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临危受命总司令(2/2)
《华盛顿传》作者:华盛顿传 2017-02-13 12:19
鞭笞、直至开除军籍。士兵的住所,规定每天扫除一次。同时要求军官关心属下士兵的生活,要成立军营厨房,改善膳食。
第三,加强后勤保障。华盛顿不断向大陆会议汇报反映,向各殖民地领导人呼吁,请求尽快给部队供应急需的武器弹药、粮食和1万套军装。在他的催促下,大陆会议陆续成立了一整套后勤供应机构。与此同时,派出小部队四出收集粮食、物资,组织士兵中的工匠就地取材,制造子弹和大炮,以解燃眉之急。
第四,注意内部团结。要把13个殖民地的民兵,从建制和思想上凝结成一个整体。这位总司令还注重提拔新人,惟德才是举,决不搞狭隘地方主义。分配物资或战利品时,尽量一视同仁,分得公平合理,彻底打破地域观念。有功必褒奖,过失定处罚,赏罚分明,令部下心悦诚服。
第五,调整军事部署。华盛顿刚刚上任就发现兵力部署极不科学。
战线拉得过长,一万多人马分散在**英里长的弧形线上,中间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此乃兵家之大忌。英军兵力十分集中,万一以优势炮火实施突然攻击,大陆军必被突破,有拦腰切断之虞。因此果断决定,将部队分为3个大部分:左翼军由查尔斯·李少将率领,驻守冬令山和展望山;右翼归沃德少将指挥,驻守罗克斯伯里的几处高地;中路军由普南特少将节制,驻守剑桥。3支部队相对集中,防区责任明确,进可以合击,退能够联防。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大陆军的面貌确实大为改观。官兵们士气高昂,求战心切。华盛顿觉得,现在是出击英军,收复波士顿的时候了。
他在1775年9月、10月和次年的1月,三次在军事委员会上提出强攻波士顿英军的作战计划。因为大陆军每个士兵服役期限仅有一年,届时,老兵要离队回家。但沃德、查尔斯·李、普特兰、托马斯等人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且,总攻英军必然要炮轰波士顿,城内居民恐遭池鱼之灾。问题太重大了,便向大陆会议请示,在协商会上争论了几天,计划遂被搁置。
这些日子华盛顿和英军主将盖奇之间,有几次书信来往。起因是英**官一贯态度高傲,顽固不化,拒绝把大陆军当成平等的交战对手,而称为叛乱犯罪分子。他们对战斗中被俘的大陆军军官,任意侮辱虐待,不承认其战俘身份。为此,大陆军总司令特致函波士顿驻军司令盖奇将军:
“……据我了解,有一些为自由和祖国事业而奋斗的军官们,因战事失利、落入贵军之手后,被不加区别地投入只适合于监禁重刑犯的普通监狱中。其中具有最体面的军衔的军官都得不到任何照顾,伤病交迫,濒于死亡。还有些军官在这种不堪忍受的处境中被断臂截肢。先生,不管你对他们信奉的原则有什么看法,他们都认为他们行动的出发点是一切原则中最高贵的原则,即热爱自由,热爱祖国。不过,我却以为,这个问题同政治原则毫不相干。基于人道权利和军官权利而产生的义务,是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普遍适用性的,只有在报复的情况下除外……
“现在,我出于自己的职责不能不向你宣告:阁下按照什么原则对待现在贵方监管下的我方人员,我也将分毫不差地按照什么原则对待现在我方手中,或可能落入我方手中的贵方人员。
“如果阁下采取严刑峻法的行动方针,我方也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如果贵方对我方表现宽厚和人道,我方也将欣然把我方手中的贵方人员视为不幸者,并对他们给予不幸者应得的待遇。”
