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乡之间
《福特》作者:福特 2017-02-13 12:05
1. 学 艺
亨利对底特律并不陌生。迪波恩到底特律不过十公里路程,亨利常到城里去。
当时底特律大约已有12万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催生了它的工业。全市大小工厂已有100余家。拥有2000多工人的密西根机器公司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亨利进了这家公司干活。据他自己说,因为他干活太麻利,引起其他职工的嫉妒,所以仅待了6天便被挤走了。他说人家要花好几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他只要30分钟就修好了。“有一天,一部机器出了毛病。
我一看就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但当时有好几个熟练技工在修理,我便客气地站在旁边看。他们修了很久仍没有结果,我就说:‘让我试试看吧。’等我把它修好,那些人却很不友好地瞪着我。我只好在他们整我前自动辞职。”从此他得到教训,不要一下子急着把本事显出来。
接着,亨利在规模较小的福劳尔兄弟机械厂找到了工作。这家工厂以精良的技术和完善的学徒培训制度闻名。厂房老且旧,生产各种铜铁制品,如门阀、铜锣、汽笛之类的东西。产品项目既多且杂,因此机器设备也就多而且杂。对亨利来说,这倒是他学习机械的有利条件。他认为在这里可以扎扎实实学到各种机械知识。因此,尽管这里工资低,一周不过两块钱,而房租、伙食每周就要三块半,但亨利还是决定在这里干下去。
不过,他必须到外面兼点差事,以弥补赤字。凑巧,在他住的房子隔壁是家钟表店。他走进店子,要求老板录用他。老板问:“你能干点什么呢?”他看不出这样年轻的人到钟表店是想找个什么工作。“我这里除了修钟表就没什么要帮忙的了。”亨利表明他正是要求干这一行。
直到亨利修了两只表交给老板,他才欣然同意接收他,讲好每个晚上五角钱。
当时修理钟表的都是胡子一把的成年人,老板看亨利太小,担心客人不放心让小孩修表,必然影响生意,于是把他安排到里面一间外人看不见的小房间内工作。
从此,亨利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修理钟表,整天显得很忙碌。亨利说他并不为这种紧张的生活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工作、工作再工作”
的日子很有意义,“因为我不是为工作所逼的人,而是自愿去工作的”。
“一个人如果甘心屈居人下,被别人利用而度过一生,那么在下班铃响 起时,大可以把工作立刻忘掉。但若想出人头地,得到更好的成就,那么下班的铃声就好像提醒你,使用脑筋的时刻到了。”成功者属于这种自甘吃苦,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工作之余,亨利对科技书刊发生了兴趣,他的视野不再像个乡巴佬一样,而与时代共脉搏了。
在福劳尔兄弟工厂干了9个月之后,亨利把能学到的都学到了,他决定换个新的地方,长些新的见识。那时,本地的年轻学徒进了家工厂就再也不愿挪挪窝,在一个窄狭的工作范围内一待就是几年,这样一来,他们的见识面就极窄。亨利甘愿以底薪比福劳尔兄弟工厂更低的待遇转到了底特律船舶修理厂,因为到这个厂,他能直接接触到他最感兴趣的机械——发动机。他果然很幸运地分到了引擎部门,并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由学徒工提前转为正式员工。
亨利到这家厂子后的确很顺利。有一天,工人们刚干完活坐下来休息,恰好厂长这时走过来巡视生产,其他几个工人见厂长来了,连忙又站起来,做出工作的样子;亨利没有,他觉得该做的他已经做了,现在该他休息了,所以他并不理会厂长。厂长看他悠闲地坐着,反而走过来,微笑地对他说:“很好,看我来了,你继续休息,比看我来了慌慌张张去干活要爽快,我喜欢你的坦然,你继续休息吧。”亨利干活就是这样,他没必要装假,他工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学本领。别人说他从不拼命工作,图表现,有时间他就在车间转来转去,看别人干活。
在这家船舶修理厂,亨利还遇到过一位恩师富兰克·科比。科比教他干活的技巧,传授他很多有益的经验。亨利认为科比对他熟悉机械操作帮助很大,因此,当他后来创立福特公司的研究所时,便把科比的名字和伽利略、牛顿、爱迪生这些大科学家的名字一起刻在研究所的墙上。
