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合众国在危难中(2/2)
《华盛顿传》作者:华盛顿传 2017-02-13 12:19
彼。英军很可能选择长岛登陆,进攻布鲁克林高地。这个高地与纽约城遥遥相望,占领它便能控制纽约,战略地位有如波士顿的道切斯特。欲守纽约,必守布鲁克林高地。他派格林将军率领主力在高地上筑壕固守,自领部分兵力镇守纽约市区。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事后证明这个部署乃是一着错棋。部队主力集中布鲁克林高地,万一被优势敌人四面包围,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偏是无独有偶,祸不单行,精明干练的格林将军因劳累过甚病倒在床,只有调派老将军普特南去接替格林的职务。临阵易帅又犯了兵家大忌,以致所辖部队指挥不灵,一些偏僻却很重要的道路没有派兵据守。
8月22日清晨,2万英军悄悄在长岛登陆,这与华盛顿的判断相符。
长岛地域宽阔,可登陆的地点实在太多,令人防不胜防。英军巩固了滩头阵地后,逐渐增加兵力,侍机而动。26日晚,乘着夜幕掩蔽,英将亨利·克林顿率领一路英军,由一名效忠派分子带路,经过一条人迹稀少的小径,直逼贝德福德隘口。他们原以为在此处和守军定有一场前哨战,孰料这么险要的关口竟无一兵一卒把守,轻而易举占领了前进阵地,控制了美军的左翼。另一路英军由格兰特将军指挥,迂回到美军右翼,对布鲁克林高地驻防的美军形成合围之势。
次日凌晨,英军从正面开始炮轰,滑膛枪火力齐射,但没有猛烈攻击。战约2小时后,美军背后传来一阵大炮声,这是英军包抄部队业已到位的信号;正面之敌突然加强攻势,从左右两侧同时发起攻击。美军腹背受敌仓皇应战,几次被优势的英军分割、冲散,又重新聚集顽强抵抗。英方的雇佣军黑森部队,都是些职业杀人狂,他们把一队美军围困在玉米地里,走马灯似的展开肉搏拼杀。美军被围且断了援兵,仍苦战不肯投降。战场上响彻了刀枪的撞击声、马匹的奔踏声、火器的射击声和双方的呐喊声。终因众寡悬殊,美军损失惨重,这天美方阵亡200人,包括沙利文将军在内的近千名将士被俘;英军方面承认他们死伤了 380人。
当天华盛顿在纽约指挥部队,密切监视向内海驶来的5艘英舰。城里清晰地听见了长岛的枪炮声,知道战斗已经开始。值得庆幸的是,一阵强劲的顶头风使英**舰靠不了岸。于是华盛顿乘小船从曼哈顿的司令部赶到长岛前线,亲眼目睹了这场大搏斗、大灾难。总司令手中已无可调之兵,任何人也无力回天。只见大陆军牺牲将士的遗体遍地,伤员们在默默地忍受痛苦煎熬,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枕着枪支露宿在旷野。再眺望一英里外的英军营地,营帐鳞次栉比,黑压压一大片。他清醒地估计到,今日这一仗美军已元气大伤,实力损失近半。反观英军士气正旺,如果乘胜穷追猛打,美军很难招架。敌人海上的舰队若开进海湾,切断长岛与纽约间的联系,便再无退路,必遭全军覆没。权宜之计只有带领部队迅速从海路突围撤出长岛。
突围撤退谈何容易?是夜,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直思索如何突出英军的重围。终于,一个完整的撤退计划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为了迷惑敌人,又要绝对保密,他下达了相反的命令:全体将士作好今夜进攻的准备。再派遣勇敢善战的米夫林将军,带领3个团的残部开进前沿阵地与敌人正面对峙。全天照常设岗执勤,撤退时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
第二天下起雨来,天色阴沉,雾气蒙蒙,能见度很差。华盛顿怀着不安的心情准备迎击英军新的进攻。只要能支持到天黑,突围就有了希望。可是出乎意外,一整天英军毫无动作,全线无战事。这着实令华盛顿大为惊异,百思莫解,是豪将军指挥失误坐失良机,抑或另有阴谋诡计?
