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遁迹香港(2/2)
《王韬评传》作者:王韬评传 2017-02-13 12:29
他的"知遇之恩",如《南行》一诗写道:鲁连成蹈海,仓卒登邮舶??夜深篷背雨,并作眼泪滴??绝岛峙海中,新是西人辟。
问舍有逢迎,甫集惊魂魄。
主人意良厚,怜我在屈厄。
译馆汇群书,乌焉命仇核。①在后来一封致理雅各的信中他更是情绪激动地写道:"(韬)逃死南陲,得逢执事,授餐适馆,礼意优崇,惮羁旅之人弗至失所。感激之私,沦肌侠髓。"②王韬经学功底深厚,一般的传教士汉学家远不能望其项背。而且,他在上海墨海书馆有十多年的与传教士合作译书的经验,工作起来也比一般的内地文人驾轻路熟,得心应手。这两点加上王韬对理雅各的感恩意识,使《中国经典》的翻译进度大大加快。经过两人近三年的努力工作,至1865 年7月,《尚书》译述宣告完竣,定名为《中国经典》第三卷刊刻行世。随后,《诗经》译本《中国经典》第四卷于1871 年、《春秋》和《左传》译本《中国经典》第五卷于1872 年相继发行。
将中国上古经典翻译成现代英文是一项十分困难艰巨的工作。这些经典成书时间早,文词古奥晦涩,所述历史事实既简赅不详,又真伪参半,加上后人注疏汗牛充栋,观点千变万化,莫衷一是。非学贯中西、大才大识者几乎无从下手。理雅各和王韬翻译的成功,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学术功力和治学才华。王韬的工作尤其艰苦。他负责所有译著的"前期基础工程",每译一经,他必须事先广搜博集,详加考订。然后集历代各家注疏之长。并犀入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笔记,以供翻译之用。他的治学原则是兼采诸家,不宗一派,对理雅各弄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讨论讲解。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王韬单研究性的笔记就有《皇清经解校刊记》24 卷、《国朝经籍志》8 卷、《毛诗集释》30 卷、《春秋左氏传集释》60 卷,《春秋朔闰日至考》3 卷、《春秋日食辨正》1 卷、《春秋朔至表》1 卷、《礼记集释》和《周易注释》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三,"南行"。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六,"与英国理雅各学士"。
等。①每一部笔记都花费了王韬大量的精力,如《毛诗集释》"采择先哲之成言,纂集近儒之绪语,忻衷诸家,务求其是",其工作起始于1862 年5 月,成于1863 年3 月,前后花去将近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韬每日都是"凌晨辨色以兴,入夜尽漏而息"。②王韬在《弢园老民自传》中回忆说:"航海至粤,旅居香海,自此社门削迹,壹意治经。著有《毛诗集释》。"③起早摸黑,屏绝一切交际,王韬全身心地投入了译经工作。
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十九世纪以前就有不少不畏艰难的西方传教士在这方面辛勤译述。然而,他们所译的最多也只是中国经典的只鳞片爪。而且,由于文字障碍,他们大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精义理解不深。译文也多半鄙俚不通,谬见百出。象理雅各和王韬这样功力深厚,学贯中西的学者两人鼎力合作,积二十年之功,将中国古代经典系统地、准确而又通俗地译成西文,不能不说是史无前例。理雅各与王韬合作的译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视作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
洋洋大观的多卷本《中国经典》于十九世纪在西方陆续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思想界的轰动。理氏也因此而获得一片赞誉。英国著名汉学家小翟理斯(LioneI Giles )称赞道:"五十余年来,使得英国读者皆能博览孔子经典者,吾人不能不感激理雅各氏不朽之作也。"①英国爱丁堡大学特颁予理雅各汉学奖和荣誉博士学位。1876 年,英国牛津大学开设汉学讲座,理雅各又被特聘为第一任汉学讲座教授。
应该看到的是,理雅各的不朽贡献和殊荣有一半应归之于王韬的助译。
从《中国经典》的内容看,有的就是王韬所作笔记的直译。如王韬对古代历学很有造诣,著有《春秋朔闰日至考》三卷。②赴英助译时又特作历学论文五篇,其中两篇被理雅各直接收入《中国经典》第五卷书首之序言中。③另据《中国经典》第五卷序言内所载之参考书目(Books used in prepar-ing thework )内有多种著作直接得自王韬原作。在原文注释和观点综述方面也几乎全部得自王韬。《礼记》和《诗经》译本中多次提到这一点。①理雅各本人对王韬在译书过程中给予他的帮助也不止一次地予以极高评价。如在《中国经典》第三卷的前言里,他特别提到王韬对译书的杰出贡献,并对此表示感激不已。他写道:译者亦不能不感激而承认苏川学者王韬之贡献。余所遇之中国学者,殆以彼为最博通中国典籍矣。彼于1863 年(此处时间不确,但原处英文如此。应为1862 年)岁暮抵港,于精心所集之巨量藏书,特加赞赏,不时取用、并以满怀热忱,进行工作,随处为余解释或论辩。彼不① 王韬:《弢园尺犊》,卷六,"与英国理雅各学士"。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③ 此类笔记大多没有刊刻,《弢园著述总目》中有部分目录。手稿有一些己不知下落。其中《毛诗集释》、《礼记集释》、《周易集释》三部现藏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NewYorkPublicLibrary)。① 转见于朴庵:《王韬与理雅各》,《国风》创刊号,1934 年。
