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诗剧《齐德拉》(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个青年知识分子与他们的夫人之间想入非非的爱情幻想和婚姻危机。剧中嘲弄了印度教顽固的保守自负和令人啼笑皆非的浪漫幻想,其中闪烁着机智而又风趣的火花,真可以与同时期英国剧作家王尔德的喜剧相媲美。
也是在这段时期里,泰戈尔又将《摩诃婆罗多》这部古代史诗中的一件简单的轶事,写成了一个展示忠于职守和知识与渴望爱情之间心理冲突的剧本,这就是1894年,罗宾第一次采用有韵律双行抒情诗体创作的那个独幕抒情剧——《临别的诅咒》。剧本的情节是围绕神魔之战展开的:巨人族的领袖修库拉知道不死的秘方,众神为了偷学到这个长生不老的秘密,就让克乔到修库拉那里去做学徒。修库拉的女儿德布雅妮对克乔一见钟情,想方设法说服了父亲收下克乔作为门徒。克乔学到了不死的秘方之后,到德布雅妮那里告别。剧情即由此展开:德布雅妮在交谈中向克乔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克乔心中也爱着这个女子,然而为了服从责任和命令,他只有拒绝这份爱情。于是德布雅妮在临别前诅咒克乔学到的秘方永远不能发挥作用。
1896年,罗宾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有韵诗剧《玛丽妮》,这个剧的结构更为严谨,情节也更富戏剧性。美丽的玛丽妮公主,出生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然而这位圣洁的公主却信仰佛陀思想,认为真理与爱情是宗教的身体和灵魂,并且还要将这信仰传遍全国。对印度教疯狂信仰的克曼客企图强迫国王放逐玛丽妮,先是鼓噪群众,之后竟然勾结外**队,妄想用鲜血维护信仰,只是由于他的一个朋友突然醒悟,将这一阴谋报告给了国王,充满血腥气味的混战才没有发生。
泰戈尔虽然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又是一个伟大的印度教改革家,但是他对印度教的感情却是不那么虔信的,只局限于对梵语文学遗产和对《奥义书》中深刻哲理的赞许。他不满婆罗门主义一味宣扬自己的权威,更不满种族制度人为地将生来平等的人们分作不同等级的几类人,允许上层对下层的不公平的野蛮待遇的存在。实际上,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对佛陀十分崇敬,因为泰戈尔觉得佛陀宣扬了婆罗门及正统
印度教中所没有的普遍同情与平等的人类之爱。因此,可以说,《玛丽妮》这部戏剧也正是戏剧性地表达了他思想感情上对佛陀的倾向。作为拥有一颗热爱祖国人民及全人类的诗人之心的罗宾,后来还曾经在有关佛陀身世传说以及佛陀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歌和戏剧。
在这一时期,泰戈尔除了进行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之外,在帕德玛河上巡视父亲的庄园之际,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囊括众多的主题,包括政治、教育、社会、宗教、语言学和科学等领域,它们充分地证明了罗宾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真正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
而除开论证性的散文创作之外,一部独特的、人格化的《五元素日记》成了他写作至此最具风格与特色的散文集。在这部散文集中,罗宾把组成宇宙的五元素——风、地、水、火、空,加以人格化,让它们以戏剧人物的形式出现,其中水和火象征女性,她们感情丰富,渴望知识与情感;而另外的三个——风、地、空是男子。三者相比:地,反应迟钝,是愤怒的机会主义者;空,观点模糊;风是个奢谈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这五个人物互相讨论,争辩生活和文学之中的许多问题,而作者扮作仲裁者与调解员,不仅介绍他们各自的观点,还加以认真的阐述。全书的笔调极为风趣,幽默与争论,知识与笑话相互交织,彼此相映成趣,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深受孟加拉人的喜爱。
此外,1899年还出版了泰戈尔的一部格言集《碎片》,他采用的是传统的诗体格式、警句和寓言形式,这些充满机敏与睿智的格言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孟加拉人民现代语言中一个富有极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罗宾正走上他早期创作的巅峰,他长于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且对语言、韵律运用自如,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而且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也开始逐渐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诗人,泰戈尔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思想,譬如对自然、生命、艺术和宗教的深入思索也从这阶段起开始走向成熟,显示出泰戈尔自己的思想特色。