战后,从豪将军的回忆录里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想利用舰队的火炮威力,海陆军协同作战。先围而不歼,迫使美军乘船渡海突围,趁其半渡而全力攻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豪将军的方案面面俱到,稳妥得几乎无懈可击。可是他的决策,使英军丧失了一次消灭大陆军主力的最佳机会,就因有了这一天的停顿,美军得救了。
29日晚10点,美军开始有计划地撤退。以团为单位登船,横渡 3/4英里宽的海峡。真是天赐良机,部队登船完毕,顿时风浪逐渐平息,靠长岛一边的海峡上空浓雾弥漫,敌人全然未发觉,而靠纽约那一面却月白风清。黎明前美军大部队已经撤回纽约。米夫林的后卫部队也来到码头,发现总司令还未撤退,站在岸上等待他们。他一定要等最后一名士兵上船后,自己才离开危险地带。
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不但要能攻善守,而且还要善于撤退。
能将数千人马的大部队,从敌人眼皮底下撤走,简直是指挥艺术中的天才杰作。其非凡之处堪与半夜在班克山修筑工事的奇迹相媲美。此次巧妙突围成功,使华盛顿名声大振。
3. 纽约大撤退
部队虽安全撤出,长岛弃守使纽约失去天然屏障,全市区完全暴露在英军的火力射程之下。城内居民人心惶惶,部队状况令人担忧。士兵们虎口余生,一个个情绪低落,成连成团地开小差逃跑回家。肩负守城职责的华盛顿,心情万分焦虑。回到纽约的第二天,便以信件形式向大陆会议作了汇报:“我们的处境极其艰难。由于我军在上月27日失利,许多士兵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不仅不奋力抗敌以挽回损失,反而心灰意冷,不听调遣,急于回家。很多人已走掉了……我不得不承认对统率这支军队已缺乏信心。如果我们的自由不是用一支永久性的常备军去保卫,那么我们的自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陆军何去何从,是死守纽约,或是果断地实行战略转移?
这时的华盛顿,率领军队据守在曼哈顿高地上,对长岛战役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洞察到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在9月7日召开的军事委员会上,他指出:“敌人在我们的后面占领阵地,而用军舰控制正面,其目的是要把我们围困在纽约岛上。切断我们和大陆的联系,迫使我们同他们进行决战,要么无条件投降。”因此,他主张避免同英军决战,保存有生力量,利用北美辽阔的幅员与敌军长期周旋。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战略构想:“坚持防御战,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采取大规模行动。”
9月10日,大陆会议专门研究了军事问题,作出一项英明决策:在此非常时期,军事权力下放,授权华盛顿总司令决定是否继续保卫纽约。
现在,华盛顿有权“一锤定音”了。他第二次召开军事会议,力排众议,马上发布命令,组织部队从纽约大撤退,运走所有军需物资。
这时英军已开始缩小包围圈,一步步向纽约城进逼。9月13日,分别装有40门和2门大炮的两艘军舰沿东河而上。发射的排炮落在美军人群中爆炸,有一颗炮弹甚至就落在距华盛顿6英尺处。
