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俄国情结(2/2)
《叶卡特琳娜大帝传》作者:叶卡特琳娜大帝传 2017-02-13 12:11
凤,所以对嫁给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的穷酸亲王凯斯蒂昂·奥古斯特甚感悲哀。现在,她突然看见了北方射来的一线曙光。北方宫廷政变的消息传来,这个不乏机敏才思的女人立即不失时机地向伊丽莎白女皇写信表示祝贺,女皇给了她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1742年9月,柏林俄国大使馆的官员带给约翰娜一幅女皇的画像,镜框上还镶着豪华的钻石。同年底,约翰娜带着索菲亚到柏林,请著名的法国画家安托尼·佩斯纳给女儿画像。这张经过精心艺术加工的画像很快送到莫斯科,呈给伊丽莎白女皇。然后,约翰娜母女俩回到什切青,等候北方的佳音。
一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丽莎白女皇会垂青于什切青。13岁的索菲亚照样读书、旅行,一切都是老样子。但是小索菲亚:“已经流露出对声色的强烈**,尽管卡德尔,她母亲,她周围的人都没有向她揭示过两性关系的秘密,可是她经常感到突如其来的**,难以言传的冲动和**接触的需要。她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到了晚上,她被这股情感的狂热紧紧缠住。一阵昏乱消失之后,她又恢复了理智,变成一个不迷恋爱情,而只关注前程的孩子。”这时候,索菲亚已初涉爱河了。追求她的是比她年长10岁的乔治·路易舅舅。他没完没了地向她倾吐爱慕之情,把她带到野外的林子里轻轻地吻她。索菲亚开始时涨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拼命拒绝,但经不住舅舅的甜言蜜语和不知疲倦的进攻,也就半推半就地扑在乔治的怀里了。面对乔治的痴情,索菲亚感到幸福极了!她觉得自己是有魅力的,能够获得男人的欢心。乔治勇敢地向她求婚了,在当对的欧洲,这样的近亲是允许结婚的。但索菲亚还是理智地拒绝了。她后来声称:“除了几次拥抱外,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越轨行为。”是的,除了北方的召唤,索菲亚是不会与其他男人苟合的。
期盼总算没有落空。1744年1月1日,正当奥古斯特一家在采尔布斯特共进晚餐欢度元旦的时候,一位来自柏林的信使给全家带来了好消息:圣彼得堡的彼得·乌尔里希大公宫廷的大元帅布鲁默尔来信了。他在信中写道:“高贵的约翰娜·伊丽莎白公主:谨遵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陛下的秘谕,特通知您:庄严的陛下希望殿下偕同长女公主毫不延缓地莅临鄙国的皇宫……殿下的聪颖足以领悟女皇陛下急欲会见您和您的公主千金的真实意图,关于您女儿的才能在此已经广为传颂”①。信很长,对随行人员都作了明确的安排,但拒绝以任何理由要求奥古斯特陪同前往。距第一个信使不到两个钟头,第二个信使又飞驰而至,这次捎来了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一封信。如果说布鲁默尔在信中还是闪烁其辞的话,那么腓特烈国王的信则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北方宫廷的意图:“我直言不讳地告诉您,我特别尊重您的公主千金,我总希望能为她创造一个飞黄腾达的良机。因此,我考虑可否把她许配给她的第三亲表兄,即俄罗斯大公彼得·乌尔里希……”②
①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②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林娜二世》一书。
3. 普鲁士国王对他的廷臣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
