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书太平天国(2/2)
《王韬评传》作者:王韬评传 2017-02-13 12:29
步就班,先将上游之地控制在手,设关征税培养元气,然后再进占上海外围之地如奉贤、南汇、淤江、川沙、金山等城,筑垒设卡,断绝交通,以使上海"百物立匮","民食不支",如此"但相持数月之久,内好必生,闽粤之民必乘机起事。强者乱而弱者死,洋人必不能禁??必舍之去矣"。①王韬原为清朝营垒中人物,熟知清朝官吏和清军的弱点。1849 年以后他长期居往上海,对上海的民情、地理和"夷情"特点了如指常。他又研究过天下相争大势和用兵之道,曾先后上书徐有王、吴煦、曾国藩等清朝大吏讨论对付太平天国的战略战术。因此,他的反戈一击的上书能够准确地击中清朝的要害。江苏巡抚薛焕在该上书爆光后"阅之大惊失色",后怕不已。②李鸿章在接获报告后也认为其书"颇得贼与西人交接之情,其畏慑威棱形诸意,言之表"。③可惜太平夭国进攻上海的国策已定,苏福省民政长官刘肇钩也因戎马倥偬,未来得及将此书进呈忠王和转报太平天国中央。忠王李秀成在1862 年上半年依照太平天国既定战略进攻上海,结果无功而返。翌年,英法侵略军公开丢弃"武装中立"原则,与上游调派而来的清军联合进扑苏常。太平军被迫与上游清军和下游中外混合军两线同时作战,腹背受敌,终于不支。1864 年6 月4 日,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血泊中落幕。倘若当初忠王接到王韬上书并以他的"和戎策"代替太平天国进攻上海的既定政策,专意对付上游清军,太平天国的历史结局以至整个中国近代的历史结局也许大为不同。
王韬的上书一直压在刘肇钧的军营之中。同治元年三月六日(1862 年4①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②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③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①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②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第37 页。(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③ 李鸿章:《朋僚函槁》,卷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上曾相"。
月4 日),清朝副将熊兆周督率清军、华尔洋枪队及部分英法军队会攻上海外围七宝王家寺太平军营垒。刘部不支败退。清军攻占后在搜查中发现了王韬的上书。清副将立即将其上呈江苏巡抚薛焕。薛焕阅后觉得事关重大,星夜呈报清廷。三月二十七日(4 月25 日),清廷降下谕旨:"逆党黄畹为贼策划,欲与洋人通好,与军务殊有关系??至该逆所称派乱党与赴洋径滨潜住,并勾结游民作内应,计殊凶狡,并着李鸿章、薛焕严密防范。黄畹是否见匿上海,或窜赴他处?着曾国藩等迅速查拿,毋任漏网。"①清朝地方官接到谕旨后立即四处张网,着手捕拿王韬。
"上书案"案发之时,王韬正在甫里家中。获知遭到通缉的消息,立即潜赴昆山乡问,密而不出。昆山乡间久为太平军占领,清吏一时无从拘拿。王韬的雇主、墨海书馆主持人慕维廉知道消息后,一面通知王韬不要急于赴沪,一面与清朝苏淤太道吴煦进行交涉,"查探黄畹所犯何事",并请求吴煦保其无事,吴煦口蜜腹剑,玩弄两面手法,要慕维廉尽可放心。慕维廉害怕吴煦出尔反尔,坚持要求吴煦立一字据。吴煦亦不推托,"书给字片",并表示"兰卿如肯仍来我处,定当妥为安置,毋恤人言"。①但慕维廉和英国领事麦华佗(Sir Walter HenrvMedhurst)均不相信吴煦的保证,王韬亦不敢冒险一试。商量的结果,决定王韬暂时潜回上海墨海书馆避风,视事情发展而决定行止。不料王韬行踪不密,被吴煦侦知。吴煦准备前来墨海书馆捕人。此举激怒英国领事麦华佗,认为吴煦不但欺骗了工韬,还欺骗了英国传教士,是一个反复无常、"失信无耻"的小人,遂把王韬从墨海书馆接到更加安全的英国领事馆避难。王韬从此"闭置一室,经一百三十五日"。