盖奇将军的态度非常傲慢无礼,复信中声称:“依照国家法律本应将你方俘虏处以绞刑;迄今为止都受到关怀备至的待遇。伤员住在医院里,比英王的士兵还要舒服。至于对军官和士兵不加区别对待,那是事实,因为我不承认任何非英王授予的军阶。”接着他倒打一耙,说他获得情报证实,被叛军俘虏的英王忠实臣民受了虐待。被迫像黑人奴隶一样做苦工,否则只有活活饿死。
华盛顿不屑于无赖式的谩骂,再次去信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
“……究竟谁最配得上叛军的称号并应处以绞刑?是被迫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产的我方正直公民呢,还是那些不法统治、贪婪和报复的残忍工具呢?关于军阶问题,靠人民的选举而获得的军阶,是最光荣的;因为人民的遴选,是一切权力的最纯洁的来源。”
最后,华盛顿表示这种没有效果的通信不再继续。并正告盖奇,如果今后英方被俘人员受到严厉对待的话,其原因只好问你们自己了。
上述信件中所阐发的观点,就是华盛顿以大陆军总司令身份发表的宣言。这篇宣言所提出的原则,可说是用笔杆子竖立起的同时在用枪杆子维护的旗帜。
3. 收复波士顿
波士顿围困战进入了沉闷的不战不和对峙。大陆军百般诱敌,英军龟缩在工事里不肯出战,每天只胡乱发射大炮轰击。大陆军弹药缺乏,只偶尔回敬一发。也真巧,一发9磅炮弹正好击毁了英军查尔斯顿隘口的一个活动炮队。
进入冬季,马萨诸塞的气候是严寒的。积雪盈尺,寒风刺骨,交通为之阻塞。大陆军的将士们衣着单薄,燃料和粮食缺乏,真是困难重重。
一股思乡厌战情绪滋长蔓延开来,有人私自离队回家。正在这困难时刻,华盛顿夫人玛莎出人意外地来到波士顿大陆军司令部住地。
自从5月初丈夫离开弗农山庄,玛莎无时不挂念在心。华盛顿从费城起身去波士顿之前,曾给她匆匆写了一张短得不能再短的便笺,说:
“几分钟之内我将离开这个城市,我不能不写几行话给你,特别是我不 知道在到达波士顿之前,能否再给你写信。我完全相信上帝,他对我比我应得的更慷慨。我完全相信在秋天的某个时间,我们能愉快地会面。”
她熬过了炎热的夏天,等过了收获的金秋,战事毫无结束的影子,丈夫遥遥无归期。冬天来了,传说弗吉尼亚总督邓莫尔,要派军队把“叛军总司令”的庄园夷为平地。前方又传来令人忧虑的消息,她再也放心不下,决心踏着冰雪千里探望丈夫。虽说一个家庭妇女对戎马中事帮不上忙,但她认为在此困难时刻,自己不应留在家中享清福,理所当然应该奔赴战地与亲人患难与共,生死相随。恰好华盛顿带信来,邀她到驻地去团聚,并委托管家伦德·华盛顿照料家务。信中明确指示管家,在夫人离开后,“希望保持庄园殷勤款待穷人的惯例。决不让任何人挨着饿走开……可以给他们一些必需的粮食。而且,……每年拿出四五十镑钱来救济穷人”。
行前她做了大量的准备,携带了很多熏肉、野味、果脯、干鱼之类食物,还有衣物、日用品、装了满满一大车。儿子杰克及儿媳也陪同前来,杰克以费尔法克斯县专使的身份,给大陆军送来一笔经费,为军队补充给养。
他们的马车在风雪中跋涉,颠簸了半个多月总算抵达司令部。自此,大陆军营地里增添了一位可爱而高贵的总司令夫人。她很快就赢得了全体将士的尊敬和崇拜。带来的一大车食物好比雪中送炭,她临时的家成了军官们向往的地方。她有时在副官陪同下深入基层,看看各处营舍,关心下级将士的生活疾苦,像个大嫂子似的和他们拉拉家常。她的到来,给寒冷枯燥的军营,带来了些许温暖和生气。不久,大陆会议筹措的物资和各殖民地的援助陆续运到,窘状得到缓解。
