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喜马拉雅山之行(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锡克教寺庙,是锡克教第五世祖师阿尔琼·代夫建造的,后来,兰季特·辛格在位时,为寺庙加上一个用金箔包盖的顶,故被称作“金庙”。
在阿姆利则逗留了一个来月的时间,阳春四月,他们终于开始了前②往喜马拉雅山的最后一段行程。此行的最后的目的地是德尔豪杰,②它位于海拔约两千米的高地,在喜马拉雅山的东坡,那儿是一个避暑别墅集中的市镇。
②德尔豪杰,是以东印度公司任命的印度前总督的名字命名的山间避暑之地。
在平原地区已是初夏季节,但在山间夏日还未来临,正是一片大好春光。每天清晨,罗宾都随父亲一道起身,当他们坐着轿子上山时,罗宾只觉得在那高台一般的山坡上,都被春花的绚丽色彩照亮了。从未见过如此景色的罗宾的眼睛“整天都不休息,唯恐漏掉什么东西”。长大以后的罗宾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用优美生动的笔调写道:“山路转入一个山峡,林深树密,树荫下流出涓涓的清泉,就像茅庵中的小女儿,在沉思的白发隐士脚边游戏着,从黝黑的覆满青苔的岩石上喃喃走过。”
大圣人父子所居住的房子建在最高的山顶上,当他们抵达时,尽管已近5月,可山顶上依然寒冷,山坡朝北的一面,连冰雪都还未消融。
小罗宾的房间在房子的顶头,晚上,当他躺在床上,透过窗户就可以望见遥远的雪峰在星光中朦胧地显现。白天,罗宾可以任意漫游,欣赏着那冰雪皑皑的群山、深不见底的悬崖峡谷、茂密高大的树林、山顶高悬的瀑布和山中喧闹的流泉。
房子下面不远,是一座长着苍翠的喜马拉雅山雪松的悬崖,罗宾后来回忆这座山林时写道:“我总是拿着一根镶着铁头的棍子,独自走进这山林里去。这个庄严的森林的高影像许多巨人在矗立着——这许多世纪他们度过了多么美妙的生活啊!而在几天之间才来的孩子,居然能够无碍地游戏在它们的周围。我走进森林的阴影里,就仿佛感到一个妖魔的存在,就像有一只凝冷的太古的蜥蝎,发霉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斑状的光和影,就像它的鳞甲。”
神秘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奇妙的所在。一路所见的绮丽的风光,还有第一次置身于庄严雄伟的世界屋脊的情景,深深震撼着罗宾的心灵。
在每日漫游之余,罗宾还要遵从父亲的严格安排,清晨背诵梵文,早祷后一起喝牛奶,听父亲诵读《奥义书》经文,然后父子和仆人一道去散步,接下来是读一小时英文,之后是冰凉的冷水浴。午饭后和晚上还要做一定时间的功课。
与父亲外出旅行、同行同住的日子里,罗宾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父亲,听父亲讲述他的经历,讲他步行和骑马漫游的险遇,讲他怎样洗那让人难耐的冷水浴,讲他青年时代的笑话。后来,泰戈尔满怀着深情这样追念和赞扬自己的父亲:“当我拿着棍子从这峰跑到那峰,父亲并不反对。我觉察到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妨碍过我的自主。有好几次我的言行都不合乎他的口味和判断,他只用一句话就可以阻止我,但他宁愿等待我的自制的提醒。他不满足于我们驯服地接受正确的规范;他愿意我们全心全意地喜爱真理,他晓得只有顺从而没有爱是空虚的。他也晓得,真理如果丢掉了,还可以找到,但是勉强或是盲目地从外面接受了真理,实际上是把进入的门路拦住了。”
“同他允许我们在山上随意漫游一样,在寻求真理上他也让我自己选择道路。他并没有为我有做错事的危险而踌躇,他也不为我有遇到忧苦的可能而恐惧。他举起的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根训练人的棍子。”
这是用真挚而又充满理性的心灵和感情所做的回顾和评价,也是对这种教育方法的一种赞同。事实上,罗宾幼年时在父亲的教育下所受的磨练和所养成的不少习惯,让他终生受益。
在喜马拉雅山上一住就是几个月,终于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父亲派了一个仆人将小儿子送回到加尔各答的家乡。然而逃脱了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的这几个月,不仅使罗宾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更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许多知识。在罗宾的心目中,喜马拉雅山之行是他童年时代一段最幸福最完美的日子。这段美好的时光给了正在成长的少年罗宾以深刻的印象,是他真正的启蒙教育,并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
