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诺贝尔章节目录 > 第六章 巴黎

第六章 巴黎(2/2)

诺贝尔作者:诺贝尔 2017-02-13 12:01
  于是,遗嘱执行人宁可抱着息事宁人的原则,同索菲进行谈判。

    谈判的最后结果是:

    索菲交出了216封诺贝尔写给她的原始信件、一封电报和一张诺贝尔的肖像。并且保证不作出任何有损于诺贝尔声誉的事情。

    遗嘱执行人同意替她付清累计达1.2万弗罗林的债务,仍然按照诺贝尔遗嘱的指定,给她每月500弗罗林的花费。

    诺贝尔一生中,最后一个女人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人们禁不住要问,如果诺贝尔在他成年生活中有一个能够理解和帮助他的贤内助,那么,结局又将如何呢……。

    4.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且说爱默纽尔在圣彼得堡遭到破产后,1859年返回瑞典时,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并没有随父母一起回国。

    大哥罗伯特,结婚后同妻子去了芬兰。他在芬兰做过各种工作,最后经营了一家商店,专门销售石油、灯具和陶器等商品。

    二哥路德维希,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拥有了自己的枪炮制造厂。

    路德维希的工厂越来越发达,而罗伯特的商店却没有什么起色。于是,罗伯特便去协助路德维希。

    一天,路德维希和罗伯特商量。

    “目前枪械的订货不断增加,而用来制作枪托的桃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哥,你能否到外地收购一些回来。”

    “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是桃木的产地,我去试试吧。”

    就这样,去巴库收购桃木的罗伯特,意外地发现了沉睡在地下的石油。

    接着,他在那里买了一小块似乎能够出油的田地,进行调查研究。

    油田的情况得到证实后,他便果断地向当地政府购买了开采特许权。

    路德维希发挥自己机械方面的特长,设计了开采石油的许多“新机械”。

    经过两兄弟的辛勤开发,油田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1877年。

    路德维希来到巴黎。他同阿尔弗莱德谈起巴库油田,和有关组建石油公司的打算。

    路德维希得到阿尔弗莱德的同意,便急忙返回。他联合了在圣彼得堡的七名机器制造业商友,再加上诺贝尔三兄弟,总共有十名股东。

    1879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宣告成立了。

    公司总部设在圣彼得堡,股金资本为300万卢布。

    路德维希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因而获得了多数股份。阿尔弗莱德投资三十分之一,即10万卢布。罗伯特由于他的发现和开创性工作,获得10万卢布股票的奖励。

    罗伯特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了瑞典。他在瑞典买了一些土地,度过幸福的晚年,直到1896年告别了人世。

    罗伯特走了以后,两家大型企业的担子,全都压在路德维希一人肩上了。

    然而,路德维希却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现代企业家。他认为,积聚资本,还不如完善企业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他因此受到许多职工的尊敬,了解过去巴库油田情况的人,都把路德维希称作“将贫瘠不毛的巴库变为绿洲的人”。

    可是,石油公司创建几年后,路德维希遇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困难。

    这家公司新造的几艘油轮沉没,巴库地区一些工厂接二连三地遭火灾,加上扩建工程过多,产品过剩和积压,很快便出现资金周转不足,企业濒于破产。

    1833年,阿尔弗莱德不得不抽空去了一趟圣彼得堡。

    他严厉地批评了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对他的二哥路德维希,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所取得的个人成就作了肯定。

    他通过提供400万法郎的低息短期贷款,购买大批新股票,给予公司大量的财政帮助,终于使公司的形势转危为安。

    阿尔弗莱德还出任了公司董事。

    在返回巴黎时,阿尔弗莱德在给他二哥的信中写道:

    我们意见分歧的惟一之处,在于你是先积蓄后赚钱,而我则认为,最好是先筹钱后扩充。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上取得一致,那么我就会赞同你所进行的扩充工作。

    路德维希在回信中,写道:

    诚实,有勇气,有决心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你的援助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很宝贵。今后,人们大概永远不会忘记,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是名副其实的诺贝尔兄弟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公司。

    诺贝尔三兄弟,同他们的父亲一样,光明磊落,诚实正直。只要认准了正确的道路,他们就会百折不回,义无反顾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后来,路德维希经过数年时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公司发展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大企业,被后人誉为“俄罗斯的洛克菲勒”。