1776年元旦,大陆军司令部上空升起了第一面红白相间、饰有 13条横杠的旗帜。它象征着13个殖民地团结战斗,争取权利和自由。后来在这面旗帜图案基础上,左上角多了一块蓝底白五角星,星数与美国的州数目相等,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国旗。
华盛顿审时度势,在2月16日再次向军事委员会提出作战计划。他强调,大陆军现有9000人能投入战斗,还有1500人的后备队,利用水面冰冻,敌人军舰不能移动的时机,是进攻英国占领军的最佳机会。这次军事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原则同意华盛顿的计划,并做了一些调整:
此役宜以抢占波城南面的道切斯特高地为目标。这个高地处于两军火力所及的中间地带。占领它便可用火力控制波士顿城区及港口,迫使英军撤出波士顿,或使其冒险出城作战,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司令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积极进行战役准备。
3月2日,总司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3月4日晚由托马斯将军率领2000精锐攻占高地;普南特将军派出4000士兵,攻击波士顿交通要道,以牵制英军主力。当天晚上,大陆军的炮台开始向城内英军射击,英军不明意图,惊恐万状,仓促应战,以3倍的火力还击。沉寂了多时的战场,骤然枪炮齐发惊天动地,变成了一片火海。
炮战连续打了两个夜晚,英军对大陆军的意图浑然不觉,只顾发射出更多的炮弹为自己壮胆。到了第三夜,按照华盛顿的命令,托马斯将军带领800精兵在前开路,其后是1200人的工程队。利用炮战的烟雾和轰鸣声作掩护,300辆马车排成一字长蛇阵,装载着大批蔑筐、草捆和建筑工具,以最快速度向道切斯特高地运动。草捆放置在临近敌人一侧当做掩体,使其不受敌人火力的伤害。
从晚8时起,全体士兵以惊人的毅力,挥动锹镐铲开厚达18英寸的冻土,抢修碉堡工事。作为总司令,华盛顿本无必要亲自到现场指挥,但他去了,提醒士兵们注意,明天是1776年3月5日,刚好是波士顿惨案6周年纪念日,他号召大家为惨遭英军杀害的同胞报仇。士兵们干劲大增,争分抢秒挖土砌砖,一夜工夫,两座碉堡突然耸立在高地顶上。
到3月5日黎明时分,英军将领才发现这一伟大的人间奇迹,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接任波士顿指挥官的威廉·豪将军,不无感慨地叹息:叛军一个晚上干的工作,比我们全军一个月干的还多。
英军非常清楚,丢失道切斯特高地就意味着丢失了波士顿战场的优势。英军阵地和海上舰队已完全暴露在大陆军的火力射程之内,随时都可能有炮弹自天而降。他们别无选择:要么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道切斯特高地;要么放弃波士顿城!
当天晚上,英军果然趁美军立足未稳,组织反扑,集中全部火器猛烈轰击高地。同时出动多路兵力,水陆并进直扑道切斯特。说来也怪,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英军夜袭中途受阻。运兵船只无法停靠预定地点,当夜无功而退。第二天大雨仍然不停,大陆军反而居高临下,不时用大炮轰击英军阵地,使其无法集结部队发动进攻。大陆军已利用战斗间歇加固了阵地,调配了兵力,英军已失去了反攻的机会。
英国海军司令警告豪将军,道切斯特高地夺不回来,他的军舰就不能久留在港内,否则有被击沉的危险。豪将军最后不得不作出决定:全部英军撤出波士顿!
