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烽烟突起(2/2)
《马克·波罗传》作者:马克·波罗传 2017-02-13 12:14
,这办不到,我们是草原上的雄鹰,不是一群绵羊。你回去告诉大汗,我们只是希望自己还像个蒙古人。”
乃颜口口声声“我们”、“我们”,马可知道在他背后已经聚集了一批桀骜不驯的诸王。果然,马可向乃颜鞠躬告辞出了帐篷之后,发现在这片无边的帐篷城里,不光飘着乃颜绣着景教十字架的旗帜,还有几面他不认识的亲王的旗帜。
“王爷的魅力是非凡的。”马可顺势奉承了几句。陪同马可的王府官高兴了起来,唠唠叨叨地告诉他,有合赤温的曾孙哈丹秃鲁干、胜纳哈儿,阔列坚的曾孙也不干等人正在此处。
正说着,一大队骑兵从他们面前呼啸而过。队伍正中有一位头戴罟罟皮帽、身披毛皮大氅的体格高大健壮的青年女子。王府官看马可愣愣地呆看着,笑着告诉他这是海都王的女儿艾吉阿姆。马可一下想起来了,这位公主可是声名远扬,因为她立了个规矩,凡是与她角力并能打败她的青年男子,就可以娶她。霎时间,多少人想入非非,蠢蠢欲动,但就是没有一个男的不败下阵来,每个人都被罚送公主一百匹马,几乎天下无敌的公主差不多赢了一万匹马。她也在这儿,马可暗想事态的严重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除了随处可见的士兵外,细心的马可还发现乃颜囤积了大量的军械和粮草,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其数量足够10余万大军用的。
回去的路上,马可的心情很沉重,乃颜在他告辞时说的几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你难道忘了自己是作为教皇特使来到这里,宣扬基督教义的吗?”不管怎么说,乃颜的旗帜上绣着十字架,无论如何自己要尽力避免这场战争,避免百姓遭受劫难。
到了大都,马可立即向忽必烈详尽地禀报了此行的所见所闻。忽必烈依旧懒洋洋地靠在巨大的龙椅靠背上,当他听到乃颜那里聚集着一些亲王,尤其是有海都的女儿艾吉阿姆时,一下警觉起来:“你肯定没看错?”忽必烈的口气非常严厉。
“绝对没有。”马可保证说,“大汗,乃颜只是不想受约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平的希望是有的,可以再努力一次。”
“他们懂什么!在马上可以打天下,难道在马上可以治理天下吗?”忽必烈沉着脸。
但是,马可的建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同,忽必烈同意再试一次,他派伯颜为使臣。一方面劝慰乃颜,另一方面觇视动静。作为预防性措施,忽必烈下令解除乃颜对东北诸军的领导权,改任别里古台的曾孙、诸王梅里铁木儿节制。
1287年2月,伯颜奉旨前往乃颜的领地。
一个多月后的上都宣文阁,忽必烈正在翻阅各地的奏章 。一名内侍匆匆来报,伯颜回来了。
伯颜风尘仆仆、满脸倦色地来到宣文阁:“乃颜必反,大汗。”朝臣们大惊,而忽必烈仍然平静似水,他太了解乃颜这些人了。伯颜见到乃颜之后,乃颜果然一口回绝了忽必烈的和平之意,而且将伯颜软禁在驿站之内。伯颜用名马宝裘重赂监视他的驿吏,才得以脱身。只是现在还不清楚乃颜如果叛乱,有多少诸王参与,规模有多大。
众臣正在商议之时,梅里铁木儿密报,乃颜派遣使者前来征发东道的兵士,忽必烈立即下诏,不得发给乃颜一兵一卒。
没多久,从北京宣慰使司通过急递铺传来了紧急公文,内侍不敢耽误,立刻送进内宫。忽必烈正在寝宫内休息。当内侍打开这个长一尺、宽四寸、高三寸、黑油红字密封的小匣子时,马可觉得心快从喉咙跳出来了。
忽必烈打开文卷,顿时脸沉似铁:“立命中书省、枢密院各位大臣到洪禧殿议事。”
洪禧殿内,王公大臣各就其位,忽必烈还未登上宝座。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乃颜的此次叛乱,不同于各汗国之间的领土之争,他的矛头直指大汗,纳牙、也不干等一批诸王参与其中,最糟的是一直和朝廷作对的海都准备集10万人马举兵响应,西部边境已是烽烟四起。朝臣们说什么的都有,就是形不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决议。
忽必烈登座,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马可对忽必烈的改变甚为惊骇。这位往日疲惫不堪的老人,突然又变成了一头雄狮。“我宽恕他们的次数太多了,每次都尽量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贪婪是没有止境的。”大殿内里响着忽必烈洪亮的声音,他指着马可说:“乃颜决不是爱好和平的人,他的叛乱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是想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就在他和你谈话的时候,战争的车轮已经向前滚动了。”他的声音随着愤怒越升越高,“从他们长大成人开始,就一直滋扰生事。这次朕决不宽恕他们,决不!”