在阿姆利则逗留了一个来月的时间,阳春四月,他们终于开始了前②往喜马拉雅山的最后一段行程。此行的最后的目的地是德尔豪杰,②它位于海拔约两千米的高地,在喜马拉雅山的东坡,那儿是一个避暑别墅集中的市镇。
②德尔豪杰,是以东印度公司任命的印度前总督的名字命名的山间避暑之地。
在平原地区已是初夏季节,但在山间夏日还未来临,正是一片大好春光。每天清晨,罗宾都随父亲一道起身,当他们坐着轿子上山时,罗宾只觉得在那高台一般的山坡上,都被春花的绚丽色彩照亮了。从未见过如此景色的罗宾的眼睛“整天都不休息,唯恐漏掉什么东西”。长大以后的罗宾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用优美生动的笔调写道:“山路转入一个山峡,林深树密,树荫下流出涓涓的清泉,就像茅庵中的小女儿,在沉思的白发隐士脚边游戏着,从黝黑的覆满青苔的岩石上喃喃走过。”
大圣人父子所居住的房子建在最高的山顶上,当他们抵达时,尽管已近5月,可山顶上依然寒冷,山坡朝北的一面,连冰雪都还未消融。
小罗宾的房间在房子的顶头,晚上,当他躺在床上,透过窗户就可以望见遥远的雪峰在星光中朦胧地显现。白天,罗宾可以任意漫游,欣赏着那冰雪皑皑的群山、深不见底的悬崖峡谷、茂密高大的树林、山顶高悬的瀑布和山中喧闹的流泉。
房子下面不远,是一座长着苍翠的喜马拉雅山雪松的悬崖,罗宾后来回忆这座山林时写道:“我总是拿着一根镶着铁头的棍子,独自走进这山林里去。这个庄严的森林的高影像许多巨人在矗立着——这许多世纪他们度过了多么美妙的生活啊!而在几天之间才来的孩子,居然能够无碍地游戏在它们的周围。我走进森林的阴影里,就仿佛感到一个妖魔的存在,就像有一只凝冷的太古的蜥蝎,发霉的树叶落在地上的斑状的光和影,就像它的鳞甲。”
神秘的喜马拉雅山是一个奇妙的所在。一路所见的绮丽的风光,还有第一次置身于庄严雄伟的世界屋脊的情景,深深震撼着罗宾的心灵。
在每日漫游之余,罗宾还要遵从父亲的严格安排,清晨背诵梵文,早祷后一起喝牛奶,听父亲诵读《奥义书》经文,然后父子和仆人一道去散步,接下来是读一小时英文,之后是冰凉的冷水浴。午饭后和晚上还要做一定时间的功课。
与父亲外出旅行、同行同住的日子里,罗宾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父亲,听父亲讲述他的经历,讲他步行和骑马漫游的险遇,讲他怎样洗那让人难耐的冷水浴,讲他青年时代的笑话。后来,泰戈尔满怀着深情这样追念和赞扬自己的父亲:“当我拿着棍子从这峰跑到那峰,父亲并不反对。我觉察到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妨碍过我的自主。有好几次我的言行都不合乎他的口味和判断,他只用一句话就可以阻止我,但他宁愿等待我的自制的提醒。他不满足于我们驯服地接受正确的规范;他愿意我们全心全意地喜爱真理,他晓得只有顺从而没有爱是空虚的。他也晓得,真理如果丢掉了,还可以找到,但是勉强或是盲目地从外面接受了真理,实际上是把进入的门路拦住了。”
“同他允许我们在山上随意漫游一样,在寻求真理上他也让我自己选择道路。他并没有为我有做错事的危险而踌躇,他也不为我有遇到忧苦的可能而恐惧。他举起的是一个标准,而不是一根训练人的棍子。”
这是用真挚而又充满理性的心灵和感情所做的回顾和评价,也是对这种教育方法的一种赞同。事实上,罗宾幼年时在父亲的教育下所受的磨练和所养成的不少习惯,让他终生受益。
在喜马拉雅山上一住就是几个月,终于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父亲派了一个仆人将小儿子送回到加尔各答的家乡。然而逃脱了学校枯燥无味的生活的这几个月,不仅使罗宾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更使他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锻炼,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增长了许多知识。在罗宾的心目中,喜马拉雅山之行是他童年时代一段最幸福最完美的日子。这段美好的时光给了正在成长的少年罗宾以深刻的印象,是他真正的启蒙教育,并成为他创作的丰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