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作者:泰戈尔 2017-02-13 11:59
当泰戈尔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生命旅程之际,他创作的大量的文学作品也开始使得孟加拉人逐渐地意识到:他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于是,孟加拉文学界为弥补以往对这位诗人的忽视,于1911年的5月28日,在孟加拉文学委员会的赞助下,孟加拉知识界为泰戈尔的50寿辰举行了热烈而又隆重的庆祝会。
这是一次空前的祝寿宴会。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一位印度的文学家获得如此的殊荣和如此广泛的赞誉。泰戈尔本人所坚持创办的桑地尼克坦学校和该校高尚、人道的教育制度,也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热情赞许和高度评价。
在此之前,泰戈尔决定去欧洲,将他在桑地尼克坦办学的理想告诉那里的人们,同时顺便学习丹麦农业中的联合耕耘技术。他还准备接受
英国一些朋友们的邀请,想去英国会见罗森斯坦①等人,因为他们对他的文艺作品很感兴趣。1912年3月,他做好了旅行的一切准备工作,却因突然病倒,未能成行。
①威廉·罗森斯坦爵士,英国画家,1910年曾访问印度,他是最早在欧洲宣传泰戈尔的人,著有《人们和回忆》(1900—1922)等作品。
为了休养,泰戈尔来到帕德玛河边名叫西来达的家族领地。那里有着明媚的阳光和柔和的轻风,芒果花苞的芳香沁人心脾,鸟儿终日的啼啭令人心醉,在他恢复体力的那段日子里,美好的大自然唤醒了他心中欢愉的情绪,他在那些日子里写下了许多诗歌。
这些诗中,有的表达出他因旅行意外中断而感到的郁闷沮丧,其中还有一首离别诗:
我已获得了假期。
弟兄们,高兴地祝愿我一帆风顺!
今天我向你们鞠躬启程。
不过,诗作中更多的则是唱给他心中的神灵的,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你已经使我永生,
这样做是你的欢乐。
这脆薄的杯儿,
你不断地把它倒空,
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
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
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按抚下,
我的小小的心,
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
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
时代过去了,
你还在倾注
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诗人将这些诗歌定名为《歌之花环》,于1914年出版,后来还将其中的17首抒情诗收入了英译的《吉檀迦利》诗集。在创作新诗的同时,泰戈尔又将自己的某些孟加拉文的诗歌译成了英文,着手编辑一部英文诗集,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吉檀迦利》。
健康恢复了之后,同年5月,他和儿子、儿媳同行前往英国。抵达伦敦之后,泰戈尔给自己的英国朋友、当时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威廉·罗森斯坦,看了一些自己翻译的诗稿。罗森斯坦当晚展读诗文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于是请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布拉德过目,二人一致认为:“看来一位伟大的诗人终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兴奋不已的罗森斯坦又写信将泰戈尔的诗稿寄给了当时英国的大诗人叶芝,叶芝也同样禁不住对诗篇的清新魅力、柔和色彩以及新颖的韵律赞不绝口。
随后,热情的罗森斯坦在自己的家中举办了泰戈尔的诗歌朗诵会,邀请一些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参加。泰戈尔展现的质朴纯净而又宁和的东方美震撼了每个人的心。也是在这次小型晚会上,泰戈尔与安德鲁斯相识了。安德鲁斯不久也参加了桑地尼克坦的工作,并成为诗人终生的朋友。
《吉檀迦利》得到了当时英国第一流的学者、诗人、评论家们的赞誉,美国的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也成了它的热爱者。英国最大的一家报纸《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911年11月,《吉檀迦利》在伦敦出版,先由“印度学会”付印,后来伦敦麦克米伦公司又出版了一个普及本。诗集的出版在印度和英国引起轰动,西方的读者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位在无限的宇宙前,有着素朴无华的姿态、孩童般的纯真和圣者般高洁的形象的东方诗人。
“吉檀迦利”的意思是奉献,因此这部诗集又名《献诗》。就主题而言,《吉檀迦利》是《渡河》的继续,诗人仍在追求神的境界,奉献自己的敬意和虔诚,并且把自己在《奉献集》中表现的谦卑忍让的心情表达得更深刻。他希望自己涤净虚荣、骄傲、卑鄙之心,渴望达到神的境界: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7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到它永久的故乡。
泰戈尔心目中的神,是宇宙的原初存在,这个无限的精神无所不在,没有形迹,它存在于有限的万物之上。作为人,能够在体验中像感觉光一样感觉到神的存在。而人的一生就是超越有限,对无限的寻求的过程,只有人与无限的神合二为一,才能获得最终的美满与喜悦。
