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圣雷莫(2/2)
《诺贝尔》作者:诺贝尔 2017-02-13 12:01
样,你也必须收下它。”
一天,当人造革试验初露端倪时,诺贝尔来到实验室,为酬劳人们的工作,他从诺贝尔达那炸药信托基金中,给了索尔曼和贝克特每人各25股,相当于10英镑。
一次,诺贝尔为了急于取得实验结果,亲自来到实验室等待。由于索尔曼在组装设备时的粗心,致使沸腾的苛性碱溶液飞溅到了站在一旁的诺贝尔身上。
这一突发事件,显然使诺贝尔大为不快,不久他便离开了实验室。
惊恐万分的索尔曼,一直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一心想着等待解雇。
他一连等了好几天,都不见有动静。后来,诺贝尔别墅的佣人告诉他,诺贝尔带了一只小提箱,去蒙特卡洛和尼斯旅行,已经一个星期了。
等到诺贝尔返回时,这件事早已烟消云散了。
诺贝尔逝世后,索尔曼成为诺贝尔遗嘱的主要执行人。他不仅富于斗争精神,而且战胜了种种使诺贝尔的遗愿遭到破灭的巨大困难。
终于在1900年创建了诺贝尔基金会。1936年至1946年,索尔曼当选为诺贝尔基金会的常务董事。1948年溘然去世,享年78岁。
4. 思 乡
诺贝尔虽然长期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瑞典公民。
19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晚年的诺贝尔,更是思乡心切。他开始同瑞典和瑞典人士建立密切联系,打算回到祖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自从1842年,他9岁那年,跟随父母移居国外,除了1863年至1864年在海伦涅堡进行实验工作这段时间以外,他在国内已经没有固定的住所了。
圣雷莫的诺贝尔别墅,一方面由于那里的新环境,对他的健康有益,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利之处。所有的仪器和化学品,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件用品,都得从德国订货。而且,当地的工人也很难雇得到。附近别墅的主人还经常抱怨诺贝尔,说他的实验室会危及左邻右舍的安全。
1894年,诺贝尔回到瑞典,在距离斯德哥尔摩大约200公里处的波福什,购买了“波福什-古尔公司”及其下属的钢铁厂。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工厂,生产加农炮和其他军需品,用来加强瑞典的国防工业。
他曾经对人说过:
“假如有哪一个工业部门不应该依赖外国的话,那可能就是国防工业。在瑞典,有许多弹药工厂,如果不使它们保持发展,那将是既可惜又荒唐的……我们为了生活而接受定货单,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去创造,而不是沿着祖先的脚印走。”
在波福什的附近,还有一个叫比约克博恩的地方。诺贝尔的私人住宅,就安置在这里的一幢旧庄园主住宅内。
紧靠诺贝尔住宅的是,新建成的实验室。新实验室虽小,却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诺贝尔雇用了许多瑞典人,担任实验室的工程师和助手,随后又指派了索尔曼来这里,担当领导管理工作。
在以后的岁月里,根据诺贝尔的设想,在波福什和比约克博恩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
这些实验涉及许多领域。
其中主要有:
各种新型火药,射弹导火索,射弹密封带,枪支、盔甲的电镀,轻金属合金,人造丝,合成橡胶,合成宝石,空中地图摄影,钾和钠的电解产品,等等。
波福什工厂的许多车间都得到了扩建。而且在建造设备和生产机器方面,也都实现了现代化。
由于诺贝尔不断增加投资,重加农炮、无烟火药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加强。
诺贝尔为波福什的迅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使它成为瑞典军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今天,波福什工厂已经发展成为瑞典最大的军工厂,拥有一万五千多员工。同时充分利用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扩大民用产品的生产,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现代化的联合企业。
