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诺贝尔章节目录 > 第三章 硝化甘油

第三章 硝化甘油(2/2)

诺贝尔作者:诺贝尔 2017-02-13 12:01


    但是,父亲卧床不起仍然坚持搞设计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诺贝尔,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他丧失勇气,令他裹足不前。

    诺贝尔,这位坚忍不拔的发明家,此时最大的愿望是:尽快恢复硝化甘油的实验生产,让诺贝尔专利炸药进入市场,并且赢得公众对它的信任。

    1864年10月,诺贝尔重新做了几起示范表演,按照他的方法所生产的硝化甘油,在爆炸力方面,的确远远超过普通的黑色火药,因而终于取得了瑞典国家铁路建设局的信任。

    随后,在斯德哥尔摩的隧道爆破工程中,又成功地采用了诺贝尔的硝化甘油炸药。

    硝化甘油的应用得到正式批准。

    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进行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了。

    可是,由于上次的爆炸事故的出现,现在很难劝人往这么一个冒险生意中投资。

    诺贝尔的姑母,埃尔德夫人,通过关系,设法让斯密特先生对诺贝尔的发明感兴趣。

    这位斯密特先生,是当时斯德哥尔摩的有名富贾。他曾在南美发了大财,在斯德哥尔摩的工商界里,是位出人头地而且又是目光远大的人物。

    结果,很快便由诺贝尔、诺贝尔的父亲、斯密特先生和另外几个人,共同创建了第一家“硝化甘油股份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当时拥有12.5万克朗的资本,其中流动资金仅为2.5万克朗。

    由于政府禁止“在居民区制造和储存硝化甘油”,并且遭到邻居们的普遍反对。诺贝尔最后只好把目光落到了梅拉伦湖,造一只驳船停泊在湖面上,在船上办起了工厂。

    他们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森林环抱的梅拉伦湖的湖面上,终于建造了一艘装备简陋的带棚盖的驳船。工人在驳船上,使用极其原始的方法生产硝化甘油炸药。

    可是好景不长。

    附近的船只又提出了抗议,反对这种危险的生产操作。加上到了冬天,湖面上冷风凛冽,大雪纷飞,无法在船上正常工作。

    1865年3月,诺贝尔决定把工厂迁到陆地上。经过很多挫折后,终于在离梅拉伦湖16公里远的无人地带,一个叫做温特维肯的荒郊,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座硝化甘油工厂。

    此后的50年间,1865年至1915年,这座工厂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大,一直提供了各种诺贝尔炸药产品。

    在这个工厂经营初期,年轻的诺贝尔不仅是工厂厂长、工程师、资方代理人,实际上还兼任推销、出纳和广告等各方面的工作。

    勤奋,工作,这两条一直是诺贝尔的生活指导原则。

    他不知疲倦地四处奔走,到采石场和矿山,表演他的爆破程序。

    同时,他还向用户邮寄使用说明书,推销公司的产品。这种做法,在当时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他还聘请了他童年时代的好友,阿拉里克·利德贝克工程师,参加工厂的筹建和机器制造工作。

    后来,他们又一起在世界其他地方发展,建起了很多重要的工厂。

    他们之间富有成效的合作,使得他们保持了相互理解和终生的友谊。

    5. “征服市场”

    现代管理词汇中,有许多术语都是从军事方面借用的。

    高明的企业家往往认为,征服市场是一种极其适当的战略思想。

    当年,从瑞典温特维肯硝化甘油工厂运往各地的炸药产品,通常是装在铁桶里,或者装在大玻璃瓶内,外面再用柳条箱护着。

    用户和运输人员对这种炸药的特性缺乏常识,往往漫不经心。

    因此,人员死伤,运输工具、仓库和工厂被炸毁的情况,不断发生。

    随之而来的是,诺贝尔的公司和新占领的市场时常遭到严重影响。

    于是,诺贝尔决定,必须在世界各国取得专利权,以便尽可能地在靠近使用炸药的地方,或者至少是在使用炸药的那些国家设立新工厂进行制造。

    他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炸药的主要买主,是采矿、铁路建筑和土木工程。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德国,因为那里的采矿和铁路建筑需要进行大量的爆破。这显然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机会。

    恰恰在这个时候,诺贝尔收到了一份来自德国的邀请信,让他前往汉堡,洽谈有关联合生产硝化甘油炸药的事宜。

    诺贝尔安排他的得力助手阿拉里克·利德贝克工程师,照料温特维肯工厂。

    1865年3月,诺贝尔迁居汉堡。

    同年6月,诺贝尔在汉堡组建了他的第一个国外公司,即“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

    这家公司的合股人,除了诺贝尔以外,还有一对瑞典商人,温克勒两兄弟,威廉·温克勒和西奥多·温克勒。还有一名汉堡律师,班德曼博士,他同德国矿业和金融界有良好的联系。

    1865年冬。

    诺贝尔在易北河畔盖斯特哈赫特地段的克鲁梅尔,选定了一个建厂地址。

    厂址位于一个野草丛生的边远山谷,但是地势很好。它的正北面不远处,就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大的进出口航运中心——汉堡。

