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迷茫岁月与《戈拉》(2/2)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它的出版证明泰戈尔作为现代印度首屈一指的小说家之地位已毋庸置疑。
《戈拉》①是一部展现印度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许多泰戈尔作品的评论家们都声称,小说是描写印度现代历史向最后的决定时代进行过渡的史诗。而且他们还纷纷称赞,说是正像《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出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样,《戈拉》也因分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复杂矛盾的印度社会生活,而成为印度小说史上光辉的一页。
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所著的长篇小说。
虽说《戈拉》这部小说颇具重大的时代意义,但它并非充塞了形形色色的论证和说教,而有着一部文学名著所应具备的韵味与魅力。作品人物刻画得优美动人,笔法的酣畅灵活,景物描绘的诗情画意,再加上那栩栩如生地剖析出的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及人物内心的纷繁变化,使得整部小说在多方面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
《戈拉》所展示的是19世纪70至80年代民族复兴时代的孟加拉的
社会生活。当时,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思想已蔚然成风,可是以何种方式来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却各有不同:一派主张吸取英国资产阶级文化的精髓,通过改良使落后的印度走向先进与文明,在不超出英国殖民体系的圈子内谋取更多的政治权利。这一派后来分裂为“元始梵社”和“印度梵社”,泰戈尔的父亲即是前一团体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态度是对印度古老文化传统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后一团体则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另外的一派是激进派,在提出以暴力推翻殖民政府的同时,提倡完全的复古主义,要求遵守印度教的所有传统。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印度教即归属于这一派别。
泰戈尔是属于“元始梵社”的。作为一个真挚地爱恋着自己祖国的诗人,他希望将新旧传统中一切好的东西统统地汲取过来,以建设自己的国家。在这一点上,他是个处事公正的爱国者。
《戈拉》的创作起因,与一位外国女子不无关系:爱尔兰104妇女妮凡迪塔因为笃信印度教教义,成为该教大师韦伽难德的信徒,并于1898年来到印度,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女子学校,著书立说向全世界介绍印度文化与印度教。与她相见时,泰戈尔赞赏她的执著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却因为她那比印度教徒还印度教徒的言谈而不禁微笑。一天,来泰戈尔家中做客的妮凡迪塔留住于什拉依德赫的庄园,晚上,两人对坐在船中,在妮凡迪塔的要求之下,泰戈尔给她讲了一个“戈拉”的故事:
和妮凡迪塔一样,戈拉是一个爱尔兰人。他的生身父母在1857年印度独立战争中阵亡后,一个印度的婆罗门家庭收留了这个孤儿,富有爱心、文静娴雅的安南达摩依对待他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后的戈拉热情开朗、英俊倜傥,并且严格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义,维护着种姓制度的纯洁,成了印度教的保守主义者。戈拉对印度教极为虔诚,认定印度教是惟一优秀的宗教,只要坚持印度教的崇高原则,那么印度昔日的尊严与繁荣将再次复兴。他不喜欢意见不同的梵社,为此他决心和追求梵社中一个女孩的惟一好友断交,也苦苦压抑着自己对梵社里另一个姑娘的爱。
正在这时,戈拉的养父病重,临终时他透露了戈拉身世的秘密。戈拉顿时感到自己似乎从噩梦中惊醒,因为他是个外国人,依照他自己的理论,他比野蛮人还要坏。他没有父母,没有家庭,也没有祖国,连所信仰的神也欺骗了他。正当他的信念土崩瓦解之际,戈拉猛悟到以往坚持的思想完全是谬误和谎言,他彻底清醒了,领会到了宗教的真正意义:
在印度教徒、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并没有任何对立,印度的种姓制度也绝不人道。
戈拉以自己崭新的形象,在已焚毁的旧传统、旧事物的烈105焰中获得了新生,正宛如火中涅槃后再生的凤凰,他无限振奋地剖白了自己的心灵:
“——我用那一成不变和不加分析的想法塑造了一个印度,为了把我的信仰完整无缺地保存在那稳如磐石的堡垒里,我一直在跟周围的一切搏斗!今天我所创造的这座堡垒,转眼就像梦一般幻灭了,而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以后,却忽然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印度的一切善恶,印度的一切悲欢,印度的一切智慧和愚昧,都毫厘不差地亲切地呈现在我心里。现在我真的有权利为她效劳了,因为真正的劳动园地已经展现在我的面前。……”
思想上重获新生的戈拉,终于克服了偏见,成长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一心向往为民族革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戈拉》这部小说也因为有力地证明了民族运动的出路,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可以说,《戈拉》这部小说是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激进派的功与过,给了印度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们以极大的启发。因为当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千头万绪,面临许多矛盾,派别也有三种之多。如何才可以更冷静、更客观因而也更正确地处理好传统遗产,以及暴力与和平等问题,确实关系到当时那举国上下都参与的民族运动的生死存亡。