9月14日,美军撤至“国王大桥”。此桥跨过斯皮登杜伊维河,是曼哈顿岛通向大陆的惟一桥梁。这里突然遭到英军地面部队的截击,炮火猛烈,美方牺牲数十人,部队一度出现混乱。华盛顿亲自在前沿沉着指挥,稳定军心,终于打退前方之敌,他决定放弃纽约北郊的阵地,加快撤退速度,且战且走。
这是美国建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战略大转移。前途茫茫,吉凶难料,后有数万追兵,而自己内部又士气懊丧,军心不稳。服役到期的士兵急于回家团聚,不愿卖命作战。开小差者日甚一日,部队大量减员。令华盛顿感到迷惑的是,数量和质量占尽优势的英军没有穷追猛打,一天又一天地留在原地休息,战局显得扑朔迷离,而且英军司令官遣使送来信件,建议双方交换一批战俘。
9月24日,他在撤退途中给大陆会议写了一封长信,力陈组建常备兵的理由。这封长信字迹潦草,是他总结几个月来的战争得失、经验教训的产物。字里行间闪烁着他的智慧和远见。他说:“……我们部队目前的处境似乎又面临着一次瓦解。……这场斗争绝非一日之功,战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根据我近来的一些想法,如现在缺乏一支常备军,则毁灭的后果终将不可避免。如果要我宣誓作证,究竟民兵从总的来看是有益还是有损,我将同意后者。”接着,他对常备军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这支军队的士兵应在整个战争期间服役。为了能顺利地招募到兵员,必须改善其待遇,除发给较优厚的津贴外,战争结束时每人可获得100—150英亩土地,军官的待遇应更丰厚些。鉴于形势的危急,大陆会议终于同意华盛顿的建议,正式颁布命令把大陆军改为常备兵,延长服役时期,13个州根据财力人力定额提供兵员。
10月26日美军退到新泽西的白原,28日英军尾追而至。激战数小时,美军损失300人,旋主动撤离。华盛顿率众退守北卡斯特尔,伐树木构筑工事。豪将军的部队追到这里时,连天倾盆大雨,军事行动受阻,两军在新泽西境内呈胶着状态。
11月初,多股英军集结华盛顿堡附近。华盛顿堡是美军屯兵和储备粮草的要塞,位于哈得逊河岸,对岸是李堡。华盛顿认为防守该处已无意义,即命令格林将军撤离华盛顿堡,以避免人员和物资的损失。格林将军未立即执行,拖延到11月16日,英军突然进攻华盛顿堡,美军英勇还击但寡不敌众,杀伤大量英军和黑森军后,节节退进堡垒。堡内士兵拥挤得无法转身,英军用炮火轰击一通之后,派出一名使节送去劝降书。美军没有回旋余地,无力进行抵抗,只有被迫投降。美国国旗从华盛顿堡上空降落,英军的米字旗取而代之。被俘将士将近2千余人,午夜时分被押送去了纽约。
这对逆境中的美军是一重大打击。损失兵员2千多人,其武器装备在美军中是较优良的,还有大批军用物资和粮草。接着另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又降落在美军头上。
这时候,查尔斯·李将军的职务是大陆军副总司令。带领4000人在距华盛顿不远的地方驻扎,成犄角之势。英军夺得华盛顿堡要塞后,豪将军亲领 5000英军逼近李将军的部队,另外派一支精锐直扑华盛顿总部。华盛顿根据情报,立即采取对策:率部撤退到纽华克跳出包围圈,避免在不利的情势下与敌决战,同时命令李将军火速靠拢,两支主力尽快会合。华盛顿建议他渡过哈得逊河,注意选择安全行军路线避开敌军。
奇怪的是李将军拒不执行命令,找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拖延搪塞,最后他说已经组织好了一次极有把握的反击战,定要活捉敌人的指挥官罗杰斯。不管借口如何,华盛顿心里早已有数。这位李将军是因为没当上大陆军总司令而耿耿于怀。
