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草原诗人的桂冠(2/2)
《契诃夫》作者:契诃夫 2017-02-13 12:00
你登上这座古墓之顶,可以从那里看到整个平原,是那么平坦,那么无边无际,有如天空一般。还可以看到地主的庄园,德国侨民和摩洛卡尼人的住宅、村落、如果是视力好的加尔梅克人,甚至可以看到城市和铁路列车。只有到那上面才能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草原和古墓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跟埋藏着的财富没有任何关系。”
小说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实际行动的、积极进取的道路,也是最有希望的道路。如果只等待幸福而没有行动,或只耽于幻想,希望出现任何奇迹,那是永远找不到幸福的。
这篇抒情诗式的散文中有深刻的艺术思想,那气势雄浑的草原的企望,那还未和草原生活融合的急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那对农民幻想幸福的同情以及对幻想的模糊不清和不可能达到的冷静的讥笑,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意味深长。
在短篇小说《幸福》和随后写的中篇小说《草原》中,草原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形象,为幸福而苦闷不堪的祖国的形象。
《草原》以集中抒情的方式深化了《幸福》的主题,又是对生活的欢乐,大自然的美景,勇士般的祖国雄伟的赞歌。
在《草原》中,契诃夫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把一个儿童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新鲜感和淳朴感表达出来,既是一首散文诗,又是一篇揭示社会秘密的游记。
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叫叶戈鲁什卡的儿童,他的一位商人叔叔,带着他乘一辆破旧的带篷马车穿越草原,去城里上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遇到了种种波折,构成了以叶戈尔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
在穿越草原的过程中,小叶戈尔目睹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结识了农民、车夫、商贾,耳闻了各种奇闻轶事,他时时回想起祖父、祖母、母亲,又时时被草原的景色迷醉。
草原风光变幻无穷:黎明晨雾飘渺,朝霞辉映;白天皓日当空,开朗明媚;夜间夜幕笼罩,幽静神秘;风雨天,狂呼怒嚎,威慑天地。这一切使小叶戈尔觉得新鲜神奇,他感到整个草原充满了迷人的青春活力,有几句诗表达了他的心情:
在那些日子生活的整个印象,
对我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
敞开胸膛呼吸草原花草的芬芳,
我感到一切充满了勃勃生机,
啊,生活是多么宏浑而宽广!
草原开始使人觉得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为幸福而冥思苦想的活物,人们似乎看见它的胸腑在呼吸,使人觉得这个有生命的形象,跟思念幸福的祖国的形象浑然一体。
“在蓝天深处,在月光之下,在夜鸟的飞翔里,在你看见的和听见的一切之中,那辉煌的美丽,青春的气息,旺盛的精力和求生的热望开始透露出来,心灵顺应着美丽的、庄严的祖国的呼唤,一心想随同夜鸟在草原上空翱翔。于是在辉煌的美景中,在充沛的欢乐中,你产生了渴望和苦恼,仿佛草原感到自己的孤独,感到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在这世界上白白地荒废了似的,没有人用歌曲来赞颂它,没有人需要它;在欢乐的喧闹声中,人们听见草原悲凉的、绝望的呼唤声:‘诗人、诗人!’”
青年作家通过《草原》的小主人公叶戈鲁什卡的眼光表达了他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朴实纯洁诗意的理解,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3. 最高荣誉奖
《草原》完稿以后,契诃夫立即寄给《北方通讯》杂志文学部主任、诗人普列谢耶夫,请他坦率地、不客气地发表意见。五天之后普列谢耶夫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草原》赞不绝口:“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你的中篇小说。一开卷阅读,我就爱不释手了,柯罗连科的看法也和我一样。作品真是妙笔生花,诗意盎然!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多么无与伦比的风景描写,多么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我预言,你极有前途,非常光明的前途。”
契诃夫对这样的赞誉深为感动,他对《草原》比以往任何一篇作品,有更深的感情。童年时代母亲跟他讲述的横跨草原,穿越森林的旅行,去找外祖父坟墓的情景,暑假里去爷爷居住的顿涅茨草原上游玩的见闻,1886年重返故乡再次游览顿涅茨草原的感受,都为他写作《草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素材。他能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一挥而就,是他长期积累、思考、酝酿的结果。
契诃夫集中了全部精力写《草原》这篇作品,他写道:“我在自己的《草原》上耗去了许多心血、精力和脑汁,我夙兴夜昧,奋笔疾书,不遗余力,以至累得疲惫不堪。成功与否我毫无把握,总之,这是我的得意之作,我已经不能写得再好了。”
