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青年漂泊(之一)(2/2)
《卢梭传》作者:卢梭传 2017-02-13 12:15
rit’(他打击,他击伤)来的;所以这个题词的意思,据我看并不是‘威而不杀’,而是‘击而不杀’。”
听到年轻的卢梭把道理讲得这么明白,大家惊奇得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接着又一齐开口称赞他,尤其是伯爵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就连和他年龄相仿、肤色莹洁过人的伯爵孙女布莱耶小姐的脸上也对他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使卢梭感到非常快活。
老伯爵在当天晚上和卢梭谈了许多关于学习的事。伯爵的儿子古丰神父也很喜欢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卢梭补习拉丁文。后来他从受过高等教育的古丰神父那里受到了文学的熏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卢梭在伯爵家里几乎争取到了每个人的重视,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最有出息,而现在正被大材小用的青年。当人们正期待他得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以便可以飞黄腾达的时候,而卢梭却与一个叫巴克勒的小伙邂逅相识,中断了在古丰神父那里的学习和生活。
巴克勒是一个非常有趣、十分活泼、满嘴都是诙谐的俏皮话的青年。卢梭喜欢他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甚至连神父和伯爵那里也不去了,因此他受到了解雇的威胁。此时巴克勒正要回日内瓦,卢梭也想一起前往作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想到沿途那些山峦、原野、森林、溪流、村落等大自然的美景卢梭就兴奋不已,他哪里还听得进去伯爵及其家人的婉言相劝。就这样他和巴克勒一起上路了,他毫不惋惜地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教师、学业和前途,一心钟情于漂泊旅行生活的幸福而上路了。然而他们一起走了好长一段路,看了好多地方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那种奇遇,旅行生活仍然显得平淡无味。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安纳西城门口,巴克勒知道卢梭在这里有一位关系非同寻常的女友,就知趣地告别了卢梭自己走了。从此卢梭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与卢梭的结识和友谊总共不过6个星期,然而却影响了卢梭的一生。
卢梭来到安纳西后就想起了华伦夫人,其实他这次回来的目的也多半是因为华伦夫人。他把华伦夫人的家看成了自己的家,也确从华伦夫人的慈爱中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华伦夫人比他大12岁)。卢梭刚到古丰伯爵家时曾经给她写过信,她知道卢梭在那里的情况,也给一些明智的劝告:只要他自己不犯错误、毁坏自己的前途,他的鸿运算是走定了。但是这次回来,卢梭不知道华伦夫人对自己放弃美好前途会怎么看,担心她会为自己伤心。然而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华伦夫人,卢梭心里激动异常,他不得不停下脚步,让呼吸和心跳恢复正常。卢梭一来到华伦夫人面前,她的神情就使他放下心来,刚一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就一下扑倒到她的膝下,在极端欢喜的狂热中,把嘴贴在她的手上。华伦夫人以温柔的口吻说:“可怜的孩子,这么说,你又回来啦!我知道你太年轻,不能做这样的旅行;我很高兴,事情至少还没弄到像我所担心的那种地步。”她又问了一些卢梭的近况,便和侍女商议卢梭的住处。卢梭得知被安置在华伦夫人家里,原来作外客厅的房间作了他的卧室,他真是高兴极了。
从他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华伦夫人便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为“妈妈”。这种称呼最恰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亲密的、淳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卢梭获得了甚至超过爱情的感觉。在卢梭看来,这种感觉或许没有爱情那么强烈,但却比爱情要甜蜜千百倍;这种感情也不是单纯的友情,而它比友情更强烈,也更温柔。只要待在她的身边,他便感到无尽的甜蜜和幸福,即使待上一辈子也不会觉得有一点点厌倦。卢梭对华伦夫人的迷恋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一刻看不到她就心里惶惶不安、痛苦异常。每当他想到与她一起生活的幸福日子不会长久,便心中充满忧伤;每当想到自己这张床曾被她睡过就一遍遍吻这张床;想到屋里的一切家具和窗帘她都用手摸过,他就一次次地吻这些东西。这就是卢梭,这就是卢梭的浪漫。
