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该不该挽救“克莱斯勒”(2/2)
《艾克卡》作者:艾克卡 2017-02-13 12:10
正是在不景气循环严重时,他为了防止可怕的事情发生而设立的机构之中的两个。
现在,自由企业必须作进一步的调整。它必须去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包括一个不可轻视的对手日本以及没有人会依照纯粹自由放任的法则竞争的世界。
就在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渐趋激烈时,国内第十大企业集团却分了家。显然,现在并不是谈论意识形态的时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企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竞争。竞争就是贷款保证所能提供的许多东西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它将保证克莱斯勒继续留在通用汽车与福特周围与之竞争。竞争是汽车业所需要的。在辩论克莱斯勒的前途时,一位福特的经销商投书到纽约时报:“过去25年,我一直是克莱斯勒的竞争者。但是我接受编辑你对克莱斯勒请救政府援助所写的基本论点……在一个民主自由的企业体系里联邦政府的适当角色并不是在协助强大者生存,而是维持竞争,当发展汽车比预期来得快时,如果克莱斯勒失败了,福特还能维持吗?”另一个在俄勒冈代理雪佛兰汽车的经销商在他的家乡登了全页的报纸广告,标题是“如果我们无法卖你们雪佛兰或本田,就买克莱斯勒吧!”广告又继续道:“竞争对我们产业、政府以及身为顾客的你都有益。”
除了保持竞争,拯救克莱斯勒同样地保持了许多工作机会。算算他们的工人,经销商和供应商,总计有60万人工作机会濒临危险。有些人相信即使他们失败了,他们的工人也可以在福特和通用找到职位。但情况并非如此。福特与通用刚好能卖出所有他们制造的小汽车,但他们并不是恰好有空的厂房,需要更多的工人。如果克莱斯勒关门的话,他们的工人几乎都要遭受失业。本来靠进口车才能满足美国对小汽车突然而不知餍足的需要,如果克莱斯勒失败,美国将不仅输入小汽车而已,也会输出工作机会。对此,艾克卡不禁要问:“如果克莱斯勒关门的话,国内的失业率在旦夕之间上升半个百分点,这对国家究竟有什么好处?
如果克莱斯勒失败,而千万个美国工作机会被日本人抢去的话,自由企业是不是会得救?如果克莱斯停止所制造与出售百万辆汽车和卡车,他们的自由市场体系真的会有竞争力吗?“如果对个人拯救,那么应该同时拯救他们的公司。毕竟工作是用来维持个人生活的。
财政部曾估计过如果克莱斯勒崩溃的话,第一年国家就将因解雇而花费27亿美元在失业保险及福利支出两方面。当国会知道在其选区内有多少人依赖克莱斯勒为生时,想法就完全改变了。在付出27亿元和在很大的收回机会下,用一半的金额提供贷款保证二者之中选择了后者。
当这场论战在国会内进行时,艾克卡正忙着尽量去筹措金钱,包括出售公司债券给其他公司。他觉得自己像个急需现金的毛毯商。他的精神低落,因为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从没有人对他说:“加油!你会成功的。”
在讨论期间,对克莱斯勒问题的解决,破产的说法相当流行。在联邦《破产法案》第十一章中,他们一直受到保障,直到债务全部清理完毕。或许几年以后,他们会以一家较小但较为健全的公司的姿态再出现。
但他们请教各种专家时,就像他们心里早已有数一样的,专家们告诉他们,像他们这种情形下的破产,将造成大灾难。因为他们的情况特殊,不像处理政府已经给你国防合同的案子,也跟谷类不同。当破产的传言阻断了公司的现金流量,导致周转问题,顾客就会取消订单,他们担心未来的担保范围及取得零件和服务的艰难,汽车再出售的价值就更不用寄予太多的奢望了。