    1888年,路德维希因患心脏病,在三兄弟中最早离开了人世。

    在他身后留下了许多业绩。但是,更值得后人记取的是,他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如下几个条件:

    洞察力,毅力,勤奋,节俭。

    5. 诺贝尔的“自传”

    诺贝尔一生非常谦虚,从不愿意谈论自己,也没有留下任何一本私人日记。

    然而,他却写过一份颇有趣味的“自传”。

    那是1887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为了编写家史,向他要一份详细的自传材料。

    诺贝尔信手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写自传对我来说是件相当难办的事,除非把它写得像警局的人物卡那样简短。

    依我看,那种写法是很动人的。例如写成:“阿尔弗莱德·诺贝尔,这个可怜的半生物,应该在他哭着出生的时候,就让慈悲的医生把他闷死。

    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缺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的胃口。最大的也是惟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在信中继续写道:

    这些不够呢,还是多了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东西能够适合“重要事件”

    这个标题呢?在我们这个被称为银河的小小星系中,就存在着几百几亿颗恒星,尚且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们知道整个宇宙有多大的话,它们将会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羞愧。……除了演员和杀人犯,特别是那些在战场上或屋子里表演令人吃惊的功夫的杀人犯,谁也不会去读那些关于任何人物的散文。

    诺贝尔一生淡于名利。

    一次,他的一座工厂临近建厂周年纪念,有人请求诺贝尔,让他送一张他的照片,以便在工厂纪念出版物上刊登。

    他却回答说:

    “只要我的助手和每一个工人的照片都登上去,我才会这样做。否则,我将复制一张我那长着丑陋大鼻子的单身肖像送去。”

    他不喜欢他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或书籍上,不喜欢别人画他的肖像,或是替他拍照。他最反对任何一种自吹自擂的行为。

    诺贝尔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

    在我们这个运行着的地球抛物体上,生活着14亿长有两条腿的无尾猿,如果有人想在这个繁杂的集团中出人头地,那么,这样做似乎是很可鄙的。

    诺贝尔对于那些高贵的头衔,闪亮的奖章,荣誉的称号,几乎视如敝屣。

    他曾经诙谐地说:

    至于那枚瑞典的北极星勋章,我要感谢我的厨师,是他的烹调手艺,使那些名门出身的大肚皮感到了满意。那枚法国勋章,是由于我同一个部长的密切关系。巴西的玫瑰勋章,是因为我有幸被介绍给了佩德罗阁下。最后这枚著名的博利瓦勋章,是因为马克斯·菲利普曾经看过“尼尼彻”一剧,他想把戏中授勋的场面逼真地重现出来。

    他还表示,要将所有这些奖章和勋章,“不管它们是挂在胸前、肚皮上,或是挂在背上的”,全都拿去托卖,“以免使它们遭受齿轮和电镀之苦”。

    一次,有人提出,想用他的名字“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来命名一艘新下水的轮船。

    这件事遭到诺贝尔的拒绝。

    他说,他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船这个词汇,是一个阴性名词,而这艘船将会被指责为轻佻——

    企图隐瞒其性别。此外,你们说它既漂亮又大方得体,因此,使用一个上了年纪的落魄者的名字为它命名,似乎是一个不祥之兆。”

    1888年4月,路德维希死于心脏病突发。

    诺贝尔开始诉说他有心绞痛。尤其是他在旅行中发作次数日趋频繁。

    1888年7月,他在一封寄自维也纳的信中说道:

    一天凌晨,2点左右,我突然发病了,病得连按门铃或打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就这样,独自一人呆了好几个钟头,不知道在我临终前是否有人来。毫无疑问,是心绞痛在发作。这种病我以前研究过……

    自从诺贝尔的父亲故去以后,母亲便一直住在斯德哥尔摩。

    每当时间允许,诺贝尔就会去探访他母亲。每年9月30日,他母亲生日的这一天,他必定要去看望。

    诺贝尔50岁那年,曾经写道:

    “如果斯德哥尔摩不是坐落在离北极星三步远的地方,那我就会突然跑到那里去过圣诞节,捧起盘子,要一块布丁吃。”