中间有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英军害怕撤退登船时遭到大陆军的炮火轰击,便放出风声,若对方开炮,豪将军便放火烧毁波士顿。城内士绅和原有的行政官员大惊,通过中间人来找豪将军谈判。结果由中间人士草写了一份文件,请大陆军别打炮,以免波士顿招致可怕的灾难。文件送到了,华盛顿一看,前无抬头,尾无落款,更没有豪将军的签字,文件是否可靠?华盛顿还是告诉使者:文件送到了,但不能正式复函。
大陆军停止射击,但未停止继续加固阵地。波士顿城内已呈混乱,居民人心惶惶。到3月16日,华盛顿继续增加压力,把阵地向前挤压,连夜修筑一道胸墙。又派人制造假情报,说大陆军打算发起总攻。
其实英军早就想跑,只因风向不利,登船日期一推再推。这下再也不敢拖延了,次晨4时,撤退工作在一片混乱中开始。华盛顿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密切注意英军动向。上午10时许,人们发现6000英军和一批铁杆“王党分子”开始从城内撤向港口码头。只见双轮运货车、四**马车、手推轻便车像蚂蚁搬家似的络绎不绝于道,最后都蜂拥挤上海船,争先恐后地驶离了波士顿海港。据目击者称,军舰加上运输船,总共78艘。那些王党分子,一直迷信大不列颠威力天下无敌,曾经比英国正规军还要猖狂,做了许多危害乡里同胞的坏事,这时候就像到了世界末日,下海走了逃亡之路。
大陆军目送英军仓皇撤退,没发一枪一炮。豪将军也做好放火的准备,炮声一响立即纵火焚烧波士顿!
自1775年7月开始的波士顿围困战,已经历了9个月。现在波士顿像一个熟透的苹果,终于落到人民手中。华盛顿抑制不住兴奋写道:“豪将军撤退如此之快,实超过了我的想象。”不过他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豪将军虽然被迫放弃了波士顿,但其实力未受到大的损失。他预见到豪将军很可能率领舰队转移向纽约港,遂决定马上派部分军队去增强纽约的防务。
第二天,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列队进入波士顿城。全城人民欢欣鼓舞,如庆祝盛大节日般夹道欢迎自己的军队。
大陆会议于3月25日通过决议,对大陆军官兵收复波士顿的胜利给予表彰。并授予总司令华盛顿“波士顿解放者”的光荣称号。
波士顿的光复,其政治意义和心理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价值。
北美殖民地的军民以弱胜强,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成“明日黄花”。
第三,加强后勤保障。华盛顿不断向大陆会议汇报反映,向各殖民地领导人呼吁,请求尽快给部队供应急需的武器弹药、粮食和1万套军装。在他的催促下,大陆会议陆续成立了一整套后勤供应机构。与此同时,派出小部队四出收集粮食、物资,组织士兵中的工匠就地取材,制造子弹和大炮,以解燃眉之急。
第四,注意内部团结。要把13个殖民地的民兵,从建制和思想上凝结成一个整体。这位总司令还注重提拔新人,惟德才是举,决不搞狭隘地方主义。分配物资或战利品时,尽量一视同仁,分得公平合理,彻底打破地域观念。有功必褒奖,过失定处罚,赏罚分明,令部下心悦诚服。
第五,调整军事部署。华盛顿刚刚上任就发现兵力部署极不科学。
战线拉得过长,一万多人马分散在**英里长的弧形线上,中间暴露出许多薄弱环节,此乃兵家之大忌。英军兵力十分集中,万一以优势炮火实施突然攻击,大陆军必被突破,有拦腰切断之虞。因此果断决定,将部队分为3个大部分:左翼军由查尔斯·李少将率领,驻守冬令山和展望山;右翼归沃德少将指挥,驻守罗克斯伯里的几处高地;中路军由普南特少将节制,驻守剑桥。3支部队相对集中,防区责任明确,进可以合击,退能够联防。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大陆军的面貌确实大为改观。官兵们士气高昂,求战心切。华盛顿觉得,现在是出击英军,收复波士顿的时候了。