没有人敢说一句话。皇孙铁穆耳打破了沉默:“大汗有什么旨意?”
“调集南方各省的军队需要多长时间?”忽必烈问枢密院。
“最少要40天,甚至更长一点,还要准备大量的军需物资。”
“太晚了。”忽必烈自言自语道,“南方各省虽说现在已基本平定,但是有的省局势依然不稳,不能依靠他们。”
“大汗准备调何处军队?”
“西部边境的部分驻军,上都和大都的留守部队,上都和大都沿线的驻军,再加上御林军,有10多万人,足够了。”
“谁统领大军?”
“朕要御驾亲征。”
忽必烈的话,引起了一片惊愕。马可和众臣们一样疑惧。要知道,忽必烈差不多有30年未亲自统军作战了,而且他自中年以后就患有足疾,行动不便。现在,他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年高体衰,众人都不敢想像,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谏。
忽必烈传旨北京等处宣慰司,立刻切断和乃颜的一切联系,封锁交通,不得有任何消息泄露出去。命伯颜马上赶赴和林,一方面可以镇胁诸王,另一方面可以切断乃颜和海都之间的联系。又命阿沙不花出使别里古台后王纳牙处,务必要设法诱使他入觐自陈;命枢密副使土土哈率军进逼岭北。
十几天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了。阿沙不花成功地说服了纳牙,纳牙接受了入朝的劝告,现在已在赴上都的路上了。左手诸王的同盟被瓦解了;枢密副使土土哈和朵儿朵怀率大军赶赴岭北,胜纳哈儿和也不干正暗中图谋响应乃颜之叛,土土哈的部队将胜纳哈儿团团围住,迫使胜纳哈儿入朝向大汗请安。也不干率部向东突围,土土哈穷追不舍,在土拉河大败也不干。这下,乃颜的左右两翼被忽必烈斩除,海都又迫于名将伯颜的压力,一时无法救援,乃颜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而他还不知形势已经急转直下了。
在这危急关头,忽必烈这一代天骄显示出的雄才伟略,让马可佩服得五体投地。马可跟随忽必烈13年,感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认识这位伟人。他虽然年逾古稀,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部队在迅速向上都集结。马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向忽必烈奏道:
“皇上,蒙古军中不少将领和乃颜关系很好,此次动用的一些部队又是长期驻扎在边境之上,平日多和乃颜部落有往来,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马可,你心很细,说得极好。”忽必烈对马可的建议甚感满意。恰好此时御史中丞叶李也上书谈及此事,忽必烈决定再征调一批汉军。
黑云压城城欲摧。战争,它令人恐惧的脚步声,向人们越逼越近。
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忽必烈命玉昔帖木儿、博罗欢为先锋,率蒙古军先行。5月20日,他亲率李庭、董士选等汉军为中军,紧随其后出发。
大汗出行,队伍的前面有巨大的皂纛和驼鼓、马鼓开道,在这之后是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忽必烈坐在两头大象拉着的黄色辂车内,车厢里放着一张靠背龙椅,椅子上有方坐子和可贴褥,车厢上左画青龙、右画白虎、前画朱雀、后画玄武。马可、贺胜等一班侍卫紧围辂车左右。辂车的后面是骑着高头大马的众多王公大臣以及手持十八般兵器、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御林军护卫左右,队伍后面是编列而成的精锐骑兵及步兵。