马车在漫无边际的俄罗斯大草原上摇摇晃晃行进了十多天,约翰娜和索菲亚一行已疲惫不堪。为了御寒,她们在车里燃起了炉子,但仍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四肢麻木。为了驱赶昏昏睡意,索菲亚不时拉开车窗上的厚布,瞭望灰暗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她突然感到,在辽阔的俄罗斯,她是多么渺小和孤立无援!虽然有母亲的陪伴,但母亲又能给她多少帮助呢?索菲亚不禁怀念起她的老师来。她很后悔没有要求卡德尔小姐同行,启程的那天,这位令人尊敬的家庭女教师流泪了,她实在舍不得与她聪明的学生分手,并恳求她的学生告诉她此行的目的,但索菲亚佯装不知。15岁的她已懂得了原则高于感情:这么重要的事情怎能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呢?哪怕是最尊敬的老师也不行。
约翰娜一路抱怨不停:见鬼的路,怎么这样寒冷?还有那些该死的驿站,跟猪圈没有什么两样,男人、女人、孩子、看门的狗、鸡和马都横七竖八地睡在一间大房子里。普鲁士的客店多好,有佳肴,有暖房。
然而,埋怨归埋怨,约翰娜恨不得立即飞到莫斯科,以便在政治舞台上显山露水。一路上她也不管索菲亚的身体是否能够坚持得住,拼命摧着车夫赶路。她对女儿的全部关心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因为这是她施展政治才能的全部砝码。
俄国大公的婚事,实际上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外交政治的争斗。从大公身边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到女皇的宫廷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还有俄国枢密大臣别斯杜捷夫,都各打各的算盘,各为各的主子效力。在大公夫人的人选上,有法国公主、波兰国王的女儿萨克森公主和普鲁士国王的妹妹,极有影响力的首相别斯杜捷夫是反对法国和普鲁士的,所以他力主挑选萨克森公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个很有谋略的统治者。他既要阻止别斯杜捷夫的计划,又拒绝拿自己的妹妹作牺牲品,他说:“为了取代一个萨克森姑娘而牺牲一位普鲁士皇家血统的公主,是荒唐的想法。①”在这种情况下,他选中了索菲亚公主。要约翰娜把索菲亚的画像献给伊丽莎白女皇,就是他的主意。在他的授意下,大公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沙皇的宫廷御医兼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拼命向女皇鼓吹这一婚配方案的种种好处。
①引自《腓特烈二世回忆录》。
伊丽莎白是个没有主见而感情用事的女人,觉得这对表兄妹是般配的,也就同意了这一方案。她认为一个二等贵族家庭的公主一定比门第显赫的姑娘更温顺;而且从画像上看,那位姑娘体态健美,容颜也很俏丽;更何况她还是自家的亲戚,与大公本来就是表兄妹。她毫不犹豫地指示布鲁默尔发出了那份令索菲亚全家激动万分的邀请信。腓特烈二世获胜了。在约翰娜、索菲亚一行启程赴莫斯科时,他专门在柏林接见了她们。在约翰娜看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接见。因为腓特烈二世暗示她要设法为普鲁士效力。这是何等的荣耀和信任啊!约翰娜差不多要舍身相报了。
索菲亚比母亲更为激动,她在柏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礼遇。当国王得知她穿着不够华丽时,立即派人把他妹妹的一套官服送给她,并和她共进晚餐,还把她安排在自己身边就座,和她长时间交谈。他们谈文学、谈歌剧、谈喜剧、谈舞蹈等等,凡是能够谈的话题都谈到了,为他自己没有选错人而自豪。他请索菲亚把一碟蜜饯递给旁座的老臣,并且对那位老臣大声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15岁的索菲亚听到国王的赞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自己真的有那样杰出吗?对于这样的赞美,索菲亚终身难忘,即使在她的暮年,她也能逐字逐句地回想起普鲁士国王的原话来。
