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展诗才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罗宾德拉纳特诞生在弥漫着东方与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精神文明的家庭气氛里,在他们家位于戈温德普尔的那所住宅里,似乎永远聚集着喧闹欢快的各方来宾。人们围坐着,不停地唱歌,并且探索神学、宗教、文学、美术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还写诗诵诗,构思小说。因此,尽管他离开了未曾毕业的学校,实际上,这种自由的文化氛围更催生了他天才的花朵。
不仅如此,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他们中有学者,有音乐家、哲学家,还有诗人、作家,他们自己编演戏剧,自己编辑出版文学读物,还常召开小型的家庭音乐会。
在富有天分的兄长姊妹们、爱好文艺的嫂嫂,以及其他家人的亲切呵护与鼓舞之下,原来只是远远观望客厅里的文艺表演、静静聆听别人谈笑风生的少年罗宾,此时心中的诗歌也含苞欲放。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值孟加拉文学开始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时代,而泰戈尔家作为思想开明而又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爱国精神的大家庭,率先倡导了服装、文学、音乐、美术和戏曲上的民族精神。他们全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因而这个家庭很快就成为当时孟加拉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行者和倡导者的集散之地,也成为当时社团活动和集会的中心。
热心社会改革的人们常聚会在那里,商讨国家大事。
那时的印度,早已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尽管来自西方的异国风俗业已传至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是泰戈尔的家庭中却永远充满着无可动摇的民族自豪感。泰戈尔追忆说:
“我父亲在他一生的革命浮沉之中,从来没有舍弃过他对于国家的衷心热爱;这种对国家的衷心热爱在他的子孙中就形成强烈的爱国感情。……我的哥哥们总在培养孟加拉文学。”1876年2月,加尔各答一年一度的“印度节”开始了。在年会中,少年泰戈尔朗诵着自己创作的一篇凝聚着赤诚爱国情感的诗作,这首诗被刊载在以孟加拉语和英语双语出版的周刊上。①
①见《回忆录》,以下未特别说明的引语均出自该书。
不久,14岁的少年,又在《知识幼苗》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叙事长诗《野花》,全诗共分8章,有1600行诗句。长诗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名叫卡姆拉的女孩自幼在喜马拉雅山中由父亲抚养,她在山野中嬉戏长大,也是大自然哺育的女儿。父亲的去世使女孩子成了孤儿。有一天,过路的青年遇见美丽的卡姆拉,便把她带回家里并与她成婚。然而早已倾心于群山密林的卡姆拉,并不喜欢喧嚣的世俗社会,而且还偷偷地爱上了丈夫的一位诗人朋友,并天真坦诚地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可是诗人虽也暗中思恋着她,却震惊于她不见容于世俗的率真,责怪了她。即使如此,疑忌的丈夫还是杀害了年轻的诗人。卡姆拉的心碎了,她离开了丈夫和阴暗的社会,终于回到了心仪已久的喜马拉雅山区,然而,已经谙知人世间爱情的卡姆拉却再也不能在孤独的林居生活中寻回昔日的乐趣,她只有投身于山谷间奔腾的激流,舍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波浪就宛如母亲的臂膀,将姑娘拥抱在自己的怀中。这朵生长于山林的纯洁美好的野花,被人采摘之后,她的生命就永远地枯萎了。
文思如泉的泰戈尔在1877年取得了更多的创作果实。
“印度教协会”这个年会是由泰戈尔家协助创办的。历次年会总要朗诵爱国诗篇,高唱赞美祖国的歌曲,与此同时还展览自己民族特有的手工艺品。在1887年的那次年会中,泰戈尔朗诵了一篇讽刺诗——《献给印度教庙会》,陈述印度全国饥荒、饿殍遍野的惨状,对比王宫中的印度新总督举办的豪华宴会,抨击了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泰戈尔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仅如此,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几乎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或艺术爱好者。他们中有学者,有音乐家、哲学家,还有诗人、作家,他们自己编演戏剧,自己编辑出版文学读物,还常召开小型的家庭音乐会。
在富有天分的兄长姊妹们、爱好文艺的嫂嫂,以及其他家人的亲切呵护与鼓舞之下,原来只是远远观望客厅里的文艺表演、静静聆听别人谈笑风生的少年罗宾,此时心中的诗歌也含苞欲放。
19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正值孟加拉文学开始伟大的文艺复兴的时代,而泰戈尔家作为思想开明而又洋溢着艺术气息和爱国精神的大家庭,率先倡导了服装、文学、音乐、美术和戏曲上的民族精神。他们全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因而这个家庭很快就成为当时孟加拉文艺复兴时代的先行者和倡导者的集散之地,也成为当时社团活动和集会的中心。
热心社会改革的人们常聚会在那里,商讨国家大事。
那时的印度,早已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尽管来自西方的异国风俗业已传至社会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是泰戈尔的家庭中却永远充满着无可动摇的民族自豪感。泰戈尔追忆说:
“我父亲在他一生的革命浮沉之中,从来没有舍弃过他对于国家的衷心热爱;这种对国家的衷心热爱在他的子孙中就形成强烈的爱国感情。……我的哥哥们总在培养孟加拉文学。”1876年2月,加尔各答一年一度的“印度节”开始了。在年会中,少年泰戈尔朗诵着自己创作的一篇凝聚着赤诚爱国情感的诗作,这首诗被刊载在以孟加拉语和英语双语出版的周刊上。①
①见《回忆录》,以下未特别说明的引语均出自该书。
不久,14岁的少年,又在《知识幼苗》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叙事长诗《野花》,全诗共分8章,有1600行诗句。长诗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名叫卡姆拉的女孩自幼在喜马拉雅山中由父亲抚养,她在山野中嬉戏长大,也是大自然哺育的女儿。父亲的去世使女孩子成了孤儿。有一天,过路的青年遇见美丽的卡姆拉,便把她带回家里并与她成婚。然而早已倾心于群山密林的卡姆拉,并不喜欢喧嚣的世俗社会,而且还偷偷地爱上了丈夫的一位诗人朋友,并天真坦诚地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可是诗人虽也暗中思恋着她,却震惊于她不见容于世俗的率真,责怪了她。即使如此,疑忌的丈夫还是杀害了年轻的诗人。卡姆拉的心碎了,她离开了丈夫和阴暗的社会,终于回到了心仪已久的喜马拉雅山区,然而,已经谙知人世间爱情的卡姆拉却再也不能在孤独的林居生活中寻回昔日的乐趣,她只有投身于山谷间奔腾的激流,舍弃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波浪就宛如母亲的臂膀,将姑娘拥抱在自己的怀中。这朵生长于山林的纯洁美好的野花,被人采摘之后,她的生命就永远地枯萎了。
文思如泉的泰戈尔在1877年取得了更多的创作果实。
“印度教协会”这个年会是由泰戈尔家协助创办的。历次年会总要朗诵爱国诗篇,高唱赞美祖国的歌曲,与此同时还展览自己民族特有的手工艺品。在1887年的那次年会中,泰戈尔朗诵了一篇讽刺诗——《献给印度教庙会》,陈述印度全国饥荒、饿殍遍野的惨状,对比王宫中的印度新总督举办的豪华宴会,抨击了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
此外,泰戈尔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