    1889年的一个冬天。

    诺贝尔慈祥的母亲,卡罗莱娜·安德里特·诺贝尔,在儿孙们的守候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1890年,诺贝尔从他母亲的遗产中拿出5万克朗,捐赠给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医学院,创设“卡罗林·安德里特·诺贝尔基金”,用于促进医学科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研究,以及医学教育和出版方面的工作。

    诺贝尔的主要兴趣是科学和文学。

    他没有读过任何一所大学,却获得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量知识。

    他的藏书很多,包括各种文字的科技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许多知识,就是靠自己勤奋攻读获取的。

    他认为,征服自然科学,可以为子孙后代造福,而文学的理想主义则陶冶人的情操。

    诺贝尔对科学和文学的爱好,在1890年他所拟定的两份目录中,可见一斑。《哲学反思》目录:

    1.相互作用的原子

    2.大脑、思维和记忆的功能

    3.以太和可衡量的物质

    4.各种宗教的渗透

    5.经济和税收研究

    6.新的化学简化体系

    7.以新思想为基础的政府组织8.爆炸材料研究9.细胞与宇宙的哲学

    《文学与诗歌》目录:

    1.三姊妹

    2.在劫难逃

    3.弊病与医治

    4.她

    5.谜

    6.我是否有过爱……

    7.爱好梦想……

    8.森西

    9.心灵的陶冶

    10.训诫

    11.信任与怀疑

    12.双负荷

    13.奇迹

    14.我遇到了两位美丽的少女

    6. 成立国际托拉斯

    19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纷纷成立各种托拉斯。

    在美国,约翰·洛克菲勒创立了最早的托拉斯组织,即美孚石油公司。

    诺贝尔在经过多年筹划后,1886年组成了英德托拉斯——“诺贝尔达那炸药托拉斯有限公司”。其总部设在伦敦,股金为200万英镑,下属公司包括:

    英国格拉斯哥,诺贝尔炸药公司

    德国汉堡,达那炸药公司,原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德国科隆,莱茵达那炸药制造公司

    德国汉堡,德国炸药公司

    德国德累斯顿,德累斯顿达那炸药制造公司

    英国,联盟炸药有限公司

    英国,南威尔士炸药有限公司

    墨西哥城,国立墨西哥诺贝尔达那炸药公司

    里约热内卢,国立巴西诺贝尔达那炸药公司

    南美洲,南美太平洋海岸炸药商务公司

    诺贝尔去世后的1897年,设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炸药化学公司”

    也加入了该托拉斯。

    1920年,英德托拉斯改名为“诺贝尔工业有限公司”。六年后,它同英国三家大型化学公司:布伦纳和蒙德公司(生产经营钾碱、苏打和软皂),联合碱业公司,英国染料公司,合并在一起,组成了著名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现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这棵大树,已经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了。

    它的创始人诺贝尔也获得了这家公司的高度赞扬和尊敬。

    正如迈尔斯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诺贝尔部研究史》(1955年)中所说的:

    诺贝尔部对于它的名称、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诺贝尔,都感到特别自豪。这位发明大王,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他富有创造性思维,机敏的商业头脑,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阿迪尔的研究工作,始终得到他大量的帮助与鼓励。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而不是个别地,考察一下有关炸药研究与开发的进程,就不难发现,真正的起源正是诺贝尔自1862年以来,在利用硝化甘油方面亲自作出的那些努力。

    英德托拉斯成立后的翌年,也就是1887年。诺贝尔和他在法国的合股人巴布,设法将诺贝尔的法国公司,同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意大利等广大拉丁语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公司统一起来,组成了拉丁托拉斯。

    这家托拉斯,正式取名为“达那炸药总公司”。总部设在巴黎,股金为1600万法郎。 1927年,更名为“诺贝尔法国公司”。翌年,又与另一家同类公司“博泽尔-马利特拉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称,叫做“诺贝尔-博泽尔公司”。1960年该公司拥有的股金,已超过33亿法郎。

    在完成所有这些安排之后,诺贝尔打算从繁重而又厌烦的行政事务工作中摆脱出来,躲进他的实验室,用更多的时间来从事他的实验研究。

    诺贝尔还要征服许多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