卢梭对华伦夫人让他干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如草拟计划、誊写账目、抄写药方之类。除了这些杂乱事务之外,还要接待许多过路客人、乞丐及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如士兵、药剂师、教士、贵妇人、修道院的杂役等等,华伦夫人都愉快地接待。卢梭虽然不喜欢他们的来访,有时还生气,但他从她的好客性格中也获得了不少乐趣。华伦夫人有限的经费有不少都花在了这些人的身上。
除了这些事情外,卢梭并没有放弃读书的嗜好。古丰神父曾教他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使他获益匪浅。他有时在华伦夫人身边朗读,并一起谈论他所读过的书。华伦夫人是一个有教养的天资聪慧的女人,爱好文学,对优秀的作品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所以他们能谈得很投机。她是在上流社会成长的,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萨瓦,由于经常和上流人士交流,所以她很懂得人情世故,使爱好空想的卢梭从中获得了一些处世经验。
虽然华伦夫人对卢梭的评价相当高,然而她的一位亲戚奥博纳却这样认为卢梭:尽管外表很好,看起来仪表堂堂,神采奕奕,但却没有多大才华和思想,知识也不丰富,日后最多只能做一个乡村神父。华伦夫人为卢梭的前途着想,决定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卢梭不愿离开华伦夫人,但这是亲爱的妈妈的提议,他不得不服从了。卢梭就像赴刑场一样去了神学院。神学院真是一座阴森的处所,特别是对于刚从一位可爱的女人家里出来的人尤其感到阴森可怕。但卢梭临行前恳求华伦夫人送他一本乐谱,作为暂时别离妈妈的纪念物,实际上他想借此机会好好学学音乐,不辜负她曾多次教他唱歌的美意,这样就给卢梭带来了无限的慰藉。
在神学院中,卢梭学会了几首歌曲,但主课方面进步很小。这也许是他学习上的一个特点:很难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主要靠自学来增长知识。这种情况使神学院院长都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卢梭无法去做神父,便将他送回了华伦夫人家里。
华伦夫人见他拉丁文虽然没有学好,音乐上却有长进,就想把他培养成音乐家,便把他介绍给大教堂的乐师、优秀作曲家、年轻的勒·麦特尔。他们一见如故,卢梭就搬到他家跟麦特尔学起了音乐。
卢梭住进麦特尔家以后,同音乐家及儿童合唱团的儿童们生活在一起,并且离妈妈家只有20来步远,一会儿就能到妈妈家里,所以常常和妈妈在一起吃晚饭。在整整6个月中,终日过着愉快的歌唱生活,比在神学院里快乐多了。他除了到妈妈家和到教堂去以外从未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学习也很勤奋。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卢梭在学业上也没取得成功。原因是他对华伦夫人过于依恋,这成了他惟一的**,这种单一的情感吸引他的几乎全部才智,弄得他学习时总是六神无主,思想不集中,所以什么也学不好。他没有学好音乐。不久,平民出身的麦特尔,受到了讲究贵族身份的安纳西教会的轻蔑,忍受不了一位自恃身份高贵的领唱神父的越礼举动而决定离开安纳西。华伦夫人再三劝说无效,夫人也只好出力相助了。她让卢梭帮他搬运一只装满乐谱的大箱子,把麦特尔先生至少送到里昂。她还说,只要需要帮忙,不管时间多久也要一直跟随他。
路上,麦特尔先生经常喝酒,酒后就满口胡话,他那羊痫风似的老毛病也经常发作,这使卢梭心里害怕,想尽快摆脱他。
经过几天后,他们到了里昂,住进了圣母旅馆,等待他们托人运的箱子。他们到里昂后两天,正当他和麦特尔先生从离旅馆不远的胡同经过时,麦特尔的病又发作了,他倒在了街心,口吐白沫,卢梭便大声呼喊救人,并说出了所住旅馆的名称,请求大家将他送到那里。当许多路人围拢来进行救护的时候,麦特尔身边惟一的朋友卢梭却趁人不注意溜掉了。这是卢梭做的又一件如同先前改教和偷丝带一样难以启齿的事,他也曾为此事在后来他的自传中深深的忏悔。卢梭离开麦特尔以后,从里昂直接回到安纳西,他心里一直想着华伦夫人。回来后,才知道华伦夫人已经到巴黎去了。没有见到妈妈,卢梭后悔不该丢开麦特尔,这使他十分懊丧。为了得到妈妈的消息,他决定在安纳西等待。一天清晨,卢梭到野外去看日出。那是春末夏初的一个星期天,他信步走进了一条小溪旁的树林里,忽然从身后传来了马蹄声和少女的喊叫声。卢梭回头一看,原来是他认识的两位当地姑娘: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她们骑马的技术不高,不知道如何使马涉水过小溪。