诺贝尔接着在波福什过了两个夏天。
1894年至1896年间,诺贝尔既是波福什的主人,也是这里的商会主席。
他的侄子雅尔马·诺贝尔,替他重新装修了这幢二层楼的住宅。乳白色的楼房,坐落在四周长满白桦树的白桦山庄,格外引人注目。
他还在比约克博恩的这幢住宅旁边备有一个马厩。有时,他会乘坐轻巧的小马车在乡村旅行,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
在诺贝尔去世后的第二年,当地的报纸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谈到这位发明家在乡村旅行的有趣传闻:
“他坐在密闭的马车里,以极快的速度,雄赳赳地经过那里。人们只能听到轻快的马蹄声,而听不到马车发出的响声,因为车轮周围箍上了他发明的橡胶。
“他同车夫之间有电话联系。马车里外的灯光,是靠蓄电瓶来供电的。就这样,这位炸药大王疾驶而过。
“50年前,如果有人看到这样一辆马车,在黑夜里点着灯火,静悄悄地飞驰着,他很自然会联想到,这是魔鬼出来游荡了。”
他开始诉说自己患有周期性偏头痛,只要一坐下来写东西,就要用湿毛巾把头裹住。
每当他的头痛病和抑郁症加剧时,他就把那些待解决的疑难工作停下来,改变一下工作方式,继续写他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喜剧作品《专利杆菌》,和悲剧作品《复仇女神》。
《复仇女神》1895年完稿后,于1896年在巴黎印刷。正待出版发行之际,诺贝尔就去世了。
诺贝尔的亲属认为:
“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可能给一个伟人带来纪念性的荣誉。”
于是,《复仇女神》仅留下三本保存,其余的全部被销毁了。
由于诺贝尔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时的旧居早已被拆除,如今已被高耸的大厦所取代,因此,坐落在比约克博恩的这幢诺贝尔住宅,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瑞典诺贝尔故居。
自从1975年建立诺贝尔纪念馆以来,这里便成为一个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都在这里举行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科学领域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全人类”的学术思想。
5. 里尔雅克斯特
1895年春,诺贝尔认识了一位瑞典工程师鲁道夫·里尔雅克斯特,后来成了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之一。
里尔雅克斯特的经历,同诺贝尔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移居国外的著名的瑞典人。
里尔雅克斯特看上去像是一个上等的英国人,而不像普通的瑞典人。
他曾经写信给诺贝尔,打算在瑞典建公司,想求得诺贝尔的支持。
他在信中写道:
“在法国和英国呆了许多年后,我决定40岁时回瑞典,以期获得比我在国外所希望的更稳定的立足点。
“我在一本《工程学》杂志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使用水银作为电解阴极,来分解普通盐类。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最主要的困难是,如何筹到开办企业的必需资金。”
1895年5月。
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会见了里尔雅克斯特。
里尔雅克斯特告诉诺贝尔说,他已经在斯德哥尔摩理工学院,重复了这项实验,并且发现这一方法似乎极有前途。他计划在瑞典西北部的本茨福什选择安装地点。
就在他们这次会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电解问题,兴味正浓。著名的银行家沃伦伯格,也是诺贝尔最好的朋友之一,专程前来同诺贝尔商谈重要的投资事宜,他在候客室等待了很久,却未能见到诺贝尔。
事后,诺贝尔给他发了一封电报,说明了原由。沃伦伯格对诺贝尔的个性非常清楚,他并没有因此生气。诺贝尔最讨厌别人打扰他感兴趣的谈话。
会谈的结果,诺贝尔同意对新公司投资10万瑞典克朗。
后来,里尔雅克斯特继续同诺贝尔保持联系,直至诺贝尔深信在瑞典能够开创电化学工业。最终,诺贝尔还打算在波福什建一个他自己的电化学实验室。
诺贝尔非常信任里尔雅克斯特。
