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盯住目标(2/2)
《福特》作者:福特 2017-02-13 12:05
福特介绍给了大家。分公司经理主要是想试探爱迪生的态度,爱迪生若是赞赏,那他也不无光彩,爱迪生若是反对,那正好就此请亨利停止他的研究。
亨利此时成了众人注意的中心。说起他的汽车,自然是神采飞扬。
爱迪生也聚精会神地听他讲,时不时问他一些问题:
“你的引擎是四冲程的吧?”
“是的。”
“它们是怎样点火的呢?”
亨利费劲地解释说明。爱迪生有耳疾,他不得不大声喊叫,有时还拿起菜单画图说明。他们一问一答,不知不觉就坐到了一起。爱迪生听他说完,忽然猛地把桌子一拍,大声对他说:“好!你干得好!福特先生。用汽油为动力的自动车,真了不起,你继续努力干吧!”
得到这位世界最著名的发明家的支持,亨利深受鼓舞。他决定再做一辆性能更优越的车子。他把第一辆车卖掉了,得到的钱就用在新的研究上。新车是在原来车的基础上改进的。但旧车要改的地方太多:它的车体太小,底盘和车轮要加固,滴灌汽油应改为气化器,传动装置也须改良。这一切都得靠自己动脑子,当时又没有其他的车值得参考,即使本茨车也未见得比他的第一辆车更先进。
所有的实验都要花钱。爱迪生公司一年给他的工资是1900元,可是他的生活仍然过得紧紧巴巴的,省下的钱都投到实验中去了。那一年的圣诞节,亨利看到了他们的独生儿子艾德索写给圣诞老人的信:
圣诞老公公:
圣诞节到了,可是我家没有圣诞树,旧的圣诞树上面的装饰也都坏了,请您送我一双溜冰鞋和几本书好吗?其他的我都不要。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东西,也请您送给我吧。
再见!
艾德索·福特
其实,按照他们的家境,艾德索是不必这般可怜兮兮的。小艾德索是底特律分公司总工程师的掌上明珠。亨利与儿子的感情一直很好。然而,等艾德索长大以后,掌管福特公司时,亨利却对他亲而不近,爱而不疼。这棵因他的照料而长大的弱小的苗,在公司压抑的环境中终于未能成长为一棵粗壮的树。应该说,艾德索的悲剧是亨利自己造成的,是他不给他自由发展的天地。
实验不但使得他们的家用拮据,而且他的助手们也只能不计报酬地为他工作。亨利不愿剥削他人,他对他们说:“请各位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记录下来,以后我一定会好好酬谢你们的。”当然,亨利·福特后来加倍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新的车整整耗费了亨利三年时间。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挑剔,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不厌其烦地拆掉重做。就这样拆了做,做了拆,反反复复无数次之后,这车子终于在1899年诞生了。跟第一辆车比较,它大了许多,可是重量却比欧洲最好的车还轻。汽油燃烧充分,发动机的声音很小,震动也不大。当对有一位名叫汉宁顿的工程师专程到底特律来调查美国汽车发展的最新趋势,他对这辆福特车作过严密的考察:“后轮轴没有多余的齿轮,马达设计完美,冷却装置设计得巧妙而周到……整辆车的设计相当完善,堪与国内任何一辆车媲美。”
亨利已相当满意了,他不想一辆接一辆地再做实验了,他想依照这辆车成批生产,实现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的梦想,凭借它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想到了办厂,不愿像杜里兄弟和查里斯·金一样,满足于做一个汽车发明家和技术专家,他想到了更大的事业。可惜他操之过急了。
办公司需要资金。亨利找上了底特律一位富有的木材商威廉·摩飞。
他也是位热衷于汽车的人。听了亨利的计划后,摩飞说,如果这种车子从市郊的费明顿绕过城西北,经培蒂亚克再回到城里,全程60英里不出问题,那么他同意做个合伙人。于是亨利便邀他试车。摩飞一路上详细观察了这部车子的速度、油耗、爬坡率和坐车的感觉。当他们平安抵达家里时,摩飞决定参与他的事业。
接着亨利又动员了他在电灯公司的同事和以前福劳尔工厂的伙伴入伙。1899年8月5日,底特律汽车公司宣布成立。这是全市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亨利·福特担任机械总监。此时他已不可能心顾两头,便毅然辞去了为其服务了8年的电灯公司的职务。从此以后,汽车制造不再单纯是他的兴趣爱好,而成为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了。
底特律汽车公司的注册资本是15万美金。这在当时是相当雄厚的。
亨利决定公司先生产卡车,以此证明,制造汽车并不是供有钱人游乐,它主要是一种方便、高效的交通工具。
当第一辆卡车完成后,公司邀请新闻记者来参观。记者们坐上车后,亨利提着油桶往油箱内加油。一边灌一边得意地说:“这辆车只要烧一分钱的油就可以行驶一公里半。现在它能走15公里了。”
记者们对技术指标不怎么在意,他们注意的是安全:“它一开动就喷烟,会不会爆炸?”