葛莱芬丽小姐是瑞士人,长得很漂亮,和华伦夫人一样,也是离乡背井,住在这里,但没有年金,好在结识了加蕾小姐,住在她家里,她俩好得像一对姐妹。加蕾小姐比她小一岁,长得更漂亮,其举止有说不出来的娴雅大方,同时还有一副发育很好的优美身段,这是一个少女所拥有的最大魅力。她们要到托纳去,那里有加蕾夫人的一个古堡,请卢梭帮忙驱马过溪。
卢梭想用鞭子从后面赶,她俩怕马踢着他,也怕自己不安全,卢梭就抓着加蕾小姐的马缰绳,牵马过了小溪,另一匹马也跟着过去了,但卢梭的衣服却湿过了膝盖。在卢梭要向她们道别时,她们低声商量了一下后,葛莱芬丽小姐对卢梭说:“不行,我们不能放你走,你为了帮助我们,把衣服都弄湿了,我们要是不帮你把衣服弄干,怎么过意得去?请跟我们一起走吧,现在你已经是我们的俘虏了。”卢梭一听,心跳立即加快了,他眼睛直盯着加蕾小姐。“战俘,快上马,骑到她的后边去,我们要拿你作个交代。”“不,小姐,我不认识你的母亲,她看到我会说些什么呢?”葛莱芬丽小姐说:“她母亲不在古堡,我们今天晚上还回来,你就和我们一块回来吧。”卢梭一听这话,高兴得一下跳到了葛莱芬丽小姐的马上,一路上搂着小姐的腰,和姑娘们兴奋不已地聊个不停,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了。
在古堡里,卢梭烘干了衣服,然后三人吃了早点。不一会儿他们便开始做午饭。午餐很丰盛,就是没有酒。但是她们不用酒,已经把卢梭灌醉了。
饭后他们一起到果园里采摘樱桃。卢梭爬到树上,连枝带叶一把把向下扔樱桃,小姐们则把樱桃向他扔过去。当加蕾小姐张开围裙,仰着脸,摆好等着接的架式时,卢梭恰好把一束樱桃扔到她那富有弹性的**上。当时,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卢梭心里想,自己的嘴唇要是那樱桃该有多美呀!又回到屋里,说笑了一会儿,葛莱芬丽小姐因事走了出去,只剩下卢梭和加蕾小姐。卢梭不知哪来的勇气,竟匆匆吻了一下加蕾小姐的手。小姐望了他一眼,轻轻地把手缩了回去,眼光里丝毫不见责备之意。
天快黑了,他们决定赶回城去。卢梭很想和加蕾小姐骑一匹马,但不便说,还是和葛莱芬丽小姐骑在一匹马上。到原来相遇的地方,他们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在卢梭看来,和两位小姐的邂逅太幸运了,这将大大减轻了他对华伦夫人的思念。
华伦夫人的侍女麦尔赛莱因为得不到女主人的信息,决定回故乡弗赖堡去,想让卢梭送她。卢梭对旅行有兴趣,来回不过七八天,便爽快地答应了。一路上麦尔赛莱小姐特别照顾卢梭,还不时模仿他的声音、语调,平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只是夜里,她因为胆小必须和卢梭同住一个房间,使卢梭非常拘谨,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年已25岁的麦尔赛莱小姐仍很纯洁,他们都规规矩矩的。
路过尼翁时,卢梭知道父亲就住在这里,就把麦尔赛莱小姐留在旅店,自己不顾一切去看望父亲。当父子俩互相拥抱的时候,都流了眼泪。父亲开始以为儿子永远回到自己身边呢,但儿子说出打算后,只是稍微劝了几句,指出他可能遇到的危险,没有强留下儿子的意思。处事较为圆滑的继母要留他吃饭,他谢绝了,心里只为了见到父亲并有勇气尽一个儿子的义务而高兴。
卢梭把麦尔赛莱小姐平安地送到了弗赖堡。卢梭返回时经过洛桑,想去观赏那里的湖光山色。可是没到洛桑他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几乎沦为乞丐。快到洛桑时,他想出了暂时摆脱窘境的计划:教授音乐。他听说有个名叫佩罗太的好人,家里留宿过路客人,就找到他家,说明自己的身世和想法。佩罗太先生周到地安排了他的食宿,并答应帮他找学生。这使卢梭十分感激,回想起自己遇到这么多好人,可见在平民百姓中,真诚相助之情是无处不有的。卢梭教音乐心里没有一点把握,可他自命作曲家,被介绍给非常喜欢音乐的法学教授特雷托伦先生,他经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特雷托伦先生请卢梭为他的音乐会作曲,卢梭苦干了两个星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部曲子。卢梭向大家说明了演奏时的注意事项后,就站到指挥台上,手持指挥棒,很严肃地打起拍子。然而,音乐特别难听,听众中有的人捂住了耳朵,加上乐手们故意开玩笑,弄出了噪音,急得卢梭脸上大颗汗珠往下滚,有人说:
“简直是魔鬼的音乐!”出了这次洋相后,卢梭感到很苦闷,他便想起了他那位可怜的妈妈,希望能再找到她。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是由于月己心灵上的需要,他对她的依恋依然是那么的强烈。妈妈虽然很久没有消息了,也不知她变成了什么模样,但他对她的爱慕之情是不会减弱的。他最初是尊崇她的美,而现在完全转为尊崇她这个人了。洛桑离她的出生地佛威不过4里的路程,所以卢梭为了追忆妈妈的身世,用了3天的时间到那里去了一趟。他在旅途中一面沿着美丽的湖岸缓步而行,一面沉浸在甜蜜的忧郁里。他那颗满怀热情的心渴望着无数淳朴的幸福,百感交集,唉声叹气,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哭了起来,望着自己的眼泪滴到了湖水里。
他在洛桑又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再住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愉快,加之生计无着落,就去另一个城市纳沙泰尔。他在那里收了几个学生,挣的钱足够花销,还还清了好心的佩罗太先生的账,舒适起来。在教别人音乐过程中,卢梭也不知不觉地学了不少音乐知识。
一天,卢梭到一家饭馆吃午饭,碰到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人,穿着希腊式紫色衣服,头戴一顶帽子,从仪表看相当高贵,可他却说着一种相当难解的方言,只有卢梭一人明白。这人发现卢梭懂他的话,就像遇到救星似的,立即走过来拥抱他。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卢梭被请到他的饭桌上一起喝酒,他们谈得很投机。吃完饭,卢梭便成为这个人的翻译了。这个大胡子说他是希腊正教的主教、耶路撒冷修道院的院长,他是为了重修圣墓来到欧洲各国募捐的,因为语言不通,遇到很大困难,希望卢梭做他的秘书和翻译。卢梭喜欢旅游,很爽快地答应了。
二人同行,一路上卢梭对他帮助很大,办起事来有胆量,有口才,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卢梭在伯尔尼元老院一次成功的即席募捐讲演,使这位希腊主教得到了一份巨额捐献。他们从伯尔尼来到索勒尔,主教计划重新取道德国,经匈牙利或波兰返回本国。这是一个遥远的旅程,但由于主教的钱袋进的多出的少,他当然不怕绕远路。而卢梭对于这样的长途旅行也是兴趣很浓,他巴不得就这样旅行一辈子,然而命里注定,使他不能到那样远的地方去旅行。
他们到达索勒尔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见法国大使。这位主教可真不幸,因为大使正是在土耳其做过大使的德·包纳克侯爵,有关圣墓的事情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卢梭由于自称是巴黎人,他就和其他巴黎人一样应受大使的管辖。所以大使便在会见了主教之后,单独召见了卢梭,随后就把卢梭介绍给大使夫人。包纳克夫人知道卢梭的处境后,就劝他不要跟希腊主教乱跑,要把他留在使馆里,等以后给他找个如意的工作。这样,卢梭的临时翻译,就此划上了句号。大使秘书把卢梭领到一个为他预备好的房间,对他说这里曾住过和卢梭同名的人,希望他将来超过那一个卢梭。卢梭很受鼓舞,认真读了那个卢梭的作品,还给大使夫人写了一首颂诗,不过这种兴趣很快就过去了。
在使馆工作不久,他就发现在这里干不会有多大前途,每一个位置都有人占着,还有等着补缺的。就卢梭的情况,最多能当个助理秘书,但他对此毫无兴趣。使馆翻译无意中说起巴黎有个当上校团长的朋友,想给他在军队服役的侄儿找个助手,觉得卢梭挺合适。卢梭正想另谋出路,又很想去巴黎,自然愿意了。
又是一次长途旅行,而且满怀激动人心的憧憬。巴黎给卢梭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他从圣玛尔索郊区进城时,看到遍地垃圾的小路,丑陋污秽的房舍,到处是车夫、乞丐和沿街叫卖的女人。这使他即使在后来看到了巴黎富丽堂皇的景致,也消除不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此在他内心里蕴藏着一种反感,不愿意在这个城市长久居住下去。在巴黎的工作也不如意。那位上校团长只想让卢梭在他侄子身边做个不挣工资的仆人,卢梭没答应,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尽管使馆又寄一点钱给他,也难解后顾之忧。他不禁感到绝望,又思念起华伦夫人来。他托人打听到她的一点消息后便离开巴黎,到里昂去找她。在他徒步去里昂的路上,再度给了他新的感受,自然界种种动人的景象使他陶醉于其中,蜂拥而至的灵感又把他带入幻想之乡,竟然好几次走错了路。这一回是为了看一处风景迷了路。走了好几个小时,又饥又渴,就找到一个农民家里,请主人按价计算给一顿饭吃。农民便拿出了撇去奶皮的牛奶和粗糙的大麦面包,说这是他家仅有的东西。卢梭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还觉未饱。主人经过观察,认定卢梭是个饿极了的迷路人,才打开厨房旁边的小地窖,取出一条上等面包、一块火腿和一瓶葡萄酒,还加了一大盘煎鸡蛋。卢梭心花怒放,美美享用了一顿。饭后交谈时,卢梭才得知农民把好一点的东西藏起来,是怕横行乡里的“税吏”和“酒耗子”们横征暴敛,只有当他们看到你快要饿死了才肯罢休。