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求学英伦(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在你的怀抱里。
诗集中回荡着感伤哀婉的感情。应当说,当时罗宾正在度过一个把“甜蜜的悲哀”作为主要创作源泉的时期,这也是许多著名的诗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这部作品得到了当时孟加拉最有名的小说家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的赞赏,他把罗宾称作印度文学太空中正在升起的太阳。关于这部诗集,诗人后来曾这样说:
“在《黄昏之歌》中寻求表现的忧愁与痛苦,在我存在的深处生根。
就像一个人昏睡中的意识,和梦魇搏斗想要挣扎醒来一样,那个沉陷的内心的我也是这样地挣扎着,要从它的错综复杂中解脱到空旷处来。”
尽管有许多人称赞泰戈尔写诗的才华,然而在当时的世俗的社会看来,他只是一个中学没有毕业,没有学位与职业的凡夫俗子。罗宾为世人的观点感到苦闷与失落,于是1881年4月,他与自己的一个侄子一同启程赴英国,希望再度学习。可是他的这个年岁稍长的侄儿新婚不久,中途又决定要回家去,因此罗宾第二次英国之旅未能实现。罗宾先前往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向父亲说明了这个情况,之后便来到了五哥一家位于恒河畔的别墅,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在这个名叫“莫兰花园”的风景宜人的地方,罗宾写下了他第一部完整的长篇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王后市场》,尽管小说的创作形式并无多少值得赞赏之处,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成了他日后剧本创作的雏形。
与此同时,罗宾也在河畔写了一些散文,后来当他与兄嫂一起返回加尔各答苏达街的另一处房子时,他仍然继续着这一创作,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些彻悟:
“早晨我偶然站在凉台上往那边看,太阳正从这些树上的密叶上升起。在我不停地凝望中,忽然间似乎有一层帘子从我眼上落下去了,我发现这个世界沐浴在奇妙的光辉中,美和欢乐的浪潮,在周围涌溢着。
这光辉立刻穿透积压在我心上的重重叠叠的愁闷和萧索,以宇宙的光明注满了我的心。”
持续了4天的这种感受令罗宾笔底奔涌出一首名为《瀑布的觉醒》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感到生命醒来以后的无比欣悦。诗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谁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心灵觉醒了,
我似乎听见遥远的大海的歌声,
啊,我的四周啊,怎样的一所暗牢!
不断地,不断地撞击呀!
啊!今天鸟雀欢唱,
阳光照进洞窟来了!
在历经长时期思想与感情倍受压抑的痛苦阶段之后,罗宾第一次获得了深刻的精神体验。随后他又写了几首诗,集成一册《晨歌》于1883年出版。其中《永恒的生命》与《永恒的死亡》两篇阐明了他所获得的新的思想——发展就是生活,生活不断运动和更新,死亡也是为了帮助生命获得重现与再生。这部诗集标志着年轻诗人开始走向成熟。
自从《晨歌集》问世以后,诗歌、散文、剧本和歌曲新作在罗宾笔下如瀑布般倾泻而出。而且,他还在五哥的支持下发起了一次筹建孟加拉文学学院的活动,但这件事在中途便不幸夭折了。
1883年4月8日,罗宾又随同家人移居位于印度西南海岸的加勒瓦尔港,他的二哥被派驻在这里担任法官。
在这弥漫着檀香和豆蔻香气的地方,终日面对椰树和大海,生活在自己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泰戈尔胸中的诗情也涨潮了。他在这里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诗剧——《大自然的报复》,并在第二年付梓。
《大自然的报复》一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隐居于山洞中的苦修多年的修道士,他原以为自己已经摒绝了一切世俗杂念,但当他遇到一名父母双亡、孤立无援的孤女时,怜悯与爱恋却涌上心头,他惊慌失措地跑开了。然而爱又使他最终放弃了修道士的苦行,重返尘世,并四处寻找这可怜的孤女。可是他得到了的却是姑娘去世的消息。修道士那时才明白,原来死亡可以使人“在低微中见到伟大,在形象的有限中见到了无限,灵魂在爱中找到了永恒的解脱”。这一观点是泰戈尔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重视人的本性与情感的反响。
罗宾自己亦很重视这部作品,他说:
“《大自然的报复》可以看作是我以后的全部文学作品的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我所有作品都详述的主题——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
这年秋天,泰戈尔全家人返回了加尔各答,未来的艺术家仍在不停地磨砺自己:凭窗凝望着工人住宅区里的日常生活和那里玩耍的孩子们,他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充满动人诗情的作品最后结集为《画与歌》。