此人确有军事才能,保卫南方各州屡挫英军,在北美军界算得上一员战将,可惜为人品格不高,一贯狂妄自大。他原在英国正规军供职,就因未得提拔重用才转而投身独立运动。李的毛病是举止粗鲁,不能团结同僚共事;带兵打仗虽有能耐,统帅全军则不适宜。华盛顿就任总司令后,处处对他尊重有加,但查尔斯·李天马行空任意独行,处理重大事情刚愎自用,从不请示,尤其不甘屈居人下,处处抬高自己,暗中拉帮结伙大搞宗派活动,拆总司令的台,目的是制造机会取而代之。目前美军接连败绩,处在困难时期,他把战败的责任全推到华盛顿身上,说他优柔寡断,一味逃跑避战,跟着这样的统帅必将永远失败。
华盛顿率领疲惫之师天天浴血鏖战、节节后撤之际,李将军却隔岸观火,迟迟不肯救援。12月1日,英将康华利追到新不伦瑞克,华盛顿炸毁了河上的桥梁阻滞追兵,并于12月7、8两日在特伦顿集中了所有船只,冒着严寒渡过了特拉华河,又命令将沿河70英里内的所有船只,全部集中到右岸,人员退入宾夕法尼亚境内。此时气温骤降,河水尚未完全结冰封冻。英将康华利尾追到特拉华河边,遍寻不见渡船,又不能涉水泅渡,只好停止追击,留下3个团的黑森雇佣军和英军一部,与美军隔河对峙。
华盛顿下达会师命令过了3个星期,查尔斯·李才统率数千美军以每日3英里的速度在战区爬行。他本人自来疏懒,行军途中只要有可能就吃喝住宿得舒服些,有时还不在军营中过夜,带上卫士溜到旅馆去住。
12月4日姗姗渡过了哈得逊河,13日,他交代了当天行军路线,把部队交给沙利文将军带领出发,自己独自住进一家旅店睡觉,想吃好睡足再骑马追赶队伍。正吃早餐时候,一队英国龙骑兵在亲英分子引导下,突然包围了旅店,卫兵和副司令一样懒散,抱着枪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全无防备。旅店女主人表示愿意把李将军藏在一张床下,但他以轻蔑的态度拒绝了,掏出两把手枪守住房门,想击毙冲进来的骑兵,再用指挥刀拼杀。对方没硬往里冲,只是喊话:“如果将军5分钟内不投降,就放火烧房子!”稍停,那人又重复了一遍。两分钟后,身上还穿着睡衣的李将军便束手被擒,成了英军的阶下囚徒。
李将军自酿苦酒演了一出悲剧。他被俘后受尽种种侮辱,英国把他当做变节分子对待,因为他曾在英国正规军中当过军官。他指挥下的4000美军,都由沙利文将军带回到华盛顿麾下。
自8月份以来,美军接连不断失败。其中较重大的有:8月丢失长岛,9月撤出纽约,10月白原战败,11月华盛顿堡要塞陷落,2千多人缴械投降,12月副总司令查尔斯·李被英军生擒活捉。这一连串打击,对于困境中的美军好似雪上加霜,这也给美国人民的心理上带来严重挫伤,人们感到独立事业前途渺茫。
8月22日清晨,2万英军悄悄在长岛登陆,这与华盛顿的判断相符。
长岛地域宽阔,可登陆的地点实在太多,令人防不胜防。英军巩固了滩头阵地后,逐渐增加兵力,侍机而动。26日晚,乘着夜幕掩蔽,英将亨利·克林顿率领一路英军,由一名效忠派分子带路,经过一条人迹稀少的小径,直逼贝德福德隘口。他们原以为在此处和守军定有一场前哨战,孰料这么险要的关口竟无一兵一卒把守,轻而易举占领了前进阵地,控制了美军的左翼。另一路英军由格兰特将军指挥,迂回到美军右翼,对布鲁克林高地驻防的美军形成合围之势。
次日凌晨,英军从正面开始炮轰,滑膛枪火力齐射,但没有猛烈攻击。战约2小时后,美军背后传来一阵大炮声,这是英军包抄部队业已到位的信号;正面之敌突然加强攻势,从左右两侧同时发起攻击。美军腹背受敌仓皇应战,几次被优势的英军分割、冲散,又重新聚集顽强抵抗。英方的雇佣军黑森部队,都是些职业杀人狂,他们把一队美军围困在玉米地里,走马灯似的展开肉搏拼杀。美军被围且断了援兵,仍苦战不肯投降。战场上响彻了刀枪的撞击声、马匹的奔踏声、火器的射击声和双方的呐喊声。终因众寡悬殊,美军损失惨重,这天美方阵亡200人,包括沙利文将军在内的近千名将士被俘;英军方面承认他们死伤了 380人。