卢梭看到这个殷实富足的人家,却不敢吃自己用血汗挣来的面包,而只能装出和周围的人一样穷困,才能免于破产。他不禁为农民而叹息:他们的一切劳动果实都成了残忍的税吏掠夺的对象。社会的不公平令卢梭心中十分愤慨,这显然成了他以后致力于探讨人类不平等之根源的最初动因。他后来越加强烈的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到了里昂,卢梭找到华伦夫人的一个女友夏特莱小姐,托她打听华伦夫人的消息,自己就住在里昂等候。此时,他又囊中羞涩,只好省吃俭用,甚至露宿街头,受过流氓的骚扰,受过有钱小姐的戏弄,挨过人家泼水。但就是在这样悲惨的境遇里,卢梭对未来也无丝毫忧虑,一心等待着夏特莱小姐的回音。一天,他在一块大石板上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后,唱着歌向市内走去时,一位教士问他会不会抄乐谱,要会,保证吃住不成问题。卢梭高兴地跟他去了。又一次从山重水复中走出来。
抄完乐谱,夏特莱小姐恰好打听到了妈妈的消息,还带来了去那里的路费,卢梭那种高兴劲就不用说了。他特别感谢夏特莱小姐,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听到年轻的卢梭把道理讲得这么明白,大家惊奇得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接着又一齐开口称赞他,尤其是伯爵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就连和他年龄相仿、肤色莹洁过人的伯爵孙女布莱耶小姐的脸上也对他露出了满意的神色,这使卢梭感到非常快活。
老伯爵在当天晚上和卢梭谈了许多关于学习的事。伯爵的儿子古丰神父也很喜欢他,主动提出要帮助卢梭补习拉丁文。后来他从受过高等教育的古丰神父那里受到了文学的熏陶,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卢梭在伯爵家里几乎争取到了每个人的重视,都把他看成是一个最有出息,而现在正被大材小用的青年。当人们正期待他得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以便可以飞黄腾达的时候,而卢梭却与一个叫巴克勒的小伙邂逅相识,中断了在古丰神父那里的学习和生活。
巴克勒是一个非常有趣、十分活泼、满嘴都是诙谐的俏皮话的青年。卢梭喜欢他到了难分难舍的地步,甚至连神父和伯爵那里也不去了,因此他受到了解雇的威胁。此时巴克勒正要回日内瓦,卢梭也想一起前往作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想到沿途那些山峦、原野、森林、溪流、村落等大自然的美景卢梭就兴奋不已,他哪里还听得进去伯爵及其家人的婉言相劝。就这样他和巴克勒一起上路了,他毫不惋惜地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教师、学业和前途,一心钟情于漂泊旅行生活的幸福而上路了。然而他们一起走了好长一段路,看了好多地方并没有出现他想象中的那种奇遇,旅行生活仍然显得平淡无味。这一天,他们来到了安纳西城门口,巴克勒知道卢梭在这里有一位关系非同寻常的女友,就知趣地告别了卢梭自己走了。从此卢梭再也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与卢梭的结识和友谊总共不过6个星期,然而却影响了卢梭的一生。
卢梭来到安纳西后就想起了华伦夫人,其实他这次回来的目的也多半是因为华伦夫人。他把华伦夫人的家看成了自己的家,也确从华伦夫人的慈爱中得到了母亲般的温暖(华伦夫人比他大12岁)。卢梭刚到古丰伯爵家时曾经给她写过信,她知道卢梭在那里的情况,也给一些明智的劝告:只要他自己不犯错误、毁坏自己的前途,他的鸿运算是走定了。但是这次回来,卢梭不知道华伦夫人对自己放弃美好前途会怎么看,担心她会为自己伤心。然而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华伦夫人,卢梭心里激动异常,他不得不停下脚步,让呼吸和心跳恢复正常。卢梭一来到华伦夫人面前,她的神情就使他放下心来,刚一听到她说话的声音就一下扑倒到她的膝下,在极端欢喜的狂热中,把嘴贴在她的手上。华伦夫人以温柔的口吻说:“可怜的孩子,这么说,你又回来啦!我知道你太年轻,不能做这样的旅行;我很高兴,事情至少还没弄到像我所担心的那种地步。”她又问了一些卢梭的近况,便和侍女商议卢梭的住处。卢梭得知被安置在华伦夫人家里,原来作外客厅的房间作了他的卧室,他真是高兴极了。