还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当怀特卡车公司宣告破产时,他们以为可以藏身在第十一章的规则下掠夺贷款人,除了技术上一些问题,这种方法有可能奏效。他们的每一个顾客会说:“噢!不,他们破产了,我想我还是买别人的车子好。”有的银行想要叫克莱斯勒走上这条老路:“为什么你们要扯上政府?宣告破产啊!一直经营你们公司到破产。”
但他们不断地说:“瞧!我们是消费产业里一家主要的消费制造公司,如果这样做,我们连两个星期都无法撑过去呢!”如果破产时,他们的经销商会失去向其他产商进贷融资的能力。几乎所有经销商融资的管道会在一两天内被银行和融资公司所截断。估计大约有一半经销商要被迫破产。其他的会被通用汽车与福特吸收,将使他们在主要的市场上设有销售通路。供应商会要求预付贷款或采取货到收款的方式。他们的供应商大多是少于500 个员工的小企业。克莱斯勒破产对上千个依赖他们生存的小公司的伤害是不能忽视的。他们之中的许多公司也必须宣告破产,接着也会使克莱斯勒的职员失去某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那么,撒手不管克莱斯勒,试想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会对这个国家有何影响?根据资料来源,克莱斯勒做的一项研究估计它的关门最后会使纳税人花费160 亿的钱在失业、福利及其他费用上。
破产的选择竟值这么多钱!
4. 舆论的抨击
在对克莱斯勒的前途所引起的全国性辩论时,每个人都持批评态度。专栏作家汤姆。威克在纽约时报上写着:“克莱斯勒应该把精力投到建造大众运输系统而不是汽车业。”社论漫画家曾有段时间特别注意克莱斯勒要求政府协助的报道内容。《华尔街日报》尤其冷酷无情。他们热衷于贷款保证的主题,他们甚至用上了令人难堪的标题“不可救药的克莱斯勒”。他们不仅在社论上反对政府对克莱斯勒的援助,更不肯轻易地放过艾克卡他们。他们按时报道每一件坏消息而忽略任何好的兆头。即使在克莱斯勒获得贷款保证之后,他们指出虽然克莱斯勒有足够的资金,有重组的公司,有崭新的管理,正确的产品和良好的品质,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经济情况可能变糟,汽车的销售也许会更差劲。
几乎每天《华尔街日报》都会刊登一篇对克莱斯勒境况的反对文章,而每当这种事情一发生,艾克卡就必须耗用本已有限的时间去控制其在社会大众间造成的损害。
例如 1981 年的第一季度,福特损失了 4亿3900万美元,克莱斯勒正有所改进,不过还是损失了3 亿美元。而《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却是“福特损失比预计的少而克莱斯勒损失比预计的多。”那是惟一能使艾克卡看起来比福特还差劲的标题写法。显然,这是个用数字无法支持的说法。
几个月后,克莱斯勒的月份销货显示出比去年多了51%的利润。但是《华尔街日报》不得不指出:“这种比较已经受到扭曲了,因为克莱斯勒去年的销售额已经跌到谷底了。”而《华尔街日报》曾以去年生意较好作为指责他们低销售的借口。这件事使艾克卡想到了一个古老的犹太笑话。郭德保先生接到银行一纸通知说他账户已透支400 元的电话。
他说:“请查查上个月的对账单。”银行职员说:“您还有900 元的余额。”郭德保说:“那么再上个月呢?”对方回答是:“1200元。”郭德保又问:“再上个个月呢?”对方又回答:“1500元。”郭德保于是说:“请告诉我,在其他月份时,当我的账上还有很多钱时,我曾经打过电话给你吗?”这就是艾克卡对《华尔街日报》的看法。
在大学担任校刊编辑时,艾克卡已经知道直接标题的作者拥有的权力有多大。除非真的对主题特别感兴趣,否则大多数人很少读完整篇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标题就是报道内容。在贷款保证危机期间,在艾克卡借用了法律允许他们再借数额中一部分金钱之后,《华尔街日报》在社论上建议克莱斯勒应该“驱除了困境”,而他们至今闻名的社论“让他们尊严地死”,如今已成为在这个国家里新闻谩骂自由的历史的经典之作。艾克卡很清楚,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他们这一种权利。艾克卡被惹火了,他寄给编辑一封信,上面说:“事实上,由于病患服用了一半指定的药方还没有完全康复,你就宣称他应该被处死。我实在庆幸你并不是我的家庭医生。”