当天华盛顿在纽约指挥部队,密切监视向内海驶来的5艘英舰。城里清晰地听见了长岛的枪炮声,知道战斗已经开始。值得庆幸的是,一阵强劲的顶头风使英**舰靠不了岸。于是华盛顿乘小船从曼哈顿的司令部赶到长岛前线,亲眼目睹了这场大搏斗、大灾难。总司令手中已无可调之兵,任何人也无力回天。只见大陆军牺牲将士的遗体遍地,伤员们在默默地忍受痛苦煎熬,疲惫不堪的士兵们枕着枪支露宿在旷野。再眺望一英里外的英军营地,营帐鳞次栉比,黑压压一大片。他清醒地估计到,今日这一仗美军已元气大伤,实力损失近半。反观英军士气正旺,如果乘胜穷追猛打,美军很难招架。敌人海上的舰队若开进海湾,切断长岛与纽约间的联系,便再无退路,必遭全军覆没。权宜之计只有带领部队迅速从海路突围撤出长岛。
突围撤退谈何容易?是夜,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一直思索如何突出英军的重围。终于,一个完整的撤退计划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为了迷惑敌人,又要绝对保密,他下达了相反的命令:全体将士作好今夜进攻的准备。再派遣勇敢善战的米夫林将军,带领3个团的残部开进前沿阵地与敌人正面对峙。全天照常设岗执勤,撤退时负责掩护大部队突围。
第二天下起雨来,天色阴沉,雾气蒙蒙,能见度很差。华盛顿怀着不安的心情准备迎击英军新的进攻。只要能支持到天黑,突围就有了希望。可是出乎意外,一整天英军毫无动作,全线无战事。这着实令华盛顿大为惊异,百思莫解,是豪将军指挥失误坐失良机,抑或另有阴谋诡计?
战后,从豪将军的回忆录里找到了答案。原来他想利用舰队的火炮威力,海陆军协同作战。先围而不歼,迫使美军乘船渡海突围,趁其半渡而全力攻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豪将军的方案面面俱到,稳妥得几乎无懈可击。可是他的决策,使英军丧失了一次消灭大陆军主力的最佳机会,就因有了这一天的停顿,美军得救了。
29日晚10点,美军开始有计划地撤退。以团为单位登船,横渡 3/4英里宽的海峡。真是天赐良机,部队登船完毕,顿时风浪逐渐平息,靠长岛一边的海峡上空浓雾弥漫,敌人全然未发觉,而靠纽约那一面却月白风清。黎明前美军大部队已经撤回纽约。米夫林的后卫部队也来到码头,发现总司令还未撤退,站在岸上等待他们。他一定要等最后一名士兵上船后,自己才离开危险地带。
对于一个军事指挥官来说,不但要能攻善守,而且还要善于撤退。
能将数千人马的大部队,从敌人眼皮底下撤走,简直是指挥艺术中的天才杰作。其非凡之处堪与半夜在班克山修筑工事的奇迹相媲美。此次巧妙突围成功,使华盛顿名声大振。
3. 纽约大撤退
部队虽安全撤出,长岛弃守使纽约失去天然屏障,全市区完全暴露在英军的火力射程之下。城内居民人心惶惶,部队状况令人担忧。士兵们虎口余生,一个个情绪低落,成连成团地开小差逃跑回家。肩负守城职责的华盛顿,心情万分焦虑。回到纽约的第二天,便以信件形式向大陆会议作了汇报:“我们的处境极其艰难。由于我军在上月27日失利,许多士兵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他们不仅不奋力抗敌以挽回损失,反而心灰意冷,不听调遣,急于回家。很多人已走掉了……我不得不承认对统率这支军队已缺乏信心。如果我们的自由不是用一支永久性的常备军去保卫,那么我们的自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大陆军何去何从,是死守纽约,或是果断地实行战略转移?
