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家国之痛(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而且还盼望在不久的将来,他能够成为自己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可如今,命运却夺去了这个年轻的生命。
由于担心学校里其他师生也会受到天花的传染,所以泰戈尔便决定将桑地尼克坦的整个学校都一起搬迁到什拉依德赫父亲的家附近。过了一些日子,学校的经济再度面临拮据的境况。为了继续将学校维持下去,泰戈尔不得不被迫以2000卢比的低廉价格,把自己所有作品的有限版权拍卖给了利益出版社。
生活一再地将不幸与悲痛带给诗人,仿佛是有意在考验他的心理忍耐和承受能力,锤锻与磨炼他的意志。可是这噩梦并未就此终结,在痛失爱妻及爱女之后不到3年,1905年1月19日,又一个不幸降至了泰戈尔的头上,他尊敬和热爱的父亲——大圣人代温德拉纳特·泰戈尔在88岁的高龄上逝世了。对于罗宾来说,他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也正是这位卓绝非凡的人——代温德拉纳特·泰戈尔为印度的社会生活设定了新的道德与思想的美好理想,他还用自己实际的改革行动,为印度历史带来了一个宗教和文化的复兴时代,从而指明了印度政治觉醒的道路。这个伟人的逝世给整个印度造成了不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同一年,在大圣人去世的前后,孟加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均经历了巨大的动乱:发生了自治运动。这一运动最初仅起于对寇松勋爵分割孟加拉阴谋的抗议,但到后来则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自治运动。
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历史:在20世纪初,印度和自己的殖民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日趋激化了,这表明印度民族独立意识在觉醒,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也已走向成熟。
当时,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是一个狂妄顽固的殖民主义分子。
他在任英国驻印度殖民属国总督的期间,丝毫不顾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肆意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来加强对印度国家和人民的压制与欺诈,不遗余力地推行殖民主义的剥削政策。在他任职期间的最后一年,即1905年,他竟然一手遮天地颁布了全孟加拉分治的法律。
原来的孟加拉邦囊括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三个邦,统有人口7800万,其中约有4100万是孟加拉人。而在这些孟加拉人中,一半信仰印度教,另一半则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中的伊斯兰教徒大多居住于东孟加拉,而印度教徒则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可现在,英国驻印度的殖民政府却有意将东孟加拉加上阿萨姆邦划分成为新的一帮——名为东孟加拉与阿萨姆邦,让其余部分仍保持原称——孟加拉邦。这样一来,新成立的一帮中有三分之二强为伊斯兰教徒;同时,重新划分的孟加拉邦中的孟加拉人比以往严重下降,还不足三分之一。十分明显,宣告孟加拉分治的新法律的目的,就在于分裂孟加拉民族,煽动宗教仇恨,从而造成民族分裂,削弱印度民族解放的战斗力量。
险恶的寇松勋爵颁布的这一分治法律,立即引起印度举国上下的愤怒与强烈的反对。也正是因为这一阴谋最终得逞,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之间真的出现了裂痕,而恰是这个裂痕最后导致了1942年之后国家的分裂,并且造成了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行动及大肆屠杀的惨剧。诗人泰戈尔在很早以前,就曾以他的如炬慧眼预见到了这一切,并在那时候就向同胞们发出了警惕这一凶险阴谋的号召。
压迫必然引起反抗。全国人民的民族情绪沸腾了。这场自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政治运动,目的在于反对英国政府有意违背民族意愿、分割孟加拉以削弱其力量的阴谋;而与此同时,这场自治运动在某种层面上又带有经济运动的性质,人们希望藉此振兴印度民族工业,以抵制英国及其他外国的产品。
英国政府万万没有料到,分治的法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引起孟加拉和全印度各阶层人民的义愤,更加速了印度民族觉醒的进程。
印度第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终于来临了。
怒火燃着了整个印度的国土,悲愤交加的孟加拉人将1905年10月16日这一天,即分治决议生效的那天,定名为志哀日。也就是在这一天的清晨,在加尔各答街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大游行、大示威发生了。情绪激昂的人民高声呼喊着爱国口号,大声齐唱着爱国的歌曲,毫无惧色地向恒河之畔挺进。与此同时,为着配合这场大游行,加尔各答全城的市民们也同心协力,商店一致歇业,居民们也不生烟火。
到了傍晚时分,还召开了盛大的群众集会,抗议自治法律的颁布,当时的与会者多达数万人,声势颇为浩大,情景蔚为壮观。
加尔各答的率先行动带动了全国各地的人民。自此以后,反抗运动的地域范围逐渐拓宽,并迅速波至全国。而且随着自治运动的扩大和深入开展,运动提倡的口号亦由原先的“重新合并孟加拉”,逐渐转至提出“民族自治”与“提倡国货”。于是,社会上便掀起了抵制英货运动。
此时,运动的表现方式也从起先的和平游行示威发展到采取罢工等比较激烈的措施和手段。
民族解放运动的烽火已经四起,面对祖国母亲的和平团结受到严重威胁的这一情势,在书斋中辛勤创作的诗人泰戈尔在做些什么呢?