② 日本汉学家、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新城新藏在其所著《春秋长历》一文中,对王韬的历学成果给予很高评价,并认为与他自己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该文见于新城新藏著,沈璿译,《东洋天文学的研究》(上海中华书局民国版)。
③ 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第71 页。
①hen,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Tao and Re-fcrmimLate Ching China,P.60。特助余工作,且于工作辛劳之际,并为余带来乐趣也。在一封写于1871 年致友人的信中他又写到:我们已经印就380 页(指《中国经典》第四卷《诗经》),然而开支太大。每月开支,包括我的中国助手王博士(Dr,Wang,即王韬)20 元薪金,略有105 元之数。出于经济考虑,有时我想不再继续雇用王,因为或许一个星期里没有他我也能对付过去,但一旦困难来临,他对我叉是那样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现正在译述诗序,他的作用尤其重要。对我来说,只有第一流的中国学者才有价值。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能够与他匹敌的本地学者。①从理雅各的推重赞誉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韬在中国近代第一波"中学西被"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此功与他后来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伟大贡献交相辉映,奠定了王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地位。
② 原文见于TheChineseClassics,III,Viii。此处译文采自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第48 页。① HelenH.Legge,JamesLegge:MissionaryandSchloar,P.43.(Lon-don,1905)
问舍有逢迎,甫集惊魂魄。
主人意良厚,怜我在屈厄。
译馆汇群书,乌焉命仇核。①在后来一封致理雅各的信中他更是情绪激动地写道:"(韬)逃死南陲,得逢执事,授餐适馆,礼意优崇,惮羁旅之人弗至失所。感激之私,沦肌侠髓。"②王韬经学功底深厚,一般的传教士汉学家远不能望其项背。而且,他在上海墨海书馆有十多年的与传教士合作译书的经验,工作起来也比一般的内地文人驾轻路熟,得心应手。这两点加上王韬对理雅各的感恩意识,使《中国经典》的翻译进度大大加快。经过两人近三年的努力工作,至1865 年7月,《尚书》译述宣告完竣,定名为《中国经典》第三卷刊刻行世。随后,《诗经》译本《中国经典》第四卷于1871 年、《春秋》和《左传》译本《中国经典》第五卷于1872 年相继发行。
将中国上古经典翻译成现代英文是一项十分困难艰巨的工作。这些经典成书时间早,文词古奥晦涩,所述历史事实既简赅不详,又真伪参半,加上后人注疏汗牛充栋,观点千变万化,莫衷一是。非学贯中西、大才大识者几乎无从下手。理雅各和王韬翻译的成功,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学术功力和治学才华。王韬的工作尤其艰苦。他负责所有译著的"前期基础工程",每译一经,他必须事先广搜博集,详加考订。然后集历代各家注疏之长。并犀入自己的研究心得,写成笔记,以供翻译之用。他的治学原则是兼采诸家,不宗一派,对理雅各弄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还需讨论讲解。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王韬单研究性的笔记就有《皇清经解校刊记》24 卷、《国朝经籍志》8 卷、《毛诗集释》30 卷、《春秋左氏传集释》60 卷,《春秋朔闰日至考》3 卷、《春秋日食辨正》1 卷、《春秋朔至表》1 卷、《礼记集释》和《周易注释》① 王韬:《蘅华馆诗录》,卷三,"南行"。
② 王韬:《弢园尺牍》,卷六,"与英国理雅各学士"。