2. 城乡10年
在船舶厂转为正式员工后,虽然薪水提高了不少,但亨利并没有放弃在钟表店的兼差,这主要出自爱好。在他不满 20岁时,已是名闻遐迩的修表专家。这时亨利认为他的机械实习应该告一段落,自己要想一想将来出路的问题了。他不是那种满足于“打工”地位的人。
到底干哪一行好?也许是钟表。他早就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钟表店。他开始打起算盘来。亨利算了一下,只要每天能制造出2000只怀表,即使以0.3美元一只的价钱卖出去,也还有微利可赚。这样一想,就立刻动手。他设计了一个装表的机械,就在租住的房间内装了一个工作台干了起来。没想到,干活的声音太大,隔壁住着的一位学校老师无法入睡,提出了抗议。
工作一开始便受挫,亨利静下心来,重新把他的计划想了一遍。他想一天制造2000只表,一年便要制60多万只。这么大的数量,不说难以造出,即使造出来,销不销得掉还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计划很快就放弃了。涉世之初,他还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亨利于1882年离开底特律船舶修理厂。这段时间他有时回乡帮父亲干农活,有时也进城,以熟练工的资格到那些发动机厂找点事做,直到30岁以前,亨利都是这样生活着的。人家说他“有时像个对机器很感兴趣的乡巴佬;有时像个对乡村生活很感兴趣的机械师”。这话说对了,从小他就有要让机械为农业服务的愿望,最早引起他对发动机产生极大兴趣的也是一台农用蒸汽机。
福特的乡邻格里森开了个木材行,几天前向西屋公司买了一架精巧的手推式蒸汽机。它下面装了4个轮子,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小锅炉,一根碗口粗的烟筒插在上面。格里森买来是打算碾壳、锯木用的,闲时便租给邻居们用。西屋公司派来位师傅示范操作。锅炉烧起来,在高温、高压和高速运转下,那师傅胆怯心慌,一时不知怎么操作好,熄了火,格里森把苦恼对威廉说了。威廉找到亨利说:“木材行的格里森买了台很贵的机器,但是无法启动,正在大伤脑筋,他想找你去帮忙呢。”这种忙亨利当然乐意帮。可是格里森却问他:“亨利,你弄得好吗?”他也不敢冒失了,说:“老实讲,我也怕。”但他决心试试。他在底特律学徒的那段时间学会了细心,不再像小时候,什么也不怕,见了新东西动手就拆。他把说明书看过,把握大了几分,虽不能保证弄好,但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亨利对底特律并不陌生。迪波恩到底特律不过十公里路程,亨利常到城里去。
当时底特律大约已有12万人口。丰富的矿产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催生了它的工业。全市大小工厂已有100余家。拥有2000多工人的密西根机器公司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亨利进了这家公司干活。据他自己说,因为他干活太麻利,引起其他职工的嫉妒,所以仅待了6天便被挤走了。他说人家要花好几小时才能修复的机器,他只要30分钟就修好了。“有一天,一部机器出了毛病。
我一看就知道毛病出在哪里。但当时有好几个熟练技工在修理,我便客气地站在旁边看。他们修了很久仍没有结果,我就说:‘让我试试看吧。’等我把它修好,那些人却很不友好地瞪着我。我只好在他们整我前自动辞职。”从此他得到教训,不要一下子急着把本事显出来。
接着,亨利在规模较小的福劳尔兄弟机械厂找到了工作。这家工厂以精良的技术和完善的学徒培训制度闻名。厂房老且旧,生产各种铜铁制品,如门阀、铜锣、汽笛之类的东西。产品项目既多且杂,因此机器设备也就多而且杂。对亨利来说,这倒是他学习机械的有利条件。他认为在这里可以扎扎实实学到各种机械知识。因此,尽管这里工资低,一周不过两块钱,而房租、伙食每周就要三块半,但亨利还是决定在这里干下去。
不过,他必须到外面兼点差事,以弥补赤字。凑巧,在他住的房子隔壁是家钟表店。他走进店子,要求老板录用他。老板问:“你能干点什么呢?”他看不出这样年轻的人到钟表店是想找个什么工作。“我这里除了修钟表就没什么要帮忙的了。”亨利表明他正是要求干这一行。
直到亨利修了两只表交给老板,他才欣然同意接收他,讲好每个晚上五角钱。
当时修理钟表的都是胡子一把的成年人,老板看亨利太小,担心客人不放心让小孩修表,必然影响生意,于是把他安排到里面一间外人看不见的小房间内工作。