鼓声震天,喧嚣如雷,人马像一条无止境的洪流向前涌去。
精明的玉昔贴木儿又调派了十余支精锐的骑兵队,远远地冲在先锋部队的前面,他们的任务就是诛杀乃颜的哨兵、封锁消息、控制交通要道。这一招极为有效,忽必烈的大军踏入乃颜的领地,他还不知道大军已经逼到家门口了。
6月3日,当中军主力行进到撒儿都鲁时,遇上了乃颜大将塔不台、金家奴率领的6万大军。此刻正值久雨之后,道路泥泞,长时间的急行军使得部队极为疲劳,再加上粮草一时供应不上,不少大臣面露怯意。忽必烈果断地命李庭军向左、董士选军向右,合力猛攻,他告诉两位大将,如若不胜,他将亲自率军上阵。
两位大将抖擞精神,奋力搏杀。毕竟塔不台等是以逸待劳,激战终日,未分出高低上下。
大帐之中,忽必烈坐在龙椅上,右手抚着前额沉思着。他猛然抬起头来,看着在右手下方站立着的马可,说道:“在这里多停留一分,就对我们越不利,突袭将不复存在,乃颜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马可,以你之见呢?”
“夜袭!”
“对,正合朕意。”忽必烈站了起来,“塔不台决不会料到我们劳师远征打了一天之后,会夜里劫营。”
按照忽必烈的部署,将领们选派了100多名壮士,每个人身穿黑衣,悄无声息地潜入塔不台营中。子夜时分,同时点燃火炮。一时间,炮声四起。严阵以待的部队看到敌营中炮声震天,火光冲霄,立刻发起总攻。本来就底气不足、心有疑惧的塔不台军,从睡梦中惊醒,黑夜之中,根本弄不清对手进攻的方向,操起刀枪,也搞不清东南西北,自相残杀起来,加上忽必烈大军的冲击,很快全军尽溃。
元军乘胜向北猛追。玉昔贴木儿闻知大汗主力遇敌,暂时停止了前进,并派出部分军队回师援助。中军主力和先锋会师在一起,全军上下士气高昂。
忽必烈深知自己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惟一的制胜之道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不能全歼乃颜,势必造成又一个海都,遗患无穷。于是,他改变了军事部署,以玉昔贴木儿统率蒙古军,以李庭统率汉军,以最快的速度,向乃颜主力的集结地——那兀江一带进击。
由于计划周密,行动迅速,当元军抵达乃颜的失剌斡耳朵所在地不里古都伯塔合,乃颜还如同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忽必烈令大军在山后扎营,略事休整。山前的一片平原上,就是乃颜军队的宿营地。
第二天凌晨,元军军心踊跃地登上山顶,出现在乃颜军队面前。只见乃颜的部队组织涣散,凌乱不整,既没有前卫,也没有哨探。乃颜正和他的一个宠姬睡在大帐中,他的心里很安稳,因为他知道左手诸王和海都都支持他,庞大的军队给了他过分充足的信心。
天已放亮,黎明的朝霞映红了天空。忽必烈坐在架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大木轿子里,轿子上插着旗帜和伞盖,周围簇拥着许多弩手和弓箭手,马可等人也手持长剑站在象前。忽必烈坐在轿子里,冷冷地望着山下的一切,一言不发。
乃颜在睡梦中听到远方传来的阵阵马蹄声,他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等他披上衣服,出了帐篷门向远处一看,真是从头凉到了脚。这么多元军总不至于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吧。此刻,乃颜真后悔自己为何如此大意,小瞧了忽必烈,如果等海都的军队到了之后再举事,就不会造成如此局面。
