劳动。在他的脑子里,竟然出现“不劳而获”的字眼。后来,他再也没有去卖过餐券。
纪念活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学生宿舍也装扮起来,校园里到处都喜气洋洋。纪念节终于到了。这是秀树作为三高学生第一次经历的节日,心情有些激动。校园里,到处是来来往往的学生和来宾。宿舍里人声鼎沸,挤进去要费很大的劲。有的房间一片漆黑,人们不由得停住脚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突然,门口出现一具令人毛骨悚然的骸骨模型。观看的人群之中,马上响起年轻女子恐怖的尖叫。这是调皮的三高学生的恶作剧。
宿舍的外边,各班的小饭店已经开始营业了。学生们在帐篷里忙碌着,向宾客们献上可口的食品。
运动场上也热闹非凡,各班的化装游行接连不断。有的具有讽刺意味令人忍俊不禁,也有的微不足道很少引人注意。还有小学的同学也来庆贺,举行学习成绩汇报表演会。也有的搞了运动会似的天真幼稚的“大江山捉鬼”的游戏,或戴着“酒颠童子”的大假面具,让化装的美女跟在后面,在运动场上游行。
秀树的班级搞了个名为“宽永驾前比赛”的有评书趣味的化装游行。
有的扮武士,有的扮三代将军家光。几名侍女是从班上精心挑选出来的。
她们头戴假发,涂脂抹粉,身穿长袍,扭扭捏捏地从场上走过,赢得一阵喝彩。
服装全是租来的。川崎近太郎也穿着女装扮作侍女参加了游行。由于是男扮女装,格外引人注目。同学们见秀树的个头小,也劝他扮女人,秀树觉得无聊而拒绝了。因此,他在游行队伍里,只是一个穿着制服举着旗子走路的毫不起眼的角色。
节日喧嚣的一天过得真快,转眼天就暗下来了。来宾和看热闹的人渐渐散去,校园已经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然而,纪念还没有结束,运动场那边传来歌声:
吹拂樱花嫩叶的清风,
荡漾在五月清晨的天空;
三十六座群峰,
展示着各自的姿容。
……
这是纪念节的歌曲,学生们高唱着它涌向运动场,在那里尽情地转圈舞蹈。那是青春生命的爆发,是雄壮而又痛快的跃动,是积极向上精神的昂扬。秀树在狂欢的人群中感受着校园生活的巨大魅力,他不知不觉地和大家并肩舞蹈,从运动场的一端跳到另一端。一个高年级学生递给他一瓶啤酒,他猛地喝了一口,一股带有酸味的辛辣液体流进他的体内,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刺激。这是他第一次尝到了啤酒的滋味。
纪念活动结束了,大家却兴犹未尽,很长一段时间连课都听不进。
4. 棒球对抗赛
转眼之间,暑假就要开始了。假期中,有与一高的棒球校际比赛。
为了鼓舞队员的斗志,事先组织了啦啦队。队长是想把秀树拉进柔道部的吉江胜保,班上的南野辉君也极为热心。由于秀树和南野君进校以来关系不错,南野动员秀树参加了啦啦队。
啦啦队的干部们非常热心。他们每天等候在校门口,鼓动往家走的学生参加啦啦队。运动场上,啦啦队每天都随着棒球队一起操练。几十名学生集合在看台上,各自挥动着小红旗,鼓手使劲地敲着一面大鼓,气氛十分热烈。除了啦啦队和棒球队以外,看热闹的闲人也很多。
不光是啦啦队和棒球队激动,整个学校都在关注着一高和三高的棒球对垒,两个学校的学生都异常兴奋。从这兴奋劲中,令人感到青春的跃动。随着对垒的日子越来越近,两校学生的情绪也日益高涨。从京都的各个神社,借来许多面大鼓。后来,市里的大鼓已经被借完了,只好到郊外去借。秀树和几个同学到了比睿山对面的坂本,才借到一面大鼓。
大家交替着背,傍晚才到家。大鼓很沉,把秀树的双肩压得要掉下来似的。
比赛日期临近,棒球队和啦啦队的练习一天比一天激烈。每天都是太阳落到山下,才回家休息。三高啦啦队的旗子是红色的,因此受到警察的警告而停止使用。后来在红色底子上加上白线,才符合了规定。
一高和三高之间的校际比赛项目很多,如竞技、网球、划艇等等。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棒球。因为两校约定,负方学校必须远征赴赛 (到 胜方学校),这对负方来说,几乎是一个屈辱的条件。所以,大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棒球之上。
比赛的日子就要到了,校内到处贴满征讨的“檄文”。这种檄文还不单为征讨一高而作,许多同学借此展示文采,宣泄青春热情。
“消灭东夷!”