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很合拍,尤其是对待外国人在瑞典一些公司中,所持有的股权和担任公司董事这些问题上,他们同瑞典其他一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
诺贝尔经常夸奖他的语言才能,说他不仅能够用英语对话,而且英文写作也十分流利。
他们都对律师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正如诺贝尔所说的:
“律师只懂得谋生,只会诱使人们去相信直线是弯曲的这类话题。
他们的嗜好是算政治账。在这一方面,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歪曲得足以令他们极度兴奋的每一件事。”
诺贝尔曾经为里尔雅克斯特提供了极其理想的职位,但是里尔雅克斯特并没有听从诺贝尔的安排,因为他的兴趣在于自己在本茨福什的事业。
后来,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里尔雅克斯特为他的遗嘱执行人之一。
6. 12月10日
每当诺贝尔离开波福什和比约克博恩时,他就通过电报和通信,同他的亲密助手拉格纳·索尔曼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实验进度,同时给予指导性的回复。
1896年4月6日,诺贝尔在寄给索尔曼的信中写道:
“今年我的健康状况,相当不幸地给我增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很多应做的事情都被耽搁了。如能脱身,请来圣雷莫,比方说两个星期,来前请拍电报给我。你妻子的车费理应受到照顾。”
4月底,索尔曼和他的妻子一起到了圣雷莫,受到诺贝尔的盛情款待。
在圣雷莫住了四个星期后,由于波福什的实验不能长久无人管理,索尔曼要求回到波福什去。
诺贝尔依依不舍,希望他们能够再住一段时间。他对索尔曼说:
“拉格纳,你是知道的,我几乎是把你当作年轻的亲属看待的。”
诺贝尔显然感到,在他的身边缺少真正爱戴他,并且能够获得他信赖的人。
一年前,诺贝尔在1895年2月的一封信中写道:
“有两样东西我从未借用过,那就是金钱和方案。但是,如果有人乐意赠送我,像索尔曼先生那样健全的友谊,无论是谁,我将会十分感激地接受这种友谊。”
毫无疑问,金钱和方案这两样东西,对诺贝尔来说都是绰绰有余的。
他最感到缺少的正是人世间的那种真诚相待的友谊。
1896年,诺贝尔在比约克博恩同索尔曼一起度过夏天后,去了巴黎。
他在10月25日写了一封信给索尔曼,信中说:
“心脏病令我在巴黎至少还要呆上好些日子,直到我的医生完全同意对我立即治疗为止。医生处方硝化甘油让我服用,这岂非是命运的嘲弄,他们将它称为三硝酸甘油酯,为的是不使化学工作者和民众感到惊恐。”
他最后的一封信,是于1896年12月7日在圣雷莫写给索尔曼的。
他在写这封信的两个星期前,就已经从巴黎到达圣雷莫。
这封信好像他健康时写的那样,谈的是一种新型硝化甘油炸药,末尾的几句话是:
“不幸的是,我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连写这几行字都有困难。但是,一旦康复,我会尽快地回到我们俩都感兴趣的课题上。
您忠实的朋友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
他的笔迹像往常一样,清晰易认,看不出他当时正处于崩溃的时刻。
这封未寄出的信,直到索尔曼在他去世后到达圣雷莫时,仍旧放在他的写字台上。
诺贝尔写完这封信后的几小时,便出现了脑溢血的先兆。
在圣雷莫的一些同事,都成了他的仆人。这些仆人将他从书房抬到别墅三楼的卧室里,并请来了他的意大利医生。医生立即命令他卧床休息,可是很难做到,此时病人往往极度不安,只有强行让他卧床。
他身边的老仆奥古斯特后来对索尔曼说,诺贝尔当时已不会说话,只能用他的母语含糊其词地说一些没有人能够明白的话。他们似乎只听懂了“电报”这个词,于是给诺贝尔的两个侄子伊曼纽尔和雅尔马,以及索尔曼拍了电报。
经过奋力抢救,终于无效。诺贝尔离去了,永远离去了。
时为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时。
他的周围只有雇用的仆人,身旁却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亲人为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在他耳边说上一句温柔真诚的安慰话。
12月11日。
伊曼纽尔,雅尔马,索尔曼,赶达圣雷莫。
12月17日。
瑞典牧师内森·索德布罗姆,曾经是诺贝尔的生前好友,后来做了瑞典的大主教。他在诺贝尔别墅主持了葬礼仪式。