②清吏迟迟捕不到王韬,引起清廷不满。五月十四日(6 月10 日)再次发出上谕,责令李鸿章和薛焕"务即设法购拿,必将疏纵逃官各罪,一并惩处"。在清廷一再催促下,上海清吏加紧与英国领事麦华佗交涉,要求交出王韬。麦华佗是王韬前雇主麦都思的儿子,与慕维廉、王韬均相熟识,不答应清吏的要求。清吏通过清朝总理衙门直接与英国公使卜鲁斯( FrederickWilliarn Bruce )交涉。卜鲁斯对总理衙门的要求也一概加以拒绝。他以英国钦差大臣的名义照会清朝总理衙门,声称"王瀚有无通贼之事,本大臣无庸置疑",但其事出有因,显系恐贼疑有异心,本人及家眷难免被害,故假为此贼同心之论,令贼改图不进攻沪,此良民在贼踞之地不肯协同,必致于死,两全之难也"。卜鲁斯进而指责吴煦"佯言妥为安置,诱其回沪"是"用其欺诈",因而英国不能协助清廷捕捉王韬。
清朝新败不久,慑于英国公使和领事的强硬口气,未敢强行捕人,但在英国领事馆外面和港口布置探哨,伺机行动。因此整整四个多月王韬未敢离开英国领事馆半步。他的老母亲在此期间连惊带吓,含悲而逝。王韬也不能亲往含殓送终。至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一日(1862 年10 月4 日),王韬在麦华佗的庇护下化装出走,乘英国怕和洋行邮船"鲁纳"号前往香港,从而最终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多角之恋。急于成功而又情系三方的王韬终于未能叩开他的幸运之门。他的不幸遭遇正好应验了他的一句诗:"乱世文章空贾祸"。① 《东华续录》,卷七,"同治元年三月已西上渝"(光绪十三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版,第179 页)。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中英关系类,第0622 号《逆党黄畹案》,"吴煦给宪台的复禀"。② 《王韬日记》,第195 页。
①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自王韬逃离上海之前一天起,终其一生,他始终对上书太平天国一事矢口否认,并声称这是当道对他的政治陷害。他在临行前给其妻兄杨醒逋写信说:天特厄之,致斯奇困,此寝寐中未及料也。疑生投抒,冤至覆盆,不思从中之或有嫁名,反以局外者居为奇货。当路势位烜赫。固无难指龟而成鳖,淆素以讹缁,欲戮一细民,亦何求而不得。兹虽西官力为周旋,为之请于彼国驻京公使,而当事者转益其疑。??呜呼!即使韬衔冤斧锧,饮恨刀锯,于正典明刑,攻城杀贼,亦何所裨,徒成杀士之名,自取忌才之实,此堪愤而又堪笑者也。②赴港以后,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他也不时地说及他的"冤情",如在"与田理荃大令"一信中他写道:"不佞三吴之鄙人耳,读书有志,学剑未成。少亦尝愿投笔从戎,请缨系虏,跃马塞上,荷戈行间;徒以有老母在,未敢以身许国也。不意庚辛间,戎马侜张,风尘澒洞,江浙尽陷于贼,几无一片干净土,逃身海上,志图杀贼以自效。奇计未就,谤书已来,不得已避地粤中。"①在晚年写成的《张园老民自传》中,他甚至说出具体细节来:惟时贼于苏乡遍设伪官,立董事,皆土著人,暴敛横征,伪卡林立。老民固素识诸董事,密相结纳,说以反正,言曾帅善用兵,只以方剿上游,未遑兼顾。今安庆已复,援军旦夕必至,不可不自为计。因激以忠义,勉以功名,令诸董事入贼中说头目结内应,皆有成说,其黠者亦从而徘徊观望。老民密纵反间,使贼党互相猜贰,自翦羽翼,诸内应者多急欲见功,势颇可乘。而当事者遽以通贼疑老民,祸且不测,闻者气沮。②王韬的书信集《弢园尺牍》刊行于1876 年。《弢园老民自传》更属晚年息影之作。其间对昔日不被人们嘉许的事实难免不进行一番修饰遮掩。对王韬来说,这是为了避祸消灾,自有其可愿可谅之处。但这一否认却引发了后人对王韬到底有无上书太平天国的"马拉松争论"。
最初将这一问题捅出来的是陈其元。他当过李鸿章的幕僚。在光绪初年所著的《庸闲斋笔记》一书里,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见"苏州诸生王畹"上太平天国之书,并说"王畹"已死于上海墨海书馆,不婴显戮,"三吴人有遗恨焉"。随后晚清及民国年间的《近世中国秘闻》(扪虱谈虎客著)、《太平天国诗文抄》(罗岂、沈祖其编)、《太平天国野史》(凌善清著)、《珊瑚集笔记》(范烟桥著)等均沿用《庸闲斋笔记》的说法,并以更加肯定的注释认定"王畹"就是王韬。