“不会。”
“可是我们正坐在三加仑汽油上。”
“那也没关系,这儿没有火,况且我们是敞篷的。”
一位记者问:“这车容易学吗?”
“没什么好学的,就跟骑脚踏车一样,几天或许几小时就会了。”
车子发动了。记者们更感惊奇:“没点火柴怎么也能使引擎发动呢?”
这道理似乎不是一下子能让他们明白的,亨利不吭声了。
时当冬季,外面又是风又是雪,但是卡车非常平稳地驶过凹凸不平的路,开到了平滑的柏油路上。亨利嘱咐大家:“请抓好扶手,这段路我要加速了。”
“速度有多快?”
“时速40公里。”
记者害怕了,要求下车。亨利没理睬他们。油门一直踩到底,那引擎发出均匀而又有力的声音。
当车子经过卖马具的店铺时,亨利得意地说道:“这一行很快就要关门了。”
试车成功。
亨利很懂得新闻媒介的重要性。第二天,《底特律论坛报》的头版登出了试车的消息,并配发了照片。还介绍了设计它的工程师亨利·福特。平时不擅演讲,生性腼腆的亨利,这次在新闻记者面前倒是超水平地发挥了一次。
论坛报报道的标题是:“在零度以下冰冻的马路上,卡车跑得比马还快。”记者尽可能把这事说得意义重大:
“当历史将要改变,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听见代表该时代的声音。远古时代,野兽的声音支配了整个世界,后来才有人类的声音、火的燃烧声、石斧的敲击声,接着又是罗马战舰的划桨声、海风鼓动船帆的声音,稍后就是轰隆的枪炮声。近两百年间,是由蒸汽的响亮的呼声推动着文明向前进。现在,奔驰在底特律街上最新最好的交通工具的声音正在告诉我们,新的文明已经来临。”
这辆车子是相当完善的,在当时比名扬全球的本茨(现在通译奔驰)车更先进。
尽管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头炮打得不错,但它的寿命并不长。一年以后,它便宣布解散。亨利认为原因很多:零件不易买到,买到的质量也不行,雇用的工人都是造马车出身,造汽车完全是门外汉,有些活还非得亨利自己动手不可。最主要的是,亨利怪其他的合伙人一心只想赚钱,不顾质量,只要快上生产规模。而亨利是不赞成不讲信誉的短视行为的。
当然亨利的这种观点无懈可击,但他对其他投资者的不满却不太客观。
公司开办一年多来,总共生产了20辆车,却亏损了86000美元,没有哪个股东还有兴趣这么干下去。
股东们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开办公司时,亨利还没准备好,他没过多地去想制造一辆车跟制造一批车的技术工艺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同伴施特劳斯回忆说:“他手上没有汽车设计图,为了让工厂继续制造,他画了些有关轮轴的草图,我们开始制造,表示我们在做事,其实全派不上用场。”
不过一年之间生产了20辆汽车,在当时汽车公司中已是佼佼者了。
这个公司对亨利来讲只是一次办企业的实习过程。
5. 再次办公司
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失败没有使亨利灰心,他过了一段寓公的日子后,重新考虑了他的计划。
当时赛车活动正在欧美兴起,有钱人把兴趣从赛马转移到赛车上。
制造赛车不需讲求外形美观,车子构造简单,造价低,同时参加比赛是证明车辆性能优劣的最佳途径,广告效应大,只要在比赛中得胜,就能一举成功。亨利决定从赛车入手,在下一次比赛中,用自己的车击败所有的对手。
他的赛车在1901年夏天制造出来了。车体低而长,构造简单、重量轻,发动机25马力。他还特意请一位牙医给火花塞镶了个瓷套,没想到以后所有的汽车都采用瓷火花塞了。试车结果,他的车时速可达百公里以上,完全可以与欧洲50马力以上的赛车一比高低。