当克莱斯勒恢复元气之后,《华尔街日报》有时还不忘狙击一下。
1983年12月13日,艾克卡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宣布到年底时,他们就可以偿还所有政府支援的贷款。两天以后,曾经反对贷款保证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名为《克莱斯勒的大转变》的报道,依照这篇文章的说法:“这种转变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怎么可能这样快就把这家奄奄一息的公司变得这样生气勃勃?”在同一天,《华尔街日报》也刊登了一篇有关克莱斯勒的报道,标题是“克莱斯勒就好像减肥者,去了一身赘肉,但是仍需休养”。对于《华尔街日报》的偏见,艾克卡已经不再怀疑,他们有权表示他们的意见,但是只限于社论版。他们起码也应该说:“克莱斯勒必须这样做实在可惜,不过的确干得好!”在全国性的商业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报道。
“挽救”是个富有色彩的隐喻字眼。它造成一种漏水的船快被汹涌的大海所吞没的印象,它暗示只有船员是不够的。不过“挽救”至少比“乞求”这个字眼要好得多了。克莱斯勒并未要求任何免费的赠予,也不曾收过任何的赠予。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克莱斯勒是一家巨大而完全独立的公司,不值得别人的帮助。为了驳斥这种传言,艾克卡说明了事实上克莱斯勒是许多小个体的合并体,他们是一家组合而成的公司。他们有11000 家供应商和4000家经销商。他们大部分都是小生意人而不是大阔佬,他们也许需要援手,但绝不是乞讨。
现在,自由企业必须作进一步的调整。它必须去适应一个新的世界,包括一个不可轻视的对手日本以及没有人会依照纯粹自由放任的法则竞争的世界。
就在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渐趋激烈时,国内第十大企业集团却分了家。显然,现在并不是谈论意识形态的时机。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企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竞争。竞争就是贷款保证所能提供的许多东西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它将保证克莱斯勒继续留在通用汽车与福特周围与之竞争。竞争是汽车业所需要的。在辩论克莱斯勒的前途时,一位福特的经销商投书到纽约时报:“过去25年,我一直是克莱斯勒的竞争者。但是我接受编辑你对克莱斯勒请救政府援助所写的基本论点……在一个民主自由的企业体系里联邦政府的适当角色并不是在协助强大者生存,而是维持竞争,当发展汽车比预期来得快时,如果克莱斯勒失败了,福特还能维持吗?”另一个在俄勒冈代理雪佛兰汽车的经销商在他的家乡登了全页的报纸广告,标题是“如果我们无法卖你们雪佛兰或本田,就买克莱斯勒吧!”广告又继续道:“竞争对我们产业、政府以及身为顾客的你都有益。”
除了保持竞争,拯救克莱斯勒同样地保持了许多工作机会。算算他们的工人,经销商和供应商,总计有60万人工作机会濒临危险。有些人相信即使他们失败了,他们的工人也可以在福特和通用找到职位。但情况并非如此。福特与通用刚好能卖出所有他们制造的小汽车,但他们并不是恰好有空的厂房,需要更多的工人。如果克莱斯勒关门的话,他们的工人几乎都要遭受失业。本来靠进口车才能满足美国对小汽车突然而不知餍足的需要,如果克莱斯勒失败,美国将不仅输入小汽车而已,也会输出工作机会。对此,艾克卡不禁要问:“如果克莱斯勒关门的话,国内的失业率在旦夕之间上升半个百分点,这对国家究竟有什么好处?