山顶上,绣有日月图案的大汗之旗在晨曦中迎风飞扬,乃颜闭上了眼睛,长叹了一口气。但他还是努力振作精神,仓促组织部队进行防御。
元军组成一个个方阵,左右两翼的军队向侧后拉开,从远处将乃颜的军队包抄起来,中军则稳步向前推进。每个骑兵方阵前面都有很多排列整齐的步兵,他们配有短矛和剑,开战时,他们可以跨上马,坐在骑兵背后督战;骑兵冲锋时,他们跳下马来,用短矛和剑刺杀敌军的战马。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战阵摆好后,就开始吹奏起各种各样的管乐器,并高唱战歌。歌声、铙钹声、鼓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山顶上,大汗擂起了战鼓,这是进攻的信号。两翼的部队冲向敌军,中军也开始攻击。刹那间,箭如雨下,一排排的人马纷纷倒地,士兵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武器的撞击声,混成一团。箭雨之后,短兵相接。马可永远也忘不了这场空前规模的血战,他看见长矛刺穿了多少人的身体;大刀砍下了多少人的躯干;长剑割断了多少人的喉咙;又有多少人在大火中翻滚。
双方杀得人仰马翻,尸积如山。元军一次次地向乃颜的防线发起冲击。时近中午,乃颜的部队终于顶不住了,他们开始四下溃散。乃颜率少量亲军突出重围,但刚逃到失列门林,就被紧追而来的元军俘获。
战争结束了,空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元军的士兵在狂欢。他们一面搜寻、洗劫尚未烧成灰烬的帐篷,一面高声大笑。不时传来的奄奄待毙的呻吟声,给这狂欢添上了一丝恐怖的色彩。
乃颜五花大绑地被押到了忽必烈面前。他跪下,一言不发,现在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忽必烈从高处俯视着这位反叛者,只说了一句话:“不能让太阳看到皇族人的血,按我们的方式处死他。”几名侍卫冲上来,把乃颜拖下去,其中一人从乃颜的脖子上扯下十字架,远远地抛到地上。他们把乃颜放在一床毛毡中间,上面又盖上一床毛毡,将乃颜牢牢裹住,然后几个人抓住毛毡猛烈摇动。马可受不了那个落在地上的十字架,他想为乃颜求个情,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毛毡中传来阵阵惨叫声,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侍卫们把无声无息的毛毡抬了出去。
从出师到擒杀乃颜,前后才一个多月。
在忽必烈御驾亲征的同时,辽东道宣慰使和皇子爱牙赤领军击退了进犯咸州的叛军势都儿大将铁哥。叛乱基本平息。忽必烈出征这段时间,京都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为了安定人心,忽必烈决定马上回都。他留下玉昔贴木儿等人辅助皇孙铁穆耳肃清乃颜余党,自己率大军即刻南下。
九月的大都,金风送爽。忽必烈凯旋还宫时,众多的艺人们夹道欢迎,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舞狮舞灯,热闹非凡。当忽必烈的辂车临近宫门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艺人舞狮时猛然站起来,张牙舞爪的狮子让挽辂车的大象见后受惊狂奔。象奴拼命挽缰,无济于事,情况异常危险。坐在辂车边上的贺胜跳下来拼死去阻拦受惊的两头大象。马可几乎是从马上飞下来,人未落地,长剑已经拔出,将拉车的绳子斩断。大象跑了,辂车的前端重重地落在地上。马可和贺胜几乎同时扶住辂车,把它稳下来。
“大汗,您没事吧?”