从他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华伦夫人便称他为“孩子”,卢梭则称她为“妈妈”。这种称呼最恰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亲密的、淳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卢梭获得了甚至超过爱情的感觉。在卢梭看来,这种感觉或许没有爱情那么强烈,但却比爱情要甜蜜千百倍;这种感情也不是单纯的友情,而它比友情更强烈,也更温柔。只要待在她的身边,他便感到无尽的甜蜜和幸福,即使待上一辈子也不会觉得有一点点厌倦。卢梭对华伦夫人的迷恋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一刻看不到她就心里惶惶不安、痛苦异常。每当他想到与她一起生活的幸福日子不会长久,便心中充满忧伤;每当想到自己这张床曾被她睡过就一遍遍吻这张床;想到屋里的一切家具和窗帘她都用手摸过,他就一次次地吻这些东西。这就是卢梭,这就是卢梭的浪漫。
卢梭对华伦夫人让他干的工作并不感兴趣,如草拟计划、誊写账目、抄写药方之类。除了这些杂乱事务之外,还要接待许多过路客人、乞丐及各种各样的来访者,如士兵、药剂师、教士、贵妇人、修道院的杂役等等,华伦夫人都愉快地接待。卢梭虽然不喜欢他们的来访,有时还生气,但他从她的好客性格中也获得了不少乐趣。华伦夫人有限的经费有不少都花在了这些人的身上。
除了这些事情外,卢梭并没有放弃读书的嗜好。古丰神父曾教他读书不要贪多,而要多加思索,使他获益匪浅。他有时在华伦夫人身边朗读,并一起谈论他所读过的书。华伦夫人是一个有教养的天资聪慧的女人,爱好文学,对优秀的作品有很好的鉴赏能力,所以他们能谈得很投机。她是在上流社会成长的,年轻的时候就来到了萨瓦,由于经常和上流人士交流,所以她很懂得人情世故,使爱好空想的卢梭从中获得了一些处世经验。
虽然华伦夫人对卢梭的评价相当高,然而她的一位亲戚奥博纳却这样认为卢梭:尽管外表很好,看起来仪表堂堂,神采奕奕,但却没有多大才华和思想,知识也不丰富,日后最多只能做一个乡村神父。华伦夫人为卢梭的前途着想,决定送他到神学院读书。卢梭不愿离开华伦夫人,但这是亲爱的妈妈的提议,他不得不服从了。卢梭就像赴刑场一样去了神学院。神学院真是一座阴森的处所,特别是对于刚从一位可爱的女人家里出来的人尤其感到阴森可怕。但卢梭临行前恳求华伦夫人送他一本乐谱,作为暂时别离妈妈的纪念物,实际上他想借此机会好好学学音乐,不辜负她曾多次教他唱歌的美意,这样就给卢梭带来了无限的慰藉。
在神学院中,卢梭学会了几首歌曲,但主课方面进步很小。这也许是他学习上的一个特点:很难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主要靠自学来增长知识。这种情况使神学院院长都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卢梭无法去做神父,便将他送回了华伦夫人家里。
华伦夫人见他拉丁文虽然没有学好,音乐上却有长进,就想把他培养成音乐家,便把他介绍给大教堂的乐师、优秀作曲家、年轻的勒·麦特尔。他们一见如故,卢梭就搬到他家跟麦特尔学起了音乐。
卢梭住进麦特尔家以后,同音乐家及儿童合唱团的儿童们生活在一起,并且离妈妈家只有20来步远,一会儿就能到妈妈家里,所以常常和妈妈在一起吃晚饭。在整整6个月中,终日过着愉快的歌唱生活,比在神学院里快乐多了。他除了到妈妈家和到教堂去以外从未出过门,也不想出门,学习也很勤奋。然而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卢梭在学业上也没取得成功。原因是他对华伦夫人过于依恋,这成了他惟一的**,这种单一的情感吸引他的几乎全部才智,弄得他学习时总是六神无主,思想不集中,所以什么也学不好。他没有学好音乐。不久,平民出身的麦特尔,受到了讲究贵族身份的安纳西教会的轻蔑,忍受不了一位自恃身份高贵的领唱神父的越礼举动而决定离开安纳西。华伦夫人再三劝说无效,夫人也只好出力相助了。她让卢梭帮他搬运一只装满乐谱的大箱子,把麦特尔先生至少送到里昂。她还说,只要需要帮忙,不管时间多久也要一直跟随他。
路上,麦特尔先生经常喝酒,酒后就满口胡话,他那羊痫风似的老毛病也经常发作,这使卢梭心里害怕,想尽快摆脱他。
经过几天后,他们到了里昂,住进了圣母旅馆,等待他们托人运的箱子。他们到里昂后两天,正当他和麦特尔先生从离旅馆不远的胡同经过时,麦特尔的病又发作了,他倒在了街心,口吐白沫,卢梭便大声呼喊救人,并说出了所住旅馆的名称,请求大家将他送到那里。当许多路人围拢来进行救护的时候,麦特尔身边惟一的朋友卢梭却趁人不注意溜掉了。这是卢梭做的又一件如同先前改教和偷丝带一样难以启齿的事,他也曾为此事在后来他的自传中深深的忏悔。卢梭离开麦特尔以后,从里昂直接回到安纳西,他心里一直想着华伦夫人。回来后,才知道华伦夫人已经到巴黎去了。没有见到妈妈,卢梭后悔不该丢开麦特尔,这使他十分懊丧。为了得到妈妈的消息,他决定在安纳西等待。一天清晨,卢梭到野外去看日出。那是春末夏初的一个星期天,他信步走进了一条小溪旁的树林里,忽然从身后传来了马蹄声和少女的喊叫声。卢梭回头一看,原来是他认识的两位当地姑娘: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她们骑马的技术不高,不知道如何使马涉水过小溪。
葛莱芬丽小姐是瑞士人,长得很漂亮,和华伦夫人一样,也是离乡背井,住在这里,但没有年金,好在结识了加蕾小姐,住在她家里,她俩好得像一对姐妹。加蕾小姐比她小一岁,长得更漂亮,其举止有说不出来的娴雅大方,同时还有一副发育很好的优美身段,这是一个少女所拥有的最大魅力。她们要到托纳去,那里有加蕾夫人的一个古堡,请卢梭帮忙驱马过溪。