如果克莱斯勒失败,而千万个美国工作机会被日本人抢去的话,自由企业是不是会得救?如果克莱斯停止所制造与出售百万辆汽车和卡车,他们的自由市场体系真的会有竞争力吗?“如果对个人拯救,那么应该同时拯救他们的公司。毕竟工作是用来维持个人生活的。
财政部曾估计过如果克莱斯勒崩溃的话,第一年国家就将因解雇而花费27亿美元在失业保险及福利支出两方面。当国会知道在其选区内有多少人依赖克莱斯勒为生时,想法就完全改变了。在付出27亿元和在很大的收回机会下,用一半的金额提供贷款保证二者之中选择了后者。
当这场论战在国会内进行时,艾克卡正忙着尽量去筹措金钱,包括出售公司债券给其他公司。他觉得自己像个急需现金的毛毯商。他的精神低落,因为不管他到什么地方,从没有人对他说:“加油!你会成功的。”
在讨论期间,对克莱斯勒问题的解决,破产的说法相当流行。在联邦《破产法案》第十一章中,他们一直受到保障,直到债务全部清理完毕。或许几年以后,他们会以一家较小但较为健全的公司的姿态再出现。
但他们请教各种专家时,就像他们心里早已有数一样的,专家们告诉他们,像他们这种情形下的破产,将造成大灾难。因为他们的情况特殊,不像处理政府已经给你国防合同的案子,也跟谷类不同。当破产的传言阻断了公司的现金流量,导致周转问题,顾客就会取消订单,他们担心未来的担保范围及取得零件和服务的艰难,汽车再出售的价值就更不用寄予太多的奢望了。
还有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例子:当怀特卡车公司宣告破产时,他们以为可以藏身在第十一章的规则下掠夺贷款人,除了技术上一些问题,这种方法有可能奏效。他们的每一个顾客会说:“噢!不,他们破产了,我想我还是买别人的车子好。”有的银行想要叫克莱斯勒走上这条老路:“为什么你们要扯上政府?宣告破产啊!一直经营你们公司到破产。”
但他们不断地说:“瞧!我们是消费产业里一家主要的消费制造公司,如果这样做,我们连两个星期都无法撑过去呢!”如果破产时,他们的经销商会失去向其他产商进贷融资的能力。几乎所有经销商融资的管道会在一两天内被银行和融资公司所截断。估计大约有一半经销商要被迫破产。其他的会被通用汽车与福特吸收,将使他们在主要的市场上设有销售通路。供应商会要求预付贷款或采取货到收款的方式。他们的供应商大多是少于500 个员工的小企业。克莱斯勒破产对上千个依赖他们生存的小公司的伤害是不能忽视的。他们之中的许多公司也必须宣告破产,接着也会使克莱斯勒的职员失去某些生存的基本条件。
那么,撒手不管克莱斯勒,试想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破产会对这个国家有何影响?根据资料来源,克莱斯勒做的一项研究估计它的关门最后会使纳税人花费160 亿的钱在失业、福利及其他费用上。
破产的选择竟值这么多钱!
