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契诃夫章节目录 > 第三章 八口之家的顶梁柱

第三章 八口之家的顶梁柱

契诃夫作者:契诃夫 2017-02-13 12:00
    安东·契诃夫孤身一人在塔甘罗格滞留了三年,这是独立生活的三年,也是独立思考的三年。

    这位已经19岁的青年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极大的自信。他对医学特别感兴趣,还在一年前他就萌发了将来当医生的思想,这种想法跟他母亲对他的希望是一致的。

    有时他又想将来可能从事文学创作,但并不十分坚定,只是暂时作为糊口手段而已。

    1. 告别故城

    在塔甘罗格契诃夫的生活过得既繁忙艰辛又寂寞郁闷。他虽然交了不少朋友,但由于远离亲人,远离父母,总感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因而经常想念莫斯科。加之塔甘罗格那落后的充满小市民习气的毫无生机的环境,使他越来越厌烦,恨不得立即离开。

    莫斯科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成了他无限向往的圣地。

    1877年复活节假期,在全家迁往莫斯科一年之后,契诃夫收到了亚历山大寄给他的一张去莫斯科的火车票,他怀着十分高兴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莫斯科,到了母亲面前。

    在莫斯科他看到了全家六口人挤在一间带家具的出租房子里,地上铺着惟一的一块垫子,晚间一个挨一个地躺在上面的困境;看见父亲失业在家穷愁潦倒的寒酸相;看到面容憔悴的母亲天不亮就起床做针线活挣钱糊口的辛苦样。他心痛欲裂,更激起了他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一次到莫斯科,对这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名城,安东觉得处处新奇。在弟弟米舍尔的引导下,他游览了莫斯科主要街道、红场、莫斯科河,无处不使他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雄伟壮观的莫斯科大剧院更使他赞叹不已,浮想联翩。为满足他对大剧院的向往、对戏剧的酷爱,他的堂兄米舍尔·契诃夫数次带他去看戏。

    莫斯科给安东的印象太深了,影响太大了,回到塔甘罗格以后,他对莫斯科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向往之情。见了莫斯科的大世面,他已不能满足于省城的环境了。他在给堂兄的信中说:“最近,我去塔甘罗格市剧院看了一场戏,与莫斯科大剧院相比,真有天渊之别。等到语法学校的学业结束,我将插翅飞往莫斯科,我是多么喜欢这座城市啊!”

    1879年7月,安东参加了语法学校的毕业考试。

    在塔甘罗格独立生活的三年里,他又要读书,又要打工,经常食不裹腹,脑子里被乱七八糟无穷无尽的烦心事困扰。但这些并没有妨碍他的学习,而且学习成绩比低年级时还要好,所以,考试结果,各门功课的成绩都不错。

    俄语作文考试,题目是《无政府主义是最大祸害》,难度虽然很大,但由于他一贯憎恨无政府主义,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他洋洋洒洒写了三个小时,结果得了个全班最高分。操行评语也不错:“品行端正,上课守时,学习勤奋,作业认真。”他终于顺顺当当获得了盖有“帝国之鹰”印章的毕业证书。

    语法学校毕业以后,安东不得不在塔甘罗格度过整个夏天。那年塔甘罗格市参议会决定给在高级中学就读的塔甘罗格人颁发奖学金,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啊!但名额有限,竞争者多,安东得花大量时间去奔走争取。通过多方努力,他获得了成功。他一次领到四个月奖学金,每月25卢布,总共100卢布。这为他继续上学提供了经济保障。

    此时安东的心情是从来没有过的高兴。尽管塔甘罗格还是有不少值得留恋的地方,但他仍然急于奔往莫斯科。在那里他将和全家人团聚,上大学,写文章,结识新朋友,去莫斯科大剧院看演出。只是仍有一个阴影投射到他欢乐的心坎上:父亲的专横武断作风,太叫他寒心了。他能迁就他吗?他还能改正吗?

    2. 一家之主

    1879年8月初,是俄罗斯的金秋季节,气候温和,舒适宜人,少有的湛蓝的天空,秋阳像少女的明眸,把柔和的光辉投向下界。对安东来说这是一个令他心醉神迷的日子。他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自己的中学时代,又获得了政府颁发的奖学金证书。在他苦难的人生旅途上,这算是辉煌的第一步。现在他马上要告别生活、学习19年的故乡城市塔甘罗格,奔向心中向往已久的莫斯科了。

    8月6日,他怀着欢乐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去莫斯科的火车。与他同行的还有他的两个同班同学,他们也去读莫斯科大学医学专业,并将在契诃夫家搭伙寄宿。

    列车一声长鸣,徐徐启动。接着风驰电掣般向西驶去。安东探首窗外,回头望去,塔甘罗格被抛在后头,远了,远了。他心里默念着:再见了,塔甘罗格!再见了,我亲爱的故乡!

    莫斯科妓院区格拉乔夫卡大街,紧靠圣·尼古拉教堂有一栋居民住宅楼,底层是比街面低的破烂不堪的地下室,墙上只有一两个小通气孔,室内非常窒闷潮湿,散发出一股呛人的霉味。从通气孔往外望只能看见匆匆而过的行人的腿脚。走出地下室满眼是低矮破旧的平房,肮脏龌龊的店铺和倚门招客的妓女。这里只有贫困和堕落,痛苦和绝望。这就是安东眼里看到的他们全家的栖身之地。全家人,包括两位来寄宿搭伙的大学生,共十来口就拥挤在这个小天地里。此情此景使他初来莫斯科与亲人团聚的欢乐倏然而逝。一种新的烦恼与忧愁袭上了心头。

    使他更烦恼的是,一家子像一盘散沙,没有一个主心骨,缺乏勤奋自强的生气。父亲虽然已经在莫斯科对岸一位经营纺织品的巨商加夫里洛夫的仓库里找到一份差事,但只有30卢布的月薪,而且一个人在那儿食宿,除个人开销外,所剩无几。大哥亚历山大也在外面过独身生活。他是一个颇有才华,颇有学问的人,但幼稚荒唐,缺乏毅力。他曾给报刊写过几篇文章,但成就甚微,几经周折之后,就变得心灰意冷,整日郁郁寡欢、借酒浇愁,生活极无条理,放荡不羁,而且染上了说谎恶习。二哥尼古拉为人和善,待人宽厚,有绘画和音乐天赋,但生活懒惰,体弱多病,且与烟酒交上了朋友,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弟弟伊万、米舍尔和妹妹玛丽,由于交不起学费,不能正常上学读书,荒废了学业。

    面对这种情况,安东产生了一个念头,不能像大哥亚历山大那样,为了个人而置苦难的家庭于不顾。他决心承担起拯救这个家庭的责任。

    他脑子里盘算,他自己每月有25卢布的奖学金,寄宿搭伙的同学每月交60卢布的房租,加上父亲的补贴及另一些不固定的微薄收入,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