等。①每一部笔记都花费了王韬大量的精力,如《毛诗集释》"采择先哲之成言,纂集近儒之绪语,忻衷诸家,务求其是",其工作起始于1862 年5 月,成于1863 年3 月,前后花去将近一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王韬每日都是"凌晨辨色以兴,入夜尽漏而息"。②王韬在《弢园老民自传》中回忆说:"航海至粤,旅居香海,自此社门削迹,壹意治经。著有《毛诗集释》。"③起早摸黑,屏绝一切交际,王韬全身心地投入了译经工作。
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十九世纪以前就有不少不畏艰难的西方传教士在这方面辛勤译述。然而,他们所译的最多也只是中国经典的只鳞片爪。而且,由于文字障碍,他们大多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精义理解不深。译文也多半鄙俚不通,谬见百出。象理雅各和王韬这样功力深厚,学贯中西的学者两人鼎力合作,积二十年之功,将中国古代经典系统地、准确而又通俗地译成西文,不能不说是史无前例。理雅各与王韬合作的译本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视作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
洋洋大观的多卷本《中国经典》于十九世纪在西方陆续出版引起了西方学术思想界的轰动。理氏也因此而获得一片赞誉。英国著名汉学家小翟理斯(LioneI Giles )称赞道:"五十余年来,使得英国读者皆能博览孔子经典者,吾人不能不感激理雅各氏不朽之作也。"①英国爱丁堡大学特颁予理雅各汉学奖和荣誉博士学位。1876 年,英国牛津大学开设汉学讲座,理雅各又被特聘为第一任汉学讲座教授。
应该看到的是,理雅各的不朽贡献和殊荣有一半应归之于王韬的助译。
从《中国经典》的内容看,有的就是王韬所作笔记的直译。如王韬对古代历学很有造诣,著有《春秋朔闰日至考》三卷。②赴英助译时又特作历学论文五篇,其中两篇被理雅各直接收入《中国经典》第五卷书首之序言中。③另据《中国经典》第五卷序言内所载之参考书目(Books used in prepar-ing thework )内有多种著作直接得自王韬原作。在原文注释和观点综述方面也几乎全部得自王韬。《礼记》和《诗经》译本中多次提到这一点。①理雅各本人对王韬在译书过程中给予他的帮助也不止一次地予以极高评价。如在《中国经典》第三卷的前言里,他特别提到王韬对译书的杰出贡献,并对此表示感激不已。他写道:译者亦不能不感激而承认苏川学者王韬之贡献。余所遇之中国学者,殆以彼为最博通中国典籍矣。彼于1863 年(此处时间不确,但原处英文如此。应为1862 年)岁暮抵港,于精心所集之巨量藏书,特加赞赏,不时取用、并以满怀热忱,进行工作,随处为余解释或论辩。彼不① 王韬:《弢园尺犊》,卷六,"与英国理雅各学士"。
②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十一,"弢园老民自传"。
③ 此类笔记大多没有刊刻,《弢园著述总目》中有部分目录。手稿有一些己不知下落。其中《毛诗集释》、《礼记集释》、《周易集释》三部现藏于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NewYorkPublicLibrary)。① 转见于朴庵:《王韬与理雅各》,《国风》创刊号,1934 年。
② 日本汉学家、京都大学理学部教授新城新藏在其所著《春秋长历》一文中,对王韬的历学成果给予很高评价,并认为与他自己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该文见于新城新藏著,沈璿译,《东洋天文学的研究》(上海中华书局民国版)。
③ 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第71 页。
①hen,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WangTao and Re-fcrmimLate Ching China,P.60。特助余工作,且于工作辛劳之际,并为余带来乐趣也。在一封写于1871 年致友人的信中他又写到:我们已经印就380 页(指《中国经典》第四卷《诗经》),然而开支太大。每月开支,包括我的中国助手王博士(Dr,Wang,即王韬)20 元薪金,略有105 元之数。出于经济考虑,有时我想不再继续雇用王,因为或许一个星期里没有他我也能对付过去,但一旦困难来临,他对我叉是那样的重要而不可或缺。现正在译述诗序,他的作用尤其重要。对我来说,只有第一流的中国学者才有价值。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能够与他匹敌的本地学者。①从理雅各的推重赞誉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韬在中国近代第一波"中学西被"中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此功与他后来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伟大贡献交相辉映,奠定了王韬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不朽地位。
② 原文见于TheChineseClassics,III,Viii。此处译文采自罗香林:《香港与中西文化之交流》,第48 页。① HelenH.Legge,JamesLegge:MissionaryandSchloar,P.43.(Lon-don,1905)