简单,是亨利设计赛车的原则。简单的车子更结实。他曾收到过他第一辆车买主的来信,告诉他,那辆车还在用,现在芝加哥,跟那里很多车比,惟有他这辆最简单。
参加比赛的除了亨利的赛车外,还有维顿和佛尼尔的赛车。维顿是克利夫兰的汽车制造商,他的车有40马力;佛尼尔是汽车行驶距离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的车有60马力。
比赛那天,底特律像过节一样热闹。成千上万的人挤在马路两旁。
平时随处可见的马匹这时都不让上街。马路上只有排成一队的100多辆汽车在行驶。竞技场内聚集了8000多名观众。
比赛分三个项目进行。首先进行的是蒸汽汽车五英里赛,结果最好成绩是每分钟2.5英里;接着是电动汽车1英里赛,这种车用蓄电池驱动,噪音小,干净,但速度却太慢,每分钟只走四分之一英里;最后一个项目就是汽油车10英里赛。
本来参加汽油车比赛的有三辆车,但是临赛前,其中的一辆忽然发生故障,只得宣布退出比赛。剩下的两辆,一辆是维顿的,另一辆就是亨利的。维顿参加过好几次比赛,经验丰富,本人又是汽车发明家、制造商,是美国汽车界的名人。他一出场就开着那辆40马力的车子,绕场三周,给汽车热身。那派头倒像是凯旋后向观众致意,把亨利给镇住了。
亨利担起心来,不为别的,就为驾驶。想起自己从未做过转弯练习,真怕自己在弯道上出事故。
两辆车并排停在起跑线上。一声令下,两车一齐冲出去。亨利总是在转弯时小心翼翼减低速度,一到直线才敢加速。这样一紧一慢,维顿早超出他一大段路了。观众都站在他这辆代表底特律的车子这边,一看到亨利在直线上踩油门便为他鼓掌欢呼。亨利的助手赫夫这时也摸出了经验,一到转弯时,便勇敢地跳下车子,把偏离跑道的车子往回拉。他们的配合渐渐协调起来。恰巧这时维顿的车子不知出了什么毛病,他不得不减速行驶。这已经是第六圈了,亨利轻而易举地超过了他,并一直保持到终点。成绩是13分23.8秒。
当他从汽车中爬出来时,从头到脚都是油,现场报道的记者说:“连他的领带也像在猪油里煎过。”人们把帽子扔向空中,并使劲跺脚。克拉拉是观众中最开心的一个了,她听到场上有人喊:“如果我有钱,一定会压50块在福特车上。”
车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人们对福特的汽车刮目相看。那个已散伙的底特律汽车公司原先的几个股东重新对制造汽车产生了希望,他们找福特商量,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取名为亨利·福特汽车公司,并再度聘请亨利为总工程师。公司资本总共6000股,十元一股。亨利以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折合一千股,其他还有以摩飞为首的五位股东,每人投一万元。
可是公司成立不久,股东们与亨利的矛盾再度出现。经营部门考虑的是尽快出效益,他们只想与顾客签订生产利润较高的小车订单,而亨利想的是如何使他的设计日臻完善。他考虑的是技术。而且他也不同意为了赚钱就连质次价高的车子也卖出去。
由于与其他股东意见不一,亨利便置公司的经营方针于不顾,又开始独自一人闭门造车。这时他正在集中精力造一辆更优秀的赛车。
亨利的这种做法引起股东们的不满。因为有底特律汽车公司的经验教训,摩飞他们便想了个主意,决定把美国有名的老工程师亨利·里兰请来,作为公司的顾问,里兰有权过问亨利的工作。他是个一丝不苟的人,要求人们做事都要有一定之规;而亨利做事并无定规,怎么做都行,做不好重来。这两种处事态度是无法统一到一起的。他不习惯听命于那套严密而又繁杂的指挥,但是全体股东都支持里兰,因此,不久亨利就辞职了。
