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初展诗才(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大哥创办的《婆罗蒂》文学月刊中先后刊登了不少的作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女乞丐》、未最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怜悯》、自由格律的历史诗剧《罗帕尔琼德》和长篇叙事诗《诗人的故事》,还有一组摹仿古典风格的《太阳组歌》,以及其他诗歌、论文、西方文学的译文和评论等。
在这些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长诗《诗人的故事》,它与《野花》的题材相近。诗中讲述名叫雪莱的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乐于研究自然的种种奥妙,然而成长的烦恼终于来了,他希望与人交往,因为“人心一直在探索人心”。他邂逅了少女纳莉妮,并与她生活在一起。
爱情的游戏并不能让雪莱长时间的沉醉,他又深感不安地离开了爱人,四处漂泊,寻求连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在何方的幸福。后来,他双手空空地绝望而归,发现纳莉妮已被离愁折磨得气若游丝,雪莱恍然明白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觅的幸福正是纳莉妮的爱,可是为时已晚。少女死了,只剩下诗人沉湎于对人类与爱的思索之中。毫无疑问,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对雪莱和济慈的学习,使得泰戈尔的这部长诗带有深厚的英国浪漫派特色。而在罗宾化名帕奴辛赫写的摹仿15世纪风格而创作的《帕奴辛赫诗选》中,可以看出中世纪毗湿奴宗派虔诚诗对少年诗人的影响印痕。尽管泰戈尔对这个中古时代崇拜偶像的宗教并无多么深入的了解,但是在诗歌中洋溢着的那些丰富与美好的感情,再加上奔放大胆的韵律,使这本书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虽然泰戈尔后来感到《诗人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带有夸张的意味,但他却独钟情于早年作品中的这组《帕奴辛赫诗选》,并将其收入自己的作品集。
综观泰戈尔少年时代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努力学习中世纪的毗湿奴诗歌、梵文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正在稚拙地探索着自己未来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形式。在那个时代,文学创作并不被大家当做一种职业。为了让罗宾有再发展的机会,经父亲允许,罗宾的二哥萨特因德拉纳萨决定带罗宾一起去英国,让他在那里学习法律。
罗宾先同二哥一起前往阿赫默德巴德——他的二哥在那里任地区法官。哥哥每日工作,孤独的罗宾就在兄长的书房里,坚持通读了用英语撰写的英国文学作品和欧洲名著,并伏案为《婆罗蒂》杂志写过为数不少的评论文章。
为了让罗宾尽早熟悉西方社会生活中的英语口语,兄长又把罗宾送到一位朋友的家中,请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少女爱娜作他的英语教师。
两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两人之间萌发了真挚的友好情谊。应爱娜的要求,罗宾为她取了别名“纳莉妮”,爱娜被这位英俊的少年诗人所吸引,向纯朴的罗宾暗示了自己的好感。泰戈尔在与爱娜分手后漫长的人生中,也一直怀念着她那令人心醉的迷人形象,并且在他后来写的《我的童年》中,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在我们那棵大榕树上,有几年忽然有些不知名的远方鸟儿前来做巢。等到我们刚刚认清它们翅膀的舞蹈时,它们却又飞走了。它们从远方的森林里给我们携来了一些不知名的新鲜曲调。像这样,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往往有从不知名的地上王宫中自愿前来的使者,使我们心胸扩大了以后,它又走到别处去。它来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我们的邀请,到后来有一天我们要呼唤它时,却又找不到它的踪影了。它走了,却在我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了银色的绣花边,使我们的昼和夜都因此而永远格外丰富起来。”
在阿赫默德巴德的六个月飞逝而过,1878年9月22日,泰戈尔辞别了亲人与故土,和兄长萨特因德拉纳特一同乘轮船前往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国度——英国。
在这些作品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长诗《诗人的故事》,它与《野花》的题材相近。诗中讲述名叫雪莱的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他乐于研究自然的种种奥妙,然而成长的烦恼终于来了,他希望与人交往,因为“人心一直在探索人心”。他邂逅了少女纳莉妮,并与她生活在一起。
爱情的游戏并不能让雪莱长时间的沉醉,他又深感不安地离开了爱人,四处漂泊,寻求连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在何方的幸福。后来,他双手空空地绝望而归,发现纳莉妮已被离愁折磨得气若游丝,雪莱恍然明白自己费尽千辛万苦寻觅的幸福正是纳莉妮的爱,可是为时已晚。少女死了,只剩下诗人沉湎于对人类与爱的思索之中。毫无疑问,对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对雪莱和济慈的学习,使得泰戈尔的这部长诗带有深厚的英国浪漫派特色。而在罗宾化名帕奴辛赫写的摹仿15世纪风格而创作的《帕奴辛赫诗选》中,可以看出中世纪毗湿奴宗派虔诚诗对少年诗人的影响印痕。尽管泰戈尔对这个中古时代崇拜偶像的宗教并无多么深入的了解,但是在诗歌中洋溢着的那些丰富与美好的感情,再加上奔放大胆的韵律,使这本书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虽然泰戈尔后来感到《诗人的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带有夸张的意味,但他却独钟情于早年作品中的这组《帕奴辛赫诗选》,并将其收入自己的作品集。
综观泰戈尔少年时代的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努力学习中世纪的毗湿奴诗歌、梵文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正在稚拙地探索着自己未来文学创作的风格与形式。在那个时代,文学创作并不被大家当做一种职业。为了让罗宾有再发展的机会,经父亲允许,罗宾的二哥萨特因德拉纳萨决定带罗宾一起去英国,让他在那里学习法律。
罗宾先同二哥一起前往阿赫默德巴德——他的二哥在那里任地区法官。哥哥每日工作,孤独的罗宾就在兄长的书房里,坚持通读了用英语撰写的英国文学作品和欧洲名著,并伏案为《婆罗蒂》杂志写过为数不少的评论文章。
为了让罗宾尽早熟悉西方社会生活中的英语口语,兄长又把罗宾送到一位朋友的家中,请一位刚从国外回来的少女爱娜作他的英语教师。
两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两人之间萌发了真挚的友好情谊。应爱娜的要求,罗宾为她取了别名“纳莉妮”,爱娜被这位英俊的少年诗人所吸引,向纯朴的罗宾暗示了自己的好感。泰戈尔在与爱娜分手后漫长的人生中,也一直怀念着她那令人心醉的迷人形象,并且在他后来写的《我的童年》中,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在我们那棵大榕树上,有几年忽然有些不知名的远方鸟儿前来做巢。等到我们刚刚认清它们翅膀的舞蹈时,它们却又飞走了。它们从远方的森林里给我们携来了一些不知名的新鲜曲调。像这样,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往往有从不知名的地上王宫中自愿前来的使者,使我们心胸扩大了以后,它又走到别处去。它来的时候并没有受到我们的邀请,到后来有一天我们要呼唤它时,却又找不到它的踪影了。它走了,却在我们生命的被单上留下了银色的绣花边,使我们的昼和夜都因此而永远格外丰富起来。”
在阿赫默德巴德的六个月飞逝而过,1878年9月22日,泰戈尔辞别了亲人与故土,和兄长萨特因德拉纳特一同乘轮船前往对他来说十分陌生的国度——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