“没事,继续走。”云龙门帘内传出的声音依然苍劲有力,听不出丝毫慌乱。
马可不仅因此而受到重赏,而且再度受到重用。但这二者马可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忽必烈在击败乃颜后的一番话已经酬谢了他。当时战场之上,十字架旗被扔在地上,十字架被踏在脚下,士兵和将领们肆意嘲笑这些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徒,是忽必烈制止这种狂热的行为,“假如基督教的十字架没有证实对乃颜有利,那么它效果就和理性与正义相符,因为他是叛主的逆贼,基督教的十字架不能给这种恶人以庇护。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能冤屈基督教徒的上帝。上帝本身是非常完美、善良和公正的。”
马可永远忘不了这段话,永远忘不了。
乃颜口口声声“我们”、“我们”,马可知道在他背后已经聚集了一批桀骜不驯的诸王。果然,马可向乃颜鞠躬告辞出了帐篷之后,发现在这片无边的帐篷城里,不光飘着乃颜绣着景教十字架的旗帜,还有几面他不认识的亲王的旗帜。
“王爷的魅力是非凡的。”马可顺势奉承了几句。陪同马可的王府官高兴了起来,唠唠叨叨地告诉他,有合赤温的曾孙哈丹秃鲁干、胜纳哈儿,阔列坚的曾孙也不干等人正在此处。
正说着,一大队骑兵从他们面前呼啸而过。队伍正中有一位头戴罟罟皮帽、身披毛皮大氅的体格高大健壮的青年女子。王府官看马可愣愣地呆看着,笑着告诉他这是海都王的女儿艾吉阿姆。马可一下想起来了,这位公主可是声名远扬,因为她立了个规矩,凡是与她角力并能打败她的青年男子,就可以娶她。霎时间,多少人想入非非,蠢蠢欲动,但就是没有一个男的不败下阵来,每个人都被罚送公主一百匹马,几乎天下无敌的公主差不多赢了一万匹马。她也在这儿,马可暗想事态的严重程度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除了随处可见的士兵外,细心的马可还发现乃颜囤积了大量的军械和粮草,他粗略地估算了一下,其数量足够10余万大军用的。
回去的路上,马可的心情很沉重,乃颜在他告辞时说的几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回响:“你难道忘了自己是作为教皇特使来到这里,宣扬基督教义的吗?”不管怎么说,乃颜的旗帜上绣着十字架,无论如何自己要尽力避免这场战争,避免百姓遭受劫难。
到了大都,马可立即向忽必烈详尽地禀报了此行的所见所闻。忽必烈依旧懒洋洋地靠在巨大的龙椅靠背上,当他听到乃颜那里聚集着一些亲王,尤其是有海都的女儿艾吉阿姆时,一下警觉起来:“你肯定没看错?”忽必烈的口气非常严厉。
“绝对没有。”马可保证说,“大汗,乃颜只是不想受约束,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和平的希望是有的,可以再努力一次。”
“他们懂什么!在马上可以打天下,难道在马上可以治理天下吗?”忽必烈沉着脸。
但是,马可的建议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赞同,忽必烈同意再试一次,他派伯颜为使臣。一方面劝慰乃颜,另一方面觇视动静。作为预防性措施,忽必烈下令解除乃颜对东北诸军的领导权,改任别里古台的曾孙、诸王梅里铁木儿节制。
1287年2月,伯颜奉旨前往乃颜的领地。
一个多月后的上都宣文阁,忽必烈正在翻阅各地的奏章 。一名内侍匆匆来报,伯颜回来了。
伯颜风尘仆仆、满脸倦色地来到宣文阁:“乃颜必反,大汗。”朝臣们大惊,而忽必烈仍然平静似水,他太了解乃颜这些人了。伯颜见到乃颜之后,乃颜果然一口回绝了忽必烈的和平之意,而且将伯颜软禁在驿站之内。伯颜用名马宝裘重赂监视他的驿吏,才得以脱身。只是现在还不清楚乃颜如果叛乱,有多少诸王参与,规模有多大。
众臣正在商议之时,梅里铁木儿密报,乃颜派遣使者前来征发东道的兵士,忽必烈立即下诏,不得发给乃颜一兵一卒。
没多久,从北京宣慰使司通过急递铺传来了紧急公文,内侍不敢耽误,立刻送进内宫。忽必烈正在寝宫内休息。当内侍打开这个长一尺、宽四寸、高三寸、黑油红字密封的小匣子时,马可觉得心快从喉咙跳出来了。
忽必烈打开文卷,顿时脸沉似铁:“立命中书省、枢密院各位大臣到洪禧殿议事。”
洪禧殿内,王公大臣各就其位,忽必烈还未登上宝座。大臣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乃颜的此次叛乱,不同于各汗国之间的领土之争,他的矛头直指大汗,纳牙、也不干等一批诸王参与其中,最糟的是一直和朝廷作对的海都准备集10万人马举兵响应,西部边境已是烽烟四起。朝臣们说什么的都有,就是形不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决议。
忽必烈登座,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马可对忽必烈的改变甚为惊骇。这位往日疲惫不堪的老人,突然又变成了一头雄狮。“我宽恕他们的次数太多了,每次都尽量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贪婪是没有止境的。”大殿内里响着忽必烈洪亮的声音,他指着马可说:“乃颜决不是爱好和平的人,他的叛乱不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独立,而是想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王国。就在他和你谈话的时候,战争的车轮已经向前滚动了。”他的声音随着愤怒越升越高,“从他们长大成人开始,就一直滋扰生事。这次朕决不宽恕他们,决不!”
