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泰戈尔章节目录 > 第九章 天生的小说家

第九章 天生的小说家(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的女孩子以为她的爱情应当有所回报,可是这个美丽的梦想却被变幻莫测的生活无情地碾碎了。

    泰戈尔在他的一生里始终关注着妇女的命运。他在两次旅英期间都曾撰文宣传西方女性自尊和独立的生活信念,并且鼓励印度妇女也来摆脱传统的束缚和桎梏,走向自强的新生。而且,在写于1878年的一篇随笔中,诗人还曾充满智慧地巧妙反驳了当时传统习俗轻视妇女的倾向。

    那些人认为妇女的作用等于“0”,而罗宾则机智地作了三个位置的移动,他说,将“0”放在代表男人的“1”字的后面,男人就有了十倍于自身的力量;而倘若把“0”置于相反的位置,“1”就被女人变作了微乎其微,势力单薄的“0.1”。

    在那时的印度,妇女仍然没能得到解放,她们的生活和遭遇往往十分不幸。《河边的台阶》里的女主人公古苏姆就面临着同样的命运,而那静静地躺在河畔的石级便成为她苦难一生的忠实见证人。7岁时,天真烂漫的古苏姆被迫出嫁,一年之中仅和丈夫见过一两次面的她,随后就做了寡妇。回到故乡10年之后,她渐渐出落成如花般的少女。这时村中来了一位苦行僧,有人议论他酷似古苏姆那个出走了的夫君。古苏姆每日谛听苦行僧的讲道,然而有一段时间她一直未在庙中露面。后来苦行僧派人来找她,在再三询问之下,古苏姆承认自己爱上了苦行僧。僧人茫然若失,恳求古苏姆将他忘记,然后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村落。可怜的古苏姆选择了投水:在月夜中她缓缓走下河边的石阶,静立之后就举身直赴清流,将她从童年起就深爱的河水作为收容她苦难生命的最后一处归宿。

    在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宽广博大的胸怀里,一直藏有对孟加拉妇女的无限同情与关心。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在那些寂然无声地忍受着社会与命运捉弄的平凡的女性身上,也潜藏着强烈的反抗的个性。

    《摩诃摩耶》就是这样一则故事。青春美貌的少女摩诃摩耶因为偷偷与情人相会被哥哥察觉,竟遭受到灭绝人性的处罚:她被无情的哥哥带到火葬场,即刻与一个濒死的人结婚,婚礼的第二天她就成了寡妇,还要与死去的人一同火葬。似乎上天亦有恻隐之心,葬礼中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刮灭了火堆,摩诃摩耶逃得了一条生命,然而脸上却永远地留下了火烧的伤痕。她逃到原来的情人家中,请他收留自己一起生活,只是要那男子发誓永远不揭开她的面纱。情人许下了诺言之后,摩诃摩耶便住在了那里。好像命运故意作弄可怜的少女,情人渴望见到面纱后的摩诃摩耶,于是趁一个月明的夜晚,悄悄来到少女的房间,掀起了她的面纱,看到那可怕的烧伤。惊醒了的摩诃摩耶不顾情人请求宽恕的忏悔,毅然一言不发地永远离开了情人的住所,再也没有回来。孤立无援、在情人面前也不能摘去面纱的摩诃摩耶就这样决然地出走了,从此给她的情人留下了终生痛苦的追忆,恰似一道长长的伤疤。

    泰戈尔的小说中还有许多令人同情的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形象,同时他也描写了不少善良、忍辱负重的农民的形象。罗宾满怀深沉的人道情感和对社会残忍与不义的激愤,以敏锐的艺术感受,观察和描绘他身边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们,深刻地揭示了他们的性格与命运。诗人为那受挫的理想和未及开花就先凋谢的青春而悲悯,也对人间的自私、冷酷和人为的不平等加以藐视和讽刺。罗宾心中充盈着对贫苦人们深刻的眷恋和无私的爱,正是在这种人道主义的情感驱使之下创作出这么多不朽的杰作。正如一位中国现代诗人在诗作中所写的那样:“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在短篇小说中,罗宾那诗人的天才亦时时透露出来:深入细致的情感与心理描写,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的情节结构,以及带有浓郁抒情意味的景物描绘,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像一首首打动人心的美妙的抒情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