1935 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将刚影印公布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钩禀》与《庸闲斋笔记》所记"王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对比考证,写出《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肯定"黄畹"、"王畹"、王韬实为一人。谢兴尧从六个方面,即:"黄畹即王韬"、"文章相同"、"事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二,"同竹庵松轩买舟至海上"。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六,"与醒逋"。
① 工韬:《弢园尺牍》,卷十,"与田理荃大令"。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实相合"、"文句相同"、"策计相同"、"畹得罪后之自悔"等论证了王韬的确给太平天国上过书。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发表了《黄畹考》一文,(解放后亦写过一篇新的《黄畹考》)也认为黄畹就是王韬。罗尔纲的根据是:
一、王韬在考取新阳秀才时的注册名为王利宾,字兰卿,而黄畹上书时所用的表字正是兰卿;
二、黄畹的"和洋论"与王韬一生对外主和不主战观点相同;
三、黄畹上书中的攻清方策与王韬呈给清吏的平贼策相同;
四、黄畹自述的身世和经历与王韬的身世和经历相合';
五、黄畹的文笔与王韬的文笔相同,甚至有几处辞句完全一样;
六、王韬自己对"投贼"一事有所忏悔。
但是,以王韬本人文字为主要根据看待此一问题的学者不同意"王韬上书说"。三十年代的吴静山在《上海研究资料》中说,"王韬未必敢冒天下的大险"去上书太平天国。①今人吴元申和杨其民分别发表《王韬非黄畹考》与《王韬上书太平军考辨》两篇考证文章,对谢兴尧、罗尔纲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王韬上书一说仍然很难成立。②然而,吴、杨两文一出,立即就有新的文章与之商榷。1988 年第三期《近代史研究》和1989 年第四期《社会科学辑刊》分别发表王开玺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和李景光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的几个问题》两文,对吴、杨的否定性观点予以再否定,重申谢、罗两人的"王韬上书说"。目前,还未看到对工开玺和李景光观点的挑战文章。笔者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否定性史料之前,王韬上书一事应成为定论。
① 《王韬事迹考略》.《上海研究资料》1984 年重印本。
② 见于1982 年第2 期《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 年第4 期《近代史研究》。
王韬的上书一直压在刘肇钧的军营之中。同治元年三月六日(1862 年4①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②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③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① "苏福省儒士黄畹上逢天义刘肇钧禀"。
②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第37 页。(清同治十三年刊本)
③ 李鸿章:《朋僚函槁》,卷一,同治元年三月十五日,"上曾相"。