与国王的赞美相比,父亲的嘱托未免显得过于沉重。奥古斯特亲王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虽然平时难得在索菲亚面前表露儿女私情,但一想到女儿要离开自己远嫁荒蛮的北方大国,这个魁梧的元帅就禁不住暗自流泪。他觉得有必要对女儿提出慎重的告诫。他通宵达旦苦心孤诣地写了一篇劝戒书,题目就叫《备忘录》。他谆谆教导女儿要绝对服从女皇陛下;要服从丈夫;不要讲排场铺张浪费;不要参与政务;不要只顾玩耍,而要学会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等等。劝戒不厌其烦,详尽周到,而最重要的忠告是要求女儿继续信仰路德教,不要皈依俄罗斯的东正教。索菲亚愉快地接受了,并温柔地吻别了慈爱的父亲。不过,一上马车她就忘得差不多了。
4. 索菲亚见到朝思暮想的表兄后,一下子凉了半截
1744年2月5日,疲惫不堪的约翰娜一行终于来到了涅瓦河畔的俄罗斯城市米塔瓦。本城的驻军司令沃依埃科夫上校殷勤地接待了女皇陛下的客人,并于第二天亲自把她们护送到里加城。
当她们还在城郊的时候,突然听到隆隆的炮声,约翰娜吓得心惊肉跳,以为爆发了战争,沃依埃科夫上校连忙解释说:“尊敬的公爵夫人殿下,这是里加为迎接您而鸣放的礼炮。”车队在城门口停下,约翰娜和索菲亚在上校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步下马车。她们立即发现城门口已站好了两排官员,正在恭迎她们。
城堡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约翰娜和索菲亚由穿着整齐的仆人们领着,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走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套房。她们匆匆换过衣饰,简单地打扮了一下,仆人们就在外面敲门了。原来已到就餐的时间了。
当时就餐的情景,给了约翰娜终身难忘的印象。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当我入席时,传来了军号的声音。户外警卫队的鼓声、笛子声、双簧管声充斥天宇。我总觉得自己像身处在女皇陛下或某位伟大国君的侍从队中。我不敢相信,这是为我安排的,因为在别的地方不可能为我而擂鼓,在另外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礼节。”①
①参见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
索菲亚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隆重礼节惊呆了。二十多天来,她已习惯了在广袤的俄罗斯原野上孤独地行驶,突然碰到如此壮观和喧哗的场面,她差点不知所措。但她很快就镇静下来了,因为她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她这个异国的客人。她的心里不觉涌起一股甜意,一种幸福的满足感:二十多天的辛苦没有白费,她要成为俄罗斯皇后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而且,到了莫斯科还不知有什么样的隆重礼节在等候她呢?索菲亚渴望会见她的恩人伊丽莎白女皇。
在里加稍稍休整后,约翰娜一行在宫廷大元帅金亲王的陪同下,向圣彼得堡进发了。天上还飘着雪花,地上已有二尺多厚的积雪了。伊丽莎白考虑十分周到,她派手下送来了皇宫最华丽的雪橇式马车。据说这种雪橇是彼得大帝亲自设计的。它由十二匹马牵引,速度极快,而且不可能翻倒。约翰娜对女皇陛下赠送的雪橇十分赞赏,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的外形很大,上部和我们德国的轻马车相似。它包着红色呢绒,镶有银线。下面铺着非常洁净的锦缎褥子,供你偃卧。头下还放着另一些枕头,盖的是毛皮被子,这样,你就感觉和在床上完全一样。此外,车夫座位和后部之间的很长距离,还有别的用处,不管我们经过什么样的坎坷道路,它能使我们根本感觉不到震动。雪橇底层是一些箱子,可以随意安放。①”陪伴她们的是一支庞大的车从。前面有一支俄国精锐的禁卫军骑兵开道,周围奔驰着另一支骑兵分队。此外,还有近百人的服务人员紧随其后。索菲亚激动不已,这个来自普鲁士小城的公主被俄罗斯的广阔和神秘震撼了。她突然觉得要戴上俄国的凤冠绝非易事,没有与这个国家的广阔和神秘相称的智慧和心机,是难以坐稳这个宝座的。
