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忍辱法门(2/2)
《释迦牟尼传》作者:释迦牟尼传 2017-02-13 12:13
捧腹大笑……
原来,这个青春烂漫、适值妙龄的姑娘被婆罗门用三块金砖收买。不料,这段魔鬼的插曲成为全城的丑闻。婆罗门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件婆罗门一手制造的丑闻,很快就传到波斯匿王的耳朵里。他一怒之下,下谕擒拿金舍尼,要惩以宫刑。
释迦牟尼知道后,火速来到王宫中,替金舍尼说情。
“尊敬的陛下,”佛陀双手合十,执意恳求:“万万不能这样做,赦免了那个可怜无知的民女吧!”
“佛陀,朕要用威严和勇气警告世人,今后如有毁佛辱佛者,一概遭致如此下场,绝不宽容!”
“陛下,这不是威严和勇敢。倘若以威严和勇敢去杀人,那只是残酷和无能;拯救愚昧无知的生命,使其大觉大悟,那才是真正的威严和勇敢。”
“唔,佛陀,你说什么?请你再说一遍。”
释迦牟尼又一字一顿地慷慨陈词,令人感动。灼见中不乏理性,智慧中掺糅慈悲。波斯匿王了然地默默颔首。
最后,波斯匿王终于放宽了量刑,下谕罚以金舍尼削光头发。这个荡女子的害人手段就是以她的容颜丽质招摇撞骗。而今削掉她一头飘飞舞动、丰盛美丽的秀发,押解她过街示众,叫她在众人面前自惭形秽,无颜面世,也算是减罪赦免,以示宽大。
不料,这一执刑差事落到优波离的身上,因为他是理发匠。这一天,宣判集会在精舍大门外的场地上召开。当舍利弗向优波离传达王令时,这个理发匠怕弄脏了他的刀子,硬是不肯动手。
舍利弗再三申明,这是波斯匿王对金舍尼最后的惩罚。叫优波离执刑,也是王命。剃头匠这才不得不听从。他只好用自己的一把剃头刀子,来表明王法的威严和罪人的耻辱。
金舍尼只顾用手捂着脸,羞愧无颜。
释迦牟尼法眼识破,众生的心灵在贪、嗔、痴三毒的熏染下,根契浅薄,恶习扎深。生活在五欲交错、光怪陆离的红尘现世,因心地不净,妄念不拭,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而咨情纵欲,放浪形骸,追名逐利,执妄忘真。多少众生疲于奔命,为外境牵来牵去,莫名其妙地被五欲折腾得死去活来,昧蔽了真心,耗散了精力……最后陷入迷妄的深渊,不能自拔,自遭毁灭。
金舍尼正是因此而沦入羞辱的绝境。
罪恶的耻辱,耻辱的罪恶。颠颠倒倒,倒倒颠颠。佛陀胜似天高的感召,意似海深的教化,使众生利令智昏的心田受到冲涤,使凡俗**放纵的灵魂得到净化。
峰回路转,本自圆成。金舍尼终于从人生的岔路上,翻然折转回来了。
一天,释迦牟尼率弟子们在京城的大街上募缘教化,见一个人迎头跪倒在他的面前,双手合十,礼拜不止,嘴唇剧烈地颤抖着,痛不欲生,两行滚烫的热泪把喉咙哽咽住了……
佛陀定睛一看,是金舍尼。这情景像汹涌的潮水冲入佛陀的眼帘,使他不知所措。
金舍尼肩头耸动,百感交集,泣不成语:“佛陀,我要皈依……出家……永远出家……不知你能不能收下我……我这个有罪的贱女?……”
佛陀见她自脱其缚,进趣悟门,不假思索地伸手摸摸她的头顶:“唔,信女……”
“我不是信女,我是罪人。”她望了一眼佛陀,继而羞愧地低下头去:“我虽然是一个罪人,可我知道,我的痴愚比罪孽还大,我的迷狂比欲心还盛,我的恶习比本性还劣。佛陀,现在我认为一切都无了……”
金舍尼出语惊人,佛陀顿感振奋,喜从心来:“金舍尼,你真性复归,悟证本来了。你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从现在起是一个息灭烦恼、一心安住的信女了。我同意你皈依佛家,为三宝的弟子!”
金舍尼感动得痛哭流涕,向佛陀礼拜不止。行路的人们见了,无不震惊。
此后,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她低头无言地默跪在佛陀座前,忏悔感知从前的罪业。
她怎样才能解脱自己的困境和苦厄呢?她终于听见了佛陀度化开悟的声音:
“世人越是怨恨唾骂,你就越是应该从容顺受。万万不可对境生心。信女金舍尼,你了悟自悟,随缘苦修吧!”
正信的佛子安于受苦受害,而无丝毫怨恨,作为真如信仰的内容。佛家经典《成唯识论》中说:“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显扬圣教论》中进一步解释:“忍波罗蜜多:谓或忍他人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谓苦不乱性,或因审查诸法正慧性。”《六度集经》更是说:“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
对于众生而言,释迦佛陀既是佛门尊仰无上的圣主,同时也是众生卑微的忠仆。至于金舍尼这个戴罪之身的少女,就更微不足道了。看来,她势必要跨越忍辱的水深火热的苦海。
原来,佛陀是叫她去追求无我和超脱。
少女好似从一场昏昏噩噩的大梦中惊醒,她才感到极其宁静和惬意,心灵空虚无我,处处无住,了了常明。
原来,这个青春烂漫、适值妙龄的姑娘被婆罗门用三块金砖收买。不料,这段魔鬼的插曲成为全城的丑闻。婆罗门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件婆罗门一手制造的丑闻,很快就传到波斯匿王的耳朵里。他一怒之下,下谕擒拿金舍尼,要惩以宫刑。
释迦牟尼知道后,火速来到王宫中,替金舍尼说情。
“尊敬的陛下,”佛陀双手合十,执意恳求:“万万不能这样做,赦免了那个可怜无知的民女吧!”