这时的华盛顿,率领军队据守在曼哈顿高地上,对长岛战役的失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洞察到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在9月7日召开的军事委员会上,他指出:“敌人在我们的后面占领阵地,而用军舰控制正面,其目的是要把我们围困在纽约岛上。切断我们和大陆的联系,迫使我们同他们进行决战,要么无条件投降。”因此,他主张避免同英军决战,保存有生力量,利用北美辽阔的幅员与敌军长期周旋。他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战略构想:“坚持防御战,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避免采取大规模行动。”
9月10日,大陆会议专门研究了军事问题,作出一项英明决策:在此非常时期,军事权力下放,授权华盛顿总司令决定是否继续保卫纽约。
现在,华盛顿有权“一锤定音”了。他第二次召开军事会议,力排众议,马上发布命令,组织部队从纽约大撤退,运走所有军需物资。
这时英军已开始缩小包围圈,一步步向纽约城进逼。9月13日,分别装有40门和2门大炮的两艘军舰沿东河而上。发射的排炮落在美军人群中爆炸,有一颗炮弹甚至就落在距华盛顿6英尺处。
9月14日,美军撤至“国王大桥”。此桥跨过斯皮登杜伊维河,是曼哈顿岛通向大陆的惟一桥梁。这里突然遭到英军地面部队的截击,炮火猛烈,美方牺牲数十人,部队一度出现混乱。华盛顿亲自在前沿沉着指挥,稳定军心,终于打退前方之敌,他决定放弃纽约北郊的阵地,加快撤退速度,且战且走。
这是美国建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战略大转移。前途茫茫,吉凶难料,后有数万追兵,而自己内部又士气懊丧,军心不稳。服役到期的士兵急于回家团聚,不愿卖命作战。开小差者日甚一日,部队大量减员。令华盛顿感到迷惑的是,数量和质量占尽优势的英军没有穷追猛打,一天又一天地留在原地休息,战局显得扑朔迷离,而且英军司令官遣使送来信件,建议双方交换一批战俘。
9月24日,他在撤退途中给大陆会议写了一封长信,力陈组建常备兵的理由。这封长信字迹潦草,是他总结几个月来的战争得失、经验教训的产物。字里行间闪烁着他的智慧和远见。他说:“……我们部队目前的处境似乎又面临着一次瓦解。……这场斗争绝非一日之功,战争必须有系统地进行。根据我近来的一些想法,如现在缺乏一支常备军,则毁灭的后果终将不可避免。如果要我宣誓作证,究竟民兵从总的来看是有益还是有损,我将同意后者。”接着,他对常备军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这支军队的士兵应在整个战争期间服役。为了能顺利地招募到兵员,必须改善其待遇,除发给较优厚的津贴外,战争结束时每人可获得100—150英亩土地,军官的待遇应更丰厚些。鉴于形势的危急,大陆会议终于同意华盛顿的建议,正式颁布命令把大陆军改为常备兵,延长服役时期,13个州根据财力人力定额提供兵员。
10月26日美军退到新泽西的白原,28日英军尾追而至。激战数小时,美军损失300人,旋主动撤离。华盛顿率众退守北卡斯特尔,伐树木构筑工事。豪将军的部队追到这里时,连天倾盆大雨,军事行动受阻,两军在新泽西境内呈胶着状态。
11月初,多股英军集结华盛顿堡附近。华盛顿堡是美军屯兵和储备粮草的要塞,位于哈得逊河岸,对岸是李堡。华盛顿认为防守该处已无意义,即命令格林将军撤离华盛顿堡,以避免人员和物资的损失。格林将军未立即执行,拖延到11月16日,英军突然进攻华盛顿堡,美军英勇还击但寡不敌众,杀伤大量英军和黑森军后,节节退进堡垒。堡内士兵拥挤得无法转身,英军用炮火轰击一通之后,派出一名使节送去劝降书。美军没有回旋余地,无力进行抵抗,只有被迫投降。美国国旗从华盛顿堡上空降落,英军的米字旗取而代之。被俘将士将近2千余人,午夜时分被押送去了纽约。