没有人敢说一句话。皇孙铁穆耳打破了沉默:“大汗有什么旨意?”
“调集南方各省的军队需要多长时间?”忽必烈问枢密院。
“最少要40天,甚至更长一点,还要准备大量的军需物资。”
“太晚了。”忽必烈自言自语道,“南方各省虽说现在已基本平定,但是有的省局势依然不稳,不能依靠他们。”
“大汗准备调何处军队?”
“西部边境的部分驻军,上都和大都的留守部队,上都和大都沿线的驻军,再加上御林军,有10多万人,足够了。”
“谁统领大军?”
“朕要御驾亲征。”
忽必烈的话,引起了一片惊愕。马可和众臣们一样疑惧。要知道,忽必烈差不多有30年未亲自统军作战了,而且他自中年以后就患有足疾,行动不便。现在,他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年高体衰,众人都不敢想像,但没有一个人敢上前劝谏。
忽必烈传旨北京等处宣慰司,立刻切断和乃颜的一切联系,封锁交通,不得有任何消息泄露出去。命伯颜马上赶赴和林,一方面可以镇胁诸王,另一方面可以切断乃颜和海都之间的联系。又命阿沙不花出使别里古台后王纳牙处,务必要设法诱使他入觐自陈;命枢密副使土土哈率军进逼岭北。
十几天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了。阿沙不花成功地说服了纳牙,纳牙接受了入朝的劝告,现在已在赴上都的路上了。左手诸王的同盟被瓦解了;枢密副使土土哈和朵儿朵怀率大军赶赴岭北,胜纳哈儿和也不干正暗中图谋响应乃颜之叛,土土哈的部队将胜纳哈儿团团围住,迫使胜纳哈儿入朝向大汗请安。也不干率部向东突围,土土哈穷追不舍,在土拉河大败也不干。这下,乃颜的左右两翼被忽必烈斩除,海都又迫于名将伯颜的压力,一时无法救援,乃颜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家寡人,而他还不知形势已经急转直下了。
在这危急关头,忽必烈这一代天骄显示出的雄才伟略,让马可佩服得五体投地。马可跟随忽必烈13年,感到自己还是没有真正认识这位伟人。他虽然年逾古稀,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部队在迅速向上都集结。马可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他向忽必烈奏道:
“皇上,蒙古军中不少将领和乃颜关系很好,此次动用的一些部队又是长期驻扎在边境之上,平日多和乃颜部落有往来,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马可,你心很细,说得极好。”忽必烈对马可的建议甚感满意。恰好此时御史中丞叶李也上书谈及此事,忽必烈决定再征调一批汉军。
黑云压城城欲摧。战争,它令人恐惧的脚步声,向人们越逼越近。
一切已经准备就绪。忽必烈命玉昔帖木儿、博罗欢为先锋,率蒙古军先行。5月20日,他亲率李庭、董士选等汉军为中军,紧随其后出发。
大汗出行,队伍的前面有巨大的皂纛和驼鼓、马鼓开道,在这之后是一支庞大的仪仗队。忽必烈坐在两头大象拉着的黄色辂车内,车厢里放着一张靠背龙椅,椅子上有方坐子和可贴褥,车厢上左画青龙、右画白虎、前画朱雀、后画玄武。马可、贺胜等一班侍卫紧围辂车左右。辂车的后面是骑着高头大马的众多王公大臣以及手持十八般兵器、身经百战的将领们。御林军护卫左右,队伍后面是编列而成的精锐骑兵及步兵。
鼓声震天,喧嚣如雷,人马像一条无止境的洪流向前涌去。
精明的玉昔贴木儿又调派了十余支精锐的骑兵队,远远地冲在先锋部队的前面,他们的任务就是诛杀乃颜的哨兵、封锁消息、控制交通要道。这一招极为有效,忽必烈的大军踏入乃颜的领地,他还不知道大军已经逼到家门口了。