在诺贝尔的灵柩旁边,索德布罗姆牧师发表了演说。节录如下:
“诺贝尔有着永不满足的精神,为此,他牺牲了许多世人所追求的安逸。这里,是他尘世生活的灵光突然熄灭的地方,也是今天为他举哀的场所。
“大量赞美之词,很快穿过诺贝尔的灵柩。人们回忆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成就,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的神奇才能。他为远方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名扬四海。他为促进文化,解除贫困,贡献了大量来之不易的钱财。
他热爱研究的敏锐才干,始终以探索人类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为目的。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在他去世前,读过他的一些诗稿。其中几句用在他身上,竟是如此适当。
“这几句诗的内容是:‘在寂静中,我站在死神的祭坛前。人世间的生活和阴府的生活,永远都是神秘的。当我们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时,我们必然感到犹豫。但是,除了信仰以外,一切都已不存在,这是永恒之说。’”
“于是,在这个灵柩的旁边,名誉和喧嚷的颂扬,平静下来了。死亡,对于百万富翁和身无分文者,对于天才和愚笨,一视同仁。当末日来临之时,我们全都是平等的。
“我们既不能携带我们的财产,也不能拿着我们的成就到阴府去生活。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后人留下幸福。
“他的选择,或者说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孤独地生活着,孤独地逝去。他没有美满的家庭,没有子女的帮助,也没有温柔体贴的妻子。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变得麻木,因为孤独而改变了性格。
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之时,处世待人,依然热情和蔼。
“现在,诺贝尔走完了他通向死阴幽谷的最后旅程。
“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除了信仰以外,各种愿望在死神祭坛前都已湮灭。真正的信仰,最终还是他所说的,‘我即教义,上帝和灵魂’。
“诺贝尔听见了他周围世界的骚动。他恭敬地倾听着。”
在诺贝尔别墅,举行了短暂的告别仪式之后,铺盖着鲜花的灵柩被运送回国。
12月29日,下午,斯德哥尔摩。
市内主要街道,全都变成了常春藤和棕榈树相互缠绕下的小径。
奇花异木,使这座城市13世纪的建筑物增添了光彩。
万人空巷。
瑞典知名人士,诺贝尔国外企业的经理,全都出席了隆重、肃穆的葬礼仪式。
灵柩周围,摆满了各界人士敬送的花圈。
葬礼结束后,灵车在高擎火炬的骑手引导下,缓缓驶向斯德哥尔摩市北面的火葬场。
斯德哥尔摩北方公墓。
诺贝尔同他的先前已经入葬的父母和弟弟埃米尔,合葬在一个墓室里。
后来,诺贝尔基金会将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定为每年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同时举行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日期。
一天,当人造革试验初露端倪时,诺贝尔来到实验室,为酬劳人们的工作,他从诺贝尔达那炸药信托基金中,给了索尔曼和贝克特每人各25股,相当于10英镑。
一次,诺贝尔为了急于取得实验结果,亲自来到实验室等待。由于索尔曼在组装设备时的粗心,致使沸腾的苛性碱溶液飞溅到了站在一旁的诺贝尔身上。
这一突发事件,显然使诺贝尔大为不快,不久他便离开了实验室。
惊恐万分的索尔曼,一直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一心想着等待解雇。
他一连等了好几天,都不见有动静。后来,诺贝尔别墅的佣人告诉他,诺贝尔带了一只小提箱,去蒙特卡洛和尼斯旅行,已经一个星期了。
等到诺贝尔返回时,这件事早已烟消云散了。
诺贝尔逝世后,索尔曼成为诺贝尔遗嘱的主要执行人。他不仅富于斗争精神,而且战胜了种种使诺贝尔的遗愿遭到破灭的巨大困难。
终于在1900年创建了诺贝尔基金会。1936年至1946年,索尔曼当选为诺贝尔基金会的常务董事。1948年溘然去世,享年78岁。
4. 思 乡