①齐比克《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婚事旅行》。
2月14日,车队顺利到达圣彼得堡。欢迎的场面自然比里加壮观多了。约翰娜感觉自己是在享受王后的礼遇。她在自己的套间里一口气会见了上千位卑谦的官贝,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女人可能会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人们都对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约翰娜几乎忘记了还有伊丽莎白的存在,仿佛自己就是女皇。法国大使拉谢塔迪侯爵不失时机地利用了约翰娜的愚蠢和狂妄。这位女皇的前任情夫长着一副女人脸,柔嫩而秀美。由于受过女皇的恩惠,在俄国宫廷有不小的影响。他正暗中操纵着宫廷中的法国派,力主大公同索菲亚结亲,反对主张同奥地利结亲的别斯杜捷夫,他对约翰娜和索菲亚恭维备至,并建议她们必须在2月21日前赶往莫斯科,因为那天是大公的生日,女皇对她们的到来一定十分高兴。
约翰娜和索菲亚从内心非常感谢拉谢塔迪侯爵,要不是他的提醒,她们差点失去了获得女皇陛下最初的好印象的机会。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的劳累还没有消除,对圣彼得堡的雪景也无意观赏,约翰娜迫不及待地又催着纳里希·金启程了。由30辆雪橇组成的庞大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不分昼夜地奔驰着,沿途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惊叹和驻足观望。
2月20日晚上时许8,普鲁士的两位公主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莫斯科。她们被欢迎的人群簇拥着走进下榻的套房。一想到即将见到整个欧洲都在谈论的伊丽莎白女皇,母女俩倦意顿消。她们匆匆换上女皇赠送的宫服,喝点温热的饮料。然后,兴奋而焦急地等待着决定她们命运的人出现。
第一个进来的却不是女皇,而是俄国大公彼得·乌尔里希。他鼓着眼睛,歪斜着嘴巴,干瘪的脸上没有丝毫青春活力。一见到索菲亚,他就高兴地用德语喊道:“菲辛!菲辛!你来了,真好!”索菲亚却像三伏天掉到井水里,一下子凉了半截:难道眼睛欺骗了自己?五年前他似乎比现在漂亮许多,怎么会越长越丑陋呢,看着表兄兴高采烈的样子,索菲亚心里稍稍舒坦一些,只要表兄不是太傻而是真心喜欢自己,丑一点就丑一点吧!他毕竟是未来的俄国沙皇啊!
彼得·乌尔里希告诉表妹,女皇正在大厅里等候,然后带着她们经过一道道大门,在达官贵人和宫廷侍女们谄媚、欣赏、羡慕或者挑剔的目光中走进了女皇的会客厅。
一年过去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伊丽莎白女皇会垂青于什切青。13岁的索菲亚照样读书、旅行,一切都是老样子。但是小索菲亚:“已经流露出对声色的强烈**,尽管卡德尔,她母亲,她周围的人都没有向她揭示过两性关系的秘密,可是她经常感到突如其来的**,难以言传的冲动和**接触的需要。她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原因。尤其到了晚上,她被这股情感的狂热紧紧缠住。一阵昏乱消失之后,她又恢复了理智,变成一个不迷恋爱情,而只关注前程的孩子。”这时候,索菲亚已初涉爱河了。追求她的是比她年长10岁的乔治·路易舅舅。他没完没了地向她倾吐爱慕之情,把她带到野外的林子里轻轻地吻她。索菲亚开始时涨红了脸,不好意思地拼命拒绝,但经不住舅舅的甜言蜜语和不知疲倦的进攻,也就半推半就地扑在乔治的怀里了。面对乔治的痴情,索菲亚感到幸福极了!她觉得自己是有魅力的,能够获得男人的欢心。乔治勇敢地向她求婚了,在当对的欧洲,这样的近亲是允许结婚的。但索菲亚还是理智地拒绝了。她后来声称:“除了几次拥抱外,我们之间没有发生过越轨行为。”是的,除了北方的召唤,索菲亚是不会与其他男人苟合的。