6月3日,当中军主力行进到撒儿都鲁时,遇上了乃颜大将塔不台、金家奴率领的6万大军。此刻正值久雨之后,道路泥泞,长时间的急行军使得部队极为疲劳,再加上粮草一时供应不上,不少大臣面露怯意。忽必烈果断地命李庭军向左、董士选军向右,合力猛攻,他告诉两位大将,如若不胜,他将亲自率军上阵。
两位大将抖擞精神,奋力搏杀。毕竟塔不台等是以逸待劳,激战终日,未分出高低上下。
大帐之中,忽必烈坐在龙椅上,右手抚着前额沉思着。他猛然抬起头来,看着在右手下方站立着的马可,说道:“在这里多停留一分,就对我们越不利,突袭将不复存在,乃颜会做好充分的准备。马可,以你之见呢?”
“夜袭!”
“对,正合朕意。”忽必烈站了起来,“塔不台决不会料到我们劳师远征打了一天之后,会夜里劫营。”
按照忽必烈的部署,将领们选派了100多名壮士,每个人身穿黑衣,悄无声息地潜入塔不台营中。子夜时分,同时点燃火炮。一时间,炮声四起。严阵以待的部队看到敌营中炮声震天,火光冲霄,立刻发起总攻。本来就底气不足、心有疑惧的塔不台军,从睡梦中惊醒,黑夜之中,根本弄不清对手进攻的方向,操起刀枪,也搞不清东南西北,自相残杀起来,加上忽必烈大军的冲击,很快全军尽溃。
元军乘胜向北猛追。玉昔贴木儿闻知大汗主力遇敌,暂时停止了前进,并派出部分军队回师援助。中军主力和先锋会师在一起,全军上下士气高昂。
忽必烈深知自己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惟一的制胜之道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如果不能全歼乃颜,势必造成又一个海都,遗患无穷。于是,他改变了军事部署,以玉昔贴木儿统率蒙古军,以李庭统率汉军,以最快的速度,向乃颜主力的集结地——那兀江一带进击。
由于计划周密,行动迅速,当元军抵达乃颜的失剌斡耳朵所在地不里古都伯塔合,乃颜还如同蒙在鼓里,一无所知。
忽必烈令大军在山后扎营,略事休整。山前的一片平原上,就是乃颜军队的宿营地。
第二天凌晨,元军军心踊跃地登上山顶,出现在乃颜军队面前。只见乃颜的部队组织涣散,凌乱不整,既没有前卫,也没有哨探。乃颜正和他的一个宠姬睡在大帐中,他的心里很安稳,因为他知道左手诸王和海都都支持他,庞大的军队给了他过分充足的信心。
天已放亮,黎明的朝霞映红了天空。忽必烈坐在架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大木轿子里,轿子上插着旗帜和伞盖,周围簇拥着许多弩手和弓箭手,马可等人也手持长剑站在象前。忽必烈坐在轿子里,冷冷地望着山下的一切,一言不发。
乃颜在睡梦中听到远方传来的阵阵马蹄声,他还没弄清发生了什么。等他披上衣服,出了帐篷门向远处一看,真是从头凉到了脚。这么多元军总不至于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吧。此刻,乃颜真后悔自己为何如此大意,小瞧了忽必烈,如果等海都的军队到了之后再举事,就不会造成如此局面。
山顶上,绣有日月图案的大汗之旗在晨曦中迎风飞扬,乃颜闭上了眼睛,长叹了一口气。但他还是努力振作精神,仓促组织部队进行防御。
元军组成一个个方阵,左右两翼的军队向侧后拉开,从远处将乃颜的军队包抄起来,中军则稳步向前推进。每个骑兵方阵前面都有很多排列整齐的步兵,他们配有短矛和剑,开战时,他们可以跨上马,坐在骑兵背后督战;骑兵冲锋时,他们跳下马来,用短矛和剑刺杀敌军的战马。