由于担心学校里其他师生也会受到天花的传染,所以泰戈尔便决定将桑地尼克坦的整个学校都一起搬迁到什拉依德赫父亲的家附近。过了一些日子,学校的经济再度面临拮据的境况。为了继续将学校维持下去,泰戈尔不得不被迫以2000卢比的低廉价格,把自己所有作品的有限版权拍卖给了利益出版社。
生活一再地将不幸与悲痛带给诗人,仿佛是有意在考验他的心理忍耐和承受能力,锤锻与磨炼他的意志。可是这噩梦并未就此终结,在痛失爱妻及爱女之后不到3年,1905年1月19日,又一个不幸降至了泰戈尔的头上,他尊敬和热爱的父亲——大圣人代温德拉纳特·泰戈尔在88岁的高龄上逝世了。对于罗宾来说,他既是慈父,又是严师。也正是这位卓绝非凡的人——代温德拉纳特·泰戈尔为印度的社会生活设定了新的道德与思想的美好理想,他还用自己实际的改革行动,为印度历史带来了一个宗教和文化的复兴时代,从而指明了印度政治觉醒的道路。这个伟人的逝世给整个印度造成了不可估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
同一年,在大圣人去世的前后,孟加拉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均经历了巨大的动乱:发生了自治运动。这一运动最初仅起于对寇松勋爵分割孟加拉阴谋的抗议,但到后来则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自治运动。
让我们先回溯一下历史:在20世纪初,印度和自己的殖民主国——英国之间的矛盾就开始日趋激化了,这表明印度民族独立意识在觉醒,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也已走向成熟。
当时,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勋爵是一个狂妄顽固的殖民主义分子。
他在任英国驻印度殖民属国总督的期间,丝毫不顾印度人民的民族感情,肆意采取一系列严厉举措来加强对印度国家和人民的压制与欺诈,不遗余力地推行殖民主义的剥削政策。在他任职期间的最后一年,即1905年,他竟然一手遮天地颁布了全孟加拉分治的法律。
原来的孟加拉邦囊括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三个邦,统有人口7800万,其中约有4100万是孟加拉人。而在这些孟加拉人中,一半信仰印度教,另一半则信仰伊斯兰教。他们中的伊斯兰教徒大多居住于东孟加拉,而印度教徒则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可现在,英国驻印度的殖民政府却有意将东孟加拉加上阿萨姆邦划分成为新的一帮——名为东孟加拉与阿萨姆邦,让其余部分仍保持原称——孟加拉邦。这样一来,新成立的一帮中有三分之二强为伊斯兰教徒;同时,重新划分的孟加拉邦中的孟加拉人比以往严重下降,还不足三分之一。十分明显,宣告孟加拉分治的新法律的目的,就在于分裂孟加拉民族,煽动宗教仇恨,从而造成民族分裂,削弱印度民族解放的战斗力量。
险恶的寇松勋爵颁布的这一分治法律,立即引起印度举国上下的愤怒与强烈的反对。也正是因为这一阴谋最终得逞,印度国内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之间真的出现了裂痕,而恰是这个裂痕最后导致了1942年之后国家的分裂,并且造成了印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行动及大肆屠杀的惨剧。诗人泰戈尔在很早以前,就曾以他的如炬慧眼预见到了这一切,并在那时候就向同胞们发出了警惕这一凶险阴谋的号召。
压迫必然引起反抗。全国人民的民族情绪沸腾了。这场自治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场政治运动,目的在于反对英国政府有意违背民族意愿、分割孟加拉以削弱其力量的阴谋;而与此同时,这场自治运动在某种层面上又带有经济运动的性质,人们希望藉此振兴印度民族工业,以抵制英国及其他外国的产品。
英国政府万万没有料到,分治的法律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它不仅引起孟加拉和全印度各阶层人民的义愤,更加速了印度民族觉醒的进程。
印度第一个民族解放运动的**终于来临了。
怒火燃着了整个印度的国土,悲愤交加的孟加拉人将1905年10月16日这一天,即分治决议生效的那天,定名为志哀日。也就是在这一天的清晨,在加尔各答街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组织的大游行、大示威发生了。情绪激昂的人民高声呼喊着爱国口号,大声齐唱着爱国的歌曲,毫无惧色地向恒河之畔挺进。与此同时,为着配合这场大游行,加尔各答全城的市民们也同心协力,商店一致歇业,居民们也不生烟火。
到了傍晚时分,还召开了盛大的群众集会,抗议自治法律的颁布,当时的与会者多达数万人,声势颇为浩大,情景蔚为壮观。
加尔各答的率先行动带动了全国各地的人民。自此以后,反抗运动的地域范围逐渐拓宽,并迅速波至全国。而且随着自治运动的扩大和深入开展,运动提倡的口号亦由原先的“重新合并孟加拉”,逐渐转至提出“民族自治”与“提倡国货”。于是,社会上便掀起了抵制英货运动。
此时,运动的表现方式也从起先的和平游行示威发展到采取罢工等比较激烈的措施和手段。
民族解放运动的烽火已经四起,面对祖国母亲的和平团结受到严重威胁的这一情势,在书斋中辛勤创作的诗人泰戈尔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