期盼总算没有落空。1744年1月1日,正当奥古斯特一家在采尔布斯特共进晚餐欢度元旦的时候,一位来自柏林的信使给全家带来了好消息:圣彼得堡的彼得·乌尔里希大公宫廷的大元帅布鲁默尔来信了。他在信中写道:“高贵的约翰娜·伊丽莎白公主:谨遵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陛下的秘谕,特通知您:庄严的陛下希望殿下偕同长女公主毫不延缓地莅临鄙国的皇宫……殿下的聪颖足以领悟女皇陛下急欲会见您和您的公主千金的真实意图,关于您女儿的才能在此已经广为传颂”①。信很长,对随行人员都作了明确的安排,但拒绝以任何理由要求奥古斯特陪同前往。距第一个信使不到两个钟头,第二个信使又飞驰而至,这次捎来了的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的一封信。如果说布鲁默尔在信中还是闪烁其辞的话,那么腓特烈国王的信则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北方宫廷的意图:“我直言不讳地告诉您,我特别尊重您的公主千金,我总希望能为她创造一个飞黄腾达的良机。因此,我考虑可否把她许配给她的第三亲表兄,即俄罗斯大公彼得·乌尔里希……”②
①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琳娜二世》。
②引自卡·瓦利舍夫斯基《叶卡特林娜二世》一书。
3. 普鲁士国王对他的廷臣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
马车在漫无边际的俄罗斯大草原上摇摇晃晃行进了十多天,约翰娜和索菲亚一行已疲惫不堪。为了御寒,她们在车里燃起了炉子,但仍被寒风冻得瑟瑟发抖,四肢麻木。为了驱赶昏昏睡意,索菲亚不时拉开车窗上的厚布,瞭望灰暗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草原。她突然感到,在辽阔的俄罗斯,她是多么渺小和孤立无援!虽然有母亲的陪伴,但母亲又能给她多少帮助呢?索菲亚不禁怀念起她的老师来。她很后悔没有要求卡德尔小姐同行,启程的那天,这位令人尊敬的家庭女教师流泪了,她实在舍不得与她聪明的学生分手,并恳求她的学生告诉她此行的目的,但索菲亚佯装不知。15岁的她已懂得了原则高于感情:这么重要的事情怎能随随便便告诉别人呢?哪怕是最尊敬的老师也不行。
约翰娜一路抱怨不停:见鬼的路,怎么这样寒冷?还有那些该死的驿站,跟猪圈没有什么两样,男人、女人、孩子、看门的狗、鸡和马都横七竖八地睡在一间大房子里。普鲁士的客店多好,有佳肴,有暖房。
然而,埋怨归埋怨,约翰娜恨不得立即飞到莫斯科,以便在政治舞台上显山露水。一路上她也不管索菲亚的身体是否能够坚持得住,拼命摧着车夫赶路。她对女儿的全部关心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因为这是她施展政治才能的全部砝码。
俄国大公的婚事,实际上是欧洲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外交政治的争斗。从大公身边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到女皇的宫廷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还有俄国枢密大臣别斯杜捷夫,都各打各的算盘,各为各的主子效力。在大公夫人的人选上,有法国公主、波兰国王的女儿萨克森公主和普鲁士国王的妹妹,极有影响力的首相别斯杜捷夫是反对法国和普鲁士的,所以他力主挑选萨克森公主。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个很有谋略的统治者。他既要阻止别斯杜捷夫的计划,又拒绝拿自己的妹妹作牺牲品,他说:“为了取代一个萨克森姑娘而牺牲一位普鲁士皇家血统的公主,是荒唐的想法。①”在这种情况下,他选中了索菲亚公主。要约翰娜把索菲亚的画像献给伊丽莎白女皇,就是他的主意。在他的授意下,大公的家庭教师、德国人布鲁默尔、沙皇的宫廷御医兼总管、法国人莱斯托克拼命向女皇鼓吹这一婚配方案的种种好处。