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战阵摆好后,就开始吹奏起各种各样的管乐器,并高唱战歌。歌声、铙钹声、鼓声,汇成一片,震撼山岳。
山顶上,大汗擂起了战鼓,这是进攻的信号。两翼的部队冲向敌军,中军也开始攻击。刹那间,箭如雨下,一排排的人马纷纷倒地,士兵的呐喊声,战马的嘶鸣声、武器的撞击声,混成一团。箭雨之后,短兵相接。马可永远也忘不了这场空前规模的血战,他看见长矛刺穿了多少人的身体;大刀砍下了多少人的躯干;长剑割断了多少人的喉咙;又有多少人在大火中翻滚。
双方杀得人仰马翻,尸积如山。元军一次次地向乃颜的防线发起冲击。时近中午,乃颜的部队终于顶不住了,他们开始四下溃散。乃颜率少量亲军突出重围,但刚逃到失列门林,就被紧追而来的元军俘获。
战争结束了,空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元军的士兵在狂欢。他们一面搜寻、洗劫尚未烧成灰烬的帐篷,一面高声大笑。不时传来的奄奄待毙的呻吟声,给这狂欢添上了一丝恐怖的色彩。
乃颜五花大绑地被押到了忽必烈面前。他跪下,一言不发,现在说什么都无济于事。忽必烈从高处俯视着这位反叛者,只说了一句话:“不能让太阳看到皇族人的血,按我们的方式处死他。”几名侍卫冲上来,把乃颜拖下去,其中一人从乃颜的脖子上扯下十字架,远远地抛到地上。他们把乃颜放在一床毛毡中间,上面又盖上一床毛毡,将乃颜牢牢裹住,然后几个人抓住毛毡猛烈摇动。马可受不了那个落在地上的十字架,他想为乃颜求个情,但话到嘴边,还是咽了下去。
毛毡中传来阵阵惨叫声,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侍卫们把无声无息的毛毡抬了出去。
从出师到擒杀乃颜,前后才一个多月。
在忽必烈御驾亲征的同时,辽东道宣慰使和皇子爱牙赤领军击退了进犯咸州的叛军势都儿大将铁哥。叛乱基本平息。忽必烈出征这段时间,京都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为了安定人心,忽必烈决定马上回都。他留下玉昔贴木儿等人辅助皇孙铁穆耳肃清乃颜余党,自己率大军即刻南下。
九月的大都,金风送爽。忽必烈凯旋还宫时,众多的艺人们夹道欢迎,锣鼓喧天,号角齐鸣,舞狮舞灯,热闹非凡。当忽必烈的辂车临近宫门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艺人舞狮时猛然站起来,张牙舞爪的狮子让挽辂车的大象见后受惊狂奔。象奴拼命挽缰,无济于事,情况异常危险。坐在辂车边上的贺胜跳下来拼死去阻拦受惊的两头大象。马可几乎是从马上飞下来,人未落地,长剑已经拔出,将拉车的绳子斩断。大象跑了,辂车的前端重重地落在地上。马可和贺胜几乎同时扶住辂车,把它稳下来。
“大汗,您没事吧?”
“没事,继续走。”云龙门帘内传出的声音依然苍劲有力,听不出丝毫慌乱。
马可不仅因此而受到重赏,而且再度受到重用。但这二者马可并不怎么看重,因为忽必烈在击败乃颜后的一番话已经酬谢了他。当时战场之上,十字架旗被扔在地上,十字架被踏在脚下,士兵和将领们肆意嘲笑这些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徒,是忽必烈制止这种狂热的行为,“假如基督教的十字架没有证实对乃颜有利,那么它效果就和理性与正义相符,因为他是叛主的逆贼,基督教的十字架不能给这种恶人以庇护。所以,无论是谁,都不能冤屈基督教徒的上帝。上帝本身是非常完美、善良和公正的。”
马可永远忘不了这段话,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