卢梭想用鞭子从后面赶,她俩怕马踢着他,也怕自己不安全,卢梭就抓着加蕾小姐的马缰绳,牵马过了小溪,另一匹马也跟着过去了,但卢梭的衣服却湿过了膝盖。在卢梭要向她们道别时,她们低声商量了一下后,葛莱芬丽小姐对卢梭说:“不行,我们不能放你走,你为了帮助我们,把衣服都弄湿了,我们要是不帮你把衣服弄干,怎么过意得去?请跟我们一起走吧,现在你已经是我们的俘虏了。”卢梭一听,心跳立即加快了,他眼睛直盯着加蕾小姐。“战俘,快上马,骑到她的后边去,我们要拿你作个交代。”“不,小姐,我不认识你的母亲,她看到我会说些什么呢?”葛莱芬丽小姐说:“她母亲不在古堡,我们今天晚上还回来,你就和我们一块回来吧。”卢梭一听这话,高兴得一下跳到了葛莱芬丽小姐的马上,一路上搂着小姐的腰,和姑娘们兴奋不已地聊个不停,不知不觉就到达目的地了。
在古堡里,卢梭烘干了衣服,然后三人吃了早点。不一会儿他们便开始做午饭。午餐很丰盛,就是没有酒。但是她们不用酒,已经把卢梭灌醉了。
饭后他们一起到果园里采摘樱桃。卢梭爬到树上,连枝带叶一把把向下扔樱桃,小姐们则把樱桃向他扔过去。当加蕾小姐张开围裙,仰着脸,摆好等着接的架式时,卢梭恰好把一束樱桃扔到她那富有弹性的**上。当时,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卢梭心里想,自己的嘴唇要是那樱桃该有多美呀!又回到屋里,说笑了一会儿,葛莱芬丽小姐因事走了出去,只剩下卢梭和加蕾小姐。卢梭不知哪来的勇气,竟匆匆吻了一下加蕾小姐的手。小姐望了他一眼,轻轻地把手缩了回去,眼光里丝毫不见责备之意。
天快黑了,他们决定赶回城去。卢梭很想和加蕾小姐骑一匹马,但不便说,还是和葛莱芬丽小姐骑在一匹马上。到原来相遇的地方,他们依依不舍地分了手。
在卢梭看来,和两位小姐的邂逅太幸运了,这将大大减轻了他对华伦夫人的思念。
华伦夫人的侍女麦尔赛莱因为得不到女主人的信息,决定回故乡弗赖堡去,想让卢梭送她。卢梭对旅行有兴趣,来回不过七八天,便爽快地答应了。一路上麦尔赛莱小姐特别照顾卢梭,还不时模仿他的声音、语调,平添了几分愉快的气氛。只是夜里,她因为胆小必须和卢梭同住一个房间,使卢梭非常拘谨,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年已25岁的麦尔赛莱小姐仍很纯洁,他们都规规矩矩的。
路过尼翁时,卢梭知道父亲就住在这里,就把麦尔赛莱小姐留在旅店,自己不顾一切去看望父亲。当父子俩互相拥抱的时候,都流了眼泪。父亲开始以为儿子永远回到自己身边呢,但儿子说出打算后,只是稍微劝了几句,指出他可能遇到的危险,没有强留下儿子的意思。处事较为圆滑的继母要留他吃饭,他谢绝了,心里只为了见到父亲并有勇气尽一个儿子的义务而高兴。
卢梭把麦尔赛莱小姐平安地送到了弗赖堡。卢梭返回时经过洛桑,想去观赏那里的湖光山色。可是没到洛桑他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几乎沦为乞丐。快到洛桑时,他想出了暂时摆脱窘境的计划:教授音乐。他听说有个名叫佩罗太的好人,家里留宿过路客人,就找到他家,说明自己的身世和想法。佩罗太先生周到地安排了他的食宿,并答应帮他找学生。这使卢梭十分感激,回想起自己遇到这么多好人,可见在平民百姓中,真诚相助之情是无处不有的。卢梭教音乐心里没有一点把握,可他自命作曲家,被介绍给非常喜欢音乐的法学教授特雷托伦先生,他经常在家里举行音乐会。特雷托伦先生请卢梭为他的音乐会作曲,卢梭苦干了两个星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写出一部曲子。卢梭向大家说明了演奏时的注意事项后,就站到指挥台上,手持指挥棒,很严肃地打起拍子。然而,音乐特别难听,听众中有的人捂住了耳朵,加上乐手们故意开玩笑,弄出了噪音,急得卢梭脸上大颗汗珠往下滚,有人说:
“简直是魔鬼的音乐!”出了这次洋相后,卢梭感到很苦闷,他便想起了他那位可怜的妈妈,希望能再找到她。这不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更是由于月己心灵上的需要,他对她的依恋依然是那么的强烈。妈妈虽然很久没有消息了,也不知她变成了什么模样,但他对她的爱慕之情是不会减弱的。他最初是尊崇她的美,而现在完全转为尊崇她这个人了。洛桑离她的出生地佛威不过4里的路程,所以卢梭为了追忆妈妈的身世,用了3天的时间到那里去了一趟。他在旅途中一面沿着美丽的湖岸缓步而行,一面沉浸在甜蜜的忧郁里。他那颗满怀热情的心渴望着无数淳朴的幸福,百感交集,唉声叹气,像一个小孩子似的哭了起来,望着自己的眼泪滴到了湖水里。
他在洛桑又住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再住下去就会越来越不愉快,加之生计无着落,就去另一个城市纳沙泰尔。他在那里收了几个学生,挣的钱足够花销,还还清了好心的佩罗太先生的账,舒适起来。在教别人音乐过程中,卢梭也不知不觉地学了不少音乐知识。
