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和平之乡”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印度近现代文学与当时印度人民反殖民主义、反封建主义的斗争是密不可分的。印度是亚洲众多国家中最早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入侵的一个。溯本穷源,早在16世纪初,欧洲列强,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就先后侵入印度。自此,曾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恒河流域文明的东方古国,开始沦落于受人白眼、被异邦颐指气使的悲惨境地。而在这些侵入国中,最猖狂的尤属英国。1757年,英国人就凭武力和强权,取得了对印度的绝对统治,并在这片国土上蚕食鲸吞,巧取豪夺。这样,到1849年终于将掠夺的阴影盖满了整个印度全境,印度彻底地变成了它在东方的殖民地。
英国残酷地压榨着这个当时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时代的国家,视印度为本国工业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例如将上好的印度羊毛和棉花运回英国供应毛纺织业,又将成品运回,垄断印度市场,从中赚取印度的钱财。自从1900年英国在印度设置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对印度人民的经济压榨愈演愈烈,而英国女王亦堂而皇之地成了印度人的女王。
印度丧失了自由自主的国家主权,成了英属殖民地。印度国土上随处可见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政府派驻的官员、英国传教士和商人,他们让印度人抬着轿子,摆出一副高贵的派头。
广大的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终于喷发出了满腔郁结的怒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血性、有骨气的人民不断地掀起反英的斗争,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以迎头打击。
19世纪的下半叶,印度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队伍终于诞生了,从此,民族解放运动步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印度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沉睡的民族巨人在自己国土上崛起。英国当局为此终日神经紧张,惟恐巨人早早就会成长壮大而后痛击自己,于是便显露出侵略者的凶残面目。
为扼杀印度国土上的民族主义情绪,1899年2月,英政府逮捕了伟大学者、爱国者,民族运动“激进派”的领导人提拉克,①并且在接下来的2月18日,通过了镇压民族运动的《治安维持法案》。
①巴尔·更伽塔尔·提拉克(1856—1920),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衷心热爱祖国的诗人泰戈尔,面对此情此景,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斗争的洪流。当时,孟加拉人民被英国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万丈怒火,在加尔各答,群众自发进行集会,愤怒声讨侵略者。《治安维持法案》通过的前一天,即2月17日,泰戈尔满怀爱国热情,在加尔各答的一个群众集会上,登台发表演说,宣读了著名的文章《无声的抗议》,发出了反对英国镇压政策的有力声音。会后,他还热心参与到援救提拉克的募捐活动中去。随后,加尔各答鼠疫流行,泰戈尔又积极支持修女建立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济的组织。诗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证明了他不愧为群众爱国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
1898年,泰戈尔结束了对庄园家乡的管理和漫游,携全家来到了父亲在什拉依德赫的家。这时的罗宾已经37岁,是五个孩子——三女两子的父亲。身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他在印度已颇有声望。
暂时告别了帕德玛河上的漫游岁月,泰戈尔开始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虽然他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英国家庭教师,但他自己却是孩子们最主要的老师。因为在童年时曾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机械教育的苦处,所以他便努力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他还著文对教育的基本原理、最终目的与教育方式等做了有意义的挖掘。但最终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写一些文章来研讨教育,而是亲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泰戈尔自己的学校生活无丝毫幸福可言,当他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面对当时一般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时,他思想中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渐渐成型了。诗人渴望将这些新思维亲身付诸于实践中去。
1901年,正是新世纪的开端,泰戈尔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尝试,不过并非在诗歌领域,而是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位教育改革家的泰戈尔,希望创办一所由自己来管理的学校。校址选在何处?加尔各答那繁华的街市,嘈杂的人声,使得泰戈尔不愿将学校建在那里。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居之处和未来的学校均应选在有着安静幽雅的环境,并且十分贴近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所在。诗人看中了桑地尼克坦这个“和平之乡”。