他怀着十分兴奋、畅快的心情写这篇作品,把自己对草原上的感受和爱凝聚到笔尖上。“我描写了平原、紫巍巍的远方、牧羊人、马车夫、神父……
夜间的大雪雨、马车店、大车队、草原的鸟雀,每章都自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前呼后应,紧密相连,丝丝入扣,使文章有共同的基调,共同的气氛。用一个主人公把通篇联系起来……”他还在另一封信中写道:我“写得酣畅淋漓……不慌不忙,犹如一个美食家品尝一只山鸡,既津津有味,而又不慌不忙。”
《草原》总结了作家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极充分地表现出契诃夫式的抒情散文的巨大潜力——揭开了契诃夫新的艺术视野。
《草原》在《北方通讯》三月号上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轰动,纷纷发表极其热烈的赞美之词,列斯科夫称契诃夫为天才,谢德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其更高的褒扬。《新时代》的评论家布列宁把他比作果戈理和托尔斯泰,青年作家加尔申在各个沙龙朗读这篇作品,并宣称:“一位第一流的作家在俄罗斯出现了……就像破了一个脓包,我现在感到舒服。”
《北方通讯》编辑部付给了契诃夫1000卢布稿酬,这使他大吃一惊。他每遇到一个朋友,就要炫耀一番,其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1888年9月,契诃夫从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苏沃林的豪华别墅度假回到库德林斯卡娅花园大街那个“五斗柜”以后,他又咯血了。身体健康的下降,吵闹不休只会伸手要钱的家庭,使他产生了新的烦恼。
然而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进了“五斗柜”,使他顿时精神振奋。他的小说集《黄昏》、《苦恼》出版以后,俄罗斯科学院颁发给他普希金奖金。他曾一直盼望得到这一奖赏,但觉得没有多大把握。
接受奖金时,他像“一个热恋的男子”一样狂喜不已。整个家庭都为这个胜利的喜悦所感染。他的父母高兴得无法形容,他的妹妹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所有朋友,到处加以宣传。契诃夫给苏沃林写信说:“我太幸运了,竟至带着猜疑的目光睥睨上天,我想藏到桌子底下去,静悄悄地呆上一会儿……
我要把500卢布的奖金存起来,留着买一个农庄。”他还给科学院院士格里戈罗维奇写信,他相信格里戈罗维奇给他带来了好运,他还以满意的心情,写信向科学院院士们表示谢意。
普希金奖公布以后,他的朋友、亲戚纷纷拍电报,寄贺信,向他表示祝贺。他接连不断地出席了各种招待会、宴会和演讲会,他一时间好像上了九层天。然而他没有被这种极高的荣誉冲昏头脑,仍然是那么谦虚。他在给文学界的一位朋友写信回答祝贺时说:
“……我感到非常幸运,还有许多人能有希望得到科学院的桂冠。我所写的一切,过五至十年就会被遗忘。但是,我铺就的路,将会完整地保留下去,不受损毁,这是我惟一的功劳。”
契诃夫这句话是指他把小品文提高到了伟大的文学形式的水平,俄罗斯生活伟大时代的水平。
小说告诉人们这是一条实际行动的、积极进取的道路,也是最有希望的道路。如果只等待幸福而没有行动,或只耽于幻想,希望出现任何奇迹,那是永远找不到幸福的。
这篇抒情诗式的散文中有深刻的艺术思想,那气势雄浑的草原的企望,那还未和草原生活融合的急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那对农民幻想幸福的同情以及对幻想的模糊不清和不可能达到的冷静的讥笑,是多么富有诗意,多么意味深长。
在短篇小说《幸福》和随后写的中篇小说《草原》中,草原正体现了现实生活的形象,为幸福而苦闷不堪的祖国的形象。
《草原》以集中抒情的方式深化了《幸福》的主题,又是对生活的欢乐,大自然的美景,勇士般的祖国雄伟的赞歌。
在《草原》中,契诃夫用一个艺术家的眼光,用朴实无华的文笔,把一个儿童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新鲜感和淳朴感表达出来,既是一首散文诗,又是一篇揭示社会秘密的游记。
这部中篇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叫叶戈鲁什卡的儿童,他的一位商人叔叔,带着他乘一辆破旧的带篷马车穿越草原,去城里上中学,在漫长的旅途中遇到了种种波折,构成了以叶戈尔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
在穿越草原的过程中,小叶戈尔目睹了大自然绚丽多彩的风光,结识了农民、车夫、商贾,耳闻了各种奇闻轶事,他时时回想起祖父、祖母、母亲,又时时被草原的景色迷醉。
草原风光变幻无穷:黎明晨雾飘渺,朝霞辉映;白天皓日当空,开朗明媚;夜间夜幕笼罩,幽静神秘;风雨天,狂呼怒嚎,威慑天地。这一切使小叶戈尔觉得新鲜神奇,他感到整个草原充满了迷人的青春活力,有几句诗表达了他的心情:
在那些日子生活的整个印象,
对我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
敞开胸膛呼吸草原花草的芬芳,
我感到一切充满了勃勃生机,
啊,生活是多么宏浑而宽广!
草原开始使人觉得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的、为幸福而冥思苦想的活物,人们似乎看见它的胸腑在呼吸,使人觉得这个有生命的形象,跟思念幸福的祖国的形象浑然一体。
“在蓝天深处,在月光之下,在夜鸟的飞翔里,在你看见的和听见的一切之中,那辉煌的美丽,青春的气息,旺盛的精力和求生的热望开始透露出来,心灵顺应着美丽的、庄严的祖国的呼唤,一心想随同夜鸟在草原上空翱翔。于是在辉煌的美景中,在充沛的欢乐中,你产生了渴望和苦恼,仿佛草原感到自己的孤独,感到自己的财富和灵感在这世界上白白地荒废了似的,没有人用歌曲来赞颂它,没有人需要它;在欢乐的喧闹声中,人们听见草原悲凉的、绝望的呼唤声:‘诗人、诗人!’”