①引自《腓特烈二世回忆录》。
伊丽莎白是个没有主见而感情用事的女人,觉得这对表兄妹是般配的,也就同意了这一方案。她认为一个二等贵族家庭的公主一定比门第显赫的姑娘更温顺;而且从画像上看,那位姑娘体态健美,容颜也很俏丽;更何况她还是自家的亲戚,与大公本来就是表兄妹。她毫不犹豫地指示布鲁默尔发出了那份令索菲亚全家激动万分的邀请信。腓特烈二世获胜了。在约翰娜、索菲亚一行启程赴莫斯科时,他专门在柏林接见了她们。在约翰娜看来,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接见。因为腓特烈二世暗示她要设法为普鲁士效力。这是何等的荣耀和信任啊!约翰娜差不多要舍身相报了。
索菲亚比母亲更为激动,她在柏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礼遇。当国王得知她穿着不够华丽时,立即派人把他妹妹的一套官服送给她,并和她共进晚餐,还把她安排在自己身边就座,和她长时间交谈。他们谈文学、谈歌剧、谈喜剧、谈舞蹈等等,凡是能够谈的话题都谈到了,为他自己没有选错人而自豪。他请索菲亚把一碟蜜饯递给旁座的老臣,并且对那位老臣大声说:“请收下这来自爱神和美神之手的礼物吧!”15岁的索菲亚听到国王的赞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自己真的有那样杰出吗?对于这样的赞美,索菲亚终身难忘,即使在她的暮年,她也能逐字逐句地回想起普鲁士国王的原话来。
与国王的赞美相比,父亲的嘱托未免显得过于沉重。奥古斯特亲王是个忠厚老实之人。虽然平时难得在索菲亚面前表露儿女私情,但一想到女儿要离开自己远嫁荒蛮的北方大国,这个魁梧的元帅就禁不住暗自流泪。他觉得有必要对女儿提出慎重的告诫。他通宵达旦苦心孤诣地写了一篇劝戒书,题目就叫《备忘录》。他谆谆教导女儿要绝对服从女皇陛下;要服从丈夫;不要讲排场铺张浪费;不要参与政务;不要只顾玩耍,而要学会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等等。劝戒不厌其烦,详尽周到,而最重要的忠告是要求女儿继续信仰路德教,不要皈依俄罗斯的东正教。索菲亚愉快地接受了,并温柔地吻别了慈爱的父亲。不过,一上马车她就忘得差不多了。
4. 索菲亚见到朝思暮想的表兄后,一下子凉了半截
1744年2月5日,疲惫不堪的约翰娜一行终于来到了涅瓦河畔的俄罗斯城市米塔瓦。本城的驻军司令沃依埃科夫上校殷勤地接待了女皇陛下的客人,并于第二天亲自把她们护送到里加城。
当她们还在城郊的时候,突然听到隆隆的炮声,约翰娜吓得心惊肉跳,以为爆发了战争,沃依埃科夫上校连忙解释说:“尊敬的公爵夫人殿下,这是里加为迎接您而鸣放的礼炮。”车队在城门口停下,约翰娜和索菲亚在上校的搀扶下小心翼翼地步下马车。她们立即发现城门口已站好了两排官员,正在恭迎她们。
城堡里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约翰娜和索菲亚由穿着整齐的仆人们领着,在喧天的鼓乐声中走进了早已准备好的套房。她们匆匆换过衣饰,简单地打扮了一下,仆人们就在外面敲门了。原来已到就餐的时间了。
当时就餐的情景,给了约翰娜终身难忘的印象。她在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当我入席时,传来了军号的声音。户外警卫队的鼓声、笛子声、双簧管声充斥天宇。我总觉得自己像身处在女皇陛下或某位伟大国君的侍从队中。我不敢相信,这是为我安排的,因为在别的地方不可能为我而擂鼓,在另外一些地方,根本没有这样的礼节。”①
①参见卡·瓦利舍夫斯基《俄国女皇》。
索菲亚也被这突如其来的隆重礼节惊呆了。二十多天来,她已习惯了在广袤的俄罗斯原野上孤独地行驶,突然碰到如此壮观和喧哗的场面,她差点不知所措。但她很快就镇静下来了,因为她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她,为了她这个异国的客人。她的心里不觉涌起一股甜意,一种幸福的满足感:二十多天的辛苦没有白费,她要成为俄罗斯皇后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而且,到了莫斯科还不知有什么样的隆重礼节在等候她呢?索菲亚渴望会见她的恩人伊丽莎白女皇。