亨利离开后,公司便改名为卡迪拉克汽车公司。他们生产的汽车仍沿用亨利的设计。为此支付了亨利900美元,但车上的马达换上了里兰公司的单缸引擎。卡迪拉克从此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亨利更不会想到,这个公司后来归并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他的强劲竞争对手。
应该说,亨利两次建立公司的经历对他日后的崛起是有重要意义的。至少,它证明了亨利办公司缺乏明确的、切合实际的企业方针,而这将导致他做事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他说,他的合伙人不理解他;其实,同样他也不理解别人。
6. “999”
虽然两度办公司失败,但是亨利造车的初衷不改。人过40还一事无成,他不觉得是失败。他说:“我一直在作准备。”
他和摩飞他们分手前,结识了一位工程师——哈罗德·威尔斯。年轻英俊的威尔斯很合亨利的脾性,是个汽车机械内行。他跟亨利一样,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工作起来能忘掉一切。
这时有一位经营脚踏车致富的赛车爱好者找上了亨利,他想要一辆好赛车。由他出钱,亨利制造。亨利把威尔斯请来一起干。他们从春天干到秋天,常常是一干就是没日没夜。饿了就在车间吃点三明治,喝杯牛奶;冷了就双双戴上拳击手套,互相对打取暖。
到了9月,他们终于造出了两辆赛车。它们都有70马力,车体庞大,所有的机械都暴露在外。发动机工作起来震耳欲聋,亨利说它“或许只有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人才能体会”。开着它全速前进时,那种感觉格外刺激。亨利将它们漆成黄色和红色,一辆命名为“箭”,另一辆命名为“999”,这是当时美国有名的两列快速火车的名字。
这年10月,底特律又有赛事了。亨利这时紧张起来。他本人上次参加比赛的经历还记忆犹新,那时他担心自己的车冲出车道撞上旁边的栏杆,而这两辆车将比那辆更快。自己周围除了技术人员又找不出个赛车手。正当为难之际,有个叫巴尼·欧罗菲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地要求来驾车。可是巴尼只参加过脚踏车比赛。亨利问他:“你开过汽车吗?”
“没有。”
“可是你知道,赛车是很危险的。”
“我知道,我就是来找这份刺激的,速度越快越过瘾,请让我试试吧。”
亨利答应了他。
比赛那天,亨利再次提醒巴尼,赛车是有生命危险的,如果不愿意现在还来得及。
巴尼义无反顾地做他的出场准备,到要比赛时才说:“如果要升天,我希望快速升天。再见!”
比赛全程五英里。这一天参加比赛的一共四辆车。维顿开着他的“子弹”再度参战。巴尼初生牛犊不怕虎,开着“999”,脚踏油门,一路开去。四辆车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到三英里处,倒霉的维顿汽车又出故障了,中途只好退出比赛。“999”一路领先,到终点时竟超过其他车一圈还多。巴尼一脸灰尘和油污从车中爬出来,看到他的成绩是以5分28秒跑完五英里全程,平均每英里1分6秒,创全国纪录。欢呼的人群一再把他抛向空中。
亨利的“999”成全了巴尼,六周后他再创纪录,成绩是每英里1分1.2秒。巴尼成了全国有名的赛车英雄。他对亨利说:“你以造车出名,我以驾车出名,但我觉得还是你更伟大。”
车赛以后,维顿说他要再造辆车向“999”挑战。亨利也不相让,他说:“如果维顿能打破‘999’的纪录,我就要造辆更快的汽车来维护底特律的荣誉。”但是,这次车赛以后,那个脚踏车商人将“999”带到别地去了,它并非亨利所有。亨利造赛车到此为止,他以后将他的造车方向调整到实用上来了。
亨利此时成了众人注意的中心。说起他的汽车,自然是神采飞扬。
爱迪生也聚精会神地听他讲,时不时问他一些问题:
“你的引擎是四冲程的吧?”