    克鲁梅尔工厂开张时,拥有50名雇员。

    工厂四周,还建造了围墙,高达3米,墙厚4米。

    这里生产的硝化甘油,通过马车、铁路、船舶运送到德国各地,用于铁路工程、矿山开发等各种和平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接着,奥地利、比利时、英国、美国以及后来的澳大利亚等国家,也都主动地向诺贝尔的工厂订货。

    1866年春,诺贝尔把克鲁梅尔工厂的生产安排妥当后,便动身去美国旅行。

    在诺贝尔的时代,尽管出现了很多方面的进步,旅行者却仍然处于原始时代。

    他把火车狭窄的车厢,称为“我的转动的监狱”。那时乘坐火车长途旅行并不舒服,而是充满了颠簸、煤烟和灰尘。

    他经常晕车,还要携带装有炸药样品的手提箱。为了开拓市场,他饱尝了这种颠沛之苦。

    无情的国际生意,就好像进出于一片莽莽丛林,高深莫测。

    当时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刚刚结束,美国正处于狂热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建筑泛美铁路,向西部正在兴旺的黄金和石油产区扩展,都离不开炸药。

    诺贝尔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在1866年开设了一家大公司,也就是“美国爆炸油公司”。

    与此同时,诺贝尔在美国,还取得了制造和使用硝化甘油的专利权。

    但是,当时美国的企业经营方法,极为松散,而且不讲信誉。诺贝尔对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又缺乏深刻的了解。加上他在美国的合股人朱利叶斯·班德曼,也就是诺贝尔在汉堡的合股人班德曼律师的一个兄弟,原来竟是一个蹩脚的顾问。

    结果,使诺贝尔在美国遭受了不少挫折。

    这样,诺贝尔不得已便将美国的专利权转让给了另一家新公司。

    这家设在旧金山的新公司,名叫“大火药公司”,起源于加利福尼亚金矿,工人给这种高效炸药起的绰号“大火药”。

    此后不久,诺贝尔又在旧金山的西郊,里士满,即现在的金门公园,兴建了一座工厂。工厂雇员中,大部分是中国华侨劳工。

    6. 克鲁梅尔工厂大爆炸

    1866年一声巨响。

    诺贝尔建在德国克鲁梅尔的硝化甘油炸药工厂,由于大爆炸而毁于一旦。

    正在美国进行考察的诺贝尔,匆匆赶回德国。

    他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

    两年前,海伦涅堡试验车间的爆炸,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弟弟身亡,父亲中风,债台高筑,前途迷茫。

    今天的克鲁梅尔工厂爆炸,给诺贝尔带来的,则是命运的抉择:

    是承认失败,收拾摊子;还是改进技术,作出新的发明。

    诺贝尔毅然选择了后者。一切从零开始,反败为胜,终将取得事业的成功。

    仔细回想起来,克鲁梅尔工厂的爆炸,似乎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

    开始接触硝化甘油的时候,人们是小心谨慎的。可是,接触多了,便习以为常,警惕性自然放松了。

    时间一长,见怪不怪了。

    有的搬运工人,甚至把渗漏出来的硝化甘油,当成普通的油,注入到车轴里面,或者当擦皮鞋的油使用。

    到了冬天,硝化甘油冻结成固体状,有的人用铁棍子去砸它,有的人还把它掺在灯油里用来取暖。

    如果是熟知硝化甘油性能的人,听到这些一定会感到毛骨悚然。

    这样的做法,必然会酿成爆炸事故。

    在德国,有一个矿工去买用于矿山爆破的硝化甘油炸药,稍有马虎,就招致本人和店员被炸得粉身碎骨。

    奥地利的一个炸药仓库,不慎发生爆炸,死伤十余人。

    一艘停泊在巴拿马港口的船只,工人往岸上卸货时,硝化甘油炸药偶然掉入海里,船只被炸毁,船上十多个人被炸死。

    还有,在纽约的一家饭店,服务员发现客人存放的行李冒出黄烟,大吃一惊,连忙将行李提到外面。

    就在这时炸药爆炸,马路中央被炸了一个一米多深的大坑,附近住宅的玻璃被震得粉碎。

    美**火制造厂的厂长,杜邦将军,甚至乘机煽动说:“谁使用硝化甘油炸药,谁就必然要丧命,只不过是早死还是晚死的问题。”

    其实,诺贝尔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从1863年开始,他就“充分地意识到液态硝化甘油的缺点”。

    在纽约时,他曾经申请过一项有关在硝化甘油中加进甲醇的专利发明。

    实际上,这种设计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为他的思路仍然没有跳出液态火药的框框。

    克鲁梅尔工厂的爆炸,无疑是一帖清醒剂。

    从这次爆炸事故出现后,诺贝尔才决心把思路转向固态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