泰戈尔自己觉得,这部《画与歌》是《晨歌》与两年后的另一本诗集《刚与柔》之间的过渡。因为以前的他,提笔创作之际总是主要受自己主观情感的驱使,而如今外面世界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创作视野。在吟咏诗歌的同时,泰戈尔还不懈地继续写作散文,以表达自己对文学和哲学的思索,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和抨击,这些文章后来集为《评论》。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挥洒诗才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父亲和家里的人们就为泰戈尔找到了新娘。
诗集中回荡着感伤哀婉的感情。应当说,当时罗宾正在度过一个把“甜蜜的悲哀”作为主要创作源泉的时期,这也是许多著名的诗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个阶段。
这部作品得到了当时孟加拉最有名的小说家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的赞赏,他把罗宾称作印度文学太空中正在升起的太阳。关于这部诗集,诗人后来曾这样说:
“在《黄昏之歌》中寻求表现的忧愁与痛苦,在我存在的深处生根。
就像一个人昏睡中的意识,和梦魇搏斗想要挣扎醒来一样,那个沉陷的内心的我也是这样地挣扎着,要从它的错综复杂中解脱到空旷处来。”
尽管有许多人称赞泰戈尔写诗的才华,然而在当时的世俗的社会看来,他只是一个中学没有毕业,没有学位与职业的凡夫俗子。罗宾为世人的观点感到苦闷与失落,于是1881年4月,他与自己的一个侄子一同启程赴英国,希望再度学习。可是他的这个年岁稍长的侄儿新婚不久,中途又决定要回家去,因此罗宾第二次英国之旅未能实现。罗宾先前往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向父亲说明了这个情况,之后便来到了五哥一家位于恒河畔的别墅,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在这个名叫“莫兰花园”的风景宜人的地方,罗宾写下了他第一部完整的长篇浪漫主义历史小说《王后市场》,尽管小说的创作形式并无多少值得赞赏之处,但其中许多情节和人物,成了他日后剧本创作的雏形。
与此同时,罗宾也在河畔写了一些散文,后来当他与兄嫂一起返回加尔各答苏达街的另一处房子时,他仍然继续着这一创作,直到有一天他有了一些彻悟:
“早晨我偶然站在凉台上往那边看,太阳正从这些树上的密叶上升起。在我不停地凝望中,忽然间似乎有一层帘子从我眼上落下去了,我发现这个世界沐浴在奇妙的光辉中,美和欢乐的浪潮,在周围涌溢着。
这光辉立刻穿透积压在我心上的重重叠叠的愁闷和萧索,以宇宙的光明注满了我的心。”
持续了4天的这种感受令罗宾笔底奔涌出一首名为《瀑布的觉醒》的诗作,诗中表达了他感到生命醒来以后的无比欣悦。诗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谁知道为什么今天我的心灵觉醒了,
我似乎听见遥远的大海的歌声,
啊,我的四周啊,怎样的一所暗牢!
不断地,不断地撞击呀!
啊!今天鸟雀欢唱,
阳光照进洞窟来了!
在历经长时期思想与感情倍受压抑的痛苦阶段之后,罗宾第一次获得了深刻的精神体验。随后他又写了几首诗,集成一册《晨歌》于1883年出版。其中《永恒的生命》与《永恒的死亡》两篇阐明了他所获得的新的思想——发展就是生活,生活不断运动和更新,死亡也是为了帮助生命获得重现与再生。这部诗集标志着年轻诗人开始走向成熟。
自从《晨歌集》问世以后,诗歌、散文、剧本和歌曲新作在罗宾笔下如瀑布般倾泻而出。而且,他还在五哥的支持下发起了一次筹建孟加拉文学学院的活动,但这件事在中途便不幸夭折了。
1883年4月8日,罗宾又随同家人移居位于印度西南海岸的加勒瓦尔港,他的二哥被派驻在这里担任法官。
在这弥漫着檀香和豆蔻香气的地方,终日面对椰树和大海,生活在自己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泰戈尔胸中的诗情也涨潮了。他在这里完成了一部重要的诗剧——《大自然的报复》,并在第二年付梓。
《大自然的报复》一剧的主人公是一个隐居于山洞中的苦修多年的修道士,他原以为自己已经摒绝了一切世俗杂念,但当他遇到一名父母双亡、孤立无援的孤女时,怜悯与爱恋却涌上心头,他惊慌失措地跑开了。然而爱又使他最终放弃了修道士的苦行,重返尘世,并四处寻找这可怜的孤女。可是他得到了的却是姑娘去世的消息。修道士那时才明白,原来死亡可以使人“在低微中见到伟大,在形象的有限中见到了无限,灵魂在爱中找到了永恒的解脱”。这一观点是泰戈尔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重视人的本性与情感的反响。
罗宾自己亦很重视这部作品,他说:
“《大自然的报复》可以看作是我以后的全部文学作品的序曲;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我所有作品都详述的主题——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
这年秋天,泰戈尔全家人返回了加尔各答,未来的艺术家仍在不停地磨砺自己:凭窗凝望着工人住宅区里的日常生活和那里玩耍的孩子们,他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充满动人诗情的作品最后结集为《画与歌》。
泰戈尔自己觉得,这部《画与歌》是《晨歌》与两年后的另一本诗集《刚与柔》之间的过渡。因为以前的他,提笔创作之际总是主要受自己主观情感的驱使,而如今外面世界的生活走进了他的创作视野。在吟咏诗歌的同时,泰戈尔还不懈地继续写作散文,以表达自己对文学和哲学的思索,并对社会和政治问题进行议论和抨击,这些文章后来集为《评论》。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尽情挥洒诗才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父亲和家里的人们就为泰戈尔找到了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