这类充满杀气的语言,一时间成了意气风发的三高学生的口头禅。
与此同时,也有洋溢着赞美之词的美文使大家陶醉。比较典型的例句是:
“春,醉于东山之花;秋,为清谷之香所迷。”
8月下旬,远征的队伍出发了。到东京的夜班火车,被啦啦队员和棒球队员占了好几节,大概有数百人吧。车厢里,数百面大大小小的红旗,数十面极大的大鼓,加上各种各样的行李包,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连过道也铺上了草席,学生们挤坐在上面。大家的情绪高涨,只要一个角落响起歌声,转眼之间就成为全车人的合唱。过不了多久,又传到了另一节车厢。几个车厢齐声高唱,歌声压过了火车的轰鸣,从车窗中飞出去,响彻空旷而辽阔的原野。
正是盛夏,车厢内又闷又热。洋溢青春热血高歌着的三高学生热得脱掉了外衣,解开了衬衣扣子。被太阳晒黑的脸庞,汗珠在滚动。各种气味,变成热气散发开来。随着夜色的深入,睡意袭上同学们的额头。
歌声渐渐消歇,鼾声此起彼伏。一觉醒来,东京已近在眉睫了。
比赛的狂热劲儿,就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了。炎炎烈日下,鼓声震天,彩旗飞舞,口号声震耳欲聋,整个运动场就像欢乐的海洋。秀树从来没有这样投入过,他的手臂舞酸了,嗓子喊哑了,双脚跺疼了,却没有疲倦的感觉。
遗憾的是,这次比赛三高又失败了。回来的路上,没有凯歌和狂热,更多的是垂头丧气。8月31日,大队人马回到京都。对于大家来说,意味着暑假的结束,新学期的开始。秀树来不及考虑新学期的计划,还沉浸在比赛的狂热和失败的忧伤之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是睡觉。一觉醒来,已是9月1日。将近中午时分,传来消息——东京发生了罕见的大地震。
东京的地震涉及到京都,京都也有相当的震动。事后想来,棒球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试想,如果三高赢了,兴高采烈的学生就会呆在东京欢庆。那刚好遇上东京大地震,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肯定会有伤亡。那么,胜利的喜悦将被哀伤所代替。
地震没有对三高的学生造成影响,却差一点改变了秀树的人生道路。似乎是被地震提醒,父亲琢治提起了让秀树学地质的话题。这或许是出于当地质学家的父亲寻找接班人的考虑。
但是,秀树对地质学并不感兴趣。或者说,这是他不擅长的学科。
地质学的老师江原真伍先生,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教师。一到考试的前几天,他就把各种各样的矿物标本摆满地质矿物教室的一间屋子。学生们挨次序地转着看,必须记住标本的名字才行。考试的时候,随便将一种标本提到被考的学生面前。
秀树最怕这种考试,一上场心里就发慌。标本确实有一点儿印象,但名称是什么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没有办法,只好随便起一个名字,但还是错了。
这一点秀树不及父亲琢治。琢治好像天生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有极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并且能以之为基础,尽情地活跃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因此,地质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学科,都适合他的性情。秀树知道,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不是那么优异。与此同时,他对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基于此,才能向能够驰骋自己的想像力的学问进军。当然,读三高时期的秀树还不可能对自己有如此清楚的认识,他还处于不知何往的混沌状态。
一天,琢治拿着一本大部头的英文书籍,出现在秀树的面前。那是大学程度的地质教科书,里边有许多鲜艳的照片和插图。
“你读读这本书。如果有兴趣的话,就专攻地质学吧。”
长子学冶金,次子研究东洋历史,弟弟们不想学理科。琢治认为,总应当有一个孩子继承自己的专业才好。
按照父亲的意思,秀树边翻开这本约有一千多页的教科书,边考虑自己的专业定向问题。刚好,学校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升入大学的专业志愿调查。
有了父亲的建议,秀树没有多加考虑,就在志愿学科栏内填上了“物理学”。
由于兴趣不在这方面,大部头的地质教科书逐渐成为秀树沉重的包袱。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它?或许是遥遥无期。秀树心中一点儿底都没有。
父亲的书房里,这种书数不胜数。它们像一座小山一样压过来。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他烦躁起来。此时的兴趣,由于有了地质学的比照,就更加倾向于物理学了。
父亲发现秀树没有继续读他指定的书,只是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
秀树觉得有些辜负父亲的期望,但也不想违背自己的心愿走父亲指引的路。在第二次升学调查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地质学”。
人在所走的路上,在哪儿转弯,或者在哪儿遇到岔道,是很不容易预测的。
本来喜欢数学,由于偶然的因素而放弃。父亲指定的学科,又无论如何提不起兴趣。最终在朦朦胧胧中,选择了物理学,却做出了成就。
可见,成绩的获取的确不容易。
尽管被纪念节和啦啦队拖得团团转,秀树仍然频繁地出入于图书馆。幼年以来形成的内向性格,虽然被五花八门的活动冲淡不少,却还根深蒂固地存在,它诱发了秀树的读书欲。秀树涉猎着艰深的书籍,逐渐沉溺于书籍的世界。
根深蒂固的内向性格使秀树不知不觉地与现实社会拉开了距离。当三高罢课的时候,他尽管来到了校门口,但对罢课本身几乎没有表示一点儿关心。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他对数学、物理、文学、哲学的理解力的提高速度,与对现实生活认识的提高速度,有着强烈的反差,从而形成了思想的成熟和对社会认识的肤浅的矛盾。如果将现代青年的成长过程与秀树的成长过程两相比较的话,二者的差异是极大的。也许是过早接触社会的缘故,现代的青年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要强得多,看上去早熟得惊人。也许现代青年对秀树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微词。成名后的秀树与一位年轻人有过以下一段对话,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现在的青年,认为先生的少年时代该有多么无聊啊。”年轻人说。
“那么,他们——现在16岁到19岁的青少年,对他们的生活满足吗?”秀树反问道。
“不满足。多半是感到空虚吧。正因为空虚,才发生报纸的社会版上报道的那些事件。但先生的少年时代……”
“太过于孩子气了,不值一提。是吗?”
的确,时代在变化,思想观念在改变,生活方式也在改变。沉溺于书本的秀树并不觉得少年生活的简单枯燥。正是书海的遨游磨砺了他的思想,锻炼他的意志,为他向科学高峰的进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是自视甚高的现代青年所不能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