月4 日),清朝副将熊兆周督率清军、华尔洋枪队及部分英法军队会攻上海外围七宝王家寺太平军营垒。刘部不支败退。清军攻占后在搜查中发现了王韬的上书。清副将立即将其上呈江苏巡抚薛焕。薛焕阅后觉得事关重大,星夜呈报清廷。三月二十七日(4 月25 日),清廷降下谕旨:"逆党黄畹为贼策划,欲与洋人通好,与军务殊有关系??至该逆所称派乱党与赴洋径滨潜住,并勾结游民作内应,计殊凶狡,并着李鸿章、薛焕严密防范。黄畹是否见匿上海,或窜赴他处?着曾国藩等迅速查拿,毋任漏网。"①清朝地方官接到谕旨后立即四处张网,着手捕拿王韬。
"上书案"案发之时,王韬正在甫里家中。获知遭到通缉的消息,立即潜赴昆山乡问,密而不出。昆山乡间久为太平军占领,清吏一时无从拘拿。王韬的雇主、墨海书馆主持人慕维廉知道消息后,一面通知王韬不要急于赴沪,一面与清朝苏淤太道吴煦进行交涉,"查探黄畹所犯何事",并请求吴煦保其无事,吴煦口蜜腹剑,玩弄两面手法,要慕维廉尽可放心。慕维廉害怕吴煦出尔反尔,坚持要求吴煦立一字据。吴煦亦不推托,"书给字片",并表示"兰卿如肯仍来我处,定当妥为安置,毋恤人言"。①但慕维廉和英国领事麦华佗(Sir Walter HenrvMedhurst)均不相信吴煦的保证,王韬亦不敢冒险一试。商量的结果,决定王韬暂时潜回上海墨海书馆避风,视事情发展而决定行止。不料王韬行踪不密,被吴煦侦知。吴煦准备前来墨海书馆捕人。此举激怒英国领事麦华佗,认为吴煦不但欺骗了工韬,还欺骗了英国传教士,是一个反复无常、"失信无耻"的小人,遂把王韬从墨海书馆接到更加安全的英国领事馆避难。王韬从此"闭置一室,经一百三十五日"。②清吏迟迟捕不到王韬,引起清廷不满。五月十四日(6 月10 日)再次发出上谕,责令李鸿章和薛焕"务即设法购拿,必将疏纵逃官各罪,一并惩处"。在清廷一再催促下,上海清吏加紧与英国领事麦华佗交涉,要求交出王韬。麦华佗是王韬前雇主麦都思的儿子,与慕维廉、王韬均相熟识,不答应清吏的要求。清吏通过清朝总理衙门直接与英国公使卜鲁斯( FrederickWilliarn Bruce )交涉。卜鲁斯对总理衙门的要求也一概加以拒绝。他以英国钦差大臣的名义照会清朝总理衙门,声称"王瀚有无通贼之事,本大臣无庸置疑",但其事出有因,显系恐贼疑有异心,本人及家眷难免被害,故假为此贼同心之论,令贼改图不进攻沪,此良民在贼踞之地不肯协同,必致于死,两全之难也"。卜鲁斯进而指责吴煦"佯言妥为安置,诱其回沪"是"用其欺诈",因而英国不能协助清廷捕捉王韬。
清朝新败不久,慑于英国公使和领事的强硬口气,未敢强行捕人,但在英国领事馆外面和港口布置探哨,伺机行动。因此整整四个多月王韬未敢离开英国领事馆半步。他的老母亲在此期间连惊带吓,含悲而逝。王韬也不能亲往含殓送终。至同治元年闰八月十一日(1862 年10 月4 日),王韬在麦华佗的庇护下化装出走,乘英国怕和洋行邮船"鲁纳"号前往香港,从而最终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多角之恋。急于成功而又情系三方的王韬终于未能叩开他的幸运之门。他的不幸遭遇正好应验了他的一句诗:"乱世文章空贾祸"。① 《东华续录》,卷七,"同治元年三月已西上渝"(光绪十三年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版,第179 页)。①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外务部,中英关系类,第0622 号《逆党黄畹案》,"吴煦给宪台的复禀"。② 《王韬日记》,第195 页。
①问题至此并没有结束。自王韬逃离上海之前一天起,终其一生,他始终对上书太平天国一事矢口否认,并声称这是当道对他的政治陷害。他在临行前给其妻兄杨醒逋写信说:天特厄之,致斯奇困,此寝寐中未及料也。疑生投抒,冤至覆盆,不思从中之或有嫁名,反以局外者居为奇货。当路势位烜赫。固无难指龟而成鳖,淆素以讹缁,欲戮一细民,亦何求而不得。兹虽西官力为周旋,为之请于彼国驻京公使,而当事者转益其疑。??呜呼!即使韬衔冤斧锧,饮恨刀锯,于正典明刑,攻城杀贼,亦何所裨,徒成杀士之名,自取忌才之实,此堪愤而又堪笑者也。②赴港以后,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他也不时地说及他的"冤情",如在"与田理荃大令"一信中他写道:"不佞三吴之鄙人耳,读书有志,学剑未成。