诺贝尔虽然长期离开自己的祖国,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瑞典公民。
19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晚年的诺贝尔,更是思乡心切。他开始同瑞典和瑞典人士建立密切联系,打算回到祖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自从1842年,他9岁那年,跟随父母移居国外,除了1863年至1864年在海伦涅堡进行实验工作这段时间以外,他在国内已经没有固定的住所了。
圣雷莫的诺贝尔别墅,一方面由于那里的新环境,对他的健康有益,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利之处。所有的仪器和化学品,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件用品,都得从德国订货。而且,当地的工人也很难雇得到。附近别墅的主人还经常抱怨诺贝尔,说他的实验室会危及左邻右舍的安全。
1894年,诺贝尔回到瑞典,在距离斯德哥尔摩大约200公里处的波福什,购买了“波福什-古尔公司”及其下属的钢铁厂。
他打算在这里建造一座工厂,生产加农炮和其他军需品,用来加强瑞典的国防工业。
他曾经对人说过:
“假如有哪一个工业部门不应该依赖外国的话,那可能就是国防工业。在瑞典,有许多弹药工厂,如果不使它们保持发展,那将是既可惜又荒唐的……我们为了生活而接受定货单,但是我们的目的是去创造,而不是沿着祖先的脚印走。”
在波福什的附近,还有一个叫比约克博恩的地方。诺贝尔的私人住宅,就安置在这里的一幢旧庄园主住宅内。
紧靠诺贝尔住宅的是,新建成的实验室。新实验室虽小,却拥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
诺贝尔雇用了许多瑞典人,担任实验室的工程师和助手,随后又指派了索尔曼来这里,担当领导管理工作。
在以后的岁月里,根据诺贝尔的设想,在波福什和比约克博恩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
这些实验涉及许多领域。
其中主要有:
各种新型火药,射弹导火索,射弹密封带,枪支、盔甲的电镀,轻金属合金,人造丝,合成橡胶,合成宝石,空中地图摄影,钾和钠的电解产品,等等。
波福什工厂的许多车间都得到了扩建。而且在建造设备和生产机器方面,也都实现了现代化。
由于诺贝尔不断增加投资,重加农炮、无烟火药和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加强。
诺贝尔为波福什的迅速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从而使它成为瑞典军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今天,波福什工厂已经发展成为瑞典最大的军工厂,拥有一万五千多员工。同时充分利用它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扩大民用产品的生产,逐步形成了一个大型现代化的联合企业。
诺贝尔接着在波福什过了两个夏天。
1894年至1896年间,诺贝尔既是波福什的主人,也是这里的商会主席。
他的侄子雅尔马·诺贝尔,替他重新装修了这幢二层楼的住宅。乳白色的楼房,坐落在四周长满白桦树的白桦山庄,格外引人注目。
他还在比约克博恩的这幢住宅旁边备有一个马厩。有时,他会乘坐轻巧的小马车在乡村旅行,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
在诺贝尔去世后的第二年,当地的报纸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谈到这位发明家在乡村旅行的有趣传闻:
“他坐在密闭的马车里,以极快的速度,雄赳赳地经过那里。人们只能听到轻快的马蹄声,而听不到马车发出的响声,因为车轮周围箍上了他发明的橡胶。
“他同车夫之间有电话联系。马车里外的灯光,是靠蓄电瓶来供电的。就这样,这位炸药大王疾驶而过。
“50年前,如果有人看到这样一辆马车,在黑夜里点着灯火,静悄悄地飞驰着,他很自然会联想到,这是魔鬼出来游荡了。”
他开始诉说自己患有周期性偏头痛,只要一坐下来写东西,就要用湿毛巾把头裹住。
每当他的头痛病和抑郁症加剧时,他就把那些待解决的疑难工作停下来,改变一下工作方式,继续写他自己的文学作品。其中有喜剧作品《专利杆菌》,和悲剧作品《复仇女神》。
《复仇女神》1895年完稿后,于1896年在巴黎印刷。正待出版发行之际,诺贝尔就去世了。
诺贝尔的亲属认为:
“这么一部可怜的剧作,不可能给一个伟人带来纪念性的荣誉。”
于是,《复仇女神》仅留下三本保存,其余的全部被销毁了。