一天,卢梭到一家饭馆吃午饭,碰到一个长着大胡子的人,穿着希腊式紫色衣服,头戴一顶帽子,从仪表看相当高贵,可他却说着一种相当难解的方言,只有卢梭一人明白。这人发现卢梭懂他的话,就像遇到救星似的,立即走过来拥抱他。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卢梭被请到他的饭桌上一起喝酒,他们谈得很投机。吃完饭,卢梭便成为这个人的翻译了。这个大胡子说他是希腊正教的主教、耶路撒冷修道院的院长,他是为了重修圣墓来到欧洲各国募捐的,因为语言不通,遇到很大困难,希望卢梭做他的秘书和翻译。卢梭喜欢旅游,很爽快地答应了。
二人同行,一路上卢梭对他帮助很大,办起事来有胆量,有口才,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卢梭在伯尔尼元老院一次成功的即席募捐讲演,使这位希腊主教得到了一份巨额捐献。他们从伯尔尼来到索勒尔,主教计划重新取道德国,经匈牙利或波兰返回本国。这是一个遥远的旅程,但由于主教的钱袋进的多出的少,他当然不怕绕远路。而卢梭对于这样的长途旅行也是兴趣很浓,他巴不得就这样旅行一辈子,然而命里注定,使他不能到那样远的地方去旅行。
他们到达索勒尔后,第一件事就是拜见法国大使。这位主教可真不幸,因为大使正是在土耳其做过大使的德·包纳克侯爵,有关圣墓的事情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卢梭由于自称是巴黎人,他就和其他巴黎人一样应受大使的管辖。所以大使便在会见了主教之后,单独召见了卢梭,随后就把卢梭介绍给大使夫人。包纳克夫人知道卢梭的处境后,就劝他不要跟希腊主教乱跑,要把他留在使馆里,等以后给他找个如意的工作。这样,卢梭的临时翻译,就此划上了句号。大使秘书把卢梭领到一个为他预备好的房间,对他说这里曾住过和卢梭同名的人,希望他将来超过那一个卢梭。卢梭很受鼓舞,认真读了那个卢梭的作品,还给大使夫人写了一首颂诗,不过这种兴趣很快就过去了。
在使馆工作不久,他就发现在这里干不会有多大前途,每一个位置都有人占着,还有等着补缺的。就卢梭的情况,最多能当个助理秘书,但他对此毫无兴趣。使馆翻译无意中说起巴黎有个当上校团长的朋友,想给他在军队服役的侄儿找个助手,觉得卢梭挺合适。卢梭正想另谋出路,又很想去巴黎,自然愿意了。
又是一次长途旅行,而且满怀激动人心的憧憬。巴黎给卢梭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他从圣玛尔索郊区进城时,看到遍地垃圾的小路,丑陋污秽的房舍,到处是车夫、乞丐和沿街叫卖的女人。这使他即使在后来看到了巴黎富丽堂皇的景致,也消除不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从此在他内心里蕴藏着一种反感,不愿意在这个城市长久居住下去。在巴黎的工作也不如意。那位上校团长只想让卢梭在他侄子身边做个不挣工资的仆人,卢梭没答应,又找不到称心的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光了。尽管使馆又寄一点钱给他,也难解后顾之忧。他不禁感到绝望,又思念起华伦夫人来。他托人打听到她的一点消息后便离开巴黎,到里昂去找她。在他徒步去里昂的路上,再度给了他新的感受,自然界种种动人的景象使他陶醉于其中,蜂拥而至的灵感又把他带入幻想之乡,竟然好几次走错了路。这一回是为了看一处风景迷了路。走了好几个小时,又饥又渴,就找到一个农民家里,请主人按价计算给一顿饭吃。农民便拿出了撇去奶皮的牛奶和粗糙的大麦面包,说这是他家仅有的东西。卢梭狼吞虎咽,一扫而光还觉未饱。主人经过观察,认定卢梭是个饿极了的迷路人,才打开厨房旁边的小地窖,取出一条上等面包、一块火腿和一瓶葡萄酒,还加了一大盘煎鸡蛋。卢梭心花怒放,美美享用了一顿。饭后交谈时,卢梭才得知农民把好一点的东西藏起来,是怕横行乡里的“税吏”和“酒耗子”们横征暴敛,只有当他们看到你快要饿死了才肯罢休。卢梭看到这个殷实富足的人家,却不敢吃自己用血汗挣来的面包,而只能装出和周围的人一样穷困,才能免于破产。他不禁为农民而叹息:他们的一切劳动果实都成了残忍的税吏掠夺的对象。社会的不公平令卢梭心中十分愤慨,这显然成了他以后致力于探讨人类不平等之根源的最初动因。他后来越加强烈的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的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到了里昂,卢梭找到华伦夫人的一个女友夏特莱小姐,托她打听华伦夫人的消息,自己就住在里昂等候。此时,他又囊中羞涩,只好省吃俭用,甚至露宿街头,受过流氓的骚扰,受过有钱小姐的戏弄,挨过人家泼水。但就是在这样悲惨的境遇里,卢梭对未来也无丝毫忧虑,一心等待着夏特莱小姐的回音。一天,他在一块大石板上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后,唱着歌向市内走去时,一位教士问他会不会抄乐谱,要会,保证吃住不成问题。卢梭高兴地跟他去了。又一次从山重水复中走出来。
抄完乐谱,夏特莱小姐恰好打听到了妈妈的消息,还带来了去那里的路费,卢梭那种高兴劲就不用说了。他特别感谢夏特莱小姐,从她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