《戈拉》①是一部展现印度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许多泰戈尔作品的评论家们都声称,小说是描写印度现代历史向最后的决定时代进行过渡的史诗。而且他们还纷纷称赞,说是正像《战争与和平》深刻揭示出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社会问题,从而在俄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样,《戈拉》也因分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复杂矛盾的印度社会生活,而成为印度小说史上光辉的一页。
①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所著的长篇小说。
虽说《戈拉》这部小说颇具重大的时代意义,但它并非充塞了形形色色的论证和说教,而有着一部文学名著所应具备的韵味与魅力。作品人物刻画得优美动人,笔法的酣畅灵活,景物描绘的诗情画意,再加上那栩栩如生地剖析出的人物之间的矛盾斗争及人物内心的纷繁变化,使得整部小说在多方面都达到了全新的水平。
《戈拉》所展示的是19世纪70至80年代民族复兴时代的孟加拉的
社会生活。当时,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的思想已蔚然成风,可是以何种方式来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却各有不同:一派主张吸取英国资产阶级文化的精髓,通过改良使落后的印度走向先进与文明,在不超出英国殖民体系的圈子内谋取更多的政治权利。这一派后来分裂为“元始梵社”和“印度梵社”,泰戈尔的父亲即是前一团体的领袖人物。他们的态度是对印度古老文化传统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后一团体则盲目崇拜西方文明。另外的一派是激进派,在提出以暴力推翻殖民政府的同时,提倡完全的复古主义,要求遵守印度教的所有传统。19世纪70年代产生的新印度教即归属于这一派别。
泰戈尔是属于“元始梵社”的。作为一个真挚地爱恋着自己祖国的诗人,他希望将新旧传统中一切好的东西统统地汲取过来,以建设自己的国家。在这一点上,他是个处事公正的爱国者。
《戈拉》的创作起因,与一位外国女子不无关系:爱尔兰104妇女妮凡迪塔因为笃信印度教教义,成为该教大师韦伽难德的信徒,并于1898年来到印度,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女子学校,著书立说向全世界介绍印度文化与印度教。与她相见时,泰戈尔赞赏她的执著信念与无畏的勇气,却因为她那比印度教徒还印度教徒的言谈而不禁微笑。一天,来泰戈尔家中做客的妮凡迪塔留住于什拉依德赫的庄园,晚上,两人对坐在船中,在妮凡迪塔的要求之下,泰戈尔给她讲了一个“戈拉”的故事:
和妮凡迪塔一样,戈拉是一个爱尔兰人。他的生身父母在1857年印度独立战争中阵亡后,一个印度的婆罗门家庭收留了这个孤儿,富有爱心、文静娴雅的安南达摩依对待他就像自己的亲生儿子。长大后的戈拉热情开朗、英俊倜傥,并且严格恪守印度教所有的教义,维护着种姓制度的纯洁,成了印度教的保守主义者。戈拉对印度教极为虔诚,认定印度教是惟一优秀的宗教,只要坚持印度教的崇高原则,那么印度昔日的尊严与繁荣将再次复兴。他不喜欢意见不同的梵社,为此他决心和追求梵社中一个女孩的惟一好友断交,也苦苦压抑着自己对梵社里另一个姑娘的爱。
正在这时,戈拉的养父病重,临终时他透露了戈拉身世的秘密。戈拉顿时感到自己似乎从噩梦中惊醒,因为他是个外国人,依照他自己的理论,他比野蛮人还要坏。他没有父母,没有家庭,也没有祖国,连所信仰的神也欺骗了他。正当他的信念土崩瓦解之际,戈拉猛悟到以往坚持的思想完全是谬误和谎言,他彻底清醒了,领会到了宗教的真正意义:
在印度教徒、穆斯林教徒和基督教徒之间并没有任何对立,印度的种姓制度也绝不人道。
戈拉以自己崭新的形象,在已焚毁的旧传统、旧事物的烈105焰中获得了新生,正宛如火中涅槃后再生的凤凰,他无限振奋地剖白了自己的心灵:
“——我用那一成不变和不加分析的想法塑造了一个印度,为了把我的信仰完整无缺地保存在那稳如磐石的堡垒里,我一直在跟周围的一切搏斗!今天我所创造的这座堡垒,转眼就像梦一般幻灭了,而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以后,却忽然发现自己站在一片广大的真实之中!印度的一切善恶,印度的一切悲欢,印度的一切智慧和愚昧,都毫厘不差地亲切地呈现在我心里。现在我真的有权利为她效劳了,因为真正的劳动园地已经展现在我的面前。……”
思想上重获新生的戈拉,终于克服了偏见,成长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一心向往为民族革命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戈拉》这部小说也因为有力地证明了民族运动的出路,在当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可以说,《戈拉》这部小说是第一次以文学的形式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激进派的功与过,给了印度广大人民,尤其是那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们以极大的启发。因为当时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千头万绪,面临许多矛盾,派别也有三种之多。如何才可以更冷静、更客观因而也更正确地处理好传统遗产,以及暴力与和平等问题,确实关系到当时那举国上下都参与的民族运动的生死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