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牛刀小试(2/2)
《列夫·托尔斯泰传》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传 2017-02-13 12:16
从十四岁到二十岁之间给他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书编了一个目录,我们从这个目录里也不难看出他读书的情况。
书名印象深刻程
圣经·马太福音极深刻
斯特恩:《感伤旅行》很深刻
卢梭:《忏侮录》极深刻
《爱弥儿》极深刻
《新爱洛绮思》很深刻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很深刻
席勒:《强盗》很深刻
果戈理:《外套》深刻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深刻
维奇吵架的故事》
《涅瓦大街》深刻
《地鬼》极深刻
《死魂灵》很深刻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很深刻
德鲁日宁:《波连卡·萨克斯》很深刻
格里戈罗维奇:《苦命人安东》很深刻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极深刻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塔曼》很深刻
普雷斯科特:《墨西哥征服史》深刻
第三,他对作家使命和写作方法也做了充分思考。这我们从他的日记里不难看出。如他在一篇日记里说:“我这时躺在营帐外面。多么美丽的夜晚哪!月亮刚刚从山冈后面爬上来,照耀着两片薄薄的浮云;一只蟋蟀在我身后不停地悲鸣;远处群蛙鼓噪,村外时而传来鞑靼人的叫喊,时而传来狗吠,接着又万籁俱寂,只有那蟋蟀在悲鸣。一片轻盈透明的浮云掠过点点繁星。我寻思:去吧,去执笔把眼前的一切写出来。
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一切写出来呢?走到滴满墨水点的桌子前边坐定,拿过发灰的纸和墨水,铺纸蘸笔,在纸上写出字母。字母组成词,词联成句子。难道这能表达感情吗?能否用某种方式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观感告诉别人也让他如同身临其境呢?光描写还不够。为什么诗歌与散文、幸运与不幸那么紧密相联呢?怎么办?是否应当努力将诗歌同散文结合在一起,或是只欣赏前者,随后再听任后者的支配而生活下去呢?
“在幻想中,有比幻想更美妙的方面。完满的幸福乃是两者的结合。”
“我觉得要描绘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只能描绘出他给我的印象。谈到某个人,通常说这人古怪、善良、聪明、愚蠢、通情达理,等等。这类字眼丝毫不能说明什么,说话的人却想以此描绘该人,结果常常使人不知所云。”
“一切作品,要想成为出色的作品,正如果戈理在其最后一篇小说里所说的(‘它是从我内心深处唱出来的’),它理应是作者的心声……”
这里特别应当指出,他长期养成的在日记里严格剖析自己的习惯对他在小说里深入刻画人物心理是有无法估量的作用的。伟大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谈到托尔斯泰时曾说过:“谁没有在自己身上研究过人,谁就永远不能深刻地了解人……假如我们说自我观察一定异常有效地磨砺了他的一般观察力,教会了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力看人的话,那我们是不会错的。”
1853年7月20日,托尔斯泰在给二哥谢尔盖的信里说他已呈请退伍了。
他要离开军队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他在军队里不得意。他作战勇敢,但却没有得到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有两次是因为所有证件忘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耽误了。
有一次,他让给了一个老兵,还有一次因为没有执行放哨任务被罚禁闭,上司不同意发给他。应该提升为军官也没有提升。
另一个原因是受到创作成功的鼓舞,想要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从事文学创作。他也想念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了。
然而1853年6月,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跟土耳其的战争①一触即发。托尔斯泰的退伍申请因此未获批准。他便怀着爱国热情申请转到多瑙河的部队去了。
①俄土战争同年10月爆发。11月,俄军击溃锡诺普港的土耳其舰队,引起英法干涉;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下文谈到的西利斯特里亚战役和保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书名印象深刻程
圣经·马太福音极深刻
斯特恩:《感伤旅行》很深刻
卢梭:《忏侮录》极深刻
《爱弥儿》极深刻
《新爱洛绮思》很深刻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很深刻
席勒:《强盗》很深刻
果戈理:《外套》深刻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深刻
维奇吵架的故事》
《涅瓦大街》深刻
《地鬼》极深刻
《死魂灵》很深刻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很深刻
德鲁日宁:《波连卡·萨克斯》很深刻
格里戈罗维奇:《苦命人安东》很深刻
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极深刻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塔曼》很深刻
普雷斯科特:《墨西哥征服史》深刻
第三,他对作家使命和写作方法也做了充分思考。这我们从他的日记里不难看出。如他在一篇日记里说:“我这时躺在营帐外面。多么美丽的夜晚哪!月亮刚刚从山冈后面爬上来,照耀着两片薄薄的浮云;一只蟋蟀在我身后不停地悲鸣;远处群蛙鼓噪,村外时而传来鞑靼人的叫喊,时而传来狗吠,接着又万籁俱寂,只有那蟋蟀在悲鸣。一片轻盈透明的浮云掠过点点繁星。我寻思:去吧,去执笔把眼前的一切写出来。
但是怎样才能把这一切写出来呢?走到滴满墨水点的桌子前边坐定,拿过发灰的纸和墨水,铺纸蘸笔,在纸上写出字母。字母组成词,词联成句子。难道这能表达感情吗?能否用某种方式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观感告诉别人也让他如同身临其境呢?光描写还不够。为什么诗歌与散文、幸运与不幸那么紧密相联呢?怎么办?是否应当努力将诗歌同散文结合在一起,或是只欣赏前者,随后再听任后者的支配而生活下去呢?
“在幻想中,有比幻想更美妙的方面。完满的幸福乃是两者的结合。”
“我觉得要描绘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只能描绘出他给我的印象。谈到某个人,通常说这人古怪、善良、聪明、愚蠢、通情达理,等等。这类字眼丝毫不能说明什么,说话的人却想以此描绘该人,结果常常使人不知所云。”
“一切作品,要想成为出色的作品,正如果戈理在其最后一篇小说里所说的(‘它是从我内心深处唱出来的’),它理应是作者的心声……”
这里特别应当指出,他长期养成的在日记里严格剖析自己的习惯对他在小说里深入刻画人物心理是有无法估量的作用的。伟大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谈到托尔斯泰时曾说过:“谁没有在自己身上研究过人,谁就永远不能深刻地了解人……假如我们说自我观察一定异常有效地磨砺了他的一般观察力,教会了他用洞察一切的眼力看人的话,那我们是不会错的。”
1853年7月20日,托尔斯泰在给二哥谢尔盖的信里说他已呈请退伍了。
他要离开军队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他在军队里不得意。他作战勇敢,但却没有得到格奥尔吉十字勋章 。有两次是因为所有证件忘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耽误了。
有一次,他让给了一个老兵,还有一次因为没有执行放哨任务被罚禁闭,上司不同意发给他。应该提升为军官也没有提升。
另一个原因是受到创作成功的鼓舞,想要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从事文学创作。他也想念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了。
然而1853年6月,俄国出兵占领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跟土耳其的战争①一触即发。托尔斯泰的退伍申请因此未获批准。他便怀着爱国热情申请转到多瑙河的部队去了。
①俄土战争同年10月爆发。11月,俄军击溃锡诺普港的土耳其舰队,引起英法干涉;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下文谈到的西利斯特里亚战役和保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