少亦尝愿投笔从戎,请缨系虏,跃马塞上,荷戈行间;徒以有老母在,未敢以身许国也。不意庚辛间,戎马侜张,风尘澒洞,江浙尽陷于贼,几无一片干净土,逃身海上,志图杀贼以自效。奇计未就,谤书已来,不得已避地粤中。"①在晚年写成的《张园老民自传》中,他甚至说出具体细节来:惟时贼于苏乡遍设伪官,立董事,皆土著人,暴敛横征,伪卡林立。老民固素识诸董事,密相结纳,说以反正,言曾帅善用兵,只以方剿上游,未遑兼顾。今安庆已复,援军旦夕必至,不可不自为计。因激以忠义,勉以功名,令诸董事入贼中说头目结内应,皆有成说,其黠者亦从而徘徊观望。老民密纵反间,使贼党互相猜贰,自翦羽翼,诸内应者多急欲见功,势颇可乘。而当事者遽以通贼疑老民,祸且不测,闻者气沮。②王韬的书信集《弢园尺牍》刊行于1876 年。《弢园老民自传》更属晚年息影之作。其间对昔日不被人们嘉许的事实难免不进行一番修饰遮掩。对王韬来说,这是为了避祸消灾,自有其可愿可谅之处。但这一否认却引发了后人对王韬到底有无上书太平天国的"马拉松争论"。
最初将这一问题捅出来的是陈其元。他当过李鸿章的幕僚。在光绪初年所著的《庸闲斋笔记》一书里,他声称曾于薛焕幕中亲见"苏州诸生王畹"上太平天国之书,并说"王畹"已死于上海墨海书馆,不婴显戮,"三吴人有遗恨焉"。随后晚清及民国年间的《近世中国秘闻》(扪虱谈虎客著)、《太平天国诗文抄》(罗岂、沈祖其编)、《太平天国野史》(凌善清著)、《珊瑚集笔记》(范烟桥著)等均沿用《庸闲斋笔记》的说法,并以更加肯定的注释认定"王畹"就是王韬。
1935 年北京大学教授谢兴尧将刚影印公布的故宫档案《苏福省儒士黄畹上奉天义刘肇钩禀》与《庸闲斋笔记》所记"王畹上忠王攻取上海策"对比考证,写出《王韬上书太平天国考》一文,肯定"黄畹"、"王畹"、王韬实为一人。谢兴尧从六个方面,即:"黄畹即王韬"、"文章相同"、"事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二,"同竹庵松轩买舟至海上"。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六,"与醒逋"。
① 工韬:《弢园尺牍》,卷十,"与田理荃大令"。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实相合"、"文句相同"、"策计相同"、"畹得罪后之自悔"等论证了王韬的确给太平天国上过书。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发表了《黄畹考》一文,(解放后亦写过一篇新的《黄畹考》)也认为黄畹就是王韬。罗尔纲的根据是:
一、王韬在考取新阳秀才时的注册名为王利宾,字兰卿,而黄畹上书时所用的表字正是兰卿;
二、黄畹的"和洋论"与王韬一生对外主和不主战观点相同;
三、黄畹上书中的攻清方策与王韬呈给清吏的平贼策相同;
四、黄畹自述的身世和经历与王韬的身世和经历相合';
五、黄畹的文笔与王韬的文笔相同,甚至有几处辞句完全一样;
六、王韬自己对"投贼"一事有所忏悔。
但是,以王韬本人文字为主要根据看待此一问题的学者不同意"王韬上书说"。三十年代的吴静山在《上海研究资料》中说,"王韬未必敢冒天下的大险"去上书太平天国。①今人吴元申和杨其民分别发表《王韬非黄畹考》与《王韬上书太平军考辨》两篇考证文章,对谢兴尧、罗尔纲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王韬上书一说仍然很难成立。②然而,吴、杨两文一出,立即就有新的文章与之商榷。1988 年第三期《近代史研究》和1989 年第四期《社会科学辑刊》分别发表王开玺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之我见》和李景光的《关于王韬上书太平天国的几个问题》两文,对吴、杨的否定性观点予以再否定,重申谢、罗两人的"王韬上书说"。目前,还未看到对工开玺和李景光观点的挑战文章。笔者认为,在没有发现更加具有说服力的否定性史料之前,王韬上书一事应成为定论。
① 《王韬事迹考略》.《上海研究资料》1984 年重印本。
② 见于1982 年第2 期《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 年第4 期《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