青年作家通过《草原》的小主人公叶戈鲁什卡的眼光表达了他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对生活的朴实纯洁诗意的理解,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3. 最高荣誉奖
《草原》完稿以后,契诃夫立即寄给《北方通讯》杂志文学部主任、诗人普列谢耶夫,请他坦率地、不客气地发表意见。五天之后普列谢耶夫给他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对《草原》赞不绝口:“我如饥似渴地读完你的中篇小说。一开卷阅读,我就爱不释手了,柯罗连科的看法也和我一样。作品真是妙笔生花,诗意盎然!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多么无与伦比的风景描写,多么生动可爱的人物形象……我预言,你极有前途,非常光明的前途。”
契诃夫对这样的赞誉深为感动,他对《草原》比以往任何一篇作品,有更深的感情。童年时代母亲跟他讲述的横跨草原,穿越森林的旅行,去找外祖父坟墓的情景,暑假里去爷爷居住的顿涅茨草原上游玩的见闻,1886年重返故乡再次游览顿涅茨草原的感受,都为他写作《草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素材。他能在不到一个月之内一挥而就,是他长期积累、思考、酝酿的结果。
契诃夫集中了全部精力写《草原》这篇作品,他写道:“我在自己的《草原》上耗去了许多心血、精力和脑汁,我夙兴夜昧,奋笔疾书,不遗余力,以至累得疲惫不堪。成功与否我毫无把握,总之,这是我的得意之作,我已经不能写得再好了。”
他怀着十分兴奋、畅快的心情写这篇作品,把自己对草原上的感受和爱凝聚到笔尖上。“我描写了平原、紫巍巍的远方、牧羊人、马车夫、神父……
夜间的大雪雨、马车店、大车队、草原的鸟雀,每章都自成一个独立的故事,前呼后应,紧密相连,丝丝入扣,使文章有共同的基调,共同的气氛。用一个主人公把通篇联系起来……”他还在另一封信中写道:我“写得酣畅淋漓……不慌不忙,犹如一个美食家品尝一只山鸡,既津津有味,而又不慌不忙。”
《草原》总结了作家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极充分地表现出契诃夫式的抒情散文的巨大潜力——揭开了契诃夫新的艺术视野。
《草原》在《北方通讯》三月号上发表以后,立即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轰动,纷纷发表极其热烈的赞美之词,列斯科夫称契诃夫为天才,谢德林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其更高的褒扬。《新时代》的评论家布列宁把他比作果戈理和托尔斯泰,青年作家加尔申在各个沙龙朗读这篇作品,并宣称:“一位第一流的作家在俄罗斯出现了……就像破了一个脓包,我现在感到舒服。”
《北方通讯》编辑部付给了契诃夫1000卢布稿酬,这使他大吃一惊。他每遇到一个朋友,就要炫耀一番,其兴奋之情可想而知。
1888年9月,契诃夫从克里米亚的费奥多西亚苏沃林的豪华别墅度假回到库德林斯卡娅花园大街那个“五斗柜”以后,他又咯血了。身体健康的下降,吵闹不休只会伸手要钱的家庭,使他产生了新的烦恼。
然而正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好消息传进了“五斗柜”,使他顿时精神振奋。他的小说集《黄昏》、《苦恼》出版以后,俄罗斯科学院颁发给他普希金奖金。他曾一直盼望得到这一奖赏,但觉得没有多大把握。
接受奖金时,他像“一个热恋的男子”一样狂喜不已。整个家庭都为这个胜利的喜悦所感染。他的父母高兴得无法形容,他的妹妹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的所有朋友,到处加以宣传。契诃夫给苏沃林写信说:“我太幸运了,竟至带着猜疑的目光睥睨上天,我想藏到桌子底下去,静悄悄地呆上一会儿……
我要把500卢布的奖金存起来,留着买一个农庄。”他还给科学院院士格里戈罗维奇写信,他相信格里戈罗维奇给他带来了好运,他还以满意的心情,写信向科学院院士们表示谢意。
普希金奖公布以后,他的朋友、亲戚纷纷拍电报,寄贺信,向他表示祝贺。他接连不断地出席了各种招待会、宴会和演讲会,他一时间好像上了九层天。然而他没有被这种极高的荣誉冲昏头脑,仍然是那么谦虚。他在给文学界的一位朋友写信回答祝贺时说:
“……我感到非常幸运,还有许多人能有希望得到科学院的桂冠。我所写的一切,过五至十年就会被遗忘。但是,我铺就的路,将会完整地保留下去,不受损毁,这是我惟一的功劳。”
契诃夫这句话是指他把小品文提高到了伟大的文学形式的水平,俄罗斯生活伟大时代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