还是在1836年,罗宾的父亲大圣人,在距加尔各答不太远的鲍尔普尔购买了一大块土地,并名之曰“桑地尼克坦”,意即和平之乡,大圣人有时会隐居在那里沉思默想。当罗宾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曾在追随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游历之际居住在那里,而且他也和父亲一样,被桑地尼克坦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苍茫的红土荒原迷住了。
于是,泰戈尔选中了心中这块圣地,想在桑地尼克坦这“和平之乡”
建立起一所学校。1901年,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遂将新学校的校址定于此,建立起后来扩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学府“和平之院”。
这一年的12月22日,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为自己办的学校揭了幕。
当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英国残酷地压榨着这个当时尚处于落后的封建时代的国家,视印度为本国工业的廉价原材料供应地和倾销市场。例如将上好的印度羊毛和棉花运回英国供应毛纺织业,又将成品运回,垄断印度市场,从中赚取印度的钱财。自从1900年英国在印度设置了东印度公司之后,对印度人民的经济压榨愈演愈烈,而英国女王亦堂而皇之地成了印度人的女王。
印度丧失了自由自主的国家主权,成了英属殖民地。印度国土上随处可见的是金发碧眼的英国政府派驻的官员、英国传教士和商人,他们让印度人抬着轿子,摆出一副高贵的派头。
广大的受奴役的印度人民,终于喷发出了满腔郁结的怒火。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血性、有骨气的人民不断地掀起反英的斗争,给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以迎头打击。
19世纪的下半叶,印度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队伍终于诞生了,从此,民族解放运动步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印度的民族意识觉醒了,沉睡的民族巨人在自己国土上崛起。英国当局为此终日神经紧张,惟恐巨人早早就会成长壮大而后痛击自己,于是便显露出侵略者的凶残面目。
为扼杀印度国土上的民族主义情绪,1899年2月,英政府逮捕了伟大学者、爱国者,民族运动“激进派”的领导人提拉克,①并且在接下来的2月18日,通过了镇压民族运动的《治安维持法案》。
①巴尔·更伽塔尔·提拉克(1856—1920),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衷心热爱祖国的诗人泰戈尔,面对此情此景,立即行动起来,投入到斗争的洪流。当时,孟加拉人民被英国的野蛮行径激起了万丈怒火,在加尔各答,群众自发进行集会,愤怒声讨侵略者。《治安维持法案》通过的前一天,即2月17日,泰戈尔满怀爱国热情,在加尔各答的一个群众集会上,登台发表演说,宣读了著名的文章《无声的抗议》,发出了反对英国镇压政策的有力声音。会后,他还热心参与到援救提拉克的募捐活动中去。随后,加尔各答鼠疫流行,泰戈尔又积极支持修女建立的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济的组织。诗人用自己的声音和行动,证明了他不愧为群众爱国运动的有力支持者和参加者。
1898年,泰戈尔结束了对庄园家乡的管理和漫游,携全家来到了父亲在什拉依德赫的家。这时的罗宾已经37岁,是五个孩子——三女两子的父亲。身为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和随笔作家,他在印度已颇有声望。
暂时告别了帕德玛河上的漫游岁月,泰戈尔开始担当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虽然他为孩子们请来了一位英国家庭教师,但他自己却是孩子们最主要的老师。因为在童年时曾深深地感受到学校机械教育的苦处,所以他便努力探索传授知识的最佳途径。他还著文对教育的基本原理、最终目的与教育方式等做了有意义的挖掘。但最终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写一些文章来研讨教育,而是亲身投入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去。泰戈尔自己的学校生活无丝毫幸福可言,当他面临着子女的教育问题,面对当时一般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制度的弊病时,他思想中一些新颖的教育方法渐渐成型了。诗人渴望将这些新思维亲身付诸于实践中去。
1901年,正是新世纪的开端,泰戈尔进行了一项伟大的尝试,不过并非在诗歌领域,而是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位教育改革家的泰戈尔,希望创办一所由自己来管理的学校。校址选在何处?加尔各答那繁华的街市,嘈杂的人声,使得泰戈尔不愿将学校建在那里。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定居之处和未来的学校均应选在有着安静幽雅的环境,并且十分贴近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所在。诗人看中了桑地尼克坦这个“和平之乡”。
还是在1836年,罗宾的父亲大圣人,在距加尔各答不太远的鲍尔普尔购买了一大块土地,并名之曰“桑地尼克坦”,意即和平之乡,大圣人有时会隐居在那里沉思默想。当罗宾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曾在追随父亲到喜马拉雅山游历之际居住在那里,而且他也和父亲一样,被桑地尼克坦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苍茫的红土荒原迷住了。
于是,泰戈尔选中了心中这块圣地,想在桑地尼克坦这“和平之乡”
建立起一所学校。1901年,在征得父亲的同意之后,遂将新学校的校址定于此,建立起后来扩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学府“和平之院”。
这一年的12月22日,泰戈尔在桑地尼克坦为自己办的学校揭了幕。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