“是的。”
“它们是怎样点火的呢?”
亨利费劲地解释说明。爱迪生有耳疾,他不得不大声喊叫,有时还拿起菜单画图说明。他们一问一答,不知不觉就坐到了一起。爱迪生听他说完,忽然猛地把桌子一拍,大声对他说:“好!你干得好!福特先生。用汽油为动力的自动车,真了不起,你继续努力干吧!”
得到这位世界最著名的发明家的支持,亨利深受鼓舞。他决定再做一辆性能更优越的车子。他把第一辆车卖掉了,得到的钱就用在新的研究上。新车是在原来车的基础上改进的。但旧车要改的地方太多:它的车体太小,底盘和车轮要加固,滴灌汽油应改为气化器,传动装置也须改良。这一切都得靠自己动脑子,当时又没有其他的车值得参考,即使本茨车也未见得比他的第一辆车更先进。
所有的实验都要花钱。爱迪生公司一年给他的工资是1900元,可是他的生活仍然过得紧紧巴巴的,省下的钱都投到实验中去了。那一年的圣诞节,亨利看到了他们的独生儿子艾德索写给圣诞老人的信:
圣诞老公公:
圣诞节到了,可是我家没有圣诞树,旧的圣诞树上面的装饰也都坏了,请您送我一双溜冰鞋和几本书好吗?其他的我都不要。当然,如果您有更好的东西,也请您送给我吧。
再见!
艾德索·福特
其实,按照他们的家境,艾德索是不必这般可怜兮兮的。小艾德索是底特律分公司总工程师的掌上明珠。亨利与儿子的感情一直很好。然而,等艾德索长大以后,掌管福特公司时,亨利却对他亲而不近,爱而不疼。这棵因他的照料而长大的弱小的苗,在公司压抑的环境中终于未能成长为一棵粗壮的树。应该说,艾德索的悲剧是亨利自己造成的,是他不给他自由发展的天地。
实验不但使得他们的家用拮据,而且他的助手们也只能不计报酬地为他工作。亨利不愿剥削他人,他对他们说:“请各位把自己所做的工作记录下来,以后我一定会好好酬谢你们的。”当然,亨利·福特后来加倍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新的车整整耗费了亨利三年时间。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挑剔,只要有一点不满意就不厌其烦地拆掉重做。就这样拆了做,做了拆,反反复复无数次之后,这车子终于在1899年诞生了。跟第一辆车比较,它大了许多,可是重量却比欧洲最好的车还轻。汽油燃烧充分,发动机的声音很小,震动也不大。当对有一位名叫汉宁顿的工程师专程到底特律来调查美国汽车发展的最新趋势,他对这辆福特车作过严密的考察:“后轮轴没有多余的齿轮,马达设计完美,冷却装置设计得巧妙而周到……整辆车的设计相当完善,堪与国内任何一辆车媲美。”
亨利已相当满意了,他不想一辆接一辆地再做实验了,他想依照这辆车成批生产,实现汽车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的梦想,凭借它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想到了办厂,不愿像杜里兄弟和查里斯·金一样,满足于做一个汽车发明家和技术专家,他想到了更大的事业。可惜他操之过急了。
办公司需要资金。亨利找上了底特律一位富有的木材商威廉·摩飞。
他也是位热衷于汽车的人。听了亨利的计划后,摩飞说,如果这种车子从市郊的费明顿绕过城西北,经培蒂亚克再回到城里,全程60英里不出问题,那么他同意做个合伙人。于是亨利便邀他试车。摩飞一路上详细观察了这部车子的速度、油耗、爬坡率和坐车的感觉。当他们平安抵达家里时,摩飞决定参与他的事业。
接着亨利又动员了他在电灯公司的同事和以前福劳尔工厂的伙伴入伙。1899年8月5日,底特律汽车公司宣布成立。这是全市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亨利·福特担任机械总监。此时他已不可能心顾两头,便毅然辞去了为其服务了8年的电灯公司的职务。从此以后,汽车制造不再单纯是他的兴趣爱好,而成为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了。
底特律汽车公司的注册资本是15万美金。这在当时是相当雄厚的。
亨利决定公司先生产卡车,以此证明,制造汽车并不是供有钱人游乐,它主要是一种方便、高效的交通工具。
当第一辆卡车完成后,公司邀请新闻记者来参观。记者们坐上车后,亨利提着油桶往油箱内加油。一边灌一边得意地说:“这辆车只要烧一分钱的油就可以行驶一公里半。现在它能走15公里了。”
记者们对技术指标不怎么在意,他们注意的是安全:“它一开动就喷烟,会不会爆炸?”