由于诺贝尔当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生时的旧居早已被拆除,如今已被高耸的大厦所取代,因此,坐落在比约克博恩的这幢诺贝尔住宅,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瑞典诺贝尔故居。
自从1975年建立诺贝尔纪念馆以来,这里便成为一个游览胜地和诺贝尔学术活动的中心。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都在这里举行学术研讨会,共同探讨科学领域新课题,和诺贝尔“造福全人类”的学术思想。
5. 里尔雅克斯特
1895年春,诺贝尔认识了一位瑞典工程师鲁道夫·里尔雅克斯特,后来成了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之一。
里尔雅克斯特的经历,同诺贝尔颇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移居国外的著名的瑞典人。
里尔雅克斯特看上去像是一个上等的英国人,而不像普通的瑞典人。
他曾经写信给诺贝尔,打算在瑞典建公司,想求得诺贝尔的支持。
他在信中写道:
“在法国和英国呆了许多年后,我决定40岁时回瑞典,以期获得比我在国外所希望的更稳定的立足点。
“我在一本《工程学》杂志上,发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使用水银作为电解阴极,来分解普通盐类。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最主要的困难是,如何筹到开办企业的必需资金。”
1895年5月。
诺贝尔在斯德哥尔摩会见了里尔雅克斯特。
里尔雅克斯特告诉诺贝尔说,他已经在斯德哥尔摩理工学院,重复了这项实验,并且发现这一方法似乎极有前途。他计划在瑞典西北部的本茨福什选择安装地点。
就在他们这次会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当时,他们正在讨论电解问题,兴味正浓。著名的银行家沃伦伯格,也是诺贝尔最好的朋友之一,专程前来同诺贝尔商谈重要的投资事宜,他在候客室等待了很久,却未能见到诺贝尔。
事后,诺贝尔给他发了一封电报,说明了原由。沃伦伯格对诺贝尔的个性非常清楚,他并没有因此生气。诺贝尔最讨厌别人打扰他感兴趣的谈话。
会谈的结果,诺贝尔同意对新公司投资10万瑞典克朗。
后来,里尔雅克斯特继续同诺贝尔保持联系,直至诺贝尔深信在瑞典能够开创电化学工业。最终,诺贝尔还打算在波福什建一个他自己的电化学实验室。
诺贝尔非常信任里尔雅克斯特。
他们在许多问题上很合拍,尤其是对待外国人在瑞典一些公司中,所持有的股权和担任公司董事这些问题上,他们同瑞典其他一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样。
诺贝尔经常夸奖他的语言才能,说他不仅能够用英语对话,而且英文写作也十分流利。
他们都对律师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正如诺贝尔所说的:
“律师只懂得谋生,只会诱使人们去相信直线是弯曲的这类话题。
他们的嗜好是算政治账。在这一方面,他们往往能够找到歪曲得足以令他们极度兴奋的每一件事。”
诺贝尔曾经为里尔雅克斯特提供了极其理想的职位,但是里尔雅克斯特并没有听从诺贝尔的安排,因为他的兴趣在于自己在本茨福什的事业。
后来,诺贝尔在遗嘱中指定里尔雅克斯特为他的遗嘱执行人之一。
6. 12月10日
每当诺贝尔离开波福什和比约克博恩时,他就通过电报和通信,同他的亲密助手拉格纳·索尔曼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实验进度,同时给予指导性的回复。
1896年4月6日,诺贝尔在寄给索尔曼的信中写道:
“今年我的健康状况,相当不幸地给我增添了不少麻烦,因此很多应做的事情都被耽搁了。如能脱身,请来圣雷莫,比方说两个星期,来前请拍电报给我。你妻子的车费理应受到照顾。”
4月底,索尔曼和他的妻子一起到了圣雷莫,受到诺贝尔的盛情款待。
在圣雷莫住了四个星期后,由于波福什的实验不能长久无人管理,索尔曼要求回到波福什去。
诺贝尔依依不舍,希望他们能够再住一段时间。他对索尔曼说:
“拉格纳,你是知道的,我几乎是把你当作年轻的亲属看待的。”
诺贝尔显然感到,在他的身边缺少真正爱戴他,并且能够获得他信赖的人。
一年前,诺贝尔在1895年2月的一封信中写道:
“有两样东西我从未借用过,那就是金钱和方案。但是,如果有人乐意赠送我,像索尔曼先生那样健全的友谊,无论是谁,我将会十分感激地接受这种友谊。”
毫无疑问,金钱和方案这两样东西,对诺贝尔来说都是绰绰有余的。
