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罗宾的童年(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地方,用粉笔在他的周围画一个圆圈,然后以恐吓的口吻警告他,如果他胆敢越出这个圈子,就会引起可怕的灾祸。可怜的小孩很早就听过《罗摩衍那》①的故事,熟知女主人悉多越过圆圈之后所遭受的种种可怕的灾难。所以他只有一动不动地坐在原地,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甚至当仆人离开之后也不敢走出那可怕的白线。所幸的是,这个地方靠近窗台,从那儿可以眺望外面的世界:窗前是一个广场,那里有供人们斋戒和沐浴的水池,水池的一边是郁郁葱葱的椰树林,另一边是一棵枝叶繁泰戈尔曾著有两部《回忆录》,一部是他中年时写的,后来译成英文,于1917年由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
①《罗摩衍那》,印度古典史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4世纪到公元2世纪,主要内容是写罗摩衍那与妻子悉多的故事。
另一部是他年近80高龄时写的。
茂的高大的榕树。小罗宾常常凝望着水池边的沉静的榕树,默默地欣赏着榕树下的地面上的阳光与树影的变幻无穷的嬉戏。后来,当诗人再次回忆起那棵曾陪伴他度过快乐时光的老榕树——这童年的伙伴时,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多汁的根从你的枝上垂挂下来,啊,古老的榕树,你昼夜凝立着,像一个苦行僧在忏悔,
你还记得那个幻想和你的影子游戏的孩子吗?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小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个小孩,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目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毯。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的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坐在那里静静地望着。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树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阳光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新月集·榕树》
诗人还追忆起,在那时他自己是不许走出家门的,而事实上他也没有走出全部屋子的自由,幼小的他只能从围栏里面去窥视自己仰慕不已的大自然。那时,他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它的名字就叫做“外面”。“它”总是用它的闪光、它的香气、它的声音,从它的空隙里来触摸小小的他。在他看来。这个被他名之为“外面”的东西是非常顽皮的,它总能在围栏之外作出种种想与他玩耍的样子。
然而它是自由的,而他自己是受约束的,不能去与它相会、嬉戏,因此,“外面”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这是一颗怎样善感而又真实的小男孩的心啊!它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难以忍受的束缚啊!
不过,从那时起,这颗幼小的心中就孕育着一种天才的观察力和敏锐多思的气质。如果说小罗宾之所以能够默默地忍受着那近乎残忍的管辖,那也不全是因为他生性温和驯良,而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对周围的一切永远怀有无限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从一些极为细小的事物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富于天才的心灵与普通的心灵的区别哪怕是在孩童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了。
正如诗人后来所说的一样:“今天,当我回顾童年的那些日子,我一次次地想起:我总觉得生活和世界充满着一种神秘。我感到,每一个地方都隐藏着这种神秘。每天,我的心里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揭开这些秘密。我仿佛感到,大自然捏紧自己的拳头,微笑地问道:‘请猜猜,这里面有什么东西?’那些日子,我感到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在这个还很稚嫩的头脑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纵使被圈在那个粉笔圈里,也禁不住这未来的天才诗人的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也窒息不了那充满活力的好奇心神游四方。
小罗宾身边的仆人自然不全是刁滑的,不过在小罗宾的身边确有一个贪嘴的仆人,他从来都不勉强小主人的进食,每次开饭时,他总是手拿着盛放主食的木盘,挨个问孩子们是否还再添一点,而他自己对牛奶则是来者不拒。在买点心时他总是挑最便宜的买。善良的小罗宾总是为了不让这个仆人吃亏,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以至诗人后来这样说:“这样我从幼年时就很容易忍受少吃东西。”
比起受骗和挨饿的经历,儿时发生的其他事情就算不了什么。泰戈尔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除了对上述的两个仆人仍保留有清晰的印象外,“对于我们童年时代的大多数暴君,我只记得他们的拳打手击,此外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不过无论怎样,儿童天真善良的心总是不会记仇的。更何况小罗宾的童年也并非没有丝毫童趣。照管他的仆人中也不乏多才多艺的好心人:名叫卡拉什的老会计是个大滑稽家,为了讨好小主人,他总是对着小罗宾高声唱着自己编写的滑稽诗,而诗句一旦吟出,便滔滔不绝,韵脚也铿锵有力,令小罗宾乐不可支;有的仆人则可以背诵和演唱全部由民歌体写成的《罗摩衍那》;还有个仆人擅长绘声绘色地讲强盗故事。