“佛陀,朕要用威严和勇气警告世人,今后如有毁佛辱佛者,一概遭致如此下场,绝不宽容!”
“陛下,这不是威严和勇敢。倘若以威严和勇敢去杀人,那只是残酷和无能;拯救愚昧无知的生命,使其大觉大悟,那才是真正的威严和勇敢。”
“唔,佛陀,你说什么?请你再说一遍。”
释迦牟尼又一字一顿地慷慨陈词,令人感动。灼见中不乏理性,智慧中掺糅慈悲。波斯匿王了然地默默颔首。
最后,波斯匿王终于放宽了量刑,下谕罚以金舍尼削光头发。这个荡女子的害人手段就是以她的容颜丽质招摇撞骗。而今削掉她一头飘飞舞动、丰盛美丽的秀发,押解她过街示众,叫她在众人面前自惭形秽,无颜面世,也算是减罪赦免,以示宽大。
不料,这一执刑差事落到优波离的身上,因为他是理发匠。这一天,宣判集会在精舍大门外的场地上召开。当舍利弗向优波离传达王令时,这个理发匠怕弄脏了他的刀子,硬是不肯动手。
舍利弗再三申明,这是波斯匿王对金舍尼最后的惩罚。叫优波离执刑,也是王命。剃头匠这才不得不听从。他只好用自己的一把剃头刀子,来表明王法的威严和罪人的耻辱。
金舍尼只顾用手捂着脸,羞愧无颜。
释迦牟尼法眼识破,众生的心灵在贪、嗔、痴三毒的熏染下,根契浅薄,恶习扎深。生活在五欲交错、光怪陆离的红尘现世,因心地不净,妄念不拭,抵制不住外界的诱惑而咨情纵欲,放浪形骸,追名逐利,执妄忘真。多少众生疲于奔命,为外境牵来牵去,莫名其妙地被五欲折腾得死去活来,昧蔽了真心,耗散了精力……最后陷入迷妄的深渊,不能自拔,自遭毁灭。
金舍尼正是因此而沦入羞辱的绝境。
罪恶的耻辱,耻辱的罪恶。颠颠倒倒,倒倒颠颠。佛陀胜似天高的感召,意似海深的教化,使众生利令智昏的心田受到冲涤,使凡俗**放纵的灵魂得到净化。
峰回路转,本自圆成。金舍尼终于从人生的岔路上,翻然折转回来了。
一天,释迦牟尼率弟子们在京城的大街上募缘教化,见一个人迎头跪倒在他的面前,双手合十,礼拜不止,嘴唇剧烈地颤抖着,痛不欲生,两行滚烫的热泪把喉咙哽咽住了……
佛陀定睛一看,是金舍尼。这情景像汹涌的潮水冲入佛陀的眼帘,使他不知所措。
金舍尼肩头耸动,百感交集,泣不成语:“佛陀,我要皈依……出家……永远出家……不知你能不能收下我……我这个有罪的贱女?……”
佛陀见她自脱其缚,进趣悟门,不假思索地伸手摸摸她的头顶:“唔,信女……”
“我不是信女,我是罪人。”她望了一眼佛陀,继而羞愧地低下头去:“我虽然是一个罪人,可我知道,我的痴愚比罪孽还大,我的迷狂比欲心还盛,我的恶习比本性还劣。佛陀,现在我认为一切都无了……”
金舍尼出语惊人,佛陀顿感振奋,喜从心来:“金舍尼,你真性复归,悟证本来了。你已经不是一个罪人,从现在起是一个息灭烦恼、一心安住的信女了。我同意你皈依佛家,为三宝的弟子!”
金舍尼感动得痛哭流涕,向佛陀礼拜不止。行路的人们见了,无不震惊。
此后,无数个清晨和黄昏,她低头无言地默跪在佛陀座前,忏悔感知从前的罪业。
她怎样才能解脱自己的困境和苦厄呢?她终于听见了佛陀度化开悟的声音:
“世人越是怨恨唾骂,你就越是应该从容顺受。万万不可对境生心。信女金舍尼,你了悟自悟,随缘苦修吧!”
正信的佛子安于受苦受害,而无丝毫怨恨,作为真如信仰的内容。佛家经典《成唯识论》中说:“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显扬圣教论》中进一步解释:“忍波罗蜜多:谓或忍他人不饶益不恚性,或因安受谓苦不乱性,或因审查诸法正慧性。”《六度集经》更是说:“忍不可忍者,万福之源。”
对于众生而言,释迦佛陀既是佛门尊仰无上的圣主,同时也是众生卑微的忠仆。至于金舍尼这个戴罪之身的少女,就更微不足道了。看来,她势必要跨越忍辱的水深火热的苦海。
原来,佛陀是叫她去追求无我和超脱。
少女好似从一场昏昏噩噩的大梦中惊醒,她才感到极其宁静和惬意,心灵空虚无我,处处无住,了了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