他最感到缺少的正是人世间的那种真诚相待的友谊。
1896年,诺贝尔在比约克博恩同索尔曼一起度过夏天后,去了巴黎。
他在10月25日写了一封信给索尔曼,信中说:
“心脏病令我在巴黎至少还要呆上好些日子,直到我的医生完全同意对我立即治疗为止。医生处方硝化甘油让我服用,这岂非是命运的嘲弄,他们将它称为三硝酸甘油酯,为的是不使化学工作者和民众感到惊恐。”
他最后的一封信,是于1896年12月7日在圣雷莫写给索尔曼的。
他在写这封信的两个星期前,就已经从巴黎到达圣雷莫。
这封信好像他健康时写的那样,谈的是一种新型硝化甘油炸药,末尾的几句话是:
“不幸的是,我的健康状况再次恶化,连写这几行字都有困难。但是,一旦康复,我会尽快地回到我们俩都感兴趣的课题上。
您忠实的朋友 阿尔弗莱德·诺贝尔”
他的笔迹像往常一样,清晰易认,看不出他当时正处于崩溃的时刻。
这封未寄出的信,直到索尔曼在他去世后到达圣雷莫时,仍旧放在他的写字台上。
诺贝尔写完这封信后的几小时,便出现了脑溢血的先兆。
在圣雷莫的一些同事,都成了他的仆人。这些仆人将他从书房抬到别墅三楼的卧室里,并请来了他的意大利医生。医生立即命令他卧床休息,可是很难做到,此时病人往往极度不安,只有强行让他卧床。
他身边的老仆奥古斯特后来对索尔曼说,诺贝尔当时已不会说话,只能用他的母语含糊其词地说一些没有人能够明白的话。他们似乎只听懂了“电报”这个词,于是给诺贝尔的两个侄子伊曼纽尔和雅尔马,以及索尔曼拍了电报。
经过奋力抢救,终于无效。诺贝尔离去了,永远离去了。
时为1896年12月10日,凌晨2时。
他的周围只有雇用的仆人,身旁却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亲人为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在他耳边说上一句温柔真诚的安慰话。
12月11日。
伊曼纽尔,雅尔马,索尔曼,赶达圣雷莫。
12月17日。
瑞典牧师内森·索德布罗姆,曾经是诺贝尔的生前好友,后来做了瑞典的大主教。他在诺贝尔别墅主持了葬礼仪式。
在诺贝尔的灵柩旁边,索德布罗姆牧师发表了演说。节录如下:
“诺贝尔有着永不满足的精神,为此,他牺牲了许多世人所追求的安逸。这里,是他尘世生活的灵光突然熄灭的地方,也是今天为他举哀的场所。
“大量赞美之词,很快穿过诺贝尔的灵柩。人们回忆他非凡的智慧,卓越的成就,帮助人类征服自然的神奇才能。他为远方的祖国赢得了荣誉,名扬四海。他为促进文化,解除贫困,贡献了大量来之不易的钱财。
他热爱研究的敏锐才干,始终以探索人类力所能及的最大范围为目的。
“由于偶然的机会,我在他去世前,读过他的一些诗稿。其中几句用在他身上,竟是如此适当。
“这几句诗的内容是:‘在寂静中,我站在死神的祭坛前。人世间的生活和阴府的生活,永远都是神秘的。当我们的生命之火行将熄灭时,我们必然感到犹豫。但是,除了信仰以外,一切都已不存在,这是永恒之说。’”
“于是,在这个灵柩的旁边,名誉和喧嚷的颂扬,平静下来了。死亡,对于百万富翁和身无分文者,对于天才和愚笨,一视同仁。当末日来临之时,我们全都是平等的。
“我们既不能携带我们的财产,也不能拿着我们的成就到阴府去生活。我们所要做的是,给后人留下幸福。
“他的选择,或者说他的命运,决定了他孤独地生活着,孤独地逝去。他没有美满的家庭,没有子女的帮助,也没有温柔体贴的妻子。
“然而,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变得麻木,因为孤独而改变了性格。
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之时,处世待人,依然热情和蔼。
“现在,诺贝尔走完了他通向死阴幽谷的最后旅程。
“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除了信仰以外,各种愿望在死神祭坛前都已湮灭。真正的信仰,最终还是他所说的,‘我即教义,上帝和灵魂’。
“诺贝尔听见了他周围世界的骚动。他恭敬地倾听着。”
在诺贝尔别墅,举行了短暂的告别仪式之后,铺盖着鲜花的灵柩被运送回国。
12月29日,下午,斯德哥尔摩。
市内主要街道,全都变成了常春藤和棕榈树相互缠绕下的小径。
奇花异木,使这座城市13世纪的建筑物增添了光彩。
万人空巷。
瑞典知名人士,诺贝尔国外企业的经理,全都出席了隆重、肃穆的葬礼仪式。
灵柩周围,摆满了各界人士敬送的花圈。
葬礼结束后,灵车在高擎火炬的骑手引导下,缓缓驶向斯德哥尔摩市北面的火葬场。
斯德哥尔摩北方公墓。
诺贝尔同他的先前已经入葬的父母和弟弟埃米尔,合葬在一个墓室里。
后来,诺贝尔基金会将诺贝尔的逝世纪念日——12月10日,定为每年在斯德哥尔摩和奥斯陆同时举行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