“不会。”
“可是我们正坐在三加仑汽油上。”
“那也没关系,这儿没有火,况且我们是敞篷的。”
一位记者问:“这车容易学吗?”
“没什么好学的,就跟骑脚踏车一样,几天或许几小时就会了。”
车子发动了。记者们更感惊奇:“没点火柴怎么也能使引擎发动呢?”
这道理似乎不是一下子能让他们明白的,亨利不吭声了。
时当冬季,外面又是风又是雪,但是卡车非常平稳地驶过凹凸不平的路,开到了平滑的柏油路上。亨利嘱咐大家:“请抓好扶手,这段路我要加速了。”
“速度有多快?”
“时速40公里。”
记者害怕了,要求下车。亨利没理睬他们。油门一直踩到底,那引擎发出均匀而又有力的声音。
当车子经过卖马具的店铺时,亨利得意地说道:“这一行很快就要关门了。”
试车成功。
亨利很懂得新闻媒介的重要性。第二天,《底特律论坛报》的头版登出了试车的消息,并配发了照片。还介绍了设计它的工程师亨利·福特。平时不擅演讲,生性腼腆的亨利,这次在新闻记者面前倒是超水平地发挥了一次。
论坛报报道的标题是:“在零度以下冰冻的马路上,卡车跑得比马还快。”记者尽可能把这事说得意义重大:
“当历史将要改变,新的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可以听见代表该时代的声音。远古时代,野兽的声音支配了整个世界,后来才有人类的声音、火的燃烧声、石斧的敲击声,接着又是罗马战舰的划桨声、海风鼓动船帆的声音,稍后就是轰隆的枪炮声。近两百年间,是由蒸汽的响亮的呼声推动着文明向前进。现在,奔驰在底特律街上最新最好的交通工具的声音正在告诉我们,新的文明已经来临。”
这辆车子是相当完善的,在当时比名扬全球的本茨(现在通译奔驰)车更先进。
尽管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头炮打得不错,但它的寿命并不长。一年以后,它便宣布解散。亨利认为原因很多:零件不易买到,买到的质量也不行,雇用的工人都是造马车出身,造汽车完全是门外汉,有些活还非得亨利自己动手不可。最主要的是,亨利怪其他的合伙人一心只想赚钱,不顾质量,只要快上生产规模。而亨利是不赞成不讲信誉的短视行为的。
当然亨利的这种观点无懈可击,但他对其他投资者的不满却不太客观。
公司开办一年多来,总共生产了20辆车,却亏损了86000美元,没有哪个股东还有兴趣这么干下去。
股东们认为,根本的问题在于开办公司时,亨利还没准备好,他没过多地去想制造一辆车跟制造一批车的技术工艺是完全不同的。他的同伴施特劳斯回忆说:“他手上没有汽车设计图,为了让工厂继续制造,他画了些有关轮轴的草图,我们开始制造,表示我们在做事,其实全派不上用场。”
不过一年之间生产了20辆汽车,在当时汽车公司中已是佼佼者了。
这个公司对亨利来讲只是一次办企业的实习过程。
5. 再次办公司
底特律汽车公司的失败没有使亨利灰心,他过了一段寓公的日子后,重新考虑了他的计划。
当时赛车活动正在欧美兴起,有钱人把兴趣从赛马转移到赛车上。
制造赛车不需讲求外形美观,车子构造简单,造价低,同时参加比赛是证明车辆性能优劣的最佳途径,广告效应大,只要在比赛中得胜,就能一举成功。亨利决定从赛车入手,在下一次比赛中,用自己的车击败所有的对手。
他的赛车在1901年夏天制造出来了。车体低而长,构造简单、重量轻,发动机25马力。他还特意请一位牙医给火花塞镶了个瓷套,没想到以后所有的汽车都采用瓷火花塞了。试车结果,他的车时速可达百公里以上,完全可以与欧洲50马力以上的赛车一比高低。