他在1775年9月、10月和次年的1月,三次在军事委员会上提出强攻波士顿英军的作战计划。因为大陆军每个士兵服役期限仅有一年,届时,老兵要离队回家。但沃德、查尔斯·李、普特兰、托马斯等人认为时机不成熟。而且,总攻英军必然要炮轰波士顿,城内居民恐遭池鱼之灾。问题太重大了,便向大陆会议请示,在协商会上争论了几天,计划遂被搁置。
这些日子华盛顿和英军主将盖奇之间,有几次书信来往。起因是英**官一贯态度高傲,顽固不化,拒绝把大陆军当成平等的交战对手,而称为叛乱犯罪分子。他们对战斗中被俘的大陆军军官,任意侮辱虐待,不承认其战俘身份。为此,大陆军总司令特致函波士顿驻军司令盖奇将军:
“……据我了解,有一些为自由和祖国事业而奋斗的军官们,因战事失利、落入贵军之手后,被不加区别地投入只适合于监禁重刑犯的普通监狱中。其中具有最体面的军衔的军官都得不到任何照顾,伤病交迫,濒于死亡。还有些军官在这种不堪忍受的处境中被断臂截肢。先生,不管你对他们信奉的原则有什么看法,他们都认为他们行动的出发点是一切原则中最高贵的原则,即热爱自由,热爱祖国。不过,我却以为,这个问题同政治原则毫不相干。基于人道权利和军官权利而产生的义务,是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普遍适用性的,只有在报复的情况下除外……
“现在,我出于自己的职责不能不向你宣告:阁下按照什么原则对待现在贵方监管下的我方人员,我也将分毫不差地按照什么原则对待现在我方手中,或可能落入我方手中的贵方人员。
“如果阁下采取严刑峻法的行动方针,我方也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如果贵方对我方表现宽厚和人道,我方也将欣然把我方手中的贵方人员视为不幸者,并对他们给予不幸者应得的待遇。”
盖奇将军的态度非常傲慢无礼,复信中声称:“依照国家法律本应将你方俘虏处以绞刑;迄今为止都受到关怀备至的待遇。伤员住在医院里,比英王的士兵还要舒服。至于对军官和士兵不加区别对待,那是事实,因为我不承认任何非英王授予的军阶。”接着他倒打一耙,说他获得情报证实,被叛军俘虏的英王忠实臣民受了虐待。被迫像黑人奴隶一样做苦工,否则只有活活饿死。
华盛顿不屑于无赖式的谩骂,再次去信义正词严地予以反驳:
“……究竟谁最配得上叛军的称号并应处以绞刑?是被迫拿起武器来保卫自己的妻子儿女和财产的我方正直公民呢,还是那些不法统治、贪婪和报复的残忍工具呢?关于军阶问题,靠人民的选举而获得的军阶,是最光荣的;因为人民的遴选,是一切权力的最纯洁的来源。”
最后,华盛顿表示这种没有效果的通信不再继续。并正告盖奇,如果今后英方被俘人员受到严厉对待的话,其原因只好问你们自己了。
上述信件中所阐发的观点,就是华盛顿以大陆军总司令身份发表的宣言。这篇宣言所提出的原则,可说是用笔杆子竖立起的同时在用枪杆子维护的旗帜。
3. 收复波士顿
波士顿围困战进入了沉闷的不战不和对峙。大陆军百般诱敌,英军龟缩在工事里不肯出战,每天只胡乱发射大炮轰击。大陆军弹药缺乏,只偶尔回敬一发。也真巧,一发9磅炮弹正好击毁了英军查尔斯顿隘口的一个活动炮队。
进入冬季,马萨诸塞的气候是严寒的。积雪盈尺,寒风刺骨,交通为之阻塞。大陆军的将士们衣着单薄,燃料和粮食缺乏,真是困难重重。
一股思乡厌战情绪滋长蔓延开来,有人私自离队回家。正在这困难时刻,华盛顿夫人玛莎出人意外地来到波士顿大陆军司令部住地。
自从5月初丈夫离开弗农山庄,玛莎无时不挂念在心。华盛顿从费城起身去波士顿之前,曾给她匆匆写了一张短得不能再短的便笺,说:
“几分钟之内我将离开这个城市,我不能不写几行话给你,特别是我不 知道在到达波士顿之前,能否再给你写信。我完全相信上帝,他对我比我应得的更慷慨。我完全相信在秋天的某个时间,我们能愉快地会面。”