也是在这段时期里,泰戈尔又将《摩诃婆罗多》这部古代史诗中的一件简单的轶事,写成了一个展示忠于职守和知识与渴望爱情之间心理冲突的剧本,这就是1894年,罗宾第一次采用有韵律双行抒情诗体创作的那个独幕抒情剧——《临别的诅咒》。剧本的情节是围绕神魔之战展开的:巨人族的领袖修库拉知道不死的秘方,众神为了偷学到这个长生不老的秘密,就让克乔到修库拉那里去做学徒。修库拉的女儿德布雅妮对克乔一见钟情,想方设法说服了父亲收下克乔作为门徒。克乔学到了不死的秘方之后,到德布雅妮那里告别。剧情即由此展开:德布雅妮在交谈中向克乔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克乔心中也爱着这个女子,然而为了服从责任和命令,他只有拒绝这份爱情。于是德布雅妮在临别前诅咒克乔学到的秘方永远不能发挥作用。
1896年,罗宾发表了他的第二部有韵诗剧《玛丽妮》,这个剧的结构更为严谨,情节也更富戏剧性。美丽的玛丽妮公主,出生在信仰印度教的国家,然而这位圣洁的公主却信仰佛陀思想,认为真理与爱情是宗教的身体和灵魂,并且还要将这信仰传遍全国。对印度教疯狂信仰的克曼客企图强迫国王放逐玛丽妮,先是鼓噪群众,之后竟然勾结外**队,妄想用鲜血维护信仰,只是由于他的一个朋友突然醒悟,将这一阴谋报告给了国王,充满血腥气味的混战才没有发生。
泰戈尔虽然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他的父亲又是一个伟大的印度教改革家,但是他对印度教的感情却是不那么虔信的,只局限于对梵语文学遗产和对《奥义书》中深刻哲理的赞许。他不满婆罗门主义一味宣扬自己的权威,更不满种族制度人为地将生来平等的人们分作不同等级的几类人,允许上层对下层的不公平的野蛮待遇的存在。实际上,在他的心目中,一直对佛陀十分崇敬,因为泰戈尔觉得佛陀宣扬了婆罗门及正统
印度教中所没有的普遍同情与平等的人类之爱。因此,可以说,《玛丽妮》这部戏剧也正是戏剧性地表达了他思想感情上对佛陀的倾向。作为拥有一颗热爱祖国人民及全人类的诗人之心的罗宾,后来还曾经在有关佛陀身世传说以及佛陀思想的基础上创作了为数不少的诗歌和戏剧。
在这一时期,泰戈尔除了进行短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之外,在帕德玛河上巡视父亲的庄园之际,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这些散文囊括众多的主题,包括政治、教育、社会、宗教、语言学和科学等领域,它们充分地证明了罗宾是一个天才的思想家,真正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
而除开论证性的散文创作之外,一部独特的、人格化的《五元素日记》成了他写作至此最具风格与特色的散文集。在这部散文集中,罗宾把组成宇宙的五元素——风、地、水、火、空,加以人格化,让它们以戏剧人物的形式出现,其中水和火象征女性,她们感情丰富,渴望知识与情感;而另外的三个——风、地、空是男子。三者相比:地,反应迟钝,是愤怒的机会主义者;空,观点模糊;风是个奢谈梦想的理想主义者。这五个人物互相讨论,争辩生活和文学之中的许多问题,而作者扮作仲裁者与调解员,不仅介绍他们各自的观点,还加以认真的阐述。全书的笔调极为风趣,幽默与争论,知识与笑话相互交织,彼此相映成趣,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佳作,深受孟加拉人的喜爱。
此外,1899年还出版了泰戈尔的一部格言集《碎片》,他采用的是传统的诗体格式、警句和寓言形式,这些充满机敏与睿智的格言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孟加拉人民现代语言中一个富有极强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罗宾正走上他早期创作的巅峰,他长于写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而且对语言、韵律运用自如,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才能,而且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也开始逐渐贴近普通人民的生活。作为诗人,泰戈尔一生中的许多重要思想,譬如对自然、生命、艺术和宗教的深入思索也从这阶段起开始走向成熟,显示出泰戈尔自己的思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