从此,亨利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修理钟表,整天显得很忙碌。亨利说他并不为这种紧张的生活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工作、工作再工作”
的日子很有意义,“因为我不是为工作所逼的人,而是自愿去工作的”。
“一个人如果甘心屈居人下,被别人利用而度过一生,那么在下班铃响 起时,大可以把工作立刻忘掉。但若想出人头地,得到更好的成就,那么下班的铃声就好像提醒你,使用脑筋的时刻到了。”成功者属于这种自甘吃苦,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工作之余,亨利对科技书刊发生了兴趣,他的视野不再像个乡巴佬一样,而与时代共脉搏了。
在福劳尔兄弟工厂干了9个月之后,亨利把能学到的都学到了,他决定换个新的地方,长些新的见识。那时,本地的年轻学徒进了家工厂就再也不愿挪挪窝,在一个窄狭的工作范围内一待就是几年,这样一来,他们的见识面就极窄。亨利甘愿以底薪比福劳尔兄弟工厂更低的待遇转到了底特律船舶修理厂,因为到这个厂,他能直接接触到他最感兴趣的机械——发动机。他果然很幸运地分到了引擎部门,并很快得到上司的赏识,由学徒工提前转为正式员工。
亨利到这家厂子后的确很顺利。有一天,工人们刚干完活坐下来休息,恰好厂长这时走过来巡视生产,其他几个工人见厂长来了,连忙又站起来,做出工作的样子;亨利没有,他觉得该做的他已经做了,现在该他休息了,所以他并不理会厂长。厂长看他悠闲地坐着,反而走过来,微笑地对他说:“很好,看我来了,你继续休息,比看我来了慌慌张张去干活要爽快,我喜欢你的坦然,你继续休息吧。”亨利干活就是这样,他没必要装假,他工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学本领。别人说他从不拼命工作,图表现,有时间他就在车间转来转去,看别人干活。
在这家船舶修理厂,亨利还遇到过一位恩师富兰克·科比。科比教他干活的技巧,传授他很多有益的经验。亨利认为科比对他熟悉机械操作帮助很大,因此,当他后来创立福特公司的研究所时,便把科比的名字和伽利略、牛顿、爱迪生这些大科学家的名字一起刻在研究所的墙上。
2. 城乡10年
在船舶厂转为正式员工后,虽然薪水提高了不少,但亨利并没有放弃在钟表店的兼差,这主要出自爱好。在他不满 20岁时,已是名闻遐迩的修表专家。这时亨利认为他的机械实习应该告一段落,自己要想一想将来出路的问题了。他不是那种满足于“打工”地位的人。
到底干哪一行好?也许是钟表。他早就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钟表店。他开始打起算盘来。亨利算了一下,只要每天能制造出2000只怀表,即使以0.3美元一只的价钱卖出去,也还有微利可赚。这样一想,就立刻动手。他设计了一个装表的机械,就在租住的房间内装了一个工作台干了起来。没想到,干活的声音太大,隔壁住着的一位学校老师无法入睡,提出了抗议。
工作一开始便受挫,亨利静下心来,重新把他的计划想了一遍。他想一天制造2000只表,一年便要制60多万只。这么大的数量,不说难以造出,即使造出来,销不销得掉还是个大问题。所以这个计划很快就放弃了。涉世之初,他还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准自己的位置。
亨利于1882年离开底特律船舶修理厂。这段时间他有时回乡帮父亲干农活,有时也进城,以熟练工的资格到那些发动机厂找点事做,直到30岁以前,亨利都是这样生活着的。人家说他“有时像个对机器很感兴趣的乡巴佬;有时像个对乡村生活很感兴趣的机械师”。这话说对了,从小他就有要让机械为农业服务的愿望,最早引起他对发动机产生极大兴趣的也是一台农用蒸汽机。
福特的乡邻格里森开了个木材行,几天前向西屋公司买了一架精巧的手推式蒸汽机。它下面装了4个轮子,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小锅炉,一根碗口粗的烟筒插在上面。格里森买来是打算碾壳、锯木用的,闲时便租给邻居们用。西屋公司派来位师傅示范操作。锅炉烧起来,在高温、高压和高速运转下,那师傅胆怯心慌,一时不知怎么操作好,熄了火,格里森把苦恼对威廉说了。威廉找到亨利说:“木材行的格里森买了台很贵的机器,但是无法启动,正在大伤脑筋,他想找你去帮忙呢。”这种忙亨利当然乐意帮。可是格里森却问他:“亨利,你弄得好吗?”他也不敢冒失了,说:“老实讲,我也怕。”但他决心试试。他在底特律学徒的那段时间学会了细心,不再像小时候,什么也不怕,见了新东西动手就拆。他把说明书看过,把握大了几分,虽不能保证弄好,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