她熬过了炎热的夏天,等过了收获的金秋,战事毫无结束的影子,丈夫遥遥无归期。冬天来了,传说弗吉尼亚总督邓莫尔,要派军队把“叛军总司令”的庄园夷为平地。前方又传来令人忧虑的消息,她再也放心不下,决心踏着冰雪千里探望丈夫。虽说一个家庭妇女对戎马中事帮不上忙,但她认为在此困难时刻,自己不应留在家中享清福,理所当然应该奔赴战地与亲人患难与共,生死相随。恰好华盛顿带信来,邀她到驻地去团聚,并委托管家伦德·华盛顿照料家务。信中明确指示管家,在夫人离开后,“希望保持庄园殷勤款待穷人的惯例。决不让任何人挨着饿走开……可以给他们一些必需的粮食。而且,……每年拿出四五十镑钱来救济穷人”。
行前她做了大量的准备,携带了很多熏肉、野味、果脯、干鱼之类食物,还有衣物、日用品、装了满满一大车。儿子杰克及儿媳也陪同前来,杰克以费尔法克斯县专使的身份,给大陆军送来一笔经费,为军队补充给养。
他们的马车在风雪中跋涉,颠簸了半个多月总算抵达司令部。自此,大陆军营地里增添了一位可爱而高贵的总司令夫人。她很快就赢得了全体将士的尊敬和崇拜。带来的一大车食物好比雪中送炭,她临时的家成了军官们向往的地方。她有时在副官陪同下深入基层,看看各处营舍,关心下级将士的生活疾苦,像个大嫂子似的和他们拉拉家常。她的到来,给寒冷枯燥的军营,带来了些许温暖和生气。不久,大陆会议筹措的物资和各殖民地的援助陆续运到,窘状得到缓解。
1776年元旦,大陆军司令部上空升起了第一面红白相间、饰有 13条横杠的旗帜。它象征着13个殖民地团结战斗,争取权利和自由。后来在这面旗帜图案基础上,左上角多了一块蓝底白五角星,星数与美国的州数目相等,成为美利坚合众国国旗。
华盛顿审时度势,在2月16日再次向军事委员会提出作战计划。他强调,大陆军现有9000人能投入战斗,还有1500人的后备队,利用水面冰冻,敌人军舰不能移动的时机,是进攻英国占领军的最佳机会。这次军事委员会经过慎重考虑,原则同意华盛顿的计划,并做了一些调整:
此役宜以抢占波城南面的道切斯特高地为目标。这个高地处于两军火力所及的中间地带。占领它便可用火力控制波士顿城区及港口,迫使英军撤出波士顿,或使其冒险出城作战,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司令采纳了这些合理建议,积极进行战役准备。
3月2日,总司令召开紧急会议,决定3月4日晚由托马斯将军率领2000精锐攻占高地;普南特将军派出4000士兵,攻击波士顿交通要道,以牵制英军主力。当天晚上,大陆军的炮台开始向城内英军射击,英军不明意图,惊恐万状,仓促应战,以3倍的火力还击。沉寂了多时的战场,骤然枪炮齐发惊天动地,变成了一片火海。
炮战连续打了两个夜晚,英军对大陆军的意图浑然不觉,只顾发射出更多的炮弹为自己壮胆。到了第三夜,按照华盛顿的命令,托马斯将军带领800精兵在前开路,其后是1200人的工程队。利用炮战的烟雾和轰鸣声作掩护,300辆马车排成一字长蛇阵,装载着大批蔑筐、草捆和建筑工具,以最快速度向道切斯特高地运动。草捆放置在临近敌人一侧当做掩体,使其不受敌人火力的伤害。
从晚8时起,全体士兵以惊人的毅力,挥动锹镐铲开厚达18英寸的冻土,抢修碉堡工事。作为总司令,华盛顿本无必要亲自到现场指挥,但他去了,提醒士兵们注意,明天是1776年3月5日,刚好是波士顿惨案6周年纪念日,他号召大家为惨遭英军杀害的同胞报仇。士兵们干劲大增,争分抢秒挖土砌砖,一夜工夫,两座碉堡突然耸立在高地顶上。
到3月5日黎明时分,英军将领才发现这一伟大的人间奇迹,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接任波士顿指挥官的威廉·豪将军,不无感慨地叹息:叛军一个晚上干的工作,比我们全军一个月干的还多。
英军非常清楚,丢失道切斯特高地就意味着丢失了波士顿战场的优势。英军阵地和海上舰队已完全暴露在大陆军的火力射程之内,随时都可能有炮弹自天而降。他们别无选择:要么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道切斯特高地;要么放弃波士顿城!