所有这些幼时听到的生动故事都深深镌刻在未来诗人的头脑中,这是他最早接触到的印度民间文学创作。祖国人民的故事对罗宾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对他日后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种子。
①《罗摩衍那》,印度古典史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3、4世纪到公元2世纪,主要内容是写罗摩衍那与妻子悉多的故事。
另一部是他年近80高龄时写的。
茂的高大的榕树。小罗宾常常凝望着水池边的沉静的榕树,默默地欣赏着榕树下的地面上的阳光与树影的变幻无穷的嬉戏。后来,当诗人再次回忆起那棵曾陪伴他度过快乐时光的老榕树——这童年的伙伴时,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多汁的根从你的枝上垂挂下来,啊,古老的榕树,你昼夜凝立着,像一个苦行僧在忏悔,
你还记得那个幻想和你的影子游戏的孩子吗?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小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个小孩,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目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毯。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的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坐在那里静静地望着。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树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阳光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新月集·榕树》
诗人还追忆起,在那时他自己是不许走出家门的,而事实上他也没有走出全部屋子的自由,幼小的他只能从围栏里面去窥视自己仰慕不已的大自然。那时,他感觉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件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它的名字就叫做“外面”。“它”总是用它的闪光、它的香气、它的声音,从它的空隙里来触摸小小的他。在他看来。这个被他名之为“外面”的东西是非常顽皮的,它总能在围栏之外作出种种想与他玩耍的样子。
然而它是自由的,而他自己是受约束的,不能去与它相会、嬉戏,因此,“外面”对他有着无法抗拒的诱惑力。
这是一颗怎样善感而又真实的小男孩的心啊!它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难以忍受的束缚啊!
不过,从那时起,这颗幼小的心中就孕育着一种天才的观察力和敏锐多思的气质。如果说小罗宾之所以能够默默地忍受着那近乎残忍的管辖,那也不全是因为他生性温和驯良,而在某种程度上说,主要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对周围的一切永远怀有无限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从一些极为细小的事物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富于天才的心灵与普通的心灵的区别哪怕是在孩童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了。
正如诗人后来所说的一样:“今天,当我回顾童年的那些日子,我一次次地想起:我总觉得生活和世界充满着一种神秘。我感到,每一个地方都隐藏着这种神秘。每天,我的心里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揭开这些秘密。我仿佛感到,大自然捏紧自己的拳头,微笑地问道:‘请猜猜,这里面有什么东西?’那些日子,我感到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
在这个还很稚嫩的头脑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的想象力,纵使被圈在那个粉笔圈里,也禁不住这未来的天才诗人的想象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也窒息不了那充满活力的好奇心神游四方。
小罗宾身边的仆人自然不全是刁滑的,不过在小罗宾的身边确有一个贪嘴的仆人,他从来都不勉强小主人的进食,每次开饭时,他总是手拿着盛放主食的木盘,挨个问孩子们是否还再添一点,而他自己对牛奶则是来者不拒。在买点心时他总是挑最便宜的买。善良的小罗宾总是为了不让这个仆人吃亏,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以至诗人后来这样说:“这样我从幼年时就很容易忍受少吃东西。”
比起受骗和挨饿的经历,儿时发生的其他事情就算不了什么。泰戈尔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除了对上述的两个仆人仍保留有清晰的印象外,“对于我们童年时代的大多数暴君,我只记得他们的拳打手击,此外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不过无论怎样,儿童天真善良的心总是不会记仇的。更何况小罗宾的童年也并非没有丝毫童趣。照管他的仆人中也不乏多才多艺的好心人:名叫卡拉什的老会计是个大滑稽家,为了讨好小主人,他总是对着小罗宾高声唱着自己编写的滑稽诗,而诗句一旦吟出,便滔滔不绝,韵脚也铿锵有力,令小罗宾乐不可支;有的仆人则可以背诵和演唱全部由民歌体写成的《罗摩衍那》;还有个仆人擅长绘声绘色地讲强盗故事。
所有这些幼时听到的生动故事都深深镌刻在未来诗人的头脑中,这是他最早接触到的印度民间文学创作。祖国人民的故事对罗宾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对他日后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