这对逆境中的美军是一重大打击。损失兵员2千多人,其武器装备在美军中是较优良的,还有大批军用物资和粮草。接着另一次更为沉重的打击,又降落在美军头上。
这时候,查尔斯·李将军的职务是大陆军副总司令。带领4000人在距华盛顿不远的地方驻扎,成犄角之势。英军夺得华盛顿堡要塞后,豪将军亲领 5000英军逼近李将军的部队,另外派一支精锐直扑华盛顿总部。华盛顿根据情报,立即采取对策:率部撤退到纽华克跳出包围圈,避免在不利的情势下与敌决战,同时命令李将军火速靠拢,两支主力尽快会合。华盛顿建议他渡过哈得逊河,注意选择安全行军路线避开敌军。
奇怪的是李将军拒不执行命令,找些莫名其妙的理由拖延搪塞,最后他说已经组织好了一次极有把握的反击战,定要活捉敌人的指挥官罗杰斯。不管借口如何,华盛顿心里早已有数。这位李将军是因为没当上大陆军总司令而耿耿于怀。
此人确有军事才能,保卫南方各州屡挫英军,在北美军界算得上一员战将,可惜为人品格不高,一贯狂妄自大。他原在英国正规军供职,就因未得提拔重用才转而投身独立运动。李的毛病是举止粗鲁,不能团结同僚共事;带兵打仗虽有能耐,统帅全军则不适宜。华盛顿就任总司令后,处处对他尊重有加,但查尔斯·李天马行空任意独行,处理重大事情刚愎自用,从不请示,尤其不甘屈居人下,处处抬高自己,暗中拉帮结伙大搞宗派活动,拆总司令的台,目的是制造机会取而代之。目前美军接连败绩,处在困难时期,他把战败的责任全推到华盛顿身上,说他优柔寡断,一味逃跑避战,跟着这样的统帅必将永远失败。
华盛顿率领疲惫之师天天浴血鏖战、节节后撤之际,李将军却隔岸观火,迟迟不肯救援。12月1日,英将康华利追到新不伦瑞克,华盛顿炸毁了河上的桥梁阻滞追兵,并于12月7、8两日在特伦顿集中了所有船只,冒着严寒渡过了特拉华河,又命令将沿河70英里内的所有船只,全部集中到右岸,人员退入宾夕法尼亚境内。此时气温骤降,河水尚未完全结冰封冻。英将康华利尾追到特拉华河边,遍寻不见渡船,又不能涉水泅渡,只好停止追击,留下3个团的黑森雇佣军和英军一部,与美军隔河对峙。
华盛顿下达会师命令过了3个星期,查尔斯·李才统率数千美军以每日3英里的速度在战区爬行。他本人自来疏懒,行军途中只要有可能就吃喝住宿得舒服些,有时还不在军营中过夜,带上卫士溜到旅馆去住。
12月4日姗姗渡过了哈得逊河,13日,他交代了当天行军路线,把部队交给沙利文将军带领出发,自己独自住进一家旅店睡觉,想吃好睡足再骑马追赶队伍。正吃早餐时候,一队英国龙骑兵在亲英分子引导下,突然包围了旅店,卫兵和副司令一样懒散,抱着枪到外面晒太阳去了,全无防备。旅店女主人表示愿意把李将军藏在一张床下,但他以轻蔑的态度拒绝了,掏出两把手枪守住房门,想击毙冲进来的骑兵,再用指挥刀拼杀。对方没硬往里冲,只是喊话:“如果将军5分钟内不投降,就放火烧房子!”稍停,那人又重复了一遍。两分钟后,身上还穿着睡衣的李将军便束手被擒,成了英军的阶下囚徒。
李将军自酿苦酒演了一出悲剧。他被俘后受尽种种侮辱,英国把他当做变节分子对待,因为他曾在英国正规军中当过军官。他指挥下的4000美军,都由沙利文将军带回到华盛顿麾下。
自8月份以来,美军接连不断失败。其中较重大的有:8月丢失长岛,9月撤出纽约,10月白原战败,11月华盛顿堡要塞陷落,2千多人缴械投降,12月副总司令查尔斯·李被英军生擒活捉。这一连串打击,对于困境中的美军好似雪上加霜,这也给美国人民的心理上带来严重挫伤,人们感到独立事业前途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