凭着顽强的意志,泰戈尔热烈地盼望与神合一。有时,他似乎感到神已离他近在咫尺,甚至透过他的目光、耳朵与心灵来观察和感觉这个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一次空前的祝寿宴会。在此之前,还从未有一位印度的文学家获得如此的殊荣和如此广泛的赞誉。泰戈尔本人所坚持创办的桑地尼克坦学校和该校高尚、人道的教育制度,也受到国内外人士的热情赞许和高度评价。
在此之前,泰戈尔决定去欧洲,将他在桑地尼克坦办学的理想告诉那里的人们,同时顺便学习丹麦农业中的联合耕耘技术。他还准备接受
英国一些朋友们的邀请,想去英国会见罗森斯坦①等人,因为他们对他的文艺作品很感兴趣。1912年3月,他做好了旅行的一切准备工作,却因突然病倒,未能成行。
①威廉·罗森斯坦爵士,英国画家,1910年曾访问印度,他是最早在欧洲宣传泰戈尔的人,著有《人们和回忆》(1900—1922)等作品。
为了休养,泰戈尔来到帕德玛河边名叫西来达的家族领地。那里有着明媚的阳光和柔和的轻风,芒果花苞的芳香沁人心脾,鸟儿终日的啼啭令人心醉,在他恢复体力的那段日子里,美好的大自然唤醒了他心中欢愉的情绪,他在那些日子里写下了许多诗歌。
这些诗中,有的表达出他因旅行意外中断而感到的郁闷沮丧,其中还有一首离别诗:
我已获得了假期。
弟兄们,高兴地祝愿我一帆风顺!
今天我向你们鞠躬启程。
不过,诗作中更多的则是唱给他心中的神灵的,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
你已经使我永生,
这样做是你的欢乐。
这脆薄的杯儿,
你不断地把它倒空,
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
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
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在你双手的不朽按抚下,
我的小小的心,
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
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
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
时代过去了,
你还在倾注
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诗人将这些诗歌定名为《歌之花环》,于1914年出版,后来还将其中的17首抒情诗收入了英译的《吉檀迦利》诗集。在创作新诗的同时,泰戈尔又将自己的某些孟加拉文的诗歌译成了英文,着手编辑一部英文诗集,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吉檀迦利》。
健康恢复了之后,同年5月,他和儿子、儿媳同行前往英国。抵达伦敦之后,泰戈尔给自己的英国朋友、当时任伦敦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威廉·罗森斯坦,看了一些自己翻译的诗稿。罗森斯坦当晚展读诗文时,被深深吸引住了,于是请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布拉德过目,二人一致认为:“看来一位伟大的诗人终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兴奋不已的罗森斯坦又写信将泰戈尔的诗稿寄给了当时英国的大诗人叶芝,叶芝也同样禁不住对诗篇的清新魅力、柔和色彩以及新颖的韵律赞不绝口。
随后,热情的罗森斯坦在自己的家中举办了泰戈尔的诗歌朗诵会,邀请一些优秀的作家和诗人参加。泰戈尔展现的质朴纯净而又宁和的东方美震撼了每个人的心。也是在这次小型晚会上,泰戈尔与安德鲁斯相识了。安德鲁斯不久也参加了桑地尼克坦的工作,并成为诗人终生的朋友。
《吉檀迦利》得到了当时英国第一流的学者、诗人、评论家们的赞誉,美国的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也成了它的热爱者。英国最大的一家报纸《泰晤士报》文学副刊也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1911年11月,《吉檀迦利》在伦敦出版,先由“印度学会”付印,后来伦敦麦克米伦公司又出版了一个普及本。诗集的出版在印度和英国引起轰动,西方的读者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位在无限的宇宙前,有着素朴无华的姿态、孩童般的纯真和圣者般高洁的形象的东方诗人。
“吉檀迦利”的意思是奉献,因此这部诗集又名《献诗》。就主题而言,《吉檀迦利》是《渡河》的继续,诗人仍在追求神的境界,奉献自己的敬意和虔诚,并且把自己在《奉献集》中表现的谦卑忍让的心情表达得更深刻。他希望自己涤净虚荣、骄傲、卑鄙之心,渴望达到神的境界:
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我的上帝,让我一切的感知都舒展在你的脚下,接触这个世界。
像7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
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
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到它永久的故乡。
泰戈尔心目中的神,是宇宙的原初存在,这个无限的精神无所不在,没有形迹,它存在于有限的万物之上。作为人,能够在体验中像感觉光一样感觉到神的存在。而人的一生就是超越有限,对无限的寻求的过程,只有人与无限的神合二为一,才能获得最终的美满与喜悦。
凭着顽强的意志,泰戈尔热烈地盼望与神合一。有时,他似乎感到神已离他近在咫尺,甚至透过他的目光、耳朵与心灵来观察和感觉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