当天晚上,英军果然趁美军立足未稳,组织反扑,集中全部火器猛烈轰击高地。同时出动多路兵力,水陆并进直扑道切斯特。说来也怪,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而下,英军夜袭中途受阻。运兵船只无法停靠预定地点,当夜无功而退。第二天大雨仍然不停,大陆军反而居高临下,不时用大炮轰击英军阵地,使其无法集结部队发动进攻。大陆军已利用战斗间歇加固了阵地,调配了兵力,英军已失去了反攻的机会。
英国海军司令警告豪将军,道切斯特高地夺不回来,他的军舰就不能久留在港内,否则有被击沉的危险。豪将军最后不得不作出决定:全部英军撤出波士顿!
中间有个不大不小的插曲。英军害怕撤退登船时遭到大陆军的炮火轰击,便放出风声,若对方开炮,豪将军便放火烧毁波士顿。城内士绅和原有的行政官员大惊,通过中间人来找豪将军谈判。结果由中间人士草写了一份文件,请大陆军别打炮,以免波士顿招致可怕的灾难。文件送到了,华盛顿一看,前无抬头,尾无落款,更没有豪将军的签字,文件是否可靠?华盛顿还是告诉使者:文件送到了,但不能正式复函。
大陆军停止射击,但未停止继续加固阵地。波士顿城内已呈混乱,居民人心惶惶。到3月16日,华盛顿继续增加压力,把阵地向前挤压,连夜修筑一道胸墙。又派人制造假情报,说大陆军打算发起总攻。
其实英军早就想跑,只因风向不利,登船日期一推再推。这下再也不敢拖延了,次晨4时,撤退工作在一片混乱中开始。华盛顿命令各部加强戒备,密切注意英军动向。上午10时许,人们发现6000英军和一批铁杆“王党分子”开始从城内撤向港口码头。只见双轮运货车、四**马车、手推轻便车像蚂蚁搬家似的络绎不绝于道,最后都蜂拥挤上海船,争先恐后地驶离了波士顿海港。据目击者称,军舰加上运输船,总共78艘。那些王党分子,一直迷信大不列颠威力天下无敌,曾经比英国正规军还要猖狂,做了许多危害乡里同胞的坏事,这时候就像到了世界末日,下海走了逃亡之路。
大陆军目送英军仓皇撤退,没发一枪一炮。豪将军也做好放火的准备,炮声一响立即纵火焚烧波士顿!
自1775年7月开始的波士顿围困战,已经历了9个月。现在波士顿像一个熟透的苹果,终于落到人民手中。华盛顿抑制不住兴奋写道:“豪将军撤退如此之快,实超过了我的想象。”不过他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豪将军虽然被迫放弃了波士顿,但其实力未受到大的损失。他预见到豪将军很可能率领舰队转移向纽约港,遂决定马上派部分军队去增强纽约的防务。
第二天,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列队进入波士顿城。全城人民欢欣鼓舞,如庆祝盛大节日般夹道欢迎自己的军队。
大陆会议于3月25日通过决议,对大陆军官兵收复波士顿的胜利给予表彰。并授予总司令华盛顿“波士顿解放者”的光荣称号。
波士顿的光复,其政治意义和心理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价值。
北美殖民地的军民以弱胜强,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已成“明日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