4. 舆论的抨击
在对克莱斯勒的前途所引起的全国性辩论时,每个人都持批评态度。专栏作家汤姆。威克在纽约时报上写着:“克莱斯勒应该把精力投到建造大众运输系统而不是汽车业。”社论漫画家曾有段时间特别注意克莱斯勒要求政府协助的报道内容。《华尔街日报》尤其冷酷无情。他们热衷于贷款保证的主题,他们甚至用上了令人难堪的标题“不可救药的克莱斯勒”。他们不仅在社论上反对政府对克莱斯勒的援助,更不肯轻易地放过艾克卡他们。他们按时报道每一件坏消息而忽略任何好的兆头。即使在克莱斯勒获得贷款保证之后,他们指出虽然克莱斯勒有足够的资金,有重组的公司,有崭新的管理,正确的产品和良好的品质,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的经济情况可能变糟,汽车的销售也许会更差劲。
几乎每天《华尔街日报》都会刊登一篇对克莱斯勒境况的反对文章,而每当这种事情一发生,艾克卡就必须耗用本已有限的时间去控制其在社会大众间造成的损害。
例如 1981 年的第一季度,福特损失了 4亿3900万美元,克莱斯勒正有所改进,不过还是损失了3 亿美元。而《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却是“福特损失比预计的少而克莱斯勒损失比预计的多。”那是惟一能使艾克卡看起来比福特还差劲的标题写法。显然,这是个用数字无法支持的说法。
几个月后,克莱斯勒的月份销货显示出比去年多了51%的利润。但是《华尔街日报》不得不指出:“这种比较已经受到扭曲了,因为克莱斯勒去年的销售额已经跌到谷底了。”而《华尔街日报》曾以去年生意较好作为指责他们低销售的借口。这件事使艾克卡想到了一个古老的犹太笑话。郭德保先生接到银行一纸通知说他账户已透支400 元的电话。
他说:“请查查上个月的对账单。”银行职员说:“您还有900 元的余额。”郭德保说:“那么再上个月呢?”对方回答是:“1200元。”郭德保又问:“再上个个月呢?”对方又回答:“1500元。”郭德保于是说:“请告诉我,在其他月份时,当我的账上还有很多钱时,我曾经打过电话给你吗?”这就是艾克卡对《华尔街日报》的看法。
在大学担任校刊编辑时,艾克卡已经知道直接标题的作者拥有的权力有多大。除非真的对主题特别感兴趣,否则大多数人很少读完整篇报道。对大多数人来说,标题就是报道内容。在贷款保证危机期间,在艾克卡借用了法律允许他们再借数额中一部分金钱之后,《华尔街日报》在社论上建议克莱斯勒应该“驱除了困境”,而他们至今闻名的社论“让他们尊严地死”,如今已成为在这个国家里新闻谩骂自由的历史的经典之作。艾克卡很清楚,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他们这一种权利。艾克卡被惹火了,他寄给编辑一封信,上面说:“事实上,由于病患服用了一半指定的药方还没有完全康复,你就宣称他应该被处死。我实在庆幸你并不是我的家庭医生。”
当克莱斯勒恢复元气之后,《华尔街日报》有时还不忘狙击一下。
1983年12月13日,艾克卡在全国新闻俱乐部宣布到年底时,他们就可以偿还所有政府支援的贷款。两天以后,曾经反对贷款保证的《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题名为《克莱斯勒的大转变》的报道,依照这篇文章的说法:“这种转变几乎到了夸张的地步……怎么可能这样快就把这家奄奄一息的公司变得这样生气勃勃?”在同一天,《华尔街日报》也刊登了一篇有关克莱斯勒的报道,标题是“克莱斯勒就好像减肥者,去了一身赘肉,但是仍需休养”。对于《华尔街日报》的偏见,艾克卡已经不再怀疑,他们有权表示他们的意见,但是只限于社论版。他们起码也应该说:“克莱斯勒必须这样做实在可惜,不过的确干得好!”在全国性的商业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报道。
“挽救”是个富有色彩的隐喻字眼。它造成一种漏水的船快被汹涌的大海所吞没的印象,它暗示只有船员是不够的。不过“挽救”至少比“乞求”这个字眼要好得多了。克莱斯勒并未要求任何免费的赠予,也不曾收过任何的赠予。
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克莱斯勒是一家巨大而完全独立的公司,不值得别人的帮助。为了驳斥这种传言,艾克卡说明了事实上克莱斯勒是许多小个体的合并体,他们是一家组合而成的公司。他们有11000 家供应商和4000家经销商。他们大部分都是小生意人而不是大阔佬,他们也许需要援手,但绝不是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