简单,是亨利设计赛车的原则。简单的车子更结实。他曾收到过他第一辆车买主的来信,告诉他,那辆车还在用,现在芝加哥,跟那里很多车比,惟有他这辆最简单。
参加比赛的除了亨利的赛车外,还有维顿和佛尼尔的赛车。维顿是克利夫兰的汽车制造商,他的车有40马力;佛尼尔是汽车行驶距离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他的车有60马力。
比赛那天,底特律像过节一样热闹。成千上万的人挤在马路两旁。
平时随处可见的马匹这时都不让上街。马路上只有排成一队的100多辆汽车在行驶。竞技场内聚集了8000多名观众。
比赛分三个项目进行。首先进行的是蒸汽汽车五英里赛,结果最好成绩是每分钟2.5英里;接着是电动汽车1英里赛,这种车用蓄电池驱动,噪音小,干净,但速度却太慢,每分钟只走四分之一英里;最后一个项目就是汽油车10英里赛。
本来参加汽油车比赛的有三辆车,但是临赛前,其中的一辆忽然发生故障,只得宣布退出比赛。剩下的两辆,一辆是维顿的,另一辆就是亨利的。维顿参加过好几次比赛,经验丰富,本人又是汽车发明家、制造商,是美国汽车界的名人。他一出场就开着那辆40马力的车子,绕场三周,给汽车热身。那派头倒像是凯旋后向观众致意,把亨利给镇住了。
亨利担起心来,不为别的,就为驾驶。想起自己从未做过转弯练习,真怕自己在弯道上出事故。
两辆车并排停在起跑线上。一声令下,两车一齐冲出去。亨利总是在转弯时小心翼翼减低速度,一到直线才敢加速。这样一紧一慢,维顿早超出他一大段路了。观众都站在他这辆代表底特律的车子这边,一看到亨利在直线上踩油门便为他鼓掌欢呼。亨利的助手赫夫这时也摸出了经验,一到转弯时,便勇敢地跳下车子,把偏离跑道的车子往回拉。他们的配合渐渐协调起来。恰巧这时维顿的车子不知出了什么毛病,他不得不减速行驶。这已经是第六圈了,亨利轻而易举地超过了他,并一直保持到终点。成绩是13分23.8秒。
当他从汽车中爬出来时,从头到脚都是油,现场报道的记者说:“连他的领带也像在猪油里煎过。”人们把帽子扔向空中,并使劲跺脚。克拉拉是观众中最开心的一个了,她听到场上有人喊:“如果我有钱,一定会压50块在福特车上。”
车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人们对福特的汽车刮目相看。那个已散伙的底特律汽车公司原先的几个股东重新对制造汽车产生了希望,他们找福特商量,成立一个新的公司,取名为亨利·福特汽车公司,并再度聘请亨利为总工程师。公司资本总共6000股,十元一股。亨利以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折合一千股,其他还有以摩飞为首的五位股东,每人投一万元。
可是公司成立不久,股东们与亨利的矛盾再度出现。经营部门考虑的是尽快出效益,他们只想与顾客签订生产利润较高的小车订单,而亨利想的是如何使他的设计日臻完善。他考虑的是技术。而且他也不同意为了赚钱就连质次价高的车子也卖出去。
由于与其他股东意见不一,亨利便置公司的经营方针于不顾,又开始独自一人闭门造车。这时他正在集中精力造一辆更优秀的赛车。
亨利的这种做法引起股东们的不满。因为有底特律汽车公司的经验教训,摩飞他们便想了个主意,决定把美国有名的老工程师亨利·里兰请来,作为公司的顾问,里兰有权过问亨利的工作。他是个一丝不苟的人,要求人们做事都要有一定之规;而亨利做事并无定规,怎么做都行,做不好重来。这两种处事态度是无法统一到一起的。他不习惯听命于那套严密而又繁杂的指挥,但是全体股东都支持里兰,因此,不久亨利就辞职了。
亨利离开后,公司便改名为卡迪拉克汽车公司。他们生产的汽车仍沿用亨利的设计。为此支付了亨利900美元,但车上的马达换上了里兰公司的单缸引擎。卡迪拉克从此以优良的质量闻名于世。亨利更不会想到,这个公司后来归并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为他的强劲竞争对手。
应该说,亨利两次建立公司的经历对他日后的崛起是有重要意义的。至少,它证明了亨利办公司缺乏明确的、切合实际的企业方针,而这将导致他做事的无目的性、无计划性。他说,他的合伙人不理解他;其实,同样他也不理解别人。
6. “999”
虽然两度办公司失败,但是亨利造车的初衷不改。人过40还一事无成,他不觉得是失败。他说:“我一直在作准备。”
他和摩飞他们分手前,结识了一位工程师——哈罗德·威尔斯。年轻英俊的威尔斯很合亨利的脾性,是个汽车机械内行。他跟亨利一样,特别重视实践经验,工作起来能忘掉一切。
这时有一位经营脚踏车致富的赛车爱好者找上了亨利,他想要一辆好赛车。由他出钱,亨利制造。亨利把威尔斯请来一起干。他们从春天干到秋天,常常是一干就是没日没夜。饿了就在车间吃点三明治,喝杯牛奶;冷了就双双戴上拳击手套,互相对打取暖。
到了9月,他们终于造出了两辆赛车。它们都有70马力,车体庞大,所有的机械都暴露在外。发动机工作起来震耳欲聋,亨利说它“或许只有到过尼亚加拉大瀑布的人才能体会”。开着它全速前进时,那种感觉格外刺激。亨利将它们漆成黄色和红色,一辆命名为“箭”,另一辆命名为“999”,这是当时美国有名的两列快速火车的名字。
这年10月,底特律又有赛事了。亨利这时紧张起来。他本人上次参加比赛的经历还记忆犹新,那时他担心自己的车冲出车道撞上旁边的栏杆,而这两辆车将比那辆更快。自己周围除了技术人员又找不出个赛车手。正当为难之际,有个叫巴尼·欧罗菲的年轻人自告奋勇地要求来驾车。可是巴尼只参加过脚踏车比赛。亨利问他:“你开过汽车吗?”
“没有。”
“可是你知道,赛车是很危险的。”
“我知道,我就是来找这份刺激的,速度越快越过瘾,请让我试试吧。”
亨利答应了他。
比赛那天,亨利再次提醒巴尼,赛车是有生命危险的,如果不愿意现在还来得及。
巴尼义无反顾地做他的出场准备,到要比赛时才说:“如果要升天,我希望快速升天。再见!”
比赛全程五英里。这一天参加比赛的一共四辆车。维顿开着他的“子弹”再度参战。巴尼初生牛犊不怕虎,开着“999”,脚踏油门,一路开去。四辆车风驰电掣地向前飞奔,到三英里处,倒霉的维顿汽车又出故障了,中途只好退出比赛。“999”一路领先,到终点时竟超过其他车一圈还多。巴尼一脸灰尘和油污从车中爬出来,看到他的成绩是以5分28秒跑完五英里全程,平均每英里1分6秒,创全国纪录。欢呼的人群一再把他抛向空中。
亨利的“999”成全了巴尼,六周后他再创纪录,成绩是每英里1分1.2秒。巴尼成了全国有名的赛车英雄。他对亨利说:“你以造车出名,我以驾车出名,但我觉得还是你更伟大。”
车赛以后,维顿说他要再造辆车向“999”挑战。亨利也不相让,他说:“如果维顿能打破‘999’的纪录,我就要造辆更快的汽车来维护底特律的荣誉。”但是,这次车赛以后,那个脚踏车商人将“999”带到别地去了,它并非亨利所有。亨利造赛车到此为止,他以后将他的造车方向调整到实用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