在里加稍稍休整后,约翰娜一行在宫廷大元帅金亲王的陪同下,向圣彼得堡进发了。天上还飘着雪花,地上已有二尺多厚的积雪了。伊丽莎白考虑十分周到,她派手下送来了皇宫最华丽的雪橇式马车。据说这种雪橇是彼得大帝亲自设计的。它由十二匹马牵引,速度极快,而且不可能翻倒。约翰娜对女皇陛下赠送的雪橇十分赞赏,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它的外形很大,上部和我们德国的轻马车相似。它包着红色呢绒,镶有银线。下面铺着非常洁净的锦缎褥子,供你偃卧。头下还放着另一些枕头,盖的是毛皮被子,这样,你就感觉和在床上完全一样。此外,车夫座位和后部之间的很长距离,还有别的用处,不管我们经过什么样的坎坷道路,它能使我们根本感觉不到震动。雪橇底层是一些箱子,可以随意安放。①”陪伴她们的是一支庞大的车从。前面有一支俄国精锐的禁卫军骑兵开道,周围奔驰着另一支骑兵分队。此外,还有近百人的服务人员紧随其后。索菲亚激动不已,这个来自普鲁士小城的公主被俄罗斯的广阔和神秘震撼了。她突然觉得要戴上俄国的凤冠绝非易事,没有与这个国家的广阔和神秘相称的智慧和心机,是难以坐稳这个宝座的。
①齐比克《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婚事旅行》。
2月14日,车队顺利到达圣彼得堡。欢迎的场面自然比里加壮观多了。约翰娜感觉自己是在享受王后的礼遇。她在自己的套间里一口气会见了上千位卑谦的官贝,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女人可能会成为俄国大公的岳母。人们都对她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约翰娜几乎忘记了还有伊丽莎白的存在,仿佛自己就是女皇。法国大使拉谢塔迪侯爵不失时机地利用了约翰娜的愚蠢和狂妄。这位女皇的前任情夫长着一副女人脸,柔嫩而秀美。由于受过女皇的恩惠,在俄国宫廷有不小的影响。他正暗中操纵着宫廷中的法国派,力主大公同索菲亚结亲,反对主张同奥地利结亲的别斯杜捷夫,他对约翰娜和索菲亚恭维备至,并建议她们必须在2月21日前赶往莫斯科,因为那天是大公的生日,女皇对她们的到来一定十分高兴。
约翰娜和索菲亚从内心非常感谢拉谢塔迪侯爵,要不是他的提醒,她们差点失去了获得女皇陛下最初的好印象的机会。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的劳累还没有消除,对圣彼得堡的雪景也无意观赏,约翰娜迫不及待地又催着纳里希·金启程了。由30辆雪橇组成的庞大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不分昼夜地奔驰着,沿途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惊叹和驻足观望。
2月20日晚上时许8,普鲁士的两位公主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莫斯科。她们被欢迎的人群簇拥着走进下榻的套房。一想到即将见到整个欧洲都在谈论的伊丽莎白女皇,母女俩倦意顿消。她们匆匆换上女皇赠送的宫服,喝点温热的饮料。然后,兴奋而焦急地等待着决定她们命运的人出现。
第一个进来的却不是女皇,而是俄国大公彼得·乌尔里希。他鼓着眼睛,歪斜着嘴巴,干瘪的脸上没有丝毫青春活力。一见到索菲亚,他就高兴地用德语喊道:“菲辛!菲辛!你来了,真好!”索菲亚却像三伏天掉到井水里,一下子凉了半截:难道眼睛欺骗了自己?五年前他似乎比现在漂亮许多,怎么会越长越丑陋呢,看着表兄兴高采烈的样子,索菲亚心里稍稍舒坦一些,只要表兄不是太傻而是真心喜欢自己,丑一点就丑一点吧!他毕竟是未来的俄国沙皇啊!
彼得·乌尔里希告诉表妹,女皇正在大厅里等候,然后带着她们经过一道道大门,在达官贵人和宫廷侍女们谄媚、欣赏、羡慕或者挑剔的目光中走进了女皇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