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漫步小说网 > 人物传记 > 列夫·托尔斯泰传章节目录 > 第四章 大学时代

第四章 大学时代(2/2)

列夫·托尔斯泰传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2017-02-13 12:16
而未被允许升级,很难说他的说法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可能他记错了。

    喀山大学历史教授伊万诺夫的夫人是托尔斯泰的远房堂姐亚历山德拉·谢尔盖耶夫娜;伊万诺夫教授到托尔斯泰姑妈尤什科娃家作客时的确可能为了某种原因跟他们争吵过,所以托尔斯泰认为这位教授是挟嫌报复,他觉得自己这门课学得很好,因此觉得不让他及格是不公平的,十分气愤,决定转到法学系去。

    其实他不及格不能完全怪别人,他自己学习并不努力,经常旷课,醉心于社交活动。转到法学系去,也是因为那里课程轻松。最差的大学生都集中在那个系里,大多数学生都是花花公子。到了法学系以后,他仍然经常旷课,忙着参加各种娱乐活动。法学系有位才华出众的年轻的德国教授,姓梅耶尔,是教俄国法学史的,期末考试时,也不得不给他坏分数。他曾对一个学生说:“我今天对他进行了考试,我发觉,他根本不愿意认认真真地学习,这真是太可惜了。他那富有表情的面孔、那双聪明的眼睛使我确信,只要他有愿望并肯独立钻研,他是能够成为一个出众的人的。”

    应当说,梅耶尔教授是很有知人之明的,而且他也下决心培养托尔斯泰对学习的兴趣,并且逼迫他学习。梅耶尔教授布置大学生们(其中包括托尔斯泰)对叶卡特琳娜女皇的《训示》和孟德鸠斯①的《论法的精神》进行比较。

    ①孟德斯鸠(1689—1735)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法学家。

    托尔斯泰有生以来第一次认真地全神贯注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梅耶尔教授本来是想通过这件工作促使托尔斯泰好好学习,但是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独立完成了这次作业,托尔斯泰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在大学外面不受学校课程的束缚,他能更自由地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托尔斯泰就产生了离开大学的念头。

    有一次托尔斯泰跟一个姓纳扎里耶夫的同学一起被关进了禁闭室。

    纳扎里耶夫后来回忆说,托尔斯泰曾对他说过:“……然而,我们有理由指望的是,从这个高等学府出去,我们将成为有益的人,成为有知识的人。可我们从这所大学里能得到什么呢?请想一想,凭良心说吧。回去的时候,回家乡的时候,我们从这个高等学府里能带回去什么呢?我们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他流露出了离开大学的念头。

    这时,他对法学已失去兴趣,开始喜爱上了哲学。他说他15岁就开始读哲学著作。他读了许多哲学著作。

    1845年暑假,托尔斯泰是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度过的,显然这时他迷恋上了思辨哲学。他1856年写的《青年》一书里写过主人公清早四点起床,自己收拾好房间,独自一人回忆产生过的印象、情感、思想,进行检查比较,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来。实际上这里写的就是他自己的经历。他有时处在兴奋状态,夜里“在梦中也看到和听到新的伟大真理和规则”,常常醒来。他不得不准备两个笔记本,记录自己的思想:一本记录自己“新哲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本记录这些哲学原理在生活上的应用,即行为准则。

    年轻的托尔斯泰这时得出的“新哲学”原理之一是:他认为,“人的心灵的实质是意志,而不是理智”。他不赞同笛卡尔①的哲学的基本原理:“Cogito-ergosum”(“我思想所以我存在”)。托尔斯泰认为,笛卡尔“思想是因为他希望思想,因此必须说:‘Volo-ergosum(“我希望所以我存在”)。托尔斯泰把他关于意志在人的生活中的意义的论述写在一篇未加标题的文章片断里,文章开头就说:“人如果没有希望,那人就不会存在。”托尔斯泰在这篇文章片断中肯定说:“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我希望所以我存在。”对当时的托尔斯泰来说,“不受限制的意志”是人的心理的最高品质,它应当指导人的全部生活和活动,永远居于各种需求之上。

    ①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可以肯定,就是在这年夏天,托尔斯泰开始接触卢梭的著作。卢梭的《忏悔录》给他留下了很强烈的印象。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卢梭《忏悔录》给我留下的强烈的欢快的印象以及使我感受的那种憎恶虚伪、热爱真理的情感。”读这部著作还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原来所有的人跟我一样!不只是我一个丑八怪天生有无数的丑恶品质。既然这本书已全部揭露出来了,人们为什么还说谎、装假?”读卢梭大大加强了托尔斯泰本来就有的追求真实、厌恶虚伪的秉性,他当时只承认一种美德——“不管做了好事还是坏事都要诚实”。

    托尔斯泰当时还读了卢梭参加法国第戎学院举办的关于科学和文艺的复兴是否使道德醇化征文竞赛获头等奖的论文《论科学和艺术》。卢梭关于野蛮状态在道德上优于文明状态的议论也很对托尔斯泰的心思。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说读卢梭的著作“像读自己思想一样”;晚年他说,读卢梭的著作,他有时产生一种幻觉,觉得有些篇章好像不是卢梭写的,而是他托尔斯泰自己写的。卢梭之所以能对托尔斯泰产生如此强烈印象,是因为他符合托尔斯泰思想探索的需要。托尔斯泰后来那么经常严格剖析自己的思想,跟卢梭给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研读哲学著作,思考哲学问题,使托尔斯泰跟周围的人疏远了,他怕别人不理解他,所以也不愿意同别人谈自己的想法。

    哲学思考也使年轻的托尔斯泰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注意自己的仪表了,他力求简化自己的衣着和住所。他光脚穿便鞋,自己设计了一件帆布长袍,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当被褥。

    他离开大学的想法越来越成熟了。

    这样,1847年4月,他终于离开了大学,回到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关于离开大学的原因,托尔斯泰自己说:“我离开大学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二哥谢尔盖结束了学业,要离开了;其二是不管说来多么奇怪,我所完成的将《训示》和《论法的精神》进行对比的这一作业,为我打开了独立工作的新领域,而大学及其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无助于这种研究工作,而且还有所妨碍。”

    托尔斯泰虽然离开了大学,但他并不想成为一个不学无术的人。相反,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自学规划:

    “1)学好大学毕业考试的法律学科的各门课程;

    2)学好实用医学以及部分医学理论;

    3)学好法语、俄语、德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

    4)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实践方面对农业进行研究;

    5)学好历史、地理和统计学;

    6)学好数学和古典中学的课程;

    7)写一篇学位论文;

    8)在音乐和绘画方面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9)订出行为守则;

    10)掌握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11)在将要学的各门学科中必须写出一些文章来。

    这个庞大的规划看上去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据他女儿亚历山德拉说,除了法律学、绘画和医学外,他在其他方面都获得了真正的知识。